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ppt课件.ppt
《登革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ppt课件.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 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宋晓玲 2014年9月25日,.,2,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临床特征为突起高热、皮疹、头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等。,.,3,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 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
2、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4,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发病前1天至病程第6天传染性最强)、隐性感染者(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医务人员应该特别警惕通过黏膜和针头暴露发生的登革热院内感染。,.,5,(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
3、效保护(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6,(四)流行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为高峰。),.,7,埃及伊蚊(左)和白纹伊蚊(右)雌蚊,.,8,白纹伊蚊雌蚊,.,9,发病机制,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入血(第一次病
4、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10,发病机制,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血倾向。,.,11,三、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感染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12,(
5、一)急性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13,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14,.,15,.,16,.,17,.,18,.,19,(二)极期。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
6、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出现在疾病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20,在血浆渗漏发生前,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不同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等。红细胞比容(HCT)升高的幅度常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 如果血浆渗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患者可发生休克。长时间休克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1,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大出血、颅
7、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患者还可出现脑炎或脑病表现(如剧烈头痛、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颈强直等),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肝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22,(三)恢复期。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多有皮肤瘙痒(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个别患者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23,四、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一)高危人群。1.二次感染患者;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8、;3.老人或婴幼儿;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5.孕妇。,.,24,(二)临床指征。1.退热后病情恶化;2.腹部剧痛;3.持续呕吐;4.血浆渗漏表现;5.嗜睡,烦躁;6.明显出血倾向;7.肝肿大 2 cm;8.少尿。,.,25,(三)实验室指征。1.血小板快速下降;2.HCT 升高。五、并发症 可出现中毒性肝炎(50%)、心肌炎、输液过量、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二重感染、急性血管内溶血等。,.,26,六、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早期开始下降,第45天降至最低点,白细胞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最低可降至10 x 109/L以下。2.尿常规:可见少量蛋
9、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27,3.血生化检查: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和减少。,.,28,4.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送指定机构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
10、断,有条件进行病毒分离。,.,29,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1.8为初次感染,相反为二次感染)。,.,30,七、影像学检查 CT或胸片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患者有间质性肺炎表现。B超可见肝脾肿大,重症患者还可表现胆囊壁一过性增厚,并出现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表现。CT和核磁共振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31,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登革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革热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