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现代通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现代通史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世界近代现代通史概要,作者:江西省上犹中学 吴丁华,单元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5 -16世纪),一、阶段特征:1、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政治上: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封建割据(等级君主制)状态,西葡较早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3、国际关系:西葡开辟新航路,掠夺殖民地,建立霸权4、意识形态:基督教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单元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5 -16世纪),二、主干知识结构:1、新航路的开辟原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根源:欧洲“寻金热”的推动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断东西方商路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条件:生产力的发
2、展 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和科技的发展(造船技术、罗盘针、火炮)西葡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经过:1492 哥伦布 欧洲大西洋美洲1497-1498 达.伽马 欧洲好望角印度1519-1522 麦哲伦 环球首航,单元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5 -16世纪),影响:商业革命: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亚、非、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业中心的转移(地中海中心、北欧中心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欧洲各阶层的的分化;欧洲近代价格体系的形成;加速西欧封建制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殖民扩张西葡建立霸权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欧洲中心论观点),单元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5 -16世纪),2、早期
3、殖民扩张时间:16世纪特点:西葡是主要国家;掠夺金银为主要目的;暴力掠夺为主要方式概况 葡萄牙:主要方向是非洲、亚洲 西班牙:以美洲为主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改变了原先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加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单元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5 -16世纪),3、文艺复兴时间:14-17世纪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主流社会思潮:人文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意大利;意大利较多地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代表人物:意:早期-但丁;乔托;彼特拉克
4、(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 鼎盛时期:美术三杰(艺术成就、体现的思想)马基雅维利:要求建立专制君主制,结束割据状态其他各国:英-莎士比亚;法-拉伯雷;徳-伊拉斯谟;西-塞万提斯,单元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5 -16世纪),特点:借助古典文化;依靠文学艺术的形式;主要反对天主教的蒙昧统治,倡导人性;诱导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认识的革命性变化。概况: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天文学(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数学、物理学;科学思想-布鲁诺、培根等4、宗教改革(略)5、尼德兰革命(略),单元二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世纪-19世
5、纪初),一、阶段特征:1、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特点:手工工场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生产重商主义是主要经济思想(重商;国家干预)2、政治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欧洲封建国家(法俄普奥)改革和亚洲传统国家衰落3、思想文化: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了政治构想4、国际关系:英法荷殖民扩张和争霸英成为殖民霸主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国际关系(商业利益、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革命。它是封建社会(或殖民地)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旧的封建(或殖民制度)生产关系、新的经济基础与旧的
6、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与后来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性质相同,但有其特点: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只能以反封建标准去评价其进程、纲领、立法、制度等;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上层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社会下层的人民群众是同盟军;理论武器是启蒙思想过程曲折复杂,最终确立的是大资产阶级(金融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统治,单元二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世纪-19世纪初),二、主干知识结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1、背景:前提:资本主义发展新航路开辟 圈地运动 都铎王朝的政策(中央集权、重商主义、宗教改革)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圈地运动:英国农
7、业领域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影响: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剥削地租的经营方式获取资本主义利润的经营方式;农民与地主的对立新贵族与农业工人的对立。 造就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造就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积累了原始资本,单元二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世纪-19世纪初),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君权神授,厉行专制;经济上:触犯资产阶级利益;宗教上:迫害清教徒矛盾的激化: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人民群众的反封建专制斗争导火索:苏格兰人民起义2、进程:1640新议会内战共和护国主政治王朝复辟1688光荣革命3、
8、资本主义制度确立:1689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4、意义:国内 国际,单元二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世纪-19世纪初),、启蒙运动(17-18世纪)1、背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专制制度(专制王权、等级制度)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性质、地位: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3、指导思想:理性主义(理性:人的独立判断与思考),单元二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世纪-19世纪初),4、概况:早期(17世纪):荷兰(斯宾诺莎)、英国(霍布斯、洛克)盛期(18世纪):法国(伏尔泰、卢梭
