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崖之辞课件.ppt
《无端崖之辞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端崖之辞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导入:,在先秦诸子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他淡泊名利、蔑视荣华;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他就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人们称孔子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中蕴含着大智慧。那么,庄子的大智慧中,到底包含着他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的智慧吧!,.,2,无 端 崖 之 辞,庄子,.,3,.,4,学习目标,1、体会庄子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2、品味庄子散文想象奇特丰富的特点。,.,5,解题
2、,语出庄子天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 庄子认为天下之人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以在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时,他使用“虚远的说法、夸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的文辞”,这使得他的文章奇特之极。本课重点学习1、3、4则选文。,.,6,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三则故事,感知故事内容。2、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3、分别给三则故事起一个四字的小标题。,参考:庄子送葬匠石斫垩运斤成风儵忽报德日凿一窍浑沌之死任氏钓鱼/东海钓鱼,.,7,文本研讨: 齐读第一则,复述故事并思考:“郢人斫垩”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抒发了庄子怎样的思想感情?,匠石 郢人 立不失容,庄子惠子 无以为质
3、,无与言之,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8,阅读下面短文,体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和惠子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截然不同,喜欢互相批评,喜欢在一起争辩。两人相争正是棋逢对手,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9,寓意?情感?,通过这个故事,庄子告诉我们,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充
4、当对象。斫者与被斫者都同样了不起,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成功。故庄子与惠子同匠石和郢人,双方的对立与配合是自然和谐、天衣无缝的。他们的对立与配合,不仅凝聚着思想互异的默契,凝聚着友谊,而且也凝聚着个体生命得以最自由最充分发挥的自然真实。所以,人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却极为笃厚,就像庄子与他的好友“惠子”。,在本则选文中,庄子睹物思人,为失去这样的对手产生无尽的悲凉情怀,所以拿匠石与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10,.,11,.,12,儵、忽 浑沌,齐读第3则,待之甚善,报浑沌之德,日凿一窍,.,13,寓意?,浑沌,一个纯粹自然的原生体,没有七窍,没
5、有正常人、事、物的功能和特征,却居中央帝位,是最高形式的统治者形象,同时也是“无为”政治思想的形象代表。与之相对,儵、忽二帝是“有为”政治的典形代表,他们固执于世俗有为观念,不理解浑沌的非常态,以后天有为的途径来恢复其七窍,岂知自然原生与后天有为是截然对立的,结果造成了悲剧。可见,有为实在有害,由此推及现实,说明人类宜取消一切有所作为的政治事务,恢复人类初始的原生态,保持自然质朴的千奇百态,无欲无知,无名无利,不以人的智慧玄机去看待自然,更不要以人的有为规范去对待万民,因此,浑沌无为则生,有为则死;天下无治者安,有治则乱,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14,揠苗助长,虽曰爱之,其实害之。,.,15
6、,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植者爱之太恩,忧之太勤,.,16,帝王蛾,没有人可以赐予你飞翔的翅膀,只有你才能做自己生命的帝王。,.,17,.,18,“齐全哥”,.,19,“14包行李要10名志愿者帮他扛上去。更雷的是,他连毛巾都带了7条,卫生纸带够了四年用的。”日前,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新生郑某在5名家人的陪同下一进校园就引起轰动,连83岁高龄奶奶都坐着轮椅前来为他“助阵”。该新生被人戏称“齐全哥”。(据武汉晚报),.,20,好心办坏事,何其多!,1、揠苗助长。2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3、帝王蛾的幼虫因“好心人”救助而不见天日。4、“齐全哥”在5位家人的陪同下带着14箱行李上大学。5、6、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端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