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创伤后骨感染的基本常识(全文).docx
《2022创伤后骨感染的基本常识(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创伤后骨感染的基本常识(全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创伤后骨感染的基本常识(全文)创伤后骨感染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近10余年来呈增加的趋势,可能与开放骨折的增多和内置物使用率增加有关。创伤后和内固定术后骨感染多为外源性感染。感染特定的危险因素常为开放骨折、严重软组织损伤和术后伤口愈合不良。非特定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长期吸烟、糖尿病、长期应用激素、肢体血管性疾病等。目前骨感染处理方式多样化,没有指南可循,很容易走弯路,本章主要从流行病学、分类、病原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阐述目前创伤后骨感染处理的基本原则,有助于骨科医师制定治疗策略,以提高骨感染诊治的成功率。流行病学过去的数十年,虽然骨感染的治疗技术在不断提高,但对骨科医生而言,骨感染仍
2、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开放性长骨骨折感染率为4%64%oAO记录的大宗连续性病例报告显示,闭合骨折的感染风险为1.9%,开放骨折为6.2%,GUStiIoIII型开放骨折为10.2%。最近研究显示,若一侧肢体进行平均3次手术,出现感染几率则为23%o尽管手术技术不断提高,新的抗生素不断出现,目前骨感染复发率仍维持在20%30%。开放骨折是创伤后骨感染的主要原因,胫骨开放骨折尤其如此。在不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开放骨折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24%;联合应用抗生素,仍有4.5%的感染率。骨感染的风险程度与软组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GustiIo-AndersonniB型开放骨折继发感染的风险为15%40%o分
3、类有关骨感染的分类系统很多,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Cierny-Mader分类,于1985年由Cierny和Mader首次提出。该分类系统依据患者生理状况(合并症),将宿主分为三种类型(A、B、C型)根据生物膜病灶的解剖特征将炎症类型分为四个阶段I期髓内型、期表浅型、In期局灶型和IV期弥散型)(图1),两者相结合形成12种临床分期。通过解剖类型联合宿主分类,建立精确的临床分期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制定诊疗计划、识别疾病进展和评估预后。宿主分类是决定治疗策略的主要因素。A型宿主为健康患者,无合并症,对手术和感染反应正常;B型宿主为伴有至少1种合并症,影响伤口愈合或治疗的成功,它包括局部因素(如血管
4、疾病、慢性水肿、纤维化或瘢痕化和肥胖)和全身因素(如药物使用、年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缺陷和营养不良C型宿主为缺乏抵抗力,或仅作为姑息治疗的一种无奈选择(如治疗无生活改善、治疗为过度、预后差、和/或患者缺乏合作ICierny-Mader分类系统中,解剖分型有助于确定清创范围和指导抗生素的应用。四种解剖类型分别为髓内型(I型)、表浅型(型)、局灶型(In型)和弥散型(IV型)。髓内型(I型):病灶局限于髓腔内,常位于骨干部位,通常不涉及骨甑,软组织正常。常为血源性骨髓炎或髓内钉固定术后感染。病灶部位常表现为缺血性瘢痕、慢性肉芽组织和游离死骨片充满髓腔。表浅型(型):病灶累及外层骨皮质、皮下组
5、织和皮肤,不涉及髓腔。感染为一个孤立的区域,通常有骨外露,无软组织保护。病因为开放骨折软组织缺损导致的骨外露或压疮造成的骨外露。局灶型(m型):特点为累及全层骨皮质和邻近的骨髓腔,边界清楚,存在游离骨碎片,可伴有软组织缺损。包含I型和U型的特性。整个病灶被广泛切除也不会引起整段骨的力学不稳定,这一点使之区别于IV型骨感染。病因为存在感染的骨折愈合,有游离蝶形骨块,也可见于外固定针道感染和接骨板的钉道感染。弥散型(IV型):感染呈节段性,累及骨皮质和髓腔,或合并整个关节感染,存在三明治现象,常体现了、型所有特征。本类型既存在内在的不稳定(骨不连接),也存在彻底清创后生物力学不稳定。病因为假体周围
6、感染、慢性化脓性关节炎或感染性骨不连。病原学创伤后骨与关节感染的诱因通常为外源性的,可在受伤时、术中污染、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时发生,总是累及创伤和手术部位,以下肢多见。外源性感染常为多种细菌所致,占总感染病例的3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为凝血酶阴性葡萄I求菌、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发病机制一旦出现感染,骨的血流将遭受损害。若骨坏死之前感染不被清除,一旦形成死骨,将成为细菌形成生物膜的基地。生物膜外层由胞外多糖聚合物组成,其内嵌插细菌,其一旦成熟,能抵抗机体自身免疫力和抗生素对其作用。成熟的生物膜包含25%30%的细菌和70%75%的无定型物质。死骨吸收所需时间较
