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和呼吸衰竭课件.ppt
《缺氧和呼吸衰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缺氧和呼吸衰竭课件.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缺氧和呼吸衰竭,人类生命活动依赖于ATP,ATP来自何方? 来自生物氧化(即线粒体内的氧化磷酸化) 。在线粒体内膜上经递氢递电子的过程,氧获得四个电子和氢结合生成水的过程中,就能产生生命活动所需要的ATP。由此可见生命活动的维持,除了需要供应三大营养物质外,还需供氧不断。氧的供给和利用状况真是缺氧和呼吸衰竭所要关心的中心问题。,缺 氧(hypoxia) 组织细胞氧的供应不足或利用氧的能力障碍,导致机体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病理过程。,呼吸衰竭: 指由于外呼吸功能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6.67kPa(50mmHg)的病理过程。 型或换气型呼吸衰竭只有PaO2。 型或通气型呼
2、吸衰竭,除有PaO2并伴PaCO2。 无论型或型呼吸衰竭都有PaO2,所以呼吸衰竭的关键问题仍然是组织细胞发生缺氧。,体内客观存在的矛盾: 耗氧大(成人静息状态下,耗氧250 ml / min,或360L/d); 贮氧少(仅1.5L左右,即使全部被利用,也只够维持生命活动6分钟); 这对生命伊始就客观存在着的矛盾,就决定了缺氧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是多种疾病引起死亡的最重要的直接原因!,组织细胞氧的获得和利用是个复杂过程,它包括四个环节: 1、通过肺呼吸,吸入氧; 2、由血液系统携带氧; 3、借助循环系统运输氧; 4、最后再由细胞利用氧。 因此缺氧根据原因和机制不同,可以分为: 1、
3、低张性缺氧; 2、血液性缺氧; 3、循环性缺氧; 4、组织性缺氧。,哪么呼吸衰竭与缺氧是种什么关系呢? 呼吸衰竭所导致的缺氧仅仅是低张性缺氧中的一种,即由外呼吸功能障碍所致的缺氧。,第一节 缺氧 一、缺氧常用的血气指标: (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 为溶介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正常值: 动脉血 PaO213.3kPa(100mmHg) 静脉血 PvO25.33kPa(40mmHg) 影响PaO2因素:吸入气PO2及氧浓度 肺呼吸功能(外呼吸功能) 分流情况(静脉血掺杂情况),(二)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
4、, CO2 max): 为100ml血液中Hb为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结合氧量。 Hb完全被氧饱和时,每g血红蛋白约可结合的氧量为1.34ml,正常人Hb如按每100ml血液15g 计算,则: 正常值: CaO2 maxCvO2 max1.34ml15g/dl20ml/dl 影响因素:取决于Hb : 1、量 2、质(与氧的亲和力),(三)氧含量(oxygen content, CO2): 为100ml血液实际的携氧量。 包括Hb实际结合的氧和极少量溶解于血浆中的氧(通常仅为0.3ml/dl)。 正常值: 动脉血CaO219ml/dl 静脉血CvO214ml/dl 影响因素: 1PO2 2Hb的量和
5、质PO2 溶解的氧 结合的氧 CO2 Hb 1、量 2、质(与氧的亲和力 ),(四)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O2): 是指Hb为氧饱和程度。即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氧量的百分数。 正常值: 动脉血SaO2=95% 静脉血SvO2=70% 影响因素:1、PO2 PO2 HbO2 HbO2 PO2 2、Hb氧离曲线特点(在相同PO2下,左移SO2;右移SO2),氧离曲线:反映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氧离曲线(oxyhemoglobin dissociation curve)。 氧离曲线特征呈现S形。 即当动脉血PaO2为8kPa(60mmHg),PaCO2
