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及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基础ppt课件.ppt
《绪论及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基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及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基础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主讲人:彭应刚,.,课程说明:,一、本门课程课堂要求规范 严禁:迟到、早退、旷课 考勤:迟到、早退及旷课达3次及以上者取消该门课考核资格.二、考核办法及成绩构成 考核方式: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课程内容:,绪论 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基础 第二章 学前科学教育的目标第三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第五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资源第六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指导 第七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其他途径第八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评价,.,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一)科学的界定 “科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例如:人们都在
2、说牛顿与苹果的故事,苹果下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苹果为什么会下落而不是飘在空中?1.石头从空中下落 ; 2.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3.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 它包括不同层面的内涵。(三个基本要素:探索、理解、验证)1.科学是知识 广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 狭义:自然科学。2.科学是过程。(核心在于研究)3.科学是态度。(探究精神),.,(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界定1.科学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目的:实现人的科学化,包括使人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形成人的科学价值观。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体现在四个方面:(1
3、)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学前儿童对周围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进行主动研究。(2)发展学前儿童好奇心,是学前儿童养成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这种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素质。(3)使学前儿童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学习,使学前儿童逐渐学会科学的方法。(4)使学前儿童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经验,发展智力。,.,3.与成人科学教育相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1)学前儿童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2)学前儿童科学是一个理论建构过程(3)学前儿童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独特理解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 我们认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一切促进幼儿学习科学的教育活动。(包括家庭、社会、幼儿
4、园等各类施教者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狭义:指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他和其他教育领域如语言、健康、社会、艺术等共同构成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在各方面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包括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二、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一)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所谓培养幼儿科学素养,这种科学素养只要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以及科学行为和习惯等诸多方面,而不仅限于科学知识。其中,科学态
5、度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二)帮助幼儿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现代社会充满变化,影响变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如何引导孩子感受变化、适应变化、应对变化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样当幼儿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时就能够尝试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形成正确的态度,敢于面对和挑战。,.,(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蕴含了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的教育价值。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启迪儿童的心智,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三)怎么样学习本课程?,1 .认真读书,勤于思考,深入专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2.注意相关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相互渗透、交叉补充。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创造性的学习
6、本课程。,.,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科学家1.知识经验的获得 儿童自己具体和自我地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真实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形成新的认识结构。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让学前儿童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在操作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2.认识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1)智力不是从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开始,而是从最基本、与生俱来的反射性动作模式开始;(2)知识是通过儿童环境相互作用而构建;(3)智力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对环境更精确和复杂的调整过程。,.,2.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左右)具
7、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7、18岁)运算:指的是一种“内化、可逆的动作3.儿童科学概念的发展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识来自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早期不能够很好地区分主客体,他们的认识常表现出“泛灵论”的特点。即“万物有灵”把有生命的物体特征加到无生命的物体上。,.,皮亚杰总结了儿童“泛灵论”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延续到4-5岁为止,它的显著特征是以整体性的暗示表现万物有灵。在这个阶段中,主体和客体完全混浠,相互渗透,现实常常被想象为魔幻般的活动。第二阶段从4-6岁开始到8-9岁。这一阶段,暗示性的特征逐渐消失,主客体开始区分,但是主观意向仍附着在客
8、体之上。魔幻和泛灵论仍然是构成该阶段的基本成分。第三阶段,主客体开始分离,儿童开始认识到主体不必追随与客体。魔幻和泛灵论的成分开始消失。,.,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学徒,1.社会文化论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不应该把眼睛看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就看着发展的明天。”2.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必须被看作是一个合作性的过程:一方面,儿童向成人发出信号,告诉他们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水平;另一方面,成人需密切注意这些信号,从而更好地决定如何进行指导。因此在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和所具有的潜能,真正成为幼儿科学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尊重幼
9、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在儿童最需要之时给予最恰当的帮助和支持并引导儿童在现有的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指导性参与”,.,三、朴素理论与儿童科学学习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的日常理解。1.朴素理论的基本特征(1)儿童朴素理论是一种框架性理论,在具体内容和细节上,儿童的朴素理论并不一定具有文化认同的科学性,但在所采用的认知结构,在理论的总体构成等诸多方面确实是相似的。(2)儿童的朴素理论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3)儿童的朴素理论具有预测功能、解释功能。2.根据朴素理论的介绍,我们应该:(1)尊重儿童的朴素理论。(2)尽力唤醒儿童的
10、朴素理论。(3)挑战儿童的朴素理论。,.,四、脑科学研究脑重量:出生时约350400克 2岁时为1000克 34岁,脑细胞联系完成60% 6岁时已达1300克 为成人脑重的90%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存在着巨大的学习潜能,增加早期经验能促进智能发展,而剥夺早期经验对个体发展有终身消极影响,早期教育能使脑组织改变。,.,第二节 教育学基础,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语言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自身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根据受教育者的智力特点因材施教。1.确认每个儿童的兴趣与才能。2.发现和培养儿童的智力强项。3.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评价儿
11、童。,.,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启示:1.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展示多元智力的过程,教师应发现和培养儿童的智力强项。2.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创造探索的空间。3.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评价儿童。,.,二、主体活动理论三、全面和谐发展观完整儿童:主张发展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自信、主动力、关心,实施“全人教育”实现儿童“完整学习”。四、终身教育观1956年,法国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第三次成人教育委员会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经历,儿童在这一经历中,可以了解自己。丰富自己同他人的关系,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经历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前,根据不同的情况以不同
12、的方式开始,自基础教育阶段起,教育的内容应培养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与乐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能力。学前儿童重点放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合作性等个性品质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自我教育、自律自控、有责任感的生活。,.,第三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一)我国学前科学教育的沿革1.自然科学教育的起源 原始社会:在成人从事捕鱼、狩猎、耕作等日常劳作时,儿童跟随其后观察、模仿,学习获取食物、制作工具、防御猛兽的技能。 就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成人的示范与口授,儿童获得了一些对自然界的感性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即是人类早期科学教育的起源 。,.,请思考? 人类早期科学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绪论 第一章 学前 儿童 科学 教育 理论基础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67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