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伏安法和电位溶出分析法ppt课件.ppt
《第三章伏安法和电位溶出分析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伏安法和电位溶出分析法ppt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伏安法和电位溶出法,1 经典极谱法2 单扫描示波极谱法3 极谱催化波4 溶出伏安法5 电位溶出分析法,polarography and Voltammetry,极谱分析法(polarography) :使用滴汞电极或使用其表面周期性更新的液体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的伏安分析法。伏安分析法(voltammetry) :以测定电解过程中所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为基础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概 述,伏安法和极谱法是以小面积、易极化的电极作工作电极,以大面积、不易极化(去极化)的电极为参比电极组成电解池,电解被分析物质的稀溶液,由所测得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当以滴汞作工作电
2、极时的伏安法,称为极谱法,它是伏安法的特例。,历史:伏安法由极谱法发展而来,后者是伏安法的特例。1922 年捷克斯洛伐克人 Jaroslav Heyrovsky 以滴汞电极作工作电极首先发现极谱现象,并因此获Nobel 奖。伏安法主要用于研究各种介质中的氧化还原过程、表面吸附过程以及化学修饰电极表面电子转移机制。该法亦用于水相中无机离子或某些有机物的测定。60年代中期,经典伏安法得到很大改进,方法选择性和灵敏度提高,且低成本的电子放大装置出现,伏安法开始大量用于医药、生物和环境分析中。此外伏安法与 HPLC 联用使该法更具生机。目前,该法仍广泛用于氧化还原过程和吸附过程的研究。,第一节 经典极
3、谱法,一、极谱法的基本原理 principle of polarography二、干扰电流与抑制 interference current and elimination三、极谱分析方法 qualitative methods of polarography四、经典极谱法的特点,principle and process polarography,一、极谱分析的原理与过程principle and process polarography,1.极谱分析过程 极谱分析: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电解分析。 特殊性:使用了一支极化电极和另一支去极化电极作为工作电极; 在溶液静止的情况下进行的非完全的电解过
4、程。,极谱分析装置,如果一支电极通过无限小的电流,便引起电极电位发生很大变化,这样的电极称之为极化电极,如滴汞电极,反之电极电位不随电流变化的电极叫做理想的去极化电极,如甘汞电极或大面积汞层。要求:能连续改变电解池的外加电压,并能随时记录通过电解池的电流。,2. 极谱波的形成过程,极谱图:电解待测物所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实验条件:5mmol/L CdCl2 支持电解质:KCl 0.1mol/L 动物胶 0.005%,通N2除O2 汞滴流速:23滴/10s 扫描电压:01V 阳极(参比电极):大面积的SCE电极-电极不随外加电压变化 电极反应为:2Hg + 2Cl-Hg2Cl2 电极电位为:,
5、只要Cl-保持不变,电位便可恒定。(电解过程中Cl-是有微小变化的,因为有电流通过。电极表面的电流密度很小,单位面积上Cl-的变化很小,可认为其电位是恒定的因此使用大面积的、去极化的SCE 电极是必要的)。阴极(工作电极):汞在毛细管中周期性长大(35s)汞滴工作电极,小面积的极化工作电极电位完全随外加电压变化。 V外 SCE de + iR 由于极谱分析的电流很小(几微安),且电解池内有大量支持电解质,内阻R很小,故iR 项可忽略。,极谱分析过程和极谱波-Cd2+(10-3mol/L),电压由0.2 V逐渐增加到0.7 V左右,绘制电流-电压曲线。 图中段,仅有微小的电流流过,这时的电流称为
6、“残余电流”或背景电流。当外加电压到达Cd2+的析出电位时,Cd2+开始在滴汞电极上迅速反应。,由于溶液静止,电极附近的Cd2+在电极表面迅速反应,此时,产生浓度梯度 (厚度约0.05mm的扩散层),电极反应受浓度扩散控制。在处,达到扩散平衡。, 段:继续增加电压,滴汞电极表面的Cd2+迅速获得电子而还原,电解电流急剧增加。此时溶液本体的Cd2+来不及到达滴汞表面,滴汞表面浓度c0 低于溶液本体浓度c,即c0c,产生“浓差极化”。电解电流i与离子扩散速度成正比,而扩散速度又与浓度差(c-c0) 成正比与扩散层厚度成反比, 即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i = k(c-c0)/ 段:外加电压继续增加,c