9、、孟德斯鸠、百科全书派)、德意志(康德)5、评价:教材(必修三),单元二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世纪-19世纪初),、北美独立运动(1775-1783)1、背景:历史条件:地域基础:从1607年至18世纪30年代,英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来源、统治模式);经济基础: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基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要素)民族意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主意识增强根本原因:英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激化:反英斗争的兴起导火线:1773波士顿倾茶事件,单元二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世纪-19世纪初),2、进程:爆发(1775)建军(“二大”)建国(1776独
10、立宣言)转折(1777萨拉托加)受降(1781)独立(1783)3、结果:共和政体和联邦政府1776-1787邦联制的尝试1787年宪法:内容:共和制、总统制(三权分立)、联邦制评价:积极;局限4、意义:性质 影响:国内国际、拉美独立运动(1791-1826)1、1791-1804法属海地独立运动2、1810-1826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墨西哥、委内瑞拉、拉普拉塔)3、19世纪20年代葡属巴西的独立,单元二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世纪-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1789-1814)1、背景:前提: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专制王权、等级制
11、度)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外部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鼓舞导火线:财政危机三级会议2、进程:爆发(1789、7、14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统治(1789、7-1792、8)吉伦特派统治(1792、8-1793、6)雅各宾派统治(1793、6-1794、7)热月党人统治(1794、7-1799、11)拿破仑的统治(1799、11-1804-1814)3、意义、影响,单元三 自由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一、阶段特征: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自由主义运动);资本主义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民族主义运动)2、经
12、济上: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即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3、思想理论:自由主义理论 经济:古典政治经济学说 ;政治:工业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4、国际关系:工业革命后列强的扩张与冲突,单元三 自由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二、主干知识结构:、工业革命1、英国工业革命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条件:劳动力:圈地运动 资本积累:圈地运动;贩卖黑奴;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兴盛 市场需求(直接原因、必要性):圈地运动扩大国内市场;殖民扩张和争霸获取广阔国际市场 概况:棉纺织业(1765珍
13、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开始的标志)动力的革新(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是标志性成果)运输:1807 富尔顿 汽船 ;1814 史蒂芬孙 蒸汽机车生产组织形式:工厂代替手工工场(阿克莱特首创),单元三 自由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2、工业革命的扩展法:概况(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19世纪20年代加快;19世纪中期完成);不利因素(小农经济 中小企业 高利贷资本发达 战争,政局动荡原始积累不如英国)美:有利条件:地理条件 资源、市场移民、劳力、技术 ; 重要成就:新机器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概况(开始;兴盛;完成);德意志:19世纪早期开始;不利因素(分裂)其他:日、俄工业革命发
14、明成果一览表:教材,单元三 自由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3、工业革命的影响: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巩固资本主义各国统治基础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文明取代传统的农业文明,以农业和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向工业和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世界工业化进程开始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对立社会主义城市化进程,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加强世界联系,改变世界的面貌,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为世界市场形成准备了条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对落后地区的冲击与征服民族主义自然环境恶化,环保主义开始兴起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教育、
15、科技的发展,单元三 自由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社会主义运动1、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经济条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露经济危机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十九世纪中期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马恩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诞生的标志:1848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性成果:资本论2、第一国际:18643、巴黎公社:1871本阶段工运特点:方式:暴力为主 内容:政治斗争(争取民主权利,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组织:自发性较强 思想:空想科学,单元三 自由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自
16、由主义运动(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法国:1830七月革命;1848二月革命;争取共和的斗争(1875宪法)2、英国三次议会改革3、俄国1861年改革4、美国1861-1865内战5、德意志1848年革命、 1864-1871统一6、意大利1848年革命、 1859-1870统一7、日本明治维新,单元三 自由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扩张:原因: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需要更大市场和原料产地;物质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增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使用;政策因素:各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概况(以英国为例)目的:满足工业资产阶
17、级的需要(商品输出和原料需求) 手段:凭借经济军事力量,抢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范围:亚洲、非洲、大洋洲、拉美影响:对资本主义国家:为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更多原料和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对亚非拉地区:双重作用(破坏与建设) 对国际关系:激烈的殖民冲突,引发国际战争(例:克里米亚战争),单元三 自由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欧美日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列强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大洲经济的互补性及国际分工的出现时:19世纪中期表现:从格局看:中国、日本“开国”,印度
18、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 从制度看: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主要是自由主义原则)影响:为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更多原料和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对东方:灾难;变革 加强世界联系,单元三 自由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民族主义运动(两种类型)1、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意大利,属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范围(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2、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以亚洲革命风暴为代表背景:工业革命,列强扩张亚洲许多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亚洲社会各阶层的反抗情绪性质:反殖反封表现:爪哇反荷起义;阿富汗反英起义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中国
