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上课件.pptx
《先秦散文上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散文上课件.ppt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讲授提纲:第一节 早期散文扫描第二节 史 传 文 学以左传为中心 一、左传与经学 二、关于史传与文学(或史传文学)的几个问题 三、先秦史传的文学成就 四、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学影响,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先秦散文创作的繁荣 与诗歌不同,散文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及其他条件:首先是文字。我国早在三千三百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商代中后期),就已产生了文字。其次是书写工具(甲骨青铜器竹木简/锐器铸刻毛笔)。 当然,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环境。“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
2、靡不同之。”(汉书艺文志)史官文化传统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孟子滕文公下) 时世的促动,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第一节 早期散文扫描 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 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汉书艺文志说它原有百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这个说法大概不足信。秦火后,尚书暂绝。汉初出现了今、古文不同的传本。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用古文字写定,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这16篇后来亡逸了。西晋永嘉之乱后,今文尚书散亡。,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今存于十三经注疏的古文尚书有58篇,其中的33篇与汉代传本文字大抵相同(只有少数篇章的分合、定名不同),另外25篇都
3、是东晋人的伪作。 清人孙星衍著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摒弃25篇伪作,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例如:若颠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盘庚)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洪范),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逸周书 本名周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71篇,
4、颜师古注引刘向说:“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东晋郭璞注尔雅引用它时始称逸周书,唐人李善注文选也沿用此称,可知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今存60篇(其中四篇残),另外11篇唯存篇目。 逸周书的文字表现与尚书颇不相同。“观其属辞成章,体制绝不与百篇相似”(黄蚡逸周书序),倒是和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恐怕是春秋战国时人根据史料编纂而成的,非一时一人之作。,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 铭文 即铸刻于青铜器上文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商代已有十分简略的铭文,但只是到周代,才有较大发展。周代的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赐或者讼断等。一般都较简短,仅几十字;个别的较长,如散氏盘铭300
5、余字,毛公鼎铭449字。 铭文文体与尚书相象,多为散文。但也有个别韵文,如虢季子白盘铭。,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春秋 鲁国的编年史(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是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语言准确而简明,与尚书的佶屈聱牙不同。,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第二节 史 传 文 学 以左传为中心 (史传与文学;史传文学成就及
6、其影响) 一、左传与经学 左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出13年(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末,附有鲁悼公四年的一则史事,所以有人断定左传记事截止鲁悼公四年。但是第一,左传记录哀公二十七年之后的史事仅此一条,据此很难说它记事一直到这一年;第二,进入战国时鲁国尚存,历哀、悼二公,但是二公在位年数不能确定,史家说法不一。因而鲁悼公四年究竟是公元前多少年,也很难确定,说法较多。所以,还是以左传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较为合适),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为古文,公、谷为今文。但由于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很少
7、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既不同于记事极其简括、类于“断烂朝报”(王安石语,见苏辙春秋集解引言)的春秋,也不同于阐发经义的公、谷,所以有人认为它与公、谷体制不同。例如:,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 唐人赵匡:“公、谷守经,左氏通史,故其体异耳。”(见唐人陆淳春秋集传纂例赵氏损益例) 。 朱熹:“左传是史家,公、谷是经学。”(朱子语类卷八十三) 甚至有人认为左传不传春秋,如晋人王接即说:“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晋书本传),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这种情形,本就是经今、古文学派的差别所在,不能因此断言左传不是“传”经的,更不能说它与春秋无关。(当然,今天已不把它及儒家典籍看作“经典”)
8、 经今文学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政治家,春秋是他力图改制的工具,所以“微言大义”才是春秋的精魂所在;经古文学派则认为孔子是史学家,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春秋的价值在于它是上古珍贵的史料。(参见周予同经今古文学,文载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二、关于史传与文学(或史传文学)的几个问题 1、事实上的双重性格 史传首先是历史著作,历史著作的首要要求是真实可靠,唯事实是载,为后人保留信实史料;同时,传统史传著作也有如此的实际情形:有许多文学性的叙述,如剪裁结构的故事化、场景和细节描写、人物言语(甚至心理)等。 引发思考:历史著作文学化,是否应有的“
9、常态”?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它的价值?,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2、历史“科学”与文学“诗学” 一个太过复杂的问题!只请大家思考以下两点: A、历史“科学”? 历史著作能否记录真实的历史(原貌)?历史是可以回溯或者还原的吗?可以在相同的时空条件下被反复证明吗? 克罗奇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现象学的“意向性”。 接受美学(解释学)的“期待视野”。,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B、文学“诗学”? 文学要不要“真实”?文学有无“真实”的特性?抑或“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而不归? 什么叫“真实”(有无统一的定义)? 是否可以有“文学的真实”、“历史学的真实”以及其他真实? 世界上有没有“真实”(有思维能力的
10、主体眼中心中的世界;思想民主)? 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诗性”表现在哪里?是否相互排斥?,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3、文史不分(交集)的传统 “科学性”与“诗性”的混沌,史学与文学的交融非史非文,亦史亦文。 传统文化所谓“文史(哲)不分家”的真相文史交融的极限(事实如何?是否应该有个界限?) 问题的根本所在:人怎样思考?分析抑或混沌?逻辑抑或非理性?人能否弄清一个自在的“事实”?,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三、先秦史传的文学成就 (一)叙事成就 1、从几个概念看先秦史传叙事方式的多姿 A、“记事体”和“记言体”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
11、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汉书艺文志) 春秋末至战国史传的代表作品,记事有左传国语,记言则有战国策。,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B、“编年体”和“国别体” 编年体左传 国别体国语国策 “记事体”以叙述事件为中心,“谁做了什么事(过程)”,是它的核心;“记言体”以叙述人物言语为中心,“谁说了什么怎样说的”,是它的核心。“编年体”按时间叙事,“国别体”依空间叙事。叙事核心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叙事方式(成就)的特色。,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左传:记事+编年 国策:记言+国别 国语:记事+国别 所以,左传记录一件相对完整的事情,一般会顺序地分散在不同的年份里。国策国语则相对比较集中
12、。,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2、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限知视角”是文学叙事学的概念,但是由于先秦史传具有明显的叙事文学性征,故可以用来说明它。 事件的各方状况及进展过程、各种细节、人物对话和独白等。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第一编 先秦文学散文,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厌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 散文 上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58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