7、0趋近于0,(c-c0)趋近于c 时,这时电流的大小完全受溶液浓度c 来控制。,2. 极限扩散电流id,平衡时,电解电流仅受扩散运动控制,形成:极限扩散电流id。(极谱定量分析的基础)注意:式中极限电流id 包括残余电流ir (不由扩散产生),故极限电流减去残余电流即为极限扩散电流。,图中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比值最大,此点对应的电位称为半波电位。 (极谱定性的依据),3. 极谱曲线形成条件,(1) 待测物质的浓度要小,快速形成浓度梯度。 (2) 溶液保持静止,使扩散层厚度稳定,待测物质仅依靠扩散到达电极表面。,(3) 电解液中含有较大量的惰性电解质,使待测离子在电场作用力下的迁移运动降至最小。
8、(4) 使用两支不同性能的电极。极化电极的电位随外加电压变化而变,保证在电极表面形成浓差极化。为什么使用两支性能不同的电极? 为什么要采用滴汞电极?,4. 滴汞电极的特点,a. 电极毛细管口处的汞滴很小,易形成浓差极化; b. 汞滴不断滴落,使电极表面不断更新,重复性好。(受汞滴周期性滴落的影响,汞滴面积的变化使电流呈快速锯齿性变化); c. 氢在汞上的超电位较大; d. 金属与汞生成汞齐,降低其析出电位,使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也可分析。,e. 汞容易提纯 扩散电流产生过程中,电位变化很小,电解电流变化较大,此时电极呈现去极化现象,这是由于被测物质的电极反应所致,被测物质具有去极化性质,去极剂。
9、Hg有毒。汞滴面积的变化导致不断产生充电电流(电容电流)。,扩散电流理论 theory of diffusion current,1. 滴汞电极电位与外加电压的关系去极化电极:在电解过程中,电位基本保持恒定,不随外加电压的改变而变化,或电极电位改变很小,而电流改变很大的一类电极。极化电极:电位完全随着电压的变化而变化,或电位改变很大而电流改变很小的一类电极。,各电位间的关系:V= SCE de 参比电极电位ESCE 恒定,故滴汞电极电位Ede完全随时外加电压V外变化而变化。除滴汞电极外,还有旋汞电极、汞膜电极和圆盘电极等。 若设 SCE0,则 de=V意义:滴汞电极电位等于外加电压的负值。故只
10、要改变外加电压就能改变滴汞电极电位,使具有不同还原电位的离子可在各自所需要的电极电位下还原析出。,2.扩散电流方程 设:平面的扩散过程 费克扩散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平面的扩散物质的量与浓差梯度成正比:,A:电极面积;D 扩散系数(i)t 是电解开始后t 时,扩散电流的大小。,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在扩散场中,浓度的分布是时间t 和距电极表面距离X 的函数 c = (t, X ),(3)代入(2),得:,将(6)代入(5),得: (i)t=706nD1/2m2/3t1/6c (7),由于汞滴呈周期性增长,使其有效扩散层厚度减小,线性扩散层厚度的,扩散电流的平均值:,考虑滴汞电极的汞滴面积是时
11、间的函数,t 时汞滴面积,: At=8.4910-3m2/3t2/3 (cm2) (6),(i)平均=607nD1/2m2/3 t 1/6(CC0)K(CC0),讨论: (1) n,D 取决于被测物质的特性 将607nD1/2定义为扩散电流常数,用 I 表示。越大,测定越灵敏。 (2) m,t 取决于毛细管特性, m2/3 t 1/6定义为毛细管特性常数,用k 表示。,(i)平均 每滴汞上的平均电流(微安);n 电极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D 扩散系数; t 滴汞周期(s);m 汞流速度(mg/s); C 溶液中待测物原始浓度(mmol/L);C0电极表面待测物原始浓度(mmol/L);当电流达到
12、最大值时,C00: id K C,扩散电流方程:,3.影响极限扩散电流的因素,(1)溶液组分的影响 扩散电流常数 I= 607nD1/2 = id /( kc ) (n和D取决于待测物质的性质) 应与滴汞周期无关,但与实际情况不符。原因,汞滴滴落使溶液产生搅动。加入动物胶(0.005%),可以使滴汞周期降低至1.5秒。,粘度越大,则待测物的扩散系数越小, id减小,使结果偏低。,(2)被测物浓度影响,被测物浓度较大时,汞滴上析出的金属多,改变汞滴表面性质,对id产生影响。故极谱法适用于测量低浓度试样。(3)毛细管特性当其它条件一定时, id与毛细管常数成正比。在测量过程中,为使毛细管常数不变,
