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IC制造工艺ppt课件.ppt
《第三章IC制造工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IC制造工艺ppt课件.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集成电路工艺3.1 概述3.2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3.3 BJT工艺3.4 MOS工艺3.5 BiMOS工艺3.6 MESFET工艺与HEMT工艺,50m,100 m头发丝粗细,30m,1m 1m(晶体管的大小),3050m(皮肤细胞的大小),90年代生产的集成电路中晶体管大小与人类头发丝粗细、皮肤细胞大小的比较,芯片制造过程,第3章 IC制造工艺,3.2.1 外延生长 3.2.2 掩膜制作 3.2.3 光刻 3.2.4 刻蚀3.2.5 掺杂 3.2.6 绝缘层形成3.2.7 金属层形成,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图形转换:将设计在掩膜版(类似于照相底片)上的图形转移到半导体单晶片上掺杂:根据设
2、计的需要,将各种杂质掺杂在需要的位置上,形成晶体管、接触等制膜:制作各种材料的薄膜,多晶硅放入坩埚内加热到 1440熔化。为了防止硅在高温下被氧化,坩埚内被抽成真空并注入惰性气体氩气。之后用纯度 99.7% 的钨丝悬挂“硅籽晶”探入熔融硅中,以 220转/分钟的转速及 310毫米/分钟的速率从熔液中将单晶硅棒缓慢拉出。这样就会得到一根纯度极高的单硅晶棒,理论上最大直径可达45厘米,最大长度为3米。,3.2 集成电路加工过程简介硅片制备(切、磨、抛)*圆片(Wafer)尺寸与衬底厚度:2 0.4mm 3 0.4mm 5 0.625mm 4 0.525mm 6 0.75mm 硅片的大部分用于机械支
3、撑。,3.2.1 外延生长(Epitaxy),外延生长的目的半导体工艺流程中的基片是抛光过的晶圆基片,直经在50到200mm(2-8英寸)之间,厚度约几百微米。尽管有些器件和IC可以直接做在未外延的基片上,但大多数器件和IC都做在经过外延生长的衬底上。原因是未外延过的基片性能常常不能满足要求。外延的目的是在衬底材料上形成具有不同的掺杂种类及浓度,因而具有不同性能的单晶材料。可分为同质外延和异质外延。不同的外延工艺可制出不同的材料系统。,化学汽相淀积(CVD),化学汽相淀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通过气态物质的化学反应在衬底上淀积一层薄膜材料的过程CVD技术特点:
4、具有淀积温度低、薄膜成分和厚度易于控制、均匀性和重复性好、台阶覆盖优良、适用范围广、设备简单等一系列优点CVD方法几乎可以淀积集成电路工艺中所需要的各种薄膜,例如掺杂或不掺杂的SiO2、多晶硅、非晶硅、氮化硅、金属(钨、钼)等,化学汽相淀积(CVD),常压化学汽相淀积(APCVD)低压化学汽相淀积(LPCVD)等离子增强化学汽相淀积(PECVD),Si基片的卤素生长外延,在一个反应炉内的SiCl4/H2系统中实现:在水平的外延,生长炉中,Si基片放在石英管中的石墨板上,SiCl4,H2及气态杂质原子通过反应管。在外延过程中,石墨板被石英管周围的射频线圈加热到1500-2000度,在高温作用下,
5、发生SiCl4+2H2Si+4HCl 的反应,释放出的Si原子在基片表面形成单晶硅。,化学汽相淀积(CVD)二氧化硅,二氧化硅的作用:可以作为金属化时的介质层,而且还可以作为离子注入或扩散的掩蔽膜,甚至还可以将掺磷、硼或砷的氧化物用作扩散源 低温CVD氧化层:低于500中等温度淀积:500800高温淀积:900左右,化学汽相淀积(CVD)多晶硅,多晶硅的作用:利用多晶硅替代金属铝作为MOS器件的栅极是MOS集成电路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它比利用金属铝作为栅极的MOS器件性能得到很大提高,而且采用多晶硅栅技术可以实现源漏区自对准离子注入,使MOS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得到很大提高。氮化硅的化学汽相淀积:
