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清代文学批评课件.pptx
《第七章清代文学批评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清代文学批评课件.ppt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清代文学批评,第一节 清代的政治文化与文学,一、大一统的高压政治与士子热忱的低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钳制保证满族贵族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以汉制汉”,民族分化文字狱,打压反满思想编纂大型图书,软化反清情绪,清初,遗民排斥满清政权,不与朝政合作或直接抗清乾嘉时期,社会趋于稳定,却仍缺少对清王朝的文化认同诗人政治热情下降,结社主诗文唱和民族分化政策与反抗民族压迫,诗文创作大多数为应酬、交游之作,小说、戏曲等通俗文艺作品大量涌现,这些消遣闲适之作反映了文人们远离政治的倾向。“风雪城南酒一种,宦情如水不能浓。”张问陶道出了清代中晚期诗人们的普遍心态。,二、经史考据时代的学术与文学明清之际的社会危
2、机讲求经世致用,反对空疏无学将明代的亡国归因于空疏无学的学术文化。士子们普遍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童心说导致了儒家价值体系的失落,造成了社会价值的混乱,最终失节误国。,钱谦益:“经学之熄也,降而为经义;道学之偷也,流而为俗学。胥天下不知穷经学古,而冥行埴,以狂瞽相师。驯至于今,辁材小儒,敢于嗤点六经,毁三传,非圣无法,先王所必诛不以听者,而流俗以为固然。生心而害政,作政而害事,学术蛊坏,世道偏颇,而夷狄寇盗之祸,亦相而起。”,尚实的学风,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积极投身学术,以强烈的经世精神从事学术研究,开启了清代学术尚实的学风。清初这股重实证的学风到了乾嘉时期达到了鼎盛,学者们纷纷埋头故纸堆,专
3、事考据、辑佚、音韵、训诂、辨伪等学术活动,虽然失去了初期强烈的现实指向,但学理的成分却显著加强了。,道咸以后,国是日非,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加重,不问现实的治学方法已不为时代所取,除俞樾、孙诒让等继续坚守乾嘉学风外,多数的学者则把学术引向了现实问题。,文学重学问的倾向翁方纲 肌理说“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溢于世宙,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有肌理为准。”开启了以考据作诗的风气,是典型的学人诗,对诗文中学问化倾向的批评袁枚 “性灵说”诗文是个人性情的表现,与考据无涉,批评考据学者“误把钞书当作诗”。郑燮: “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清代: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经史子集各个门类的学术都开始得
4、到整理、融会贯通包括诗文评在内的整个清代文化学术,都具有总结的性质,第二节 清代文学批评概述,一、诗文理论云间、西泠派以陈子龙为代表一方面注重诗文的抒情言志功能,另一方面也强调形式风格的典雅“情以独到为尊,文以范古为美”,陈子龙将“忧时托志”视为诗的根本功能,强调政治情感的内涵,反对“不情而强为优之啼笑”造作之风。反对公安派的俚俗,认为在形式风格上要坚持古雅,认为“去淫滥而归雅正”才能“以维心术”。,虞山派以钱谦益为代表对明七子只注重诗歌的形式风格、模拟复古很不满,认为抒写性情才是诗歌的根本:“诗不本于言志,非诗也。”对公安派褒大于贬,肯定其在纠正复古风气上的作用,对其世俗化与当代化的审美趣味
5、不满。,“三百篇,诗之祖也;屈子,继别之宗也;汉、魏、三唐以迨宋、元诸家,继祢之小宗也。六经,文之祖也;左氏、司马氏,继别之宗也;韩、柳、欧阳、苏氏以迨胜国诸家,继祢之小宗也。”,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认为“盖诗之为道,从性情而出”将诗人的真实感情分为“一时之性情”与“万古之性情”,认为后者才具有普遍和永恒的价值。,文章是天地的元气“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顾炎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提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文学要“镜情伪,屏盗言”。文贵独创,要有自己的见解“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盗窃。
6、”,王士祯早年宗唐,“中岁越三唐而事两宋”,晚年再造平淡冲远的唐音。神韵说对司空徒、严羽诗味论的发展,偏爱于“兴会神到”“兴会超妙”的作品。康熙盛世在文化上雅正的追求,叶燮 原诗从诗歌的源、流、正、变等角度出发论述了沿、革、因、创的必然,对明代以来文坛拟古的风气进行了批判。从哲理的高度对文学创作进行了剖析,他认为“理、事、情”是世间万物的本原,“才、胆、识、力”是诗人应该具备的主观条件,创作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沈德潜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宋金元三家诗选等诗歌选本,诗论著作有说诗晬语。,翁方纲 肌理说袁枚 性灵说“古文一派,自明代肤滥于七子,纤佻于三袁,至启祯而极弊。国初风气还淳,一时
7、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镬。”,桐城派,“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今之所称桐城文派者,始自乾隆间姚郎中姬传称私淑于其乡先辈望溪方先生之门人刘海峰,又以望溪接续明人归震川,而为古文辞类纂一书,直以归、方续八家,刘氏嗣之。其意盖以古今文章之传,系之己也。”,方苞:义法说刘大櫆: “神气、音节、字句”姚鼐:义理、考证、文章,对桐城派的批评经学家的文论及其对桐城派所坚持的道统观的批评骈文家从散文体制方面对桐城派文统观的批评史学家对于桐城派义法说的批判,阳湖派,乾嘉时期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恽敬和张惠言“古今之文,越天成越有法度。”取法百家“是故百家之敝,当折之以六艺;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
8、,举出了古文的“支”“敝”“体下”三病,对王慎中、归有光进行了批评:“遵岩之文瞻,瞻则用力必过,其失也,少文而多敝;震川之文谨,谨则置辞必近,其失也,少敝而多支;而为容之失,二家缓急不同,同出于体下”。而究其原因,则在于他们“有意为古文”,“依附其体而为之”,故使其“平生之才与学不能沛然于所为之文”。,二、词曲理论,阳羡派陈维崧抨击了“词为小道”的观点,极力抬高词的地位。强调抒情写恨以寄托亡国之思,浙西派朱彝尊反对尊诗贬词的看法,认为诗与词并没有原则上的区别 “诗者词之余,然其流既分,不可复合。”,常州词派张惠言词乃是“意内言外”,主张词要反映现实,要有寄托、比兴,反对只在形式上用功。,周济“
9、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以正变论词,把符合温柔敦厚诗教的词列入正声,变而不失其旨的列入变声,并以正、变建立起了词统,使得词具有了体系性。,清代的戏曲批评金圣叹 西厢记点评本,李渔 闲情偶寄首标“结构第一”,针对舞台演出的弊病提出了“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等理论。其次为“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与舞台表演中的问题,其中对结构、语言、题材等的论述尤为精辟。,洪升孔尚任,三、小说理论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主要成就一是关于小说的艺术特征的论述小说的真实性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小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清代 文学批评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