13、同一组测定必须使用同一支毛细管,并保持汞滴滴下时间为36s。(4)温度影响 温度系数+0.013/ C,温度控制在0.5 C范围内,温度引起的误差小于1%。,3. 极谱波方程式,极谱波方程式: 描述极谱波上电流与电位之间关系。 简单金属离子的极谱波方程式: (可逆;受扩散控制;生成汞齐) Mn+ +ne +Hg = M(Hg)(汞齐),ca 滴汞电极表面上形成的汞齐浓度; cM可还原离子在滴汞电极表面的浓度;a, M活度系数;,由于汞齐浓度很稀,aHg不变;则:,由扩散电流公式: id = KM cM (3)在未达到完全浓差极化前, cM不等于零;则:,(4)-(3) 得:,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
14、:还原产物的浓度(汞齐)与通过电解池的电流成正比,析出的金属从表面向汞滴中心扩散,则:,将(6)和(5)代入(2),得:,在极谱波的中点,即: i =id / 2 时,代入上式,得:,即极谱波方程式;由该式可以计算极谱曲线上每一点的电流与电位值。i= id /2 时, = 1/2 称之为半波电位,极谱定性的依据。,1.残余电流产生:在极谱分析时,当外加电压未达分解电压时所观察到的微小电流,称为残余电流(ir)。包括因微量杂质引起的电解电流和因滴汞生长、掉落形成的电容电流(或充电电流)。它们直接影响测定的灵敏度和检出限。(a)电解电流:微量杂质等所产生的微弱电流 产生的原因:溶剂及试剂中的微量杂
15、质及微量氧等在滴汞电极上还原所产生的。 消除方法:可通过试剂提纯、预电解、除氧等;,二、干扰电流与抑制 interference current and elimination,(b)充电电流(也称电容电流)是残余电流的主要部分,影响极谱分析灵敏度的主要因素。 产生的原因:分析过程中由于汞滴不停滴下,汞滴表面积在不断变化,因此充电电流总是存在,较难消除。 充电电流约为10-7 A的数量级,相当于10-510-6mol/L的被测物质产生的扩散电流。扣除:ir 应从极限扩散电流中扣除:作图法和空白试验。,2.迁移电流,产生的原因: 由于带电荷的被测离子(或带极性的分子)在静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到电极
16、表面所形成的电流。 消除方法: 加大量强电解质。利用强电解质承担导电功能,被测离子所受到的电场力减小。注:强电解质必须是惰性电解质,不发生电极反应,不产生扩散电流,只起导电作用。 用量:一般为待测物浓度的50100倍常用支持电解质:KCl,HCl,H2SO4,NaOH,NaAc-HAc,NH3-NH4Cl,3.极谱极大,在极谱分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即在极谱波刚出现时,扩散电流随着滴汞电极电位的降低而迅速增大到一极大值,然后下降稳定在正常的极限扩散电流值上。这种突出的电流峰之为“极谱极大”。,产生的原因:汞滴表面电位不均匀,致使汞滴上下两端表面张力不同而导致消除方法:在溶液中加入少量表面
17、活性物质(极大抑制剂)常用抑制剂:动物胶,甲基红,品红,琼脂注:极大抑制剂既能消除极大,也能降低id,故用量应少并保持一致,4.氧波原因:溶解氧在滴汞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所产生的极谱波。产生:两个氧极谱波 O22H2eH2O2-0.2V (半波电位) (O2+ H2O + 2e = H2O2+2OH-) H2O22H2e2H2O -0.8V (半波电位) (H2O2+ 2e = 2OH-) 其半波电位正好位于极谱分析中最有用的电位区间(0 -1.2V) 。因而重叠在被测物的极谱波上,故应加以消除。,氧气对极谱波的影响,消除方法:a)通入惰性气体如N2、CO2 (CO2仅适于酸性溶液);b)在中性
18、或碱性条件下加入Na2SO3,还原O2;c)在强酸性溶液中加入Na2CO3,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以除去O2;或加入还原剂如铁粉,使与酸作用生成H2,而除去O2;d)在弱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加入抗坏血酸。e)分析过程中通N2保护。,5. 叠波、前波和氢波叠波:当待测物A与干扰物B的半波电位小于0.2V时,两个物质的极谱波可重叠,可通过加入配合剂改变半波电位的方法消除;前波:当待测物A的半波电位更负,且与干扰物B的半波电位之差大于-0.2V,但B的浓度是A的10倍以上时,B将在A之前被还原形成一个大的前波,从而干扰A的测定,消除方法同上。氢波:在酸性溶液中,H+在-1.2 至-1.4 V(与酸度有关)范围
19、内在滴汞电极上还原产生氢波。当待测物为Co2+, Ni2+, Zn2+时,因其极谱波与氢波相近,从而干扰测定,此时可在氨性溶液中进行测定。,三、极谱分析方法 qualitative methods of polarography,在1mol/L KCl底液中,不同浓度的Cd2+极谱波,1.定性分析 由极谱波方程式:,一般情况下,不同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半波电位,且不随浓度改变,分解电压则随浓度改变而有所不同(如右图所示),故可利用半波电位进行定性分析。,当i=id时的电位即为半波电位,极谱波中点。,讨论,1. 同一离子在不同溶液中,半波电位不同。金属络离子比简单金属离子的半波电位要负,稳定常数越