6、中等温度(780820)的LPCVD或低温(300) PECVD方法淀积,物理气相淀积(PVD)金属,蒸发:在真空系统中,金属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后便可以脱离金属表面的束缚成为蒸汽原子,淀积在晶片上。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有灯丝加热蒸发和电子束蒸发两种溅射:真空系统中充入惰性气体,在高压电场作用下,气体放电形成的离子被强电场加速,轰击靶材料,使靶原子逸出并被溅射到晶片上,蒸发原理图,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 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III-V材料的MOCVD中,所需要生长的III,V族元素的源材料以气体混和物的形式进入反应炉中已加
7、热的生长区里,在那里进行热分解与沉淀反应。MOCVD与其它CVD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冷壁工艺,只要将衬底控制到一定温度就行了。GaAs采用MOCVD同质外延技术进行生长(衬底温度600800),GaN采用异质外延技术(衬底温度9001200 ),Aixtron 2400G3HT MOCVD系统,分子束外延生长 (MBE: 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在超真空中进行,基本工艺流程包含产生轰击衬底上生长区的III,V族元素的分子束等。MBE几乎可以在GaAs基片上生长无限多的外延层。这种技术可以控制GaAs,AlGaAs或InGaAs上的生长过程,还可以控制掺杂的深度和精
8、度达纳米极。经过MBE法,衬底在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变化具有特殊的物理属性。MBE的不足之处在于产量低。,英国VG Semicom公司型号为V80S-Si的MBE设备关键部分照片,3.2 掩膜(Mask)的制版工艺,1. 掩膜制造从物理上讲,任何半导体器件及IC都是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单元的组合,如导体,半导体及在基片上不同层上形成的不同尺寸的隔离材料等.要制作出这些结构需要一套掩膜。一个光学掩膜通常是一块涂着特定图案铬薄层的石英玻璃片,一层掩模对应一块IC的一个工艺层。工艺流程中需要的一套掩膜必须在工艺流程开始之前制作出来。制作这套掩膜的数据来自电路设计工程师给出的版图。,什么是掩膜?,掩膜是用
9、石英玻璃做成的均匀平坦的薄片,表面上涂一层600800厚的Cr层,使其表面光洁度更高。称之为铬板,Cr mask。,整版及单片版掩膜,整版按统一的放大率印制,因此称为1X掩膜。这种掩膜在一次曝光中,对应着一个芯片阵列的所有电路的图形都被映射到基片的光刻胶上。单片版通常把实际电路放大5或10倍,故称作5X或10X掩膜。这样的掩膜上的图案仅对应着基片上芯片阵列中的一个单元。上面的图案可通过步进曝光机映射到整个基片上。,早期掩膜制作方法:,人们先把版图(layout)分层画在纸上, 每一层mask一种图案. 画得很大, 5050 cm2 或100100cm2, 贴在墙上, 用照相机拍照. 然后缩小1
10、020倍, 变为552.5x2.5 cm2 或101055 cm2的精细底片. 这叫初缩.将初缩版装入步进重复照相机, 进一步缩小到22 cm2或3.53.5 cm2, 一步一幅印到铬(Cr)板上, 形成一个阵列.,IC、Mask & Wafer,图3.3,整版和接触式曝光,在这种方法中, 掩膜和晶圆是一样大小的. 对应于3”8”晶圆, 需要3”8”掩膜. 不过晶圆是圆的, 掩膜是方的这样制作的掩膜图案失真较大, 因为版图画在纸上, 热胀冷缩, 受潮起皱, 铺不平等初缩时, 照相机有失真步进重复照相, 同样有失真从mask到晶圆上成像, 还有失真.,2. 图案发生器方法:(PG: Patter
