第二章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课件.ppt
《第二章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课件.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内 容:2.1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2 河流和流域2.3 降水2.4 蒸发2.5 下渗2.6 径流及其形成过程,重 点:水量平衡;河流与流域基本特征;河川径流及其表示方法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难 点:径流的形成,2.1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一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水在太阳辐射与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以蒸发、降水、下渗和径流方式进行的往复循环的运动过程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小循环(内陆小循环和海洋小循环),水汽输送,蒸发,降水,蒸发,降水,植物蒸腾,湖,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海洋,蒸发,降水,水文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作用
2、下,不断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上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到达地面的水,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一部分形成地面径流流入江河归入海洋,还有一部分又重新回到空气中。其中,渗入到地面的水,一部分被蒸发、一部分最终也流入海洋,下渗,降雨、下渗、径流、蒸发是水文循环的四个重要环节。水文循环的强度、规律和路径因下垫面的不同而不同 形成水文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固、液、气)在常温下可以相互转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文循环的存在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可再生的根本原因,二 水文循环的尺度,水文循环具有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和水土
3、壤植物系统水文循环三种不同尺度,全球水文循环系统,是空间尺度最大的水文循环,也是最完整的水文循环,是水文学研究的核心,大气圈,陆地,海洋,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截留、填洼、下渗,土壤系统,含水层系统,蒸散发,河川径流,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降水,是流域水文学或径流形成学研究的核心,水土植物系统,植被,土壤,下渗,地表径流,蒸发,降水,空间尺度最小,不仅是流域水文学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生态水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截留、蒸散发,下渗,.,三 水量平衡1、概念:在水文循环过程中,任意区域、任一时段内输入与输出的水量之差,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量平衡原理(物理学中的质量平衡原理)是水文学中最重要的
4、原理之一,水量平衡法是分析研究水文现象、建立水文要素之间定性或定量关系、了解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等的主要方法之一,2、水量平衡方程1) 基本形式据定义,对任意区域,在任一时段内,有 I O =S式中I、O分别为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区域的总水量;S为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2) 通用方程 对于任一区域,I 和 O 可细化为: I = P + RsI + RgI ; O = E + RsO + RgO + q 则有: ( P + RsI + RgI ) - ( E + RsO + RgO + q )S 其中P 为时段内降水量;E 为时段内蒸发量; q 为时段内用水量; RsI 和 Rg
5、I 分别为时段内从地表和地下流入的水量; RsO 和 RgO 分别为时段内从地表和地下流出的水量,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相重合的流域为闭合流域;地面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为非闭合流域一般大中河流多按闭合流域考虑,P19,闭合流域,非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地下分水线,地面分水线,地下分水线,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示意图,3) 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闭合流域:地表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重合,无水分从地表和地下流入则 RsI = RgI = 0; 令出流水量 R = RsO + Rg,再假设区域用水量小到可以忽略,即 q = 0,则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为: P - ( E + R )
6、S多年平均情况下,S0则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 P - ( E + R )0,大陆的水量平衡方程:大陆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海洋的水量平衡方程: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多年平均情况下:S0,O指海洋,C指大陆,4)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则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发量相等,即P14 :,2.2 河流和流域,一 河流 降水除去下渗、蒸发等损失后,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方向和路径流动,称为地面径流。地面径流长期侵蚀地面,冲成沟壑,形成溪流,最后汇集成河流,海洋,1、相关概念直接发源于河源的小河流为一级河流;两条同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的河流比原来高一级;两条不同
