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文学思潮课件.ppt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十年代文学思潮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p 1,40年代文学思潮,p 2,40年代文学(第三个十年)指从芦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的12年,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p 3,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国国土被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和上海英法等外国租界的孤岛四大部分。文学也因此构成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孤岛文学。,p 4,国统区文学思潮一、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 1937年芦沟桥事变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走出都市的“亭子间”,深入到乡村和战争前线,投入到抗日救亡与民族解放运动中去,全
2、国的文学格局因此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新的格局是随着战争的进程而逐渐呈现出来的。,p 5,从空间上看,抗战和40年代的文学可以分为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 从时间上看,这一时期的文学可以分为抗战初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抗战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抗战后期及内战三年(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1949年9月)。,p 6,1、抗战初期(1937年7月一1938年10月) 抗战初期文学在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战斗精神和普遍高昂的爱国热情,群众性、小型化的创作盛极一时。 基调: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p 7,1938年3月27日,中华
3、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选举老舍担任总务部主任,出版抗战文艺,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得到作家们的积极响应。同年4月,负责抗战宣传工作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它们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文学观念获得了空前的统一。作时代的号角,为抗战服务,成为所有爱国作家的共同信念。文学创作有了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和昂扬乐观的气息。文学体裁小型化、轻型化了:速写化的小说、墙头诗、朗诵诗:传单诗、街头剧、活报剧风行一时;报告文学因时而繁荣以至于所有文学体裁也都程度不同地报告文学化了。,p 8,2、抗战中期(1938年10月一1944
4、年9月)。 以武汉失守,尤其是皖南事变为标志,国内政治形势急剧逆转,社会心理和时代情绪为之一变。文学在表达人民坚持抗敌、反对分裂的呼声之外,显著地加强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沉郁的时代气氛和深沉的思索,使这时的文学表现出凝重、深沉的格调。对传统文化的探讨、分析倾向有所加强。作家们主体意识的强化,既给文学带来了更多的个性化风格和多样化发展,也使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得到恢复和强化。创作活动由抗战初期注重短期效果的小型、轻型作品,转变为长期苦心经营具有宏大历史感的大型作品长篇小说、多幕剧与长篇叙事诗、抒情诗等。,p 9,基调:凝重、深沉的格调文学形式: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这一时期
5、的文学形式较前有了发展,由注重短期效应的轻型作品发展为苦心经营的有历史感的作品。,p 10,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1949年9月)。 国民党政权的腐朽和不可救药,民主运动的高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文学上的直接反应,便是讽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色调。杂文、讽刺诗和讽刺喜剧,在埋葬旧世界,迎接新中国的前夜,发挥了极大的战斗作用。同时,解放区文学和世界进步文学(尤其是俄苏文学)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也对本时期国统区文学发生了重大影响,前者推动着国统区的小说和诗歌创作向民族化和大众化迈进,后者则分别对两个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七月派”和“九叶派”产生影响,显示出文学在向革命化、民
6、族化迈进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化、现代化的潮流靠拢。,p 11,基调:紧张、愤激、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主题与题材:在国统区,讽刺文学作品成为其主色调。A、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现实政治的否定。B、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反省和历史总结。文学样式:长篇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流派出现了“七叶诗派”和“九月诗派”。,p 12,二、40年代文学论争 1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梁实秋提出与抗战无关论,沈从文应和,其文学运动的重造要文学从商场和官场解放出来,反对作家在官从政。张天翼等有文章反对,郭沫若、巴人等也批驳,还曾批驳过施蛰存否定抗战时期文学成绩的文学之贫
7、困的看法,只是,在批判中,对文学本身的立论基础比较薄弱,显示出情绪化,简单化倾向。,p 13,2文化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战国策” ,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不是一个纯文学或以文学为主的社团,而是一个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相统一的一个综合性社团流派。以汇集于西南的一些教授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为代表。他们在昆明创办战国策,于昆明共出17期,在重庆创办大公报战国副刊共出31期,他们的哲学基础是尼采的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他们声称当时是战国时代的重复,在文学上主张以恐怖,狂欢和虔恪作为创作的“三大母题”。他们着重宣扬以反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主观唯心论,鼓吹自我中心,强调心灵表现,提倡超阶级的民族主义文学