20、大,半波电位越负;,2. 两离子的半波电位接近或重叠时,选用不同底液,可有效分离,如Cd2+和Tl+在NH3和NH4Cl溶液中可分离( Cd2+生成络离子); 3. 极谱分析的半波电位范围较窄(2V),采用半波电位定性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可逆极谱波:电极反应极快,扩散控制;非可逆极谱波:同时还受电极反应速度控制。氧化波与还原波具有不同半波电位(超电位影响),2.极谱定量分析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 of polarography,依据公式: id =K c 可进行定量计算。 极限扩散电流 由极谱图上量出, 用波高直接进行计算。,a. 波高的测量 (1) 平行线法 (2) 切
21、线法 (3) 矩形法,b.定量分析方法,(1) 比较法(完全相同条件) cs; hs 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波高;,(2)标准曲线法步骤:配制标系测量h 作h-C标准曲线测量待测物查出待测物含量注:标系中所有溶液浓度应包含在线性范围内; 待测物的浓度:C1CxCn 测量条件一致。,(3) 标准加入法前期加入法适用条件:试样需要进行复杂的前处理,在此过程中特测物质可能有损失方法:取两份相同试样,其中一份加入一定量的待测物配制的标液,将两份溶液进行同样的预处理后,分别测量其极谱波高(h)。,后期加入法适用条件:预处理简单,待测物基本不损失方法:先取Vxml待测液进行极谱分析,测量波高为hx,然后向该溶液
22、中加入浓度为cs的待测物配制的标液Vsml,测量混合液的极谱波高H。,注:标液加入量应适当。加入量太少,则波高差值小,误差大加入量太大,则物质浓度差别大,导致溶液性质变化大,测量条件变化,使K值变化,也会出现较大误差,四、经典极谱法的特点,除氧方法(见前述)底液的选择 除残余电流ir 可通过作图法扣除外,其它干扰电流如迁移电流、极大电流和氧波还需在测量液中加入适当试剂。 支持电解质:HCl, H2SO4,NaAc-HAc, NH3-NH4Cl, NaOH,KCl; 极大抑制剂:动物胶,PVC, Triton X-100; 除氧剂:中性或碱性中加Na2SO3, 微酸性液中加抗坏血酸;pH 值:控
23、制酸度的缓冲液; 其它试剂:如可改变离子半波电位的配合剂,以消除干扰等;这些加入各种试剂后的溶液称为“底液”。,测量温度及汞柱高度控制汞的使用 a) 汞的纯化:氧化法:将空气通入汞内(14 hrs),直到汞液面无黑色氧化物为止,用分液漏斗分离。洗涤法:从漏斗(下端为插入洗涤液中的毛细管)向80cm40cm的洗涤管中(下端为接U 形细管,洗涤管内充5%HNO3或5%Hg(NO3)2)加入待洗汞。重复洗涤23次。蒸馏法:将汞洗净,放入真空蒸馏器进行减压蒸馏,可得高纯度汞。电解法:可得高纯度汞。 b) 防止汞中毒通风良好、对撒落的汞应及时清理(用刷子或汞镊仔细收集并放于水中,防止与空气接触;对不能清
24、理的要撒上硫磺粉或用三氯化铁清洗)。,经典直流极局限性:1)用汞量及时间:经典极谱获得一个极谱图需汞数百滴,而且施加的电压速度缓慢,约200mV/min。在一滴汞的寿命期间,滴汞电极电位可视为不变,因此经典极谱也称恒电位极谱法。可见,经典极谱法既费汞又费时间;2)分辨率:经典直流极谱波呈台阶形,当两物质电位差小于0.2 V时两峰重叠,使峰高或半峰宽无法测量,因此分辨率差;3)灵敏度:经典极谱的充电电流大小与由浓度为10-5M的物质(亦可称去极剂)产生的电解电流相当,因此灵敏度低。设法减小充电电流,增加信噪比是提高灵敏度的重要途径;4)iR降:在经典极谱法中,常使用两支电极,当溶液iR降增加时,
25、会造成半波电位位移以及波形变差。因此,在现代极谱法中,常采用三电极系统:,三电极系统及装置:极谱图是极谱电流i 与滴汞电位Ede 的关系曲线。前面讨论中的双电极系统中,将iR降忽略了。实际工作中,当回路电流较大或内阻较高时,此时参比电极也发生极化,并产生iR 降。此时测得的是iU曲线,而不是i-E曲线!此时半波电位负移,总电解电流减小且极谱波变形。此时要准确测定滴汞电极电位,必须想办法克服iR 降!通常的做法是使用三电极系统。极谱电流i容易从回路WC中测得,滴汞工作电极电位Ede可由高阻抗回路WR中获得(因阻抗高,此回路无明显电流通过),即可通过此监测回路显示。,六、极谱滴定法(伏安滴定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伏安 电位 分析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6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