11、n Generator),在PG法中, 规定layout的基本图形为矩形. 任何版图都将分解成一系列各种大小、不同位置和方向的矩形条的组合. 每个矩形条用5个参数进行描述:(X, Y, A, W, H),图 3.4,图案发生器方法(续),利用这些数据控制下图所示的一套制版装置。,图 3.5,3. X射线制版,由于X射线具有较短的波长。它可用来制作更高分辨率的掩膜版。X-ray掩膜版的衬底材料与光学版不同,要求对X射线透明,而不是可见光或紫外线,它们常为Si或Si的碳化物。而Au的沉淀薄层可使得掩膜版对X射线不透明。X射线可提高分辨率,但问题是要想控制好掩膜版上每一小块区域的扭曲度是很困难的。,
12、4. 电子束扫描法(E-Beam Scanning),采用电子束对抗蚀剂进行曝光,由于高速的电子具有较小的波长。分辨率极高。先进的电子束扫描装置精度50nm,这意味着电子束的步进距离为50nm,轰击点的大小也为50nm,电子束光刻装置: LEICA EBPG5000+,电子束制版三部曲:,1) 涂抗蚀剂,抗蚀剂采用PMMA.2) 电子束曝光,曝光可用精密扫描仪,电子束制版的一个重要参数是电子束的亮度,或电子的剂量。3) 显影: 用二甲苯。二甲苯是一种较柔和的有弱极性的显影剂,显像速率大约是MIBK/IPA的1/8,用IPA清洗可停止显像过程。,电子束扫描法(续),电子束扫描装置的用途:制造掩膜
13、和直写光刻。电子束制版的优点:高精度电子束制版的缺点:设备昂贵制版费用高,3.2.3 光刻 (Lithography),在IC的制造过程中,光刻是多次应用的重要工序。其作用是把掩膜上的图型转换成晶圆上的器件结构。,光刻步骤,一、晶圆涂光刻胶:清洗晶圆,在200C温度下烘干1小时。目的是防止水汽引起光刻胶薄膜出现缺陷。待晶圆冷却下来,立即涂光刻胶。 正胶:分辨率高,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中,一般只采用正胶 负胶:分辨率差,适于加工线宽3m的线条 光刻胶对大部分可见光灵敏,对黄光不灵敏,可在黄光下操作。再烘晶圆再烘,将溶剂蒸发掉,准备曝光,正性胶与负性胶光刻图形的形成,涂光刻胶的方法(见下图):,
14、光刻胶通过过滤器滴入晶圆中央,被真空吸盘吸牢的晶圆以2000 8000转/分钟的高速旋转,从而使光刻胶均匀地涂在晶圆表面。,光刻步骤二、三、四,二、曝光: 光源可以是可见光,紫外线, X射线和电子束。 光量,时间取决于光刻胶的型号,厚度和成像深度。三、显影: 晶圆用真空吸盘吸牢,高速旋转,将显影液喷射到晶圆上。显影后,用清洁液喷洗。四、烘干: 将显影液和清洁液全部蒸发掉。,几种常见的光刻方法接触式光刻:分辨率较高,但是容易造成掩膜版和光刻胶膜的损伤。接近式曝光:在硅片和掩膜版之间有一个很小的间隙(1025m),可以大大减小掩膜版的损伤,分辨率较低投影式曝光:利用透镜或反射镜将掩膜版上的图形投影
15、到衬底上的曝光方法,目前用的最多的曝光方式,接触式光刻,1. 接触式曝光方式中,把掩膜以0.05 0.3ATM 的压力压在涂光刻胶的晶圆上,曝光光源的波长在0.4m左右。,曝光系统(下图): 点光源产生的光经凹面镜反射得发散光束,再经透镜变成平行光束,经45折射后投射到工作台上。,掩膜和晶圆之间实现理想接触的制约因素,掩膜本身不平坦,晶圆表面有轻微凸凹,掩膜和晶圆之间有灰尘。 掩膜和晶圆每次接触产生磨损,使掩膜可使用次数受到限制。,非接触式光刻,接近式 接近式光刻系统中,掩膜和晶圆之间有2050m的间隙。这样,磨损问题可以解决。但分辨率下降,当时,无法工作。这是因为,根据惠更斯原理,如图所示,
16、小孔成像,出现绕射,图形发生畸变。,缩小投影曝光系统,工作原理:水银灯光源通过聚光镜投射在掩膜上。掩膜比晶圆小,但比芯片大得多。在这个掩膜中,含有一个芯片或几个芯片的图案,称之为母版。光束通过掩膜后,进入一个缩小的透镜组,把母版上的图案,缩小510倍,在晶圆上成像。,缩小投影曝光系统(示意图),缩小投影曝光系统的特点,由于一次曝光只有一个母版上的内容,也就是只有一个或几个芯片,生产量不高。由于一次曝光只有一个或几个芯片,要使全部晶圆面积曝光,就得步进。 步进包括XY工作台的分别以芯片长度和宽度为步长的移动和母版内容的重复曝光。投影方式分辨率高,且基片与掩膜间距较大, 不存在掩膜磨损问题。,图形
