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学发展历史ppt课件.ppt
《量子物理学发展历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量子物理学发展历史ppt课件.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量子力学,武汉理工大学物理系 刘子龙,推荐教材:,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量子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本讲简要回顾量子物理学产生、发展到完善过程中一些标志性事件和代表人物,试图给出关于量子力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旧量子论时期、量子力学的创建与完善时期和量子力学向纵深发展三个阶段。,一、初级阶段-旧量子论时期 (1900-1924),这一时期标志性事件和代表人物:,1900年,为了解决黑体辐射问题,M.普朗克(1858-1947)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开创了量子论时代。,1905年,A.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光子)假说,成功的
2、解释了光电效应,在此基础上,于1909年进一步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1913年,N.玻尔(1885-1962)提出定态跃迁假设,建立了原子中电子运动的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结构。,量子物理学的三大最基本的假设 能量量子化、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以及微观粒子状态变化具有定态跃迁性质; 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也因此被公认为旧量子论之父。,关于黑体辐射、光电效应以及玻尔的氢原子理论的详细介绍参见大学物理学,一条主线是追随玻尔的定态跃迁理论和1916年玻尔提出的对应原理*,将其应用范围由氢原子扩展到复杂原子体系,最终导致1925年海森堡矩阵力学形式的量子力学的建立;,二、高级阶段-量子力学
3、建立与完善期(1925-1930),两条独立主线:,另一条主线是沿着爱因斯坦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发展,直接导致1924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以及1926年薛定谔波动力学(以薛定谔方程为代表)形式的量子力学的诞生;,对应原理,对应原理是玻尔在研究氢原子问题时提出来的。,在大量子数极限下,量子理论的结果应当趋近于经典物理学的结果,或者说“量子理论和经典理论有形式上的相似”。 -对应原理,量子力学理论可以成功的描述微观世界的物体(例如原子以及基本粒子),而宏观的物体(例如弹簧、电阻等)则可以用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所描述。矛盾在于,同一个物理世界,仅仅因为物体大小的不同,就需要不同的两个理论来描述,这显
4、然是荒谬的。这一矛盾就是玻尔阐述对应原理的初衷,即在系统“大”的情况下,经典物理学可以认为是量子物理学的一个近似。,例如,当量子数很大时,原子中电子的相邻轨道比较接近,它们的绕转频率几乎相同,根据经典电动力学,这时发光频率应当等于电子的绕转频率。这种量子数很大,且以普朗克常数h表征的分立效应不明显而接近连续的极限时,应当适用经典物理学的描述。,对应原理一直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一重要的个指导思想,至今也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指导性原则*,正是在对应原理的指引下,在1925年的夏天,海森堡创建了量子力学的第一种数学程式-矩阵力学。,海森堡矩阵力学的创立,20世纪20年代初,为量子论创立做出过杰
5、出贡献的主要有3个研究中心:德国的慕尼黑大学(索末菲)、哥廷根大学(普朗克、玻恩)以及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玻尔及哥本哈根学派)。这三个研究中心是当时各国物理学研究者向往的“圣地”。海森堡有幸在这3个研究中心都曾经学习、工作过,受到多位名师的悉心指导。他后来曾说:在索末菲那里学了物理,玻恩那里学了数学,玻尔那里学了哲学。,1920年海森堡考入慕尼黑大学,师从索末菲攻读理论物理学,在索末菲的指导下,主要是在玻尔-索末菲原子模型的基础上从事反常塞曼效应的研究。,1922年6月哥廷根大学的玻恩等邀请玻尔作系列演讲,索末菲应邀参加,海森堡亦随同前往。在一次演讲后的讨论中,年方21岁的他勇敢地站起来对玻尔
6、的观点提出质询,并与之进行辩论。此时玻尔表现出了一代宗师的博大胸怀,并未因年轻人的直言而感不快,相反还约海森堡当日下午一同散步,以便继续讨论,这次散步中的长谈对海森堡的启发很大,他认为这是他科学上成长的起点。玻尔对这位年轻的学者印象深刻,邀请他和泡利(此时还是玻恩的助手)在适当的时候到哥本哈根去作研究,同时也建议他早日争取到哥廷根向玻恩学习。,机会很快来了。同年冬天,索末菲要去美国作一个学期的访问,商量好了让海森堡去哥廷根大学跟玻恩学习一段时间。1922年10月底海森堡来到哥廷根,玻恩的研究小组是个数理大师云集的地方。在玻恩的指导下,海森堡主要从事利用微扰论计算氦原子的能量,但是理论计算和实验
