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课件.ppt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课件.ppt(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目录,一、农业的地位二、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发展三、农业技术革命的机遇四、农业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化五、农业信息技术六、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七、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任务与对策,一、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古到今,老百姓都知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得者则生,弗得则死,理固然也”。但在实际上,农业的地位,无论从理论到实践,一直是学术界争论和决策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农业出现前:在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人类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意识和手段,采集、狩猎、捕捞等成为人类最早从事的经济活动,单纯依赖大自然业已存在的的原型资源,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原始农业时代:从距今
2、约已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到以铁器和畜力的广泛应用为终结,跨越约七、八千年。初期为以种植植物和驯化饲养动物为特征的“火燎杖种”或“刀耕火种”,逐渐发展为以火开荒,用石制和木制工具播种。原始农业曾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起点和基础,为人类定居、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的复杂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1 原始农业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和基础,传统农业 :铁器农具,特别是铁犁和役畜的广泛使用,导致了传统农业的产生。人类对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自然条件、季节变化、土壤肥瘠等认识逐步深化,开始因时因地种植,畜牧业开始出现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生产规模狭小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3、 传统农业大约经历了两千年。长期以来,人类不断对农业资源认识、开发、利用,使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大。农业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曾创造了人类农耕文明的辉煌时代,供给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全部生活的物质来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农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1.2 在农业社会农业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工业社会:18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内,生产了农业文明社会不可比拟的物质财富,而且这种生产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性质。二战结束后的50年
4、来,世界国民总产值增加了7倍。 1994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500美元左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早已超过2 万美元,有的甚至接近4万美元。而在战后初期,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才只有一两美元。工业文明带来的财富增长,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0世纪,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世界发达国家首先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农业在各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从而形成对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动摇。,1.3 工业社会后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动摇,现代社会:20世纪末,新技术革命
5、的兴起,推动了全球的信息化,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所有国家经济中的比重都在上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同时,开始向信息社会发展,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现在已只占1/3左右,第三产业已占到6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实现工业化,工业的比重仍在上升,现在已占到40%左右,第三产业也增至40%左右。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逐步增大,使得农业在各类国家中,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已只占5%以下;在发展中国家也仅为17%左右。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致使有些人对农业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认为“农业发展对带动相关产
6、业起飞的意义不大”,主张“把农业放在次要地位”的论调也就有了市场。,维持人类生存前提的食物及其营养物质始终要靠农业来提供。一个国家无论经济如何发达,粮食等农产品仍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人类的生活消费方式和饮食文化无论如何变化 ,人们“食”的本质却仍不会改变,食物和营养物质的来源说到底毫不例外是依靠农业来提供的。农产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物资。农业是决定和制约社会其它产业的社会基础工程。农业对于社会其它产业的基础和制约关系,以及其它产业对于农业的基础依存关系,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在各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之中。农业是为解决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产业,农业
7、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工业对于农业的依存关系就体现出来。发达的农业经济既能保证国内供需平衡,又可以对外换取外汇 ,平衡对外农产品贸易收支,还可以把农产品当作向国家间进行政治交易的战略武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工农差别,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1.4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从本源的意义上说,一切丰富多彩、光耀夺目的体现人类进步的社会生活,都是有赖于农业剩余劳动积累增加的基础上形成或转化而来的。就目前而言,我国有9亿农民,农民收入的近60
8、来自于农业,同时,农业还担负着为60以上社会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的任务。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使农业剩余劳动向城市或其他产业转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比重不断下降的历史趋势与农业生产率持续上升的历史必然是一致的,反哺农业是历史的必然。,农业“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物质资料”,具有为社会提供食物、有机原料、生物能源、生存环境和休闲场所的的本源功能和根本特征。摆脱了传统农业的束缚,从而树立“社会大农业”的观念。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广泛而普遍的意义;强调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功能;强调要把农业这种既有综合投入和综合产出又有决定和制约其它关系
9、特性的经济活动当作“社会基础工程”来认识。农业是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虫业和农村副业等产业的基础产业;利用生物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对农副产品的精加工业;农工贸、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体化产业大系统。,1.5 树立大农业的观念,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大农业包括三个组成部门:农业第一部门:又称农业前部门和农业产前部门,主要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包括提供农用机械、农用化肥、农用药品及其他农用生产资料等;农业第二部门:又称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业产中部门,包括种植农作物,植树造林,饲养农畜家禽等;农业第三部门:又称农业产后部门,包括广义农产品的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 无论从
10、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出发,我们都必须清醒认识到: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摘自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公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对我们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
11、意义。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摘自胡锦涛2004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一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被人类社会发展史证实的一条客观规律。维持人类生存前提的食物及其营养物质始终要靠农业来提供;农业是决定和制约社会其它产业的社会基础工程;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农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稳定,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因此,农业是稳
12、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Quote,二、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普遍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完成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认真研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途径。,1、人口急剧增长,食物需求压力剧增世界人口面临两大主要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多年来,世界人口年均以7800万人的速度递增
13、。1999年10 月,全球人口超过了60 亿。预计到 2054 年,全球人口将增至 90 亿。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由于穷国与富国发展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生活水平、包括健康和教育等在内的人口素质的差距不断扩大,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极为不利。人口增长的时间与数量的奇特比例关系,形成了“人口爆炸”,由此而产生了资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从而构成了人类生存危机。,2.1 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1804,1974,1999.10.12,亿人,年,人口增长的时间与数量的奇特比例关系史前时期需要好几百万年,古代需要几千年,当代只需要几十年。 世