6、=5.3kPa(40mmHg)时,SaO2仍能接近90%,所以随着PaO2下降,只要PaO28kPa(60mmHg),动脉血血氧饱和度(SaO2)不会有明显影响。 只有当PaO28kPa(60mmHg)时,此时氧离曲线处于陡直下降部位,因此在此段当PaO2稍许下降,即会引起SaO2明显下降,从而会导致临床上一系列缺氧表现。,影响氧离曲线因素: H+ /PCO2 /T /2,3-DPGH+ /PCO2 /T /2,3-DPG 。氧离曲线右移: 相同的PO2 ,SaO2, 表明O2与Hb的亲和力 。H+ /PCO2 /T /2,3-DPG 。 氧离曲线左移: 相同PO2 ,SaO2, 表明O2与H
7、b的亲和力。,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2,3DPG 2,3DPG H+(pH) 氧离曲线右移 H+(pH) 氧离曲线左移CO2 (O2与Hb亲和力)CO2 (O2与Hb亲和力) 温度 温度 pH0.1单位,氧离曲线左移3mmHg 温度1,氧离曲线左移1.5mmHg,(五)P50 : 为反映Hb与O2的亲和力的指标,是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达)50%时的氧分压(PO2) 正常值 : P50 3.473.5kPa(2627mmHg) 影响因素: 1、Hb的性质,即与O2的亲和力; 2、氧离曲线特征: 氧离曲线右移时,P50,表明O2与Hb的亲和力,即需要用比正常更高的PO2才能使血氧饱和度达到50%
8、。 氧离曲线左移时,P50,表明O2与Hb的亲和力,则用比正常更低的PO2,就能使血氧饱和度达50%。,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rteriovenous blood oxygen difference, CaO2CvO2): 即动脉血氧含量减去静脉血氧含量的差值,即CaO2CvO2。反映了组织细胞用氧情况。由于各器官耗氧量不同,静脉血氧含量变化很大,因此各器官的动静脉氧含量差不可能完全一致。故正常值是使用动脉血氧含量减去混合静脉血氧含量。 正常值:CaO2CvO2 5ml/dl 影响因素: (1)与细胞用O2情况有关; (2)与循环血流速度有关,血流快,组织细胞摄O2少,血流慢,组织细胞摄O2多
9、; (3)与静脉分流情况有关; (4)取决于Hb性质有关 。,(七) 肺泡气与动脉血氧分压差( 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P(A-a)O2 ): 指肺泡气氧分压PAO2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之差值。是判断肺换气功能的指标(换气功能障碍,PaO2该数值)。 P(A-a)O2PAO2-PaO2 PAO2=(PIO2-PACO2)/R PaCO2=PACO2 PAO2=(PIO2-PaCO2)/R PIO2=(PB-47)FIO2 P(A-a)O2=(PB-47)FIO2-PaCO2/R-PaO2,正常值:吸入空气时平均约为 P(A-a)O2= 1.3
10、2.0kpa(10-15mmHg) 影响因素:1、解剖分流 2、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3、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受损,缺 氧 类 型,低张性缺氧:PaO2 血液性缺氧(等张性):Hb 循环性缺氧(低血液动力):血流量(有效循环血流量减少)组织性缺氧:氧的利用 (线粒体生物氧化或氧化磷酸化障碍),(一)低张性缺氧 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使CaO2减少,组织供氧不足,所引起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1原因( PaO2降低的原因 ): (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多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上高原或高空,也可发生于通风不良的矿井、坑道,以及吸入被惰性气体或麻醉
11、药过度稀释的空气时,称为大气性缺氧(atmospheric hypoxia)。 (2)外呼吸功能障碍 由肺的通气功能障碍或换气功能障碍所致,称为呼吸性缺氧(respiratory hpoxia)。 (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高压时,由于右心的压力高于左心,出现右向左分流,静脉血掺入左心的动脉血中,导致PaO2降低。,2. 发病机制(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2)外呼吸功能障碍 PaO2 CaO2 供氧不足。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3.特点: 1、PaO2 hypotonic hypoxia 2、CