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接触网特性与理论体系ppt课件.ppt
《[交通运输]接触网特性与理论体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接触网特性与理论体系ppt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主讲人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8.10.成都4324,移动电话:13558670512;13388185708办公电话:02887600738(市办); 06160738(路办);电子邮箱:办公地点:电气馆3428网站:Q Q: 823135266,联系方式,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感谢各位同仁为中国电气化铁路所作的历史性贡献!欢迎各位专家就中国接触网进行深入探导!,接触网是什么?为什么?核心:弓网系统怎么样?培训的目的?,前言,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1接触网的定义与分类1.2接触网的基本特性1.3接触
2、网的研究内容及其理论体系1.4接触网的发展方向1.5高速客专接触网的运营特点与受流特点1.6高速接触网与普速接触网的差异,1.1、接触网的定义与分类,1接触网的定义(功能性定义) 电气化轨道交通所特有的、沿路轨架设的、为电力机车或电动车组提供电能的特殊供电线路,是电气化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定义: 接触网是电气化铁道的主要供电装置之一,其功用是通过受电弓的直接接触,将电能传送给电力机车。,接触网的定义(结构性定义) 接触网是由支柱与基础,支持与定位装置、接触悬挂及其辅助设备组成的为电力机车或电动车组提供电能的特殊供电线路,是电气化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网特
3、性及其理论体系,1.1、接触网的定义与分类,广义:接触轨和架空接触网接触轨分为:第三轨和第四轨英文: Contact Line 狭义:架空接触网 英文: Overhead Contact System 架空接触网包括:刚性悬挂和柔(弹)性悬挂特殊接触网:可移动,可上下升降,可在特殊情况下斩断普 速: 160km/h以下;准高速: 160km/h200km/h;高 速: 200km/h以上.,2接触网的分类,1985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日内瓦签署的国际铁路干线协议规定:新建客运专用型高速铁路时速为300公里; 新建客货运混用型高速铁路时速为250公里。欧洲将新建时速250公里到300公里的铁
4、路,旧线改造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铁路称为高速铁路。,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1、接触网的定义与分类,2接触网的分类,按安装位置分:地面轨;架空轨;按与取流靴的位置分:上磨式;下磨式;侧磨式;按牵引回流路径分:第三轨供电+走行轨回流第三轨供电+第四轨回流。,接触轨主要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 (1)占用净空少; (2)维修工作量少;,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1、接触网的定义与分类,2接触网的分类,刚性架空接触网具有结构紧凑、占用净空小、维护方便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下线路,它有“T型汇流排+接触线”和“II型汇流排接触线”两种形式。T型汇流排需用汇流排线夹夹持接触线,结构较
5、型汇流排复杂,零件多,单位重量重。,重庆轻轨的“T”型汇流排接触网,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1、接触网的定义与分类,2接触网的分类,II型汇流排结构紧奏,它通过自身弹性夹持接触线,零件较少,应用较多;,昆明移动式接触网,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1、接触网的定义与分类,2接触网的分类,柔性架空接触网具有较好的弹性,广泛应用于干线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中,由于电压等级和电流制式不同,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和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的结构和要求不完全相同,由于直流接触网电流很大,一般采用双接触线和双承力索。,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1、接触网的定义与分类,2接触网的分类,目前,中国政府和铁道部还没
6、有进行接触网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接触网等级划分。德国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德国接触网划分为Re75、Re100,Re160、Re200,Re250,Re330等标准形式,不同等级的接触网,其参数设计、建设费用、设备配置均不相同。接触网标准化有利于投资管理、简化设计、规范验收、运营维护、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零部件标准化和规格化。建议各位专家应积极推进中国接触网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建设工作。,问题与建议,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环境特性 ;(2)备用特性 ;(3)机电特性 ;(4)负荷特性 ;(5)学科特性 。,原来所认识的特点:露天设备,无备用 。,1.2、接触网的特点,这六大
7、特性是接触网具有而其它机电设备所没有的独特特性!,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在接触网设计工作和运营维护工作中,绝大部分内容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1.2、接触网的特点,线索弛度;线索张力;悬挂弹性;空间位置;绝缘强度;载流能力;磨耗关系。,大气温度、湿度、冰雪、大风、大雾、污染、雷电等气象条件对接触网的作用十分明显。,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环境特性:(1)空间环境(2)气候环境(3)电磁环境,(2)气候环境插播风舞动,(1)空间环境,架空电力线;通讯线;涵隧;桥梁。动物、古迹,1.2、接触网的特点,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环境特性:(1)空间环境(2)气候环境(3)电磁环境,(3)电磁环境,
8、复线直供加回流仿真图,AT供电仿真图,对电子设备的危害强电磁干扰:电子设备PN结快速升温,直接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使信息失误,控制失灵,引发各种事故。军事上:电子战、系统瘫痪、武器自爆;电磁脉冲核爆: (50100kV/m)三无世界对燃油、燃气的危害频率2MHz13MHz ,100W1175m,爆炸;24MHz32MHz场强达到37V/m,引起电弧和电火花放电引起燃油爆炸;运输过程中燃油在车罐内晃动摩擦会造成电荷积累,发生静电放电,只要燃油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比例满足一定条件,就会引起爆炸。,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2、接触网的特点,(3)电磁环境,3对生命体的危害 :表现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当
9、辐射功率密度超过10mW/cm2时以热效应为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脑胀、失眠多梦、疲劳无力、记忆力减退、心悸等;其次是:头痛、四肢酸疼、食欲不振、脱发、体重下降、多汗;部分女工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男性暂时性不育,过大则会引起永久性不育。少数人员出现指颤,易激动,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或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白细胞数下降或增高。长时间在微波照射下将导致白内障以致视力完全丧失。当辐射功率密度小于1mW/cm2时,对人体的危害以非热效应为主,长时间微波辐射可破坏脑组织细胞, 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反复经微波辐射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机能紊乱。某些长时间在微波辐射强度较高的环境
10、下工作的人员,曾出现过度疲劳、头痛、手发抖、心电图和脑电图变化、甲状腺活动性增强、血清蛋白增加、脱发、嗅觉迟钝、性功能衰退等症状,血液内白细胞和红细胞数目减少,血凝时间缩短。,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表4-1某大学所作现场血象变化调查结果,注:数据来源于高攸纲编著电磁兼容总论。,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相关标准,1979年、1985年、1988年、1989年先后多次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标准,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相关标准,与电气化铁道电磁兼容相关的国家标准有:GB157071995,高压交流架空输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制;GB/T1570895,交流电气化铁道电力机车运行产生无线电辐射
11、干扰测量方法;GB/T1570995,交流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无线电辐射干扰测量方法。,电气化铁道对人体的影响,关于工频电磁场对人体影响的机理,现有观点不太完全一致。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等国多数文献均认为工频强电场对人体有明显的不利影响,而欧美某些国家则认为工频电站周围电磁污染严重,但线网附近环境污染较轻。俄罗斯卫生部还是规定:在强电场工作下的工作人员所能承受的容许标准为5000V/m。 根据德国DIN VDE0228标准,50Hz单相交流电气化铁道的影响范围在城市为500m,其他地区为2000m。一般而言,25kV交流电气化铁路的最大电场在2.7kV/m以下,对人体不会有影响;短时间内形成
12、的磁场强度最大在80A/m以下,对人体不会有影响。,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数据来源:德肯贝林、普兹曼、师明德等编著电气化铁道接触网,(3)电磁环境,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2、接触网的特点,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环境特性:(1)空间环境(2)气候环境(3)电磁环境,(3)电磁环境(中国),复线直供加回流,距轨面1.2m时的理论值和实测值,2 无备用特性,从技术上讲:很难从经济上讲:没有必要。无备用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解决途径有三: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实现科学设计、施工与运营。提高接触网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实现免维修;提高现代化检测手段和评估技术,实现状态修;,1.2、接
13、触网的特点,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接触网是机电复合型整体构造;本质:电力输电线;过程:弓网匹配(机电两方面) ;电气方面:电气强度、牵引功率,电压水平,电气安全,电接触材料;电磁方面:不对称回路;电磁场不平衡,对人员和设备构成潜在威胁。机械方面:机械强度、空间位置、振动特性、动态弹性、空气动力。机电任何一方的偏颇,都会造成受流质量的下降。,3 机电特性,1.2、接触网的特点,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环境特性 ;(2)备用特性 ;(3)机电特性 ;(4)负荷特性 ;(5)学科特性 。,高速移动、不稳定、随机出现;对某一供电臂而言,负荷电流时有时无;接触网时常处于电气过渡状态,时常承受较大