7、不符。这促使海森堡和玻恩决心对玻尔的原子理论动大手术,为日后创立矩阵力学埋下了伏笔。,1923年3月,海森堡重新回到慕尼黑大学继续完成学业,7月份通过了博士学位的答辩。在答辩会上,答辩委员会主席,早已获得若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维恩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与论文无多大关系的问题,海森堡都未能给出满意的回答。尽管答辩不理想,玻恩仍然希望海森堡拿到博士学位后,去做他的助手,接替已经离开的泡利(去了玻尔那里)。因此,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海森堡又到了哥廷根,做了玻恩的助手。在哥廷根期间,1924年春到1925年4月,海森堡去了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的研究所,做一年的访问学者。在这里海森堡有机会聆听玻尔的教诲,并同克拉默斯合
8、作研究光的色散问题。,在这篇论文中,海森堡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可观察性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 在理论上应该抛弃那些原则上不可观测的量, 而直接采用可以观测量来建立理论。对于原子结构这个微观系统海森堡认为“ 电子在原子中的轨道是观察不到的(因而缺乏严格的物理基础), 但是从原子发出来的光, ., 则我们可以直接求出其频率及振幅。知道了振动数和振幅的全体, 那就等于是在迄今的物理学中知道了电子的轨道。”,海森堡甚至对玻尔的旧量子论提出了怀疑, 他指出“ 电子的周期性轨道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直接观测到的, 不过是分立的定态能量和谱线强度, 也许还有相应的振幅与相位, 但绝不是电子的轨道。唯一的出路是建
9、立新型的力学, 其中分立的定态概念是基本的, 而电子轨道概念看来是应当抛弃的。”,因此,基于上述原则,海森堡在论文中只考虑了光谱线频率和决定谱线强度的振幅等可观察量。, 对应原理 把原子作为周期系统来分析, 其运动状态就可以用傅立叶级数描述为一系列谐振子的运动的迭加。在经典力学中,电子坐标x(t)的傅里叶级数表示:,这里A为振幅,为角频率,且,根据对应原理,经典量(n ,) , A(n) 和量子论的量n ,n - , An ,n - 相互对应:,(量子跃迁振幅),对应之后,得到量子论中电子坐标的傅里叶级数:,因此在量子论中,坐标的所有傅里叶分量,(这个式子中只出现可观察量频率和振幅),动量p=
10、dx/dt,因此量子论中的动量也和一个二维数集pmn,即矩阵对应。进一步,描写电子运动的其他力学量,如动能、角动量等都可以写成x和p的函数,因此,量子论中的力学量用一个二维数集(矩阵)表示;而且力学量之间的乘法关系不可对易:,(海森堡乘法规则),当海森堡发现这种奇怪的不对易的乘法关系之后深感不安,他坦率地承认:xy不等于yx这一事实,当时对我来说是很讨厌的。我认为在整个方案中这是惟一的困难,否则我将非常快活。玻恩开始也难以理解海森堡的乘法规则,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他想起这正是大学时学过的矩阵的乘法运算规则,从而认出海森堡的数集就是矩阵元。他认识到了海森堡论文的重要性,立即推荐到物理杂志予以发表
11、。当时海森堡已到英国剑桥访问去了,玻恩即刻着手运用矩阵方法为海森堡的理论建立严密的数学基础。,但是当时的物理学家几乎都不熟悉矩阵运算,因此这方面的困难重重。几天后,玻恩见到两年前的助手泡利,表示希望他来同自己合作攻下这个难题,出乎意料的是,已经由于提出“不相容原理”等贡献而变得出名的泡利反应冷淡。一次偶然的机会,玻恩遇见了年轻的数学家约丹,请求合作。约丹正是这方面的内行,欣然应允。1925年9月,玻恩和约丹联名发表了论量子力学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们不仅采用了海森堡的方式,把广义坐标q 和广义动量p 用矩阵表示,而且从量子化条件出发,利用对应原理,得出q 和p 的对易关系(称为“强量子条件”
12、)为,(I为单位矩阵),1925年底,玻恩、约丹和海森堡合作发表论文关于量子力学,把以前的结果推广到多自由度和有简并的情况,系统地论述了本征值问题、定态微扰和含时间的定态微扰,导出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以及强度公式和选择定则,还讨论了塞曼效应等问题,从而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文章全面阐述了矩阵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宣告新的量子力学矩阵力学诞生了。,史称“一人文章”、“二人文章”、“三人文章”,返回,德布罗意和物质波,德布罗意 1892年出生于法国的贵族家庭,其家族为法国王朝效力了二百多年,其父曾任法国的财政部长,其兄莫莱斯.德布罗意是一位研究X射线的知名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学时学的是中世纪历史,
13、获巴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出于对物理学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转攻理论物理,师从物理学名家朗之万,在后者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由于提出物质波理论荣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布罗意是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的坚定追随者,但同时也感到光量子理论仍然没有解决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之间的分歧,只是使粒子说重新抬头而已。因此德布罗意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给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一个统一的理论。,1922年11月,德布罗意发表论文黑体辐射与光量子。文中德布罗意把光视作为由静止质量为m0 、速度v = c光原子构成的气体,其中非常接近于1 ,质量m0 极小(估计m010 - 50g) 但不为零。 随后,他把一个有静止质量的
14、光原子同一个能量子h联系起来,即,这个方程联系着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相对论质能关系,它暗示着有静止质量m0的光原子存在着一种频率为的内在的周期现象,从而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在一个方程式中。 这个暗示可以延伸到任何其他粒子之上,因为它们与光原子的差异仅仅是质量m0 的数量级而已。 这样就存在着改善物质与光之间的类比的希望。,(其核心是赋予光原子极小的静质量m0),1923年9、10月间,德布罗意连续在法国科学院报告上发表了3篇重要的论文,公布了他的相位波理论。相位波理论,也就是现在通称的物质波理论,终于诞生了。,在其第一篇论文波和量子中,德布罗意将光原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推广到任意的实物粒子
15、,尤其是电子。 考虑一个静止质量为m0 、速度v =c的粒子的运动。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光量子学说,粒子的能量,(1),在随粒子一起运动的参照系中,粒子的内在频率0 = m0c2/h. 但从静止的观者(例如实验室观察者)看来,粒子有两种不同的周期频率:,因此,德布罗意认为该粒子内部应存在着一个周期性振动现象(那么是什么东西在振动呢?)。, 另一方面,根据相对论时钟延缓效应,静止的观察者测到的频率应该是:,频率和1显然不等,而这两个频率应该相等,因为都是静止观察着对同一个周期现象的观测频率。为了摆脱这个困境,德布罗意提出了如下理论:,对于一个运动粒子( v =c ),与之相联系存在一个内在周期振
16、动现象。在静止观察着看来,其内在频率 ,而且该粒子总是和某种虚设波(fictive wave)相伴随,这种虚设波的频率 ,相速度vp =c/,群速度等于粒子的速度,传播方向与运动粒子相同,而且这个虚设波与粒子的内在周期现象始终同相位。,德布罗意将这个伴随运动粒子的由位相定义的虚设波称为位相波,现在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根据(1)式,有,- 德布罗意公式,随后,德布罗意将虚设波假设应用到原子中的电子上。德布罗意设想玻尔氢原子中稳定轨道的周长,必须能容纳整数个波长(即电子的位相波形成驻波)。也只有这样的轨道,才是稳定的轨道,从而成为现实的轨道。,按德布罗意公式,则有, Bohr的量子化条件!
17、,按驻波思路,形成稳定轨道的条件:,1924年,德布罗意开始撰写博士论文量子理论研究,系统的阐述了他之前提出的位相波理论。虽然德布罗意的理论非常的新颖、大胆,当时并未受到物理学界的重视,德布罗意自己也说他的这些想法很可能被看成是“没有科学特征的狂想曲”。即使是他的导师朗之万也觉得德布罗意的想法大胆的近乎荒谬(谁会相信粒子是波!?),并开始担忧他的博士答辩能否顺利通过 。为此,他把德布罗意论文的副本寄给了爱因斯坦,请他提出看法。,素来喜欢物理学上的对称性的爱因斯坦,一下子就看出了德布罗意的理论正是揭示了光子和物质粒子之间的这种对称性,立即意识到德布罗意思想的深远意义,并且想到在他自己关于理想气体
18、的新的涨落公式中出现的波干涉项可能正是起源于德布罗意波。所以他热情地复信给朗之万,称赞德布罗意“已揭开了巨大帷幕的一角”。随后爱因斯坦在一篇关于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理论的文章中,大力推介德布罗意的理论。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的推荐,薛定谔才注意到德布罗意的理论,最终建立了波动力学。,由于爱因斯坦的大力保荐,德布罗意顺利的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答辩时,当德布罗意讲到电子的位相波时,答辩主席佩兰(J.B. Perrin)立即追问:“这个波怎么用实验来证实呢?”德布罗意回答道:“对电子的衍射实验可以观察到。” 1927年,德布罗意的预言被戴维逊(C. J . Davisson) 和革末( L. H. Ger
19、mer) 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由于论文提出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德布罗意1929 年荣登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因一篇博士论文而获奖,在历史上这还是首次!,德布罗意波究竟是什么样的波?是真实的波?还是想象的波?其波粒二象性假设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奥秘”?这些问题,德布罗意未能做出回答。他在博士论文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我特意将这位相波和周期现象说的比较含糊,就像光量子定义一样,可以说只是一种解释。因此最好将这一理论看成是物理内容尚未说清楚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看成最后定论的学说。”,在薛定谔方程提出来之后,为了解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1926年),薛定谔将德布罗意的位相波理解为像电磁场E和B那样的
