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四章课件.ppt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四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四章课件.ppt(1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思考题与练习题,4.4 均衡技术,4.3 纠错编码技术,4.2 RAKE接收,4.1 分集接收,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为什么使用抗衰落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环境即移动通信信道是非常恶劣的,电波在传播中产生反射、绕射及散射造成的多径传播,接收机移动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大建筑物等障碍物产生的阴影效应等,将会使移动通信信道出现严重的衰落,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移动通信系统必须采取相应的抗衰落技术来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抗衰落技术主要有哪些? 1.分集技术 2.均衡技术 3.信道编码技术,第四章 抗衰落技
2、术,4.1 分集接收4.1.1 分集接收原理 1. 什么是分集接收所谓分集接收技术,就是在若干支路上接收独立的(相关性很小的)载有同一信息的信号,由于独立路径在同一时刻经历深衰落的概率很小,因此通过适当的合并技术将各个支路信号合并输出,就可以在接收端大大降低信号的衰落程度,以获得分集增益,提高接收灵敏度。,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分集有两重含义:一是分散传输,使接收端能获得多个统计独立的、携带同一信息的衰落信号;二是集中处理,即接收机把收到的多个统计独立的衰落信号进行合并(包括选择与组合)以降低衰落的影响。 因此,要获得分集效果,最重要的条件是各个信号之间应该是“不相关”的。,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3、4.1.2 分集方式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可能用到两类分集方式: 一类称为“宏分集”; 另一类称为“微分集”。 “宏分集”主要用于蜂窝通信系统中,也称为“多基站”分集。这是一种减小慢衰落影响的分集技术,其做法是把多个基站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如蜂窝小区的对角上)和在不同方向上,同时和小区内的一个移动台进行通信(可以选用其中信号最好的一个基站进行通信)。,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微分集”是一种减小快衰落影响的分集技术,在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中都经常使用。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在空间、 频率、极化、场分量、角度及时间等方面分离的无线信号,都呈现互相独立的衰落特性。 据此,微分集又可分为六种:空间分集、频率分
4、集、时间分集、极化分集和角度分集。,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1.空间分集 空间分集就是利用快衰落的空间独立性(即在两个不同的位置接收同一信号时,只要两个位置的距离足够大,则两处所收到信号的衰落是相互独立的。)获得抗衰落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在空间不同的垂直高度上设置多副天线,同时接收一个信号,然后将多个接收信号进行合成或者选择其中某一个强信号作为输出。,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式中,为延时扩展。例如,市区中=3s,Bc约为53kHz, 这样频率分集需要用两部以上的发射机(频率相隔53 kHz以上)同时发送同一信号, 并用两部以上的独立接收机来接收信号。它不仅使设备复杂,而且在频谱利用方面也很不经济。,
5、2.频率分集 由于频率间隔大于相关带宽的两个信号所遭受的衰落可以认为是不相关的, 因此可以用两个以上不同的频率传输同一信息, 以实现频率分集。 根据相关带宽的定义, 即 (4-1),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3.时间分集 时间分集的性能取决于重复发送信号之间的衰落特性,即将同一信号在不同时间区间多次重发,只要各次发送时间的间隔足够大(大于相干时间),则各次发送信号所出现的衰落将是相互独立统计的,接收机将收到的衰落独立的同一信号合并,就能减小衰落的影响。为了保证重复发送的信号具有独立的衰落特性,重复发送的时间间隔应该满足 (4-2),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4.极化分集 由于两个不同极化的电磁波具有独立的
6、衰落特性, 因而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用两个位置很近但为不同极化的天线分别发送和接收信号, 以获得分集效果。5.角度分集 角度分集的作法是使电波通过几个不同路径,并以不同角度到达接收端,而接收端利用多个方向性尖锐的接收天线能分离出不同方向来的信号分量;由于这些分量具有互相独立的衰落特性,因而可以实现角度分集并获得抗衰落的效果。,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4.1.3. 合并方式 接收端收到M(M2)个分集信号后,如何利用这些信号以减小衰落的影响,这就是合并问题。从合并所处的位置来看,可以分为检测前合并技术和检测后合并技术,如图4-1所示,,图4-1 检测前合并技术和检测后合并技术,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一般