19、1851-1863太平天国运动;印度1857-1859民族大起义 两者都是在工业革命、世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旧式民族运动,领导者多为封建王公、农民领袖和宗教领袖,没有新的目标和纲领。,单元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阶段特征:1、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工业占主导;新兴工业崛起;工业产值占绝对优势 资本主义列强经济大发展(各国不平衡)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政治上:两种趋势(不平衡性的表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健全(英法美)-主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德日俄)(原因:两
20、类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方式不同;历史传统:各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强弱不同)资本主义相对和平、稳定,各国未发生大规模社会革命,单元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各国资产阶级反封建任务已完成;各国通过健全法制或加强专制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工运以合法斗争为主。)3、对外及国际关系(1)列强加强殖民扩张(凭借经济军事力量,以资本输出、瓜分狂潮为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2)列强围绕重新瓜分殖民地开展激烈斗争两大集团;一战(3)东方各国继续沉沦;另一方面,资本主义逐渐产生,民族民主运动逐渐高涨4、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列宁主义
21、产生。(本阶段工运特点: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工人政党纷纷建立,第二国际成立;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斗争。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处境改善。) 工运中心的转移: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单元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主干知识结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1、原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结束分裂的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开辟了国内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的扩张,形成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机器生产带来更大利润,积累了更多资金和技术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单元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2、表现
22、:电力的广泛使用(标志性成就)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的发明使用;石油开采和石化工业产生电讯事业的发展:电话;无线电报 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化学工业的产生 人造材料产生,人们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环境进一步受到污染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和发展(例:钢铁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见教材)3、特点:科学与技术结合更加紧密;美德领先,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单元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1、产生:科技和生产发展生产和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既是一种旨在获取高额利润的独占生产与市场的经济
23、联合体,又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它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能力)2、主要形式: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托拉斯等3、美德两国垄断组织发展程度较高,单元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4、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规模扩大,管理改善,成本降低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公司制形成垄断组织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扩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国家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单元四
2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1、美:原因:幅员;地理环境;资源 西部开发原料、市场;移民 劳动力、技术 政局:结束南北分裂 欧洲资本大量涌入表现:1894,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西半球霸权新殖民主义特点:托拉斯帝国主义2、德: 原因:统一;赔款;资源;后发优势表现: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超英国,居第二;欧洲战略转向世界战略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两大集团的形成一战特点: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单元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3、英: 原因:老牌资本主义,设备陈旧,技术相对落后;资本
25、大量输往国外;拥有广大殖民地,可获取巨大利润 状况:是当时最大资本输出国,金融业发达;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被美德赶超;失去19世纪中期以来的工业垄断地位,但综合国力仍居第一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受到德国挑战 特点:殖民帝国主义4、法: 原因:小农经济;中小企业;普法战败,割地赔款;政局不稳;信贷资本发达 状况:世界第二降至第四 特点:高利贷帝国主义,单元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5、俄: 状况: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 原因:1861改革;封建残余(政:沙皇专制制度;经: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内矛盾复杂尖锐,经济滞后;对外扩张;特点:军事封建帝国主义6、日: 状况:明治维新;甲午
26、战争;垄断组织产生(政府的作用) 特征及成因: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封建残余;市场;资源;军国主义传统等)对外:大陆政策;江华条约;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韩合并条约,单元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整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国际贸易的发展;殖民主义,瓜分狂潮;交通工具的变革;通讯手段的创新;2、概况: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整体化进程3、影响:促进了各地区人民的大规模流
27、动与融合,带来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的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单元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扩大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落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亚非拉反帝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单元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1、特点:大多由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或政党领导,有较明确的纲领;政治上要求摆脱从属地位,争取国家的完全独立,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上要求摆脱外国资本