14、界人口从5亿倍增到10亿,历时约200年;再倍增到20亿,历时约100年;又倍增到40亿,历时约50年。目前,全世界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世界总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还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力还非常低下。据联合国估计:1950年至1990年间,发达国家总人口增长了45,而发展中国家却增长了143。195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7,1987年这一比例上升为76,2025年将上升为84。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粮食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均食物消费水平在已经很低下的情况下还将呈下降趋势。所以,营养不良、饥荒和食物欠缺仍然是这些
15、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巨大难题。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22年,世界人口将倍增到80亿,到下世纪末,世界总人口将达到110190亿。世界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食物供给不足的威胁的产生,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人类生存危机的阴影更加灰暗,迫使世界各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农业的新出路。,2、自然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的过度增长和人类不合理的行为,造成一系列生态平衡的失调和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已接近临界点。森林面积锐减。古代四大文明中心的兴起都得益于茂密的森林的滋润和保护,然而,这些文明却又毁灭或严重破坏了养育它的森林。历史上全球森林面积76亿公顷,由于过度采伐,使全球森林面积每
16、年以1%约20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如果按这种速度计算,再过200年,地球上森林就将完全消失;森林的减少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生物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动植物种质资源急剧减少,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1 人类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统计,自1945年以来的近50年中,全球共有2.96亿公顷土地因严重流失而退化;9.2亿公顷的土地因过度耕作而使地力衰退。 据统计现在世界年损失土壤量已增加到254亿吨,超过新土壤的年形成量;全球沙漠化已占陆地面积的1/7,还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展,46亿公顷的
17、耕地和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100150万公顷的耕地毁于盐碱和涝灾。,2.1 人类面临的挑战,水资源严重短缺。 水资源严重短缺,成为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的稀有资源,淡水不足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2000年,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均供水量比1980年减少一半,其中约有41个发展中国家人均供水量不超过1000吨。到2035年,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均供水量还将减少一半。环境污染加剧。 现代农业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这些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流入江河,污染水、土和空气,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人体,其结果轻则致病,重则致死。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2/3的水体被污染,有10亿人饮用受污染的水,5亿人因此而得病
18、;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条件更趋于恶化,对农业产品的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生物圈的功能也受到严重破坏,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1 人类面临的挑战,3、自然灾害加剧由于自然和社会等多种原因,人类面临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都在恶化。由于释放到大气中的各类气体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愈演愈烈,致使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加快,严重程度和受灾面积都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C;两极冰冠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46米。氟利昂等化学材料的过度使用,导致臭氧层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到1985年,南极上空的总臭氧量已减少了约50。臭氧层的严重破坏将给农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动植物的
19、生长、繁殖都将受到破坏,产量急剧下降甚至绝收。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广延性特征,对自然环境条件的依赖性极强,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对外部自然力控制程度相对一定时,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命运。,2.1 人类面临的挑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本源情况而言,我国具有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人均土地资源占有数量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数量低。我国土地总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4%,仅次于前苏联与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人均耕地占有量比例很小。由于我国人口绝对基数的制约,在全球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仅高于孟
20、加拉国与日本,为美国的19,加拿大的120,排在世界第110位,位列倒数第三;以我国目前13亿人口计算,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30039.2千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比美国与印度明显偏低。在我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中,约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不足1亩,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警戒线和危险线的县比例较大。,1、土地与耕地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我国耕地总量不足,质量在下降,可以开垦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相对较少,二者相加总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9%。可利用耕地质量总体较差,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全国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占耕地面积是倒序;水产田占耕地面积比例不到一半;,1、土地与
21、耕地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耕地面积在减少。我国人均耕地已由1949年的2.71亩降到1993年的1.22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近10年耕地每年减少36万公顷。近年来,农村土地以每年数百万亩的数量递减,形成人增地减的尴尬格局,从而使本来已经紧张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对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与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主要的引发源在于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以开发区建设,越权批地,城镇化与非农业发展为特征的土地不合理利用与土地乱占滥用;以水土流失与过度开发为特征的耕地功能弱化与耕地面积锐减;以耕地污染与有机肥料过度使用为
22、特征的耕地退化与肥力下降。农村土地闲置与耕地抛荒不良循环。受产业利益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在我国农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耕地抛荒与土地闲置现象。大量耕地抛荒现象的出现,致使耕地的生产及经济功能丧失,人地矛盾突出毫无疑问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基础的巩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土地与耕地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人口增加,粗放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我国人均径流量已由1949年的4800方减少到1993年的2300方,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100多个国家中排第88位。目前每年缺水360亿方,
23、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800亿元。黄河断流次数和严重程度与年俱增。到2030年人口增加到16亿时,人均水资源还将减少30,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土地沙漠化,沙进人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范围扩大。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扩大,受害农田面积已达7亿亩。,2、资源与生态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森林资源枯竭 本世纪下半页以来,我国的森林遭到三次大破坏。1958年,大片砍伐森林,焚烧林木大炼钢铁,大量青山被剃成光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以及“以粮为纲”的片面作法,森林再度遭殃。1979年,全国掀起一场毁林歪风,西北、西南一些防护林、水源林以致沙生植物被大量砍伐。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已由
24、50年代的69下降了一半;海南岛的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的25下降到只有7.3。全国每年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8.7。,2、资源与生态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率总体还是较高,每分钟约出生38人.平均不到两秒钟出生1个人。而这其中,农村占较大比例。农村剩余劳动力急剧增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到1.3亿人,其中约6000万跨省流动。到203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左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逐年减少,近年来辍学现象严重,有些地方出现了从事农业生产的386199现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技术传播手段跟不上
25、,抗御自然灾害风险条件有限。农民受教育程度差,文化水平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高。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整体水平不高,已难以适应现代经济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1995年乡镇企业净减少291万家,减少11.7%。乡镇企业已进入数量减少、质量要求提高的新的发展时期。,3、农村与农民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力还非常低下。而发展中国家多为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迟滞与历史惯性更增加了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与流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农村 信息化 基本特征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6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