7、均使用线性合并器,把输入的M个独立衰落信号相 加后合并输出。 假设M个输入信号电压为r1(t),r2(t),rM(t),则合并器输出电压r(t)为,(4 - 3),式中, ak为第k个信号的加权系数。选择不同的加权系数,就可构成不同的合并方式。,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选择不同的加权系数,就可构成不同的合并方式。 常用的有以下三种方式: (1)选择式合并。选择式合并是指检测所有分集支路的信号,以选择其中信噪比最高的那一个支路的信号作为合并器的输出。由上式可见,在选择式合并器中,加权系数只有一项为1,其余均为0。,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式中, 下标R表征最大比值合并方式。,(2) 最大比值合并。 最大
8、比值合并是一种最佳合并方式, 其方框图如图 4 - 3 所示。 为了书写简便, 每一支路信号包络rk(t)用rk表示。 每一支路的加权系数ak与信号包络rk成正比而与噪声功率Nk成反比, 即,(4 - 4),由此可得最大比值合并器输出的信号包络为,(4 - 5),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3)等增益合并 等增益合并无需对信号加权, 各支路的信号是等增益相加的,等增益合并器输出的信号包络为,(4-6),式中, 下标E表征等增益合并。,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4.1.4 合并方式性能比较 众所周知,在通信系统中信噪比是一项很重要的性能指标。在模拟通信系统中,信噪比决定了话音质量;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噪比(
9、或载噪比)决定了误码率。分集合并的性能系指合并前、后信噪比的改善程度。为便于比较三种合并方式, 假设它们都满足下列三个条件:(1) 每一支路的噪声均为加性噪声且与信号不相关,噪声均值为零,具有恒定均方根值; (2) 信号幅度的衰落速率远低于信号的最低调制频率 (3) 各支路信号的衰落互不相关, 彼此独立。,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1. 选择式合并的性能 前面已经提到, 选择式合并器的输出信噪比, 即当前选用的那个支路送入合并器的信噪比。 设第k个支路的信号功率为r2k/2, 噪声功率为Nk, 可得第k支路的信噪比为,(4 - 7),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通常,一支路的信噪比必须达到某一门限值t,才能
10、保证接收机输出的话音质量(或者误码率)达到要求。如果此信噪比因为衰落而低于这一门限,则认为这个支路的信号必须舍弃不用。显然,在选择式合并的分集接收机中,只有全部M个支路的信噪比都达不到要求,才会出现通信中断。若第k个支路中kt的概率为Pk(kt),则在M个支路情况下中断概率以PM(St)表示时,可得,(4 - 8),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由式(4-7)可见, kt, 即r2k/2Nkt, 或,因此,(4 - 9),(4 - 10),设rk的起伏服从瑞利分布, 即,可得,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则,(4-11),如果各支路的信号具有相同的方差, 即,各支路的噪声功率也相同, 即,N1 = N2 = =
11、 N,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4-12),记平均信噪比为,,可得累积概率分布为,则信噪比,的概率分布为,(4-13),由此可得选择式合并器输出的平均信噪比,为,(4-14),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选择式合并的平均信噪比的改善因子为,(4-15),由式(4-15)可以看出,选择式合并的平均信噪比的改善因子随分集重数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大速率较小。为简化设备,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中通常采用二重分集或三重分集。,(4 - 16),2. 最大比值合并的性能 最大比值合并器输出的信号包络如式(4-5)所示, 即,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由于各支路信噪比为,代入式(4 - 16), 可得,(4 - 17),第四章 抗
12、衰落技术,则有,(4 - 18),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根据许瓦尔兹不等式,(4 - 19),由上式可知,最大比值合并器输出可能得到的最大信噪比为各支路信噪比之和,即,(4-20),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利用上述关系式,代入式(4-17)得,综上所述,最大比值合并时各支路加权系数与本路信号幅度成正比,而与本路的噪声功率成反比,合并后可获得最大信噪比输出。若各路噪声功率相同,则加权系数仅随本路的信号振幅而变化,信噪比大的支路加权系数就大, 信噪比小的支路加权系数就小。,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3)等增益合并的性能,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在最大比值合并中,各支路信号的加权系数取相同值ak = 1,便成为等