28、的控制,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2、事件:中:义和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印:1905-1908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列宁主义诞生、国际关系: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五 一战后至二战时期的东西方世界(1917-1945),一、阶段特征:1、政治: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发展崩溃法西斯势力的滋长和扩张反法西斯战争2、经济: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恢复,短暂稳定和繁荣30年代大危机苏联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西欧开始衰落,经济发展中心向西欧两侧转移3、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苏联、共
29、产国际、各国共产党)4、民族解放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单元五 一战后至二战时期的东西方世界(1917-1945),二、主干知识结构:、俄国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政权并存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a、俄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b、俄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c、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d、一战激化社会矛盾,为革命提供有利时机;e、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无产阶级掌握了武装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措施(表明社会主义性质)意义、影响,单元五 一战后至二战时期的东西方世界(1917-1945),、苏联的社会主义
30、改造和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内容:战:余粮收集制;大中企业国有;取消商品贸易;配给制;强制劳动新: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租佃、雇佣;重要厂矿企业国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经营;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评价:战:a、从实施原因看,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b、从内容看,体现出高度集中的公有化特点C、从成效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新政权,续上:,d、从弊端看,不符合苏俄生产力水平,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损害了劳动者利益,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新:a、从原因看,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发展,直接原
31、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b、从内容看,核心是国家资本主义,特点是恢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c、从成效看,反映了苏俄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单元五 一战后至二战时期的东西方世界(1917-1945),2、苏联的成立:1922、12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十五大:农业集体化的总方针成就与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历史条件:外有帝包围威胁,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32、,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形成标志:36年宪法积极作用:战争期间和经济恢复严重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高度集权,单元五 一战后至二战时期的东西方世界(1917-1945),、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协约国帝国主义战后重新瓜分世界)、1929-33经济危机、两类应对危机的措施:1、保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前提下,加强政府调控:以英法美为代表(罗斯福新政是典型)2、建立资产阶级恐怖独裁统治: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发动侵略战争,以转嫁危机、 30年代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西班牙、埃塞俄比亚)、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8),单元六 二战后的半个世纪(1945以来),一、阶
33、段特征:、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1、经济:经济状况:战后-50年代初的经济恢复:依靠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马歇尔计划援助50-70年代的高速发展:依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改革70年代以来的“滞涨”: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中东石油危机经济危机经济衰退)80年代以来的复苏和“新经济”时代:改革经济政策(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宏观调控、微观自主);高科技的发展,单元六 二战后的半个世纪(1945以来),、经济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经济格局: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西欧、日本受控于美国60-70年代:美经济霸权地位动摇,呈现三足鼎立局面80年代以来:经济全
34、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七八十年代以来:新兴经济体(亚洲、拉美)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科技革命推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诞生;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由来: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各国为摆脱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罗斯福新政为典例)2、二战后,有了新发展的原因:战争的促进(国家必须对经济部门集中管理,以应战争之需);战后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需的巨额资金及对各部门的有效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承受能力;经济危机频发,迫使国家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3、新发展的表现: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政府加强
35、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支配了国内大部分财富4、本质特征: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在经济领域的结合。国家占有并支配垄断资本的核心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干预和调节功能,并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收入和利润的再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单元六 二战后的半个世纪(1945以来),2、政治:各国:实行社会改革,推行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实现政局稳定资本主义内部政治格局的演变战后初期:美独霸资本主义世界,西欧日本受控于美60-70年代:欧日壮大,形成三足鼎立政治格局,西欧日本要求与美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80年代以来: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既竞争又合作与第三世