14、的电气冲击;过渡状态对接触网电气设备的寿命和绝缘安全极为不利。,4 负荷特性,1.2、接触网的特点,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环境特性 ;(2)备用特性 ;(3)机电特性 ;(4)负荷特性 ;(5)学科特性 。,接触网涉及:电气工程:牵引供电、高电压工程、电磁兼容;机械工程:机械振动、机械磨耗、机械制造;力学工程: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固体接触力学;计算机工程学:弓网受流理论、弓网故障分析、弓网检测;地质基础学:接触网下部工程;防震技术。材料工程学:新材料研究、金属工艺学、金属磨擦学、电接触材料。环境工程学:环境协调,噪音防护、动植物保护等,1.2、接触网的特点,5学科
15、特性,多学科交叉与综合应用,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环境特性 ;(2)备用特性 ;(3)机电特性 ;(4)负荷特性 ;(5)学科特性 。,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和解决问题,对接触网进行综合性研发!增加对接触网的重视和投入!从三个层次上看待和分析问题:(1)基本层次:几何安全;(2)中间层次:受流质量;(3)高端层次:核心技术;,认识接触网特点的重要意义,1.2、接触网的特点,问题与建议,建议:重视接触网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重视接触网工程一次性质量;重视弓网系统一体化研究;,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3. 接触网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1接触网理论及其体系结构,接触网理论是指建立在多学科(数学、力
16、学、机械工程学、电气工程学、材料工程学、环境工程学、地质基础学等)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弓网结构优化、设计施工、运营检测、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接触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知识、弓网关系、设计施工技术、运营维护技术、检测及评判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结构优化技术、环境关系等8个理论子系统。,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意义:系统化,理论化,找出问题,提高认识。核心:理论、材料、工艺,1.3. 接触网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2接触网的研究内容,(1)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2)结构和零部件的优化;(3)接触网设计标准及设计技术;(4)接触网施工标准及施工工法和工艺;(5)高速弓网受流理论;(6)接触网运营管理
17、标准与维护技术;(7)接触网检测及评价技术;(8)接触网与环境关系研究。,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3. 接触网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接触网线索的材料研究受电弓滑板材料的研究防腐技术的研究支持和定位设备的新材料应用研究支持和定位装配结构的优化研究;零部件无螺栓化研究;零部件的结构优化研究;,接触网的研究内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结构和零部件的优化;,1.3. 接触网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接触网设计技术,标准接触网体系的建立;设计标准研究;设计技术(OCSCAD)研究。,接触网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施工计算 施工工法施工工艺施工机具施工标准施工监理施工交接,接触网特性及其
18、理论体系,1.3. 接触网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接触网特性研究接触网结构优化研究受电弓结构优化研究弓网匹配研究(机械匹配和电气匹配)弓网受流影响因素研究受流质量评价指标和标准研究弓网关系研究方法和试验方法研究,弓网受流理论,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3. 接触网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运营管理体制研究运营维护技术研究运营维护规范研究运营维护信息化实现核心:如何实现及时、准确地维护和检调?,接触网运营管理,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3. 接触网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检测技术研究检测标准研究检测方式和手段研究检测结果的评判与应用研究检测设备研究,接触网检测技术,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1.3.
19、接触网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大气气候对接触网及接触网适应性研究地震对接触网基础和支柱的破坏性研究接触网电磁兼容的理论和标准研究接触网对动植物的干扰和影响弓网噪音对接触网四周环境的影响接触网对环境美观的影响,接触网特性及其理论体系,接触网与环境关系,1.4. 接触网的发展方向,总结德、法、日等国在高速弓网受流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可得出以下结论:(1)为获得良好的高速受流质量,必须提高接触网(线)的波动传播速度;(2)出于安全考虑,应妥善处理导线的疲劳应力与疲劳振动的关系;(3)简化设计方案,增加接触网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4)控制弓网接触压力偏差(?);(5)提高设计和施工精度,严控导高误差、导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通运输 接触 特性 理论体系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6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