13、增益合并,等增益合并器输出的信号包络为,如果每一支路的噪声功率均相同,等于N,则有,(4-21),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因此,等增益合并器输出的平均信噪比,为,(4-22),由各支路信号不相关可知,由瑞利分布的性质可知,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等增益合并器输出的平均信噪比为,(4-23),等增益合并的平均信噪比的改善因子为,(4-24),三种合并方式的平均信噪比改善因子随分集重数M的变化关系如图4-2所示。可以看出,在这三种合并方式中,最大比值合并的性能最好,等增益合并次之,选择式合并的性能最差,,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这是因为选择式合并只利用了最强的一路信号,其余各支路 信号都没有被利用,而前两种方
14、式中,各支路信号的能量都得到了利用。在分集重数M较小时,等增益合并的性能接近最大比值合并。,图4-2 三种合并方式的平均信噪比改善因子随分集重数M的变化,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4.2 均衡技术,4.2.1 基本原理,1.码间干扰产生的原因,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于多径传输、信道衰落等的影响,接收端将会产生严重的码间干扰,另一方面,实际信道的频带总是有限的,并且偏离理想特性,当传输信号的带宽大于无线信道的相关带宽时,信号将会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接收信号就会产生失真,在时域上表现为波形发生时散效应,即接收信号产生码间干扰,导致系统误码率增大。,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2.均衡技术的概念及作用 所谓均衡是指
15、各种用来克服码间干扰的算法和实现方法。均衡是对信道特性的均衡,就是在接收端设计一个称为均衡器的网络,均衡器产生与信道特性相反的特性,用来减小或消除由于码间干扰引起的信号失真。,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严重的码间干扰会对信息比特造成错误判决。为了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克服码间干扰的影响,方法就是采用信道均衡技术。如下图两个例子:,图4-3 无码间干扰的样值序列,图4-4 有码间干扰的样值序列,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我们可以将发射机、信道和接收机等效为一个基带信道滤波器,假设发送的数据序列为ak,接收端的均衡器收到的序列为xk,如图4-5所示,为了突出均衡器的作用,
16、我们假定系统中没有噪声。我们感兴趣的是离散时间的发送数据序列ak和接收机最终输出序列 的关系。这里使用均衡器的目的就是希望最终能够使 。,图4-5 信道均衡原理,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时,有码间干扰的信道将会输出一个类似于图4-4中hd(k)的接收序列xk,它就是信道的冲激响应。,图4-5 信道均衡原理,均衡器的作用就是把有码间干扰的接收序列xk变换为无码间干扰的输出序列yk。当信道输入一个单位冲激信号,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4-25),分析一个线性离散系统,我们采用z变换比较方便。假设均衡器输入序列xk的z变换为X(z),它是一个有限长的z1的多项式,并且等于信道冲激响应的z变换,即X (z)
17、 = H (z),而我们希望理想均衡器的输出序列yk的z变换为Y(z) = 1。设均衡器的传输函数为E(z),则有,Y(z)=X(z)E(z)=H(z)E(z)=1(4-26) 因此在信道特性给定的情况下,对均衡器传输函数的要求为,(4-27),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由式(4-27)可以看出,均衡器实际上就是等效基带信道滤波器的逆滤波器,根据E(z)就可以设计所需要的均衡器。,均衡器就是按照某种最佳的准则使ak和yk或者ak和,之间达到最佳匹配。我们可以使用最小均方,则或者最大似然(ML)准则,可以证明,如果比特或 者符号的先验概率相等,则最大后验概率准则和最大似然准则是等价的。,误差,最小。也
18、可以采用最大后验概率(MAP),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均衡器的分类、结构和算法,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4.2.2 线性均衡技术,最基本的线性均衡器结构就是线性横向均衡器(LTE)型结构,它的结构如图4-7所示。,图4-7 线性横向滤波器结构,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最简单的线性横向均衡器只使用前馈延时,其传递函数是z1的多项式,有很多零点,并且极点都是z = 0,因此称为有限冲激响应(FIR)滤波器,或者简称横向滤波器。如果均衡器同时具有前馈和反馈链路,则其传递函数是z-1的有理分式,称为无限冲激响应(IIR)滤波器,如图4-8所示。,图4-8 IIR滤波器,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当系统输入一个单位冲激
19、信号时,均衡器的输入序列记为xk,则均衡器的输出序列yk中,除y0以外的所有yk都属于波形失真引起的码间干扰。对给定的输入X(z),适当地设计均衡器的系数就可以对输入序列进行均衡。当xk确定时,例如,如果均衡器的输入序列为xk = (1/4, 1, 1/2),如图4-9(a)所示。现在设计一个有三个抽头的横向滤波器,加权系数为(c-1, c0, c1)=(1/3, 4/3, 2/3)。对应输入序列的z变换和均衡器的传输函数分别为,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于是均衡器的输出序列的z变换为,对应的抽样序列为yk =(1/12, 0, 1, 0, 1/3),如图4-9(b)所示。,图4-9 均衡器的输入输