36、界的关系战后初期-6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第三世界逐渐兴起70-80年代:西方国家借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剥削第三世界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以“政治民主化”为借口向第三世界施压,引起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单元六 二战后的半个世纪(1945以来),、战后国际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1、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苏联经济恢复;东欧、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原因:二战中,人民力量壮大;帝国主义的削弱;苏联的作用2、50-80年代的改革:表现: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及挫折;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挫折原因: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出现许多弊端;改革过程中旧体制未得到根本改
37、造3、80年代末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表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单元六 二战后的半个世纪(1945以来),、战后的国际关系:1、战后-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和两极格局初步形成:重新确立美苏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处置战败国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冷战”;苏东反“遏制”2、50-80年代: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第二阶段:60年代-80年代初;第三阶段:80年代中后期两大阵营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资本主义阵营瓦解,呈现三足鼎立局面;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第三世界兴起3、80年代末以来:两
38、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原因: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苏联解体,加速这一趋势表现:多个力量中心,一超多强的局面,单元六 二战后的半个世纪(1945以来),二、主干知识:、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背景、确立原则、实质、维系机构)、处置战败国(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对德分区占领与对日单独占领)、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冷战”(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分裂德国、北约、工情局、华约、经互会等)、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南联盟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与世界银行(19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关贸总协定(1947)世贸组织
39、(1995),单元六 二战后的半个世纪(1945以来),、欧日经济发展;欧共体(1951煤钢共同体1958经济共同体、原子能联营1967欧共体)欧盟(1991马约1993欧盟1999欧元);多极化趋势、苏东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美苏争霸、亚洲(四小龙、印度、中国、东盟、西亚)经济发展、不结盟运动、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雅尔塔体系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十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单元六 二战后的半个世纪(1945以来),(十二)、第三次科技革命1、条件:前提:二战前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及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
40、发展;技术: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技术基础的形成;市场需求: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2、成就: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3、特点:科学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单元六 二战后的半个世纪(1945以来),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综合性加强。4、影响:对资本主义国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尤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4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对国际关系: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调整,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对亚非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与挑战;发达国家利用科技、经济优势,恶化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条件,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锁国政策影响,社会经济未发生大的变化;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近代化开始艰难起步: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中国开始工业、军事、教育近代化;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社会生活开始近代化;中国开始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次工业革命对中
42、国的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列强在经济上对华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掀起救亡运动和启蒙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大革命运动),民主革命有了新的发展;西学进一步传播;实业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社会生活近代化进一步发展,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3、第三次科技革命:初:由于国共内战,建国后西方阵营的敌视、封锁,以及长期采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加上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左”倾错误,中国一度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
43、在极端困难的国内国际背景下,中国一批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坚持科学探索,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技与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综合国力,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1、积极: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惩治德日法西斯主义,完成德日民主化;主张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扩大社会主义影响;使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洲获得了相对稳定;美苏两极制衡有利防止大规模战争2、消极:体现大国强权政治;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两德分裂、南北朝鲜对峙;形成冷战,造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美苏两强对峙争霸,军备竞赛升级,和平受到威胁,局部战争不断,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联系与区别,一、异:1、形成背景:雅:二战后期-战后初期,是美苏妥协合作的产物;两:50年代中期,是美苏矛盾斗争,关系破裂的产物2、内容: 雅:强调合作、共处; 两:对抗、遏制3、范畴: 雅:是二战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涵盖整个世界; 两:主要指以美苏为首的两个军事政治集团对峙4、结果: 雅:建立的组织、确立的宗旨、原则至今仍发挥作用; 两:随着苏东剧变而瓦解二、同:1、都是美苏实力增强,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2、雅尔塔体系包含了两极格局,20世纪50年代-90年代,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56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