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课件.ppt
《第七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课件.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学习目标,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2.理解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学重点,1.态度与品德的结构2.态度与品德的关系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5.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第一节 品德的实质,内容:一、品
2、德的实质二、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实质与结构,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和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品德和道德的涵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 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品 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
3、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品 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 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归属、交往与尊重的需要) 促使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展与完善自我品德。,3.品
4、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物质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而制定了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正是这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道德以力量。,(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不能脱离一定的道德环境和规范,心理学对个体品德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社会道德的内容,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成分,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品德
5、心理结构的特征,1、品德的心理成分:,“四 因 素 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下决心,树信心、立恒心三个阶段。,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四种心理成分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
6、的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有阶段性的,但它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动机,思想基础 、依据,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深化,交融,内部动力,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支配,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研究与理论,内容:一.国外有关品德的研究二、国内有关品德的研究,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Kohlberg(1927-1987),Bandura1925-,一.国外有关品德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
7、方法:说故事法研究4-12岁儿童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打破杯子故事: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皮亚杰提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
8、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7、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
9、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著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兹,本镇一位药剂师发明了一种新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是这个药剂师一剂药要价2000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兹竭尽全力,只借到一千元,他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药剂师拒绝了他的恳求,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晚间闯进药店偷走了药。,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
10、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阶段2:以相对功利为定向,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
11、义和价值。,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阶段4: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被人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有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水平三:后习俗水
12、平,阶段5:以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
13、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915岁,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柯尔伯格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品德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是极为有益的。,(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 :,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 。,1.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说明 :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2.品德教育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社会学习中榜样应该具备的五
14、个条件:,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二)国内品德发展的研究,A、品德发展阶段论的跨文化研究,B、关于品德发展的新探索(林崇德),1.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条件,(1) 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2) 环境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3) 实践活动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要基础。,2.品德发
15、展的动力,品德发展的动力是指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是:在作为主体的儿童与青少年同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与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同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观点中有三个重要内容:,一是动力产生于活动、实践之中,统一于活动、实践 之中,并实现于活动、实践之中;,二是新的需要是这对矛盾的活跃的一面;,三是新的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关键在于原有的心理水平。,3.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从教育措施到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得到明显的发展,这个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量变质变的过程。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品德发展的参数作为品德质变的依据。
16、它们是:时间、速度、稳定程度、协调性、量变与质变及个体差异。,4.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6)14、1517、18(青年初期),这时品德发展的 明显特点是成熟性。,林崇德将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分为彼此联系的六个年龄段:,(1)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性时期;,(2)13岁(幼儿),这是品德萌芽阶段;,(3) 36、7岁(学前期) ,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4)6、711、12岁(小学阶段) 品德发展协调期;,(5)11、1214、15岁(少年期) ,这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林崇德的研究还认为:,2.53岁,5.5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变化
17、的关键期。,他们的品德发展到了青年初期就达到了成熟期。到了成熟期,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应抓紧训练、培养;成熟后并非不能再发展,但可塑性小,较难训练、培养。因此,抓紧成熟前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重点),(一)遗传素质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遗传素质影响智力的发展;二是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遗传素质既给品德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又给品德发展提供了某种倾向性,使人虽不大可能向某个方向突出地发展其品德,但容易发展与
18、遗传素质相适应的某些品德。,智力对品德的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聪明的儿童在行为动机的道德判断上的得分都比智力中等儿童的高。遗传素质不仅是品德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而且也是品德发展的潜在因素。 但是,遗传素质不是品德本身,它不能决定品德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只提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般可能性。,(二)现实环境的影响,环境是指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它包括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状况、人际交往、社会思潮的影响等等,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这个外部条件使品德在遗传素质上提供的可能性逐步地变为现实性,它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催化的作用。
19、,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这是最初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它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影响儿童的:(1)家庭的良好气氛如和睦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父母的表率作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儿童品德的形成。(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如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获得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促进他们成长;对儿童的品德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孩子采用说理诱导的方式效果最好;过于严厉的家长作风以及对孩子施行体罚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3)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
20、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品德也有一定的影响。,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 (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3)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影响,素质教育与德育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一是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素质教育与德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是将素质教育与德育贯穿渗透于各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必会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在文科中可贯穿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在
21、理科中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等。 三是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这是品德发展的直接基础。,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各种信息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品德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1) 国家的招生、录用及人事任免制度,方方面面的人才选拔标准及执行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2) 社会名流、权威人事的传闻轶事,英雄人物宣传报道的力度,都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意向;社会文化、文艺的情趣、情节、思想主题,都会感染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 青少年所在社区的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亲身见到的现象、听到的传闻,耳濡目染着他们的身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小学生 品德 发展 教育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