7、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的河流的级别为两条河流中较高者;依此类推干流指水系中最高级别的河流,流入一较大河流的河流称为支流一级支流指注入干流的支流;二级支流指注入一级支流的支流;依此类推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流域内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称为河系或水系河流流经的谷地称为河谷,包括河槽、滩地和坡地;河谷中水流经过的部分称为河槽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补给外流河的流域范围称为外流流域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与沙漠的河流称为内流河,补给内流河的流域范围称为内流流域,2、河流的分段河流通常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五段河源:河流的发源地。正源确定“唯远唯丰”河源可以是溪涧、泉水、冰川、沼泽
8、或湖泊。如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彦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地下水出露的泉眼);长江发源于青海省格拉丹东雪山的现代冰川;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的天池上游:直接连着河源河口:河流的终点,海洋,河源,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河源,洪水位,上游断面,上游特点:河道坡度大,水流急,流量小,水情变化大,河谷窄,多急滩瀑布,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冲刷下切占优势,中游断面,洪水位,中游特点:河道坡度变缓,流速减小,流量增大,河道冲淤都不严重,河床比较稳定,下切力减弱,但侧蚀力量增强,河槽逐渐拓宽和曲折,两岸出现滩地,下游断面,下游特点:河道坡道更缓,流速更小,流量更大,河川淤积作用显著,河床多浅滩或沙洲,河槽多细砂或
9、淤泥,河曲发育 泥沙淤积导致形成地上悬河:如黄河开封段、长江荆江段,.,.,.,.,.,.,.,.,.,.,.,.,.,.,.,.,.,.,.,.,.,.,.,.,.,.,.,.,.,冲积层,.,.,.,.,.,.,.,.,.,.,.,.,.,.,.,.,.,.,.,.,.,.,.,.,.,.,.,.,.,.,.,.,.,.,基岩,洪水位,.,.,.,.,3、河流主要特征(1)河长:河源至河口沿河槽中泓线或轴线量取的距离,中泓线:河道中各横断面表面流速最大点的连线,深泓线:河道中各横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2)弯曲系数:河流的实际长度与河源至河口间直线长度的比值。弯曲系数能反映河流流经地的地质
10、地貌特征,弯曲系数 越大,越不利于洪水的宣泄,L1,L2,弯曲系数 =L1/L2,(3)河网密度:河流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积之比,式中,L 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 (km) A 流域面积 (km2),(4) 河流的平面形态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河谷多为发育完全的河漫滩形态山区河流:受水流不断的纵向切割和横向拓宽,河谷断面形成发育不完全的“V”字和“U”字形,在平原河流主槽中,由于水流和河床的相互作用,往往形成各种淤积体,凹岸,凹岸,凸岸,凸岸,深槽,深槽,浅槽,相关术语:站在上游,面向下游,左为左岸,右为右岸河水流动过程中作用于河岸,侵蚀形成凹岸,堆积形成凸岸在凹岸水深较大,称为深槽
11、,两反向河湾之间为直段,水深较浅,称为浅槽,流向,左岸,右岸,在河湾处,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和离心力的作用,水面会出现横比降。表面水流从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流从凹岸流向凸岸,形成一个环流,称为螺旋流。凹岸冲刷形成深槽,凸岸发生淤积,形成浅滩,(5) 河流的横断面和横比降横断面:指与水流方向相垂直的断面,分单式断面和复式断面(复式断面由枯水河槽和滩地组成)横比降:河流弯道处,水流由于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形成的垂直于纵向水流的水面比降,平原河流的横断面形状根据所在位置的不同有抛物线、不对称三角形和W形等数种,10/10,(6) 河流的纵断面和纵比降纵断面: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沿深泓线所切取的河床和自由
12、水面间的剖面,河流纵断面坡度一般从下游向下游逐渐变缓纵比降:任意河段两端的垂直高差 H 与其长度 L 之比落差:河源与河口的垂直高差称为河流的落差,落差大表明河流水能资源丰富河道比降:落差与河长的比值称为河流的比降,比降越大河道汇流越快,a. 当河段的纵断面河底近于一条直线时,纵比降计算式为:,河道纵比降的计算:,式中,J 河段的比降;h1, h0 河段二端河底高程;L 河段的长度,b. 当河段纵断面河底呈折线或曲线时,平均纵比降计算式:,式中,L 河段的长度;h0, h1, hn 从下游到上游各点河底高程;l1, l2, ln 各点间的距离,L,ln,li,ll,河底线,hn,hi,hl,h
13、0,0,hx,相等,二 流域1 流域(1)分水线:地形等高线中的极大值区域称为山峰,山峰的下坡方向为山脊,相邻山峰之间的区域称为鞍部。山峰、山脊和鞍部的连接线称为分水线P18(2)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包围的集水区或汇水区域称为流域,习惯上指分水线包围的区域。流域是相对应于某一出口断面的,当不指明断面时,指河口以上区域,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相重合的流域为闭合流域;地面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为非闭合流域一般大中河流多按闭合流域考虑,P19,闭合流域,非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地下分水线,地面分水线,地下分水线,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示意图,2 流域的基本特征,几何特征