17、刻蚀技术 (Etching Technology),虽然,光刻和刻蚀是两个不同的加工工艺,但因为这两个工艺只有连续进行,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图形转移。在工艺线上,这两个工艺是放在同一工序,因此,有时也将这两个工艺步骤统称为光刻。 湿法刻蚀:利用液态化学试剂或溶液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刻蚀的方法。干法刻蚀:主要指利用低压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中的离子或游离基(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原子及各种原子基团等)与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或通过轰击等物理作用而达到刻蚀的目的。,湿法刻蚀,首先要用适当(包含有可以分解表面薄层的反应物)的溶液浸润刻蚀面,然后清除被分解的材料。如SiO2在室温下可被HF酸刻蚀。湿法刻蚀:湿法化学刻蚀
18、在半导体工艺中有着广泛应用:磨片、抛光、清洗、腐蚀优点是选择性好、重复性好、生产效率高、设备简单、成本低缺点是钻蚀严重、对图形的控制性较差。,干法刻蚀,溅射与离子束刻蚀:通过高能惰性气体离子的物理轰击作用刻蚀,各向异性性好,但选择性较差等离子刻蚀(Plasma Etching):利用放电产生的游离基与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挥发物,实现刻蚀。选择性好、对衬底损伤较小,但各向异性较差反应离子刻蚀(Reactive Ion Etching,简称为RIE):通过活性离子对衬底的物理轰击和化学反应双重作用刻蚀。具有溅射刻蚀和等离子刻蚀两者的优点,同时兼有各向异性和选择性好的优点。目前,RIE已成为VLS
19、I工艺中应用最广泛的主流刻蚀技术,干法刻蚀反应离子刻蚀RIE,RIE发生在反应炉中,基片(晶圆)被放在一个已被用氮气清洗过的托盘上,然后,托盘被送进刻蚀室中,在那里托盘被接在下方的电极上。刻蚀气体通过左方的喷口进入刻蚀室。RIE的基板是带负电的。正离子受带负电的基板吸引,最终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射入晶体,从而使刻蚀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图 3.12,台湾AST Cirie-200等离子体刻蚀设备,3.2.4 掺杂,掺杂目的、原理和过程掺杂的目的是以形成特定导电能力的材料区域,包括N型或P型半导体层和绝缘层。是制作各种半导体器件和IC的基本工艺。经过掺杂,原材料的部分原子被杂质原子代替,材料的导电类型
20、决定于杂质的种类。掺杂可与外延生长同时进行,也可在其后,例如,双极性硅IC的掺杂过程主要在外延之后,而大多数GaAs及InP器件和IC的掺杂与外延同时进行。,热扩散掺杂,热扩散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掺杂工艺,主要用于Si工艺。 施主杂质用P,As,Sb,受主杂质可用B,Al。要减少少数载流子的寿命,也可掺杂少量的金 一般要在很高的温度(9501280)下进行, 磷、硼、砷等在二氧化硅层中的扩散系数均远小于在硅中的扩散系数,可以利用氧化层作为杂质扩散的掩蔽层 扩散过程中,温度与时间是两个关键参数。,离子注入法,离子注入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70年代进入工业应用阶段的。随着VLSI超精细加工
21、技术的进展,现已成为各种半导体搀杂和注入隔离的主流技术。,离子注入机包含离子源,分离单元,加速器,偏向系统,注入室等。,离子注入机,图 3.8,离子注入机工作原理,首先把待搀杂物质如B,P,As等离子化,利用质量分离器(Mass Seperator)取出需要的杂质离子。分离器中有磁体和屏蔽层。由于质量,电量的不同,不需要的离子会被磁场分离,并且被屏蔽层吸收。通过加速管,离子被加速到一个特定的能级,如10500ke。通过四重透镜,聚成离子束,在扫描系统的控制下,离子束轰击在注入室中的晶圆上。在晶圆上没有被遮盖的区域里,离子直接射入衬底材料的晶体中,注入的深度取决于离子的能量。最后一次偏转(de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IC 制造 工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6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