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知识讲解ppt课件.ppt
《脑梗塞知识讲解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梗塞知识讲解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脑梗塞,马利平 2014-12-04,2,定义:血管阻塞或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供血区域内脑组织缺血性或脑细胞缺血缺氧性坏死,概述,4,临床:梗死多见于5060岁,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梗死的大小、部位及时间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昏迷。同时伴有脑功能损害的体征,如偏瘫、失语、共济失调,5,1、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脑内大或中等管径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常见2、腔隙性脑梗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深部脑组织小面积的坏死好发部位: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小脑3、出血性脑梗死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再通,血液溢出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分类,6,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临床与病理,4-6小时:
2、脑组织缺血水肿,继而脑组织出现坏死1-2周后:水肿减轻,坏死脑组织液化,梗死区出现吞噬细胞浸润,同时有胶质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8-10周后:形成软化灶,7,CT表现,24h内:不易发现,或仅显示模糊的低密度区部分病例可以显示“动脉致密征”岛带区灰白质界面消失,“岛带征”24h后:低密度区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中动脉闭塞:基底在脑凸面的三角形低密度豆纹动脉闭塞:基底核回避现象2-15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占位表现2-3周:模糊效应(病灶可为等密度)4周后:软化灶或囊腔,CT显示明显低密度1-2月:脑萎缩(邻近部位脑室、沟、池扩大),8,左图:梗死后10h,CT显示模糊的低密度区,梗死24h
3、内,右图:梗死后48h,左额叶显示大片低密度,9,发病当天CT平扫 发病后第2天CT平扫,大脑中动脉的密度明显增高,高于对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及相邻脑组织,其CT值大于60Hu,高于对侧15Hu动脉致密征一般在发病30分钟内可显示,是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大面积脑梗塞的早期表现,10,基底动脉密度增高,11,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大脑后动脉闭塞,12,岛带征岛叶皮质缺血的特征性表现,概念: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失及脑回肿胀、脑沟变浅,呈均一的淡的低密度影预示着大面积的超急性期脑梗死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皮层梗死的早期特征性表现,13,Insular ribbon sign 岛
4、带征,24h后明确显示梗死区,14,低密度区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大脑前动脉梗死,大脑镰旁长条状,梗死24h后,15,MCA主干闭塞,尖端指向三脑室的三角形,梗死24h后,低密度区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16,大脑中动脉闭塞在豆纹动脉的远端,病灶多位于基底节以外的颞叶,呈矩形低密度区,不累及基底节区,称为基底核回避现象,MCA豆纹动脉远端闭塞,矩形,基底节回避现象,梗死24h后,低密度区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17,大脑后动脉梗死:顶后区、枕部半圆形低密度,梗死24h后,低密度区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18,2-15天,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占位效应,19,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结构移位,
5、20,密度可稍增高,或呈等密度称为“模糊效应”,2-3周后,21,陈旧性脑梗死,1月后,22,脑梗死后遗脑萎缩,1年后,23,增强扫描一般不需要增强需要增强扫描的指征占位效应明显、模糊效应时间3-7天可出现强化2-3周强化最明显可持续1月或更久方式斑片状、线状、甚至均匀强化但最典型的表现为脑回样强化强化原理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增多血液过度灌注,24,CT诊断脑梗死优缺点,鉴别急性脑血管病(发现急性出血)的最好方法成像时间短,对亚急性及慢性脑梗死诊断不困难对急性脑梗死敏感性较低 对脑干及小脑梗死不易发现对腔隙性脑梗死显示较差,25,脑梗死MRI分期及表现,超急性期:0-6小时, CT(-)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梗塞 知识 讲解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66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