7、长,松质骨需要数周,而皮质骨吸收时间可达数月。死骨吸收后,附着其上的微生物以浮游形式开始扩散,回到代谢活跃和快速分裂状态。再者,肉芽组织中的炎性细胞也能破坏感染的骨质,形成凹洞,成为浮游的细菌的避难所,它们在此聚集、繁殖和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存在是骨感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使得常规剂量抗生素和机体免疫力难以杀灭细菌。骨髓炎进展过程中,当宿主不能再吸收和驱逐感染的、无活性的组织时,感染即转为慢性。死骨周围因炎性刺激而生成新骨,形成骨内骨现象,即三明治夹层现象,此时的治疗需要彻底逆转这病理生理过程。诊断骨感染的诊断基于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培养。急性骨感染可出现多个临床体征,如寒
8、战、夜间盗汗、红斑和剧烈疼痛。慢性骨感染通常情况下,病灶周围有肿胀、皮肤颜色变化和窦道形成,但有时临床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低热和慢性疼痛。(一)临床表现骨感染早期临床表现为肢体的红肿、发热、疼痛。晚期的典型特征为窦道形成、内固定物松动、死骨排出、窦道周围皮肤红W及颜色改变。长期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可使得窦道愈合和破溃反复交替出现,肢体的红肿和全身的发热时有时无。骨感染的诊断需要详细周密的评估。需要了解感染的范围、骨坏死的程度、死骨的位置、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受累肢体的功能,必须对合并疾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恶病质、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血管疾病、超高龄、器官衰竭、药物滥用、脆性骨病等)及其他影响因素(
9、如吸烟)进行彻底评估,以便确定宿主的生理状态。(二)影像学检查常见的诊断骨感染的影像学检查包括普通X线片、CT.MRI和放射性核素标记扫描。通常需要多个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和制订术前计划。常规X线片仍然是骨感染诊断的基础,可提示骨缺损部位、畸形、力线和内置物种类和数量。活动性骨感染过程的X线片标志性表现为死骨形成、骨髓和骨皮质的破坏、反应性硬化、骨膜新骨形成和形成窦道。CT成像能识别脓肿或死骨,髓内水肿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可体现皮质骨的侵蚀范围,明确骨结构是否完整。但若存在内固定物,可影响成像质量。MRI是骨感染最敏感和最有特异性的影像学检查敏感度为82%100%,特异度为75%95%o可以提供
10、详细的解剖结构和准确定位骨和软组织感染的范围。典型表现为Tl像显示低信号,T2像显示为高信号。骨扫描在识别感染方面,不仅可诊断和确定骨感染的部位,也可评估治疗的反应和感染消除情况。临床上常见骨扫描有得99骨扫描和锢Ill标记白细胞扫描。铝99(99mTc)的聚集缺乏意味着血供不足或死骨形成。99mTc的三相骨扫描有助于判断大面积的骨坏死。锢Ill标记白细胞扫描比铅99骨扫描更具特异性。骨扫描也存在不足之处,无法区别无菌性松动和感染,且分辨率低,仅能提供感染的大体轮廓。MRI和核素扫描结合可确定炎性区域的范围和跳跃性病灶。(三)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感染的常见实验室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
11、炎症标志物、白细胞计数、革兰染色和周围血培养。在感染的早期,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等实验室指标可显著升高。而在慢性骨髓炎情况下,白细胞计数可能是正常的,并不能反映感染的真实状态。总之,阳性结果有助于诊断,而阴性结果并不意味着没有感染。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是炎症的非特异,的旨标。C反应蛋白由肝脏产生,是反应炎症、感染、损伤和手术的急性期的指标。机体受刺激后46小时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迅速增长,每8小时翻T音,36-50小时达到高峰,此后只要组织破坏和炎症反应不再继续,其水平将下降。C反应蛋白的半衰期为2.6天。红细胞沉降率主要反映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的聚集。机体受到
12、损害后,红细胞沉降率通常增长缓慢,尽管临床症状已经改善,也需要数周才能达到正常。动态评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诊断敏感度可接近98%,但仅限于急性期。这些指标不用于慢性厌氧菌和螺旋体的感染诊断。(四)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了确保病原体诊断的正确性,标本的取材方法尤为重要。术前从窦道或表浅的分泌物获取的标本不可靠,可能会被其他细菌污染,敏感性低,培养出的细菌可能并非真正导致慢性感染的细菌,易造成对病原体判断的错觉,因此术前标本培养的结果,只能临时辅助于术后抗生素指导的应用。再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会影响细菌的培养结果,可能会出现假阴性(无细菌生长),应停止应用抗生素2周后再提取组织标本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创伤 骨感 基本常识 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68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