20、出序列,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由图4-9可以看出,输出序列的码间干扰有所改善,但还是不能完全消除码间干扰,如y-2,y2均不为零,这是残留的码间干扰。,不同的设计结果所得到的残留的码间干扰是不同的。我们总是希望残留的码间干扰越小越好。所以,我们需要讨论在抽头数有限情况下,如何反映这些码间串扰的大小,如何调整抽头系数以获得最佳的均衡效果。,在抽头数有限的情况下,均衡器的输出将有剩余失真,即输出序列yk中,除y0以外的所有yk都属于波形失真引起的码间干扰。为了衡量均衡器的性能,反映失真的大小,通常采用所谓的最小峰值失真准则和最小均方误差准则作为衡量标准。,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假设均衡前后的抽样样值序
21、列分别为xk和yk。,(1)最小峰值失真准则 峰值失真定义为,(4-29),最小峰值失真准则就是在已知xk的情况下,调整抽头系数ci使峰值失真D达到最小值,同时使y0 = 1。显然,对于完全消除码间干扰的均衡器而言,应有D = 0;对于码间干扰不为零的场合,希望D有最小值。,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2)最小均方误差准则均方失真定义为,(4-30),所谓最小均方误差准则,就是在已知xk的情况下,调整均衡器系数ci使e2有最小值,同时使y0 = 1。其物理意义与峰值失真准则相似,也可以表述为对下面的函数求最小值。,(4-31),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按这两个准则来确定均衡器的抽头系数均可使失真最小,获
22、得最佳的均衡效果。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准则都是根据均衡器输出的单脉冲响应来规定的。另外,在分析横向滤波器时,我们均把时间原点(t = 0)假设在滤波器中心点处(即c0处)。如果时间参考点选择在别处,则滤波器输出的波形形状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仅仅是整个波形的提前或推迟。,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3)均衡器系数的计算, 使D最小的均衡器系数ci的求解,勒基(Lucky)对这类函数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指出D(ci)是一个凸函数,它的最小值就是全局最小值。,如果在均衡前系统的峰值失真(称为初始失真)D0,满足,则D(ci)的最小值必然发生在使y0前后的yk = 0(|k|N,k0)的情况下。所以所求的各抽头
23、系数ci应该是,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时的2N + 1个联立方程的解。,(4-32),利用式,和式(4-32)可列出,抽头系数必须满足的2N + 1个线性方程。,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写成矩阵形式,有,(4-33),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这就是说,在输入序列xk给定时,如果按上式方程组调整或设计各抽头系数ci,可迫使y0前后各有N个取样点上是零值。这种调整叫做“迫零”调整,所设计的均衡器称为“迫零”均衡器。根据勒基的证明,能保证在D01时,求解出2N + 1个抽头系数,并迫使y0前后各有N个取样点上无码间串扰,此时D 取最小值,均衡效果达到最佳。,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与最小峰值失真准则相同,用最小均
24、方误差准则也可导出抽头系数必须满足的2N + 1个方程,并可从中解得使均方失真最小的2N + 1个抽头系数,不过,这时不需对初始失真D0提出限制。L的最小值必定发生在偏导数为零处,即,(4-34), 使L最小的均衡器系数ci的求解,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4.2.3 非线性均衡器,线性均衡器一般用在信道失真不大的场合。要使均衡器在失真严重的信道上有比较好的抗噪声性能,采用非线性均衡器会比较好,例如判决反馈均衡器、最大似然序列估计均衡器。,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1.判决反馈均衡器(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ation,DFE),判决反馈均衡的基本方法是:一旦一个信息符号经检测和
25、判决以后,在检测后续符号之前就可预测并消减该信息符号对随后信号的干扰。,图4-10 判决反馈均衡器的结构和原理图,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和横向均衡器相比,判决反馈均衡器的优点是在相同的抽头数情况下,残留的码间干扰更小,误码也更低。特别是对于信道特性失真十分严重的信道,其优点更为突出,由此,这种均衡器在高速数据传输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2最大似然序列估计(MLSE)均衡器,最大似然序列估计的基本思想:把多径信道等效为一个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利用维特比算法在信号路径网格图上搜索似然概率最大的发送序列,而不是对接收到的符号逐个进行判决。,图4-11 信道模型,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线通信 原理 应用 第四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