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ppt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概述,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第三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第四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发展政策讨论(专论),第一节 城市规模概述,一、城市规模的表征指标1、城市人口2、用地指标:建成区3、经济指标4、复合指标二、城市规模分类体系 单位:万人,城市规模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等级)分布。,第二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 二、二倍数规律三、城市金字塔四、位序规模法则,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1939 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
2、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首位城市(Primate City):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 。 国家的最大城市是不是首位城市?,首位度(Primacy) 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S2P1/P2 4城市指数:S4P1/P2P3P4 11城市指数: S112P1/P2P11,首位度指数反映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是:S22 , S4、S111属于首位型分布 2S24 属于中度首位分布 S24 属于高度首位分布,一般认为首位度与这一区域的
3、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原因:因为欠发达地区太贫困,不足以支撑和需要较多数量的大城市,由于制造业发展水平低,因而大部分城镇规模小,但其中心城市往往达到较高等级,因为这一中心城市是该地区唯一与其它地区保持经济联系的节点,一些受条件限制的制造业只能布局于中心城市,同时它也是高等服务业的唯一提供地。 而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大城市,因支撑着许多大城市而不是一个,所以首位度低。,二、二倍数规律(2n),把城市边界固定,使规模上界是下界的2倍,结果发现了一种规律性:当规模级的边界值确定为2倍时,下一级的城市数接近是上一级城市数的2倍。两级的边界为2倍关系:aiai+n(2n) (1)式中:aii级城市的规模下限
4、; ai+n比i级低n级的那一规模级的下限。如需预测任何两级的城市数,有下列等式:fi = fi+n * 1/2n (2)式中:fii级的城市数; fi+n比i级低n级的那一规模级的城市数。,表: 1950、1960、1970年世界城市规模分级(1),表 1950、1960、1970年世界城市规模分级(2),例题:已知1950年160320万人规模级有29个城市,要求比它低4级的规模级及城市数 。将ai160万, n4代入(1)式, aiai+n(2n)将fi29,n4代入(2), fi = fi+n * 1/2nai+4 10fi+n 464即1020万人级,城市数是464个 。,三、城市金
5、字塔涵义: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专指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数量而非城市人口数量意义:一种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简便方法。,1990年,四、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考察体系的所有城市,分析位序与规模间的关系。 1913年奥尔巴克:PiRi=K (1) (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 PiRi 0.935000000(2),(3)式相当于,1949年捷夫模式:,式中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数;P1 是最大城市的人口数;R是城市的位序。,(4),(5)
6、,1936年辛格的一般转换公式: (3),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上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捷夫模式是q=1时的特例。对(6)式作对数变换:,lg Pi = a q lg r I Ya+bX,(7),(6),把一个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落到双对数坐标图上时,通过散点图可以对城市的规模等级作客观的划分。然后进行y=a+bx形式的回归分析。回归所得的各项结果都很有用。a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相当于q),a值:是回归线的截距;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a|越大:首位城市越大,其变化反映了高位城市、尤其是首位城市的变化趋势。|b|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集
7、中与分散趋于平衡|b|值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b|值小于1:则反之|b|,表示该城市体系只有一个城市。|b|0, 表示该城市体系中所有城市规模一样大。,相关指数R2 ,a 和 q 的含义重要 R2 代表城市规模与位序的相关性,相关性大,为位序规模分布,反之则反。 a 为截距,代表第一位城市的规模。 q 为斜率,代表城市规模分布集中与分散的程度。 q大,城市人口集中在高位次城市,反之则反; q变大,城市人口趋向与高位次城市; q变小,城市人口趋向于低位次城市。,图72美国17901950年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演变,在16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城
8、市体系始终以位序-规模分布形式稳定地向前发展,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类型转换。另一方面,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巴尔的摩:规模一直保持在前10位,19世纪前半叶地位尤其显赫。萨凡纳:规模稳步增长,而相对位次在缓慢下降。哈得孙:人口增长极为缓慢,位序迅速下降;洛杉矶:从19世纪后期,迅速崛起,已经进入最大城市的行列之中。,应用位序规模分布法则要注意的问题,有两种截距: 一种截距是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的对数值,是已知的; 另一种截距a是待求的系数,代表的是最大城市的理论值。 不同的截距所得到的回归方程是不同的。 采用前者所得方程的相关系数会低于后者,采用后者时,第一大城市的理论值可能大大偏离实际值。回归的相
9、关系数一般很大。 (位序与规模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相关关系,再加上城市规模以对数尺度表示时,人口规模量级被大大缩小,故其相关系数的大小不能说明城市规模分属什么类型。),第三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二、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二者有无关系?),贝里的实证分析(1960年),贝里实证分析结果: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结论: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没有规律性;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属于对数正态分布的,一般是大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经济复杂的国家;属于首位分布的一般是小国,城市化历史短的
10、国家,经济政治简单的国家。,三、其他解释,系统论熵最大化原理的解释 (贝利和加里森)强调政治因素是主要力量的解释 强调经济因素的解释(埃尔.莎科斯),第四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一、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验证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一、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贝里:把中国列入对数正态分布类型。 严重敏、宁越敏(1980)许学强的研究1982、1993 王法辉(1989)和陈勇等(1993),许学强得到的结果如下:,可见:q1,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改革开放以来我
11、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它们的理论规模偏小,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背景上看,它们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1.集中发展阶段 1950年代2.分散阶段 19601970年代3.“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形格局 1980年代4.基本稳定时期 1990年代以来,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表 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动,表 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动(续),1.测度城市规模分布的指标 1)第一大城市的规模(P) 反映体系的层次高低。 2)首位比(R)省区内最大城市占省区城镇人口的比重,反映体系的集中程度。 3)城市规模等级
12、体系不平衡指数(S)反映城市分布的均衡程度。 不平衡指数的公式:,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2、 我国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及特征,各省区城镇规模等级体系的3项指标(1980),表 我国省区城市规模分布分6类结果(1980),第类:京津、苏沪。首位比相当大,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核心区。可称为高级首位型。 第类:辽、黑、鲁、川、粤五个省区。它们也有强大的中心城市,而且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都属中等,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或经济规模较大的省区。属于中级平衡型。 第类:鄂和陕。首位城市武汉、西安是华中和西北的中心城市。省内二级中心不够发育,首位比大,可称为中级首位型。,第类:湘、内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城市 规模 分布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6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