8、运动。这一派中只有陈铨是作家,剧作野玫瑰是其代表作。,p 14,3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这一讨论于在1939-1941年间,国统区、解放区都进行。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论争的一方是向林冰,他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中一再强调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认为新文学是以欧化的形式代替中国作风,是中国气派的畸形发展形式,反对的一方是葛一虹,他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等文中全盘肯定五四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有可继承的合理成份。,p 15,4 关于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 1945年11月,茅盾的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芳草天涯在重庆上演,反响强烈,新华日
9、报为此组织了讨论,茅盾作品之主题和选材都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意义,但艺术明显不足,而夏衍的则正相反,艺术上颇有特点,但却和现实政治有一定距离。王戎等人著文否定清明前后的“唯派政治倾向”,何其芳等人批判芳草天涯的“非政治化倾向“。冯雪峰发表题外的话,反对将政治性和艺术性割裂开来。何其芳则根据讲话精神对其进行驳难。,p 16,51945-1949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长期论争 论争始于1945年1月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舒芜的论主观同时发表。胡风的主观意图是反对文学创作的教条主义,公式化倾向,推进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气,他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舒芜从哲学上支持
10、胡风的观点,他把主观提到决定性位置,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引起了普遍批评。何其芳、冯雪峰、乔冠华等都有文章批判他们。1948年,胡风又在论现实主义的路中进一步阐述自已的观点,对批评文章,一一加以反驳,论争到建国前结束,双方并未取得一致意见。,p 17,胡风的文艺思想:胡风(19021985):原名张名贞,张光人,诗人、文艺理论家。1925年考入北大预科,1929年入日本庆应大学英文科学习,1933年因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左翼抗日文化团体被捕,被驱逐出国。回国后担任左联的宣传部长和行政书记,与鲁迅交往颇深,为整理、出版鲁迅遗著作了大量工作。抗战期间主编希望、七月杂志,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七月诗派”
11、。同时还提出了系列文艺主张“主观战斗精神”,“现实主义”理论等。1954年7月向党中央呈递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受到错误处理,1955年被定为“胡风*集团”的头子,受到批判,监禁达25年之久。1979年恢复自由,1980年平反,1988年整个“集团”彻底被平反。,p 18,七月派:40年代著名的文学流派。得名于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七月派的主要刊物七月、希望等。主要成就表现在文艺理论、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方面。胡风是七月派文艺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主观战斗精神的命题”。小说方面路翎成就最高,其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p 19,七月诗派: 40年代诗坛上著名的诗歌流派
12、。得名于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是七月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成员胡风、绿原、鲁藜、曾卓、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诗创作等杂志为创作阵地。诗歌特点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注重抒写重大题材,以讴歌民族意志和战斗精神为主,体现了诗歌的现实性、战斗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融合。其代表为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绿原的颤抖的钢铁等。,p 20,6于抗战文学暴露问题的讨论 主要是围绕着张天翼的华威先生进行讨论。总结:本时期的论争,都存在着简单化和片面性倾向。这在涉及到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对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的批判等。,p 21,解放区文学思潮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界整风为界,分为前后
13、两个时期。 在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中,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艺运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936年11月,在保安成立了边区“中国文艺协会”,出版红色中华.红中副刊、文艺战线、中国文化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1939年5月,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出版大众文艺,成为延安的重要文艺刊物。“文抗”还出版谷雨,发表了丁玲的在医院中、周立波的第一夜、柳青的一个伙伴、以及舒群、白朗、周而复的作品。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到9月16日开辟文艺专栏,发表文艺作品和文学评论。此外,在延安还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培养新人,推动创作和演出,发挥了重要作用。,p 22,1942年2月至
14、5月,中共中央在邀请在延安的部分文艺工作者座谈,这就是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5月2日第一次全体会上作了讲话,后又在5月23日最后一次全体会上作了“结论”。这两部分后来在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p 23,一、解放区文学创作综述 解放区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小说方面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灾难的明天等;诗歌方面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等。歌剧方面有贺敬之、丁毅等人的白毛女;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十 年代 文学 思潮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6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