20、“物质波”,代表一种真实的物理波动。,薛定谔认为波动就是一切,粒子不过是波的聚集,他称之为“波群”,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波包”。,薛定谔“波包即粒子”的观点存在如下困难:,物质波的波函数是粒子坐标的函数,即(r1,r2,rn),对于像氦原子这样的两体(两个电子)问题,电子的波函数是6维坐标空间的函数,它怎样对应为一个真实的“物质波”呢?因为一个真实的物理波场(如电磁场E和B)都是分布在三维坐标空间。,波包一般随时间扩散的,而一个微观粒子,比如说电子,其稳定性已经被无数实验证实。,薛定谔波动力学的创立,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形式波动力学, 是沿着一条和矩阵力学完全不同的思想路线建立起来的。它的奠基人是奥
21、地利学者薛定谔。,埃尔温. 薛定谔(E. Schrdinger,1887-1961)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物理系,是玻耳兹曼的学生。他受玻尔兹曼的影响很深,早年从事分子运动论、统计力学及连续介质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21年,34岁的薛定谔受瑞士苏黎世大学之邀任数学物理教授。而当时颇有名气的德拜则在同一城市的联邦技术学院任教,并主持这两所学校联合组织的一个定期的物理学讨论班。1925年11月,德拜在一次讨论会上要求薛定谔做一个报告,介绍德布罗意的位相波理论。报告完毕后,德拜评论说,这种想法还不成熟,要是一种波的话,就应当有波动方程。几个星期后的一次讨论会上,薛定谔说:“我的同事德拜提出应当
22、要有一道波动方程,好的,我已经找到了。”,其实,在此之前薛定谔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薛定谔最初接触德布罗意的位相波理论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缘故,后者1924年底曾在一篇关于单原子气体的量子理论的文章中对德布罗意思想的大力推崇。受德布罗意思想的启发,薛定谔希望能找到一个表示德布罗意波(薛定谔称之为“物质波”)的波函数和一个表示物质波传播的波动方程。,德布罗意波的波动方程的建立标志着薛定谔称之为波动力学的量子力学的诞生!它完全不同于稍早时候海森堡等人建立的矩阵力学,是量子力学的另一种数学表现形式。,1926年16月,薛定谔一连发表了四篇论文,题目都是量子化就是本征值问题,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波动力学理论
23、,其理论的核心就是微观粒子的波动方程(i.e.薛定谔方程)。薛定谔建立物质波波动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与经典物理学(波动理论)的类比。,薛定谔建立波动方程的主要思路如下:,同时,这种方程属于第一原理,不可能从现有(经典)理论体系和原理逻辑地推导出来,因为现有理论的结论与量子特性的事实相背。,那么只能采用种种非逻辑的手段,靠物理直觉和提出合适的物理要求去探索、猜测。如果“猜”得正确,它应该给出与实际相符合的结果。,薛定谔注意到,德布罗意是通过光与实物粒子的类比提出波粒二象性的。他就接着把与光和粒子相关的理论也作了个类比,也许通过这种类比能打开通往量子力学基本方程的通道。,关于德布罗意波的理论(
24、猜测?),关于光的理论,由这个类比薛定谔猜测,量子基本方程应该是波动方程,而且这方程可以通过与经典波动理论类比得到!,相似?,相似,但是这个波动方程又不可能与经典波动方程一样。因为利用它,既要能够描写微观粒子的干涉、衍射、偏振等波动性行为,又要能够自然的给出量子化结果(能量量子化、角动量量子化等)。,目标确立,要建立一个波动方程。,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薛定谔又注意到,从波粒二象性观点看,能量量子化必然和频率量子化有关( )。而德布罗意告诉人们,驻波方程是能够自动地给出频率量子化的。,薛定谔由此把握到:,量子基本方程应该具有驻波方程的结构,德布罗意波的波动方程,给出粒子的波动行为,给出能量
25、量子化等结果,给出频率量子化,驻波方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与经典的驻波方程进行类比。,经典的驻波必须满足波动方程(动力学方程):,其中 u 波的相速度, -波函数,对经典的电磁波,该方程同样满足。只要替换,在边界条件下求解方程即可得驻波解(驻波方程)。,与微观粒子相联系的物质波(如电子波),其驻波解同样满足该波动方程,但要做替换:,设物质波的波函数有如下形式:,(定态波函数),代人上式有,E 、p、V分别是微观粒子的能量、动量和势函数。,定态薛定谔方程,又因为波动方程可以写为,对比之下, 有动量p的算符形式,而由假设,有,从而得到哈密顿量H (即能量E)的算符形式,而有含时的薛定愕方程:,薛定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量子 物理学 发展 历史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6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