14、,自然地理特征,流域面积和流域形状,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流域几何特征(1) 流域面积:流域分水线与河口断面所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积,单位为km2 ,通常用求积仪获得(2) 河网密度:流域河流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3) 水系:流域里大大小小的水流路线,构成枝状或网状结构,称为水系,也称为河系或河网,水系形态归纳为三类:羽毛状、平行状、混合状羽毛状水系:支流短而密集,干流和支流大体呈垂直趋势相交汇。相应的流域形状多为狭长形平行状水系:干流和支流大体呈平行趋势相交汇,流域形状多为扇形混合状水系介于前两者之间思考:面积相同、水系形状不同的流域,同样一场暴雨形成的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线明显不同
15、,为什么?P19-20,平行状水系,混合状水系,羽状水系,(4)流域长度和平均宽度:流域长度(轴长):以流域出口为中心向河源方向做一组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在每个圆与流域分水线相交处作割线,各割线中点的连线的长度就是流域轴长平均宽度:流域面积与流域长度之比,(5) 流域形状系数:流域平均宽度与流域长度之比。扇形流域的形状系数大,狭长形流域则较小,所以流域形状系数在一定程度上以定量的方式反映了流域的形状(6) 坡地:流域中水系以外的陆地部分,有倾斜面、收敛曲面、发散曲面几种形状类型P20,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1) 流域的地理位置: 流域所处的经纬度,可以反映流域所处的气候带,说明流域距离海洋的远近,
16、反映水文循环的强弱(2) 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包括流域的地形、土壤和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植被、湖泊、沼泽等自然地理因素。这些要素都影响着径流的变化规律,流域植被和湖沼状况对径流的影响,植被率PP = AP /A 湖泊率PL = AL /A 沼泽率PM = AM /A,式中,AP、AL、AM 分别为流域内植被、湖泊和沼泽的面积;A 流域总面积,降雨截留量,径流 R,2.3 降水,一 降水的成因及分类1 降水:液态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大气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其主要形式有雨、雪、霰、雹、霜、露等2 成因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最大的水汽含量称为饱和湿度;在一定水汽含量下,空气达饱和状态时对应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17、;水汽在过饱和状态下不稳定,多余水汽易凝结成水,地面暖湿空气在某因素作用下上升,期间因动力冷却降温,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气团中的水汽便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层,云中的水滴、冰晶随着水汽不断碰撞合并而增大,直到其重量不能为上升气流浮托时,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形成降水 3 分类按照使空气抬升而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常将降水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与气旋雨,对流雨:因地表局部受热使气团垂直上升形成的降雨。对流雨降雨强度大,雨面不广,历时较短 地形雨:气团在迁移途中,因所经地形天然升高而被抬升形成的降雨时。地形雨的降雨特性随气团自身温湿特性、运行速度以及地形特点而异锋面雨:两个温湿特性不同的气团相遇来不
18、及混合而形成一个不连续面,称为锋面或锋区,锋面活动产生的降水称为锋面雨。其特点是降雨范围大,历时长气旋雨:当一地区气压低于四周气压时,四周气流就向该处汇集并辅合上升形成的降雨,3 降水量的观测(1) 降水量:指降落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以mm计(2) 观测仪器: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3) 根据观测的降雨数据,得到逐日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绘制降雨强度过程线和降雨累积过程线,以及计算流域平均降水量,工作原理: 承雨器将雨量导入浮子室,浮子随注入的雨水增加而上升,带动自记笔在附有时钟的转筒上的记录纸上连续记录随时间累积增加的雨量。当累积雨量达10mm时,自行进行虹吸,将浮子室内的雨水
19、排入储水瓶,同时自记笔立即垂直下落到记录纸上纵坐标的零点,重新记录,二 降水的特征 降水的特征常用几个基本要素来表示,如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降水面积等一场降水持续的时间称为降水历时,以min、h或d计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简称雨强,以mm/min或mm/h计降水笼罩的平面面积为降水面积,以km2计,三 降雨特征的表示方法1 降雨量过程线:以时段次序为横轴、时段降雨量为纵轴绘制的直方图。如月降水量、年降水量过程线2 降雨强度过程线:以时间为横轴、雨强为纵轴绘制的直方图(时段雨量除以时段长即为时段平均雨强)3 累积降雨过程线:以时间为横轴、以降雨开始至各个时刻的累积降雨量为纵轴绘制
20、而成的曲线降雨强度过程线随时间积分即累积降雨过程线。累积过程线的坡度即相应时间的降雨强度,四 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由于降雨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均匀性,所以需要推求流域内的平均降雨量1 算术平均法:用于流域内雨量站分布较均匀,地形起伏变化不大时式中:P 为流域平均降水量,mm; P1Pn 为各雨量站同时期内 的降水量,mm;n 为测站数,2 泰森多边形法:用于流域内雨量站分布不均匀,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时步骤:在地图上将各测站连接起来,做成若干三角形,对每个三角形各边作垂直平分线,再以这些垂直平分线构成若干以不同测站为中心的多边形;假设每个测站的控制面积为该多边形的面积,则:Pi为第i个雨量站的降雨量;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河川 径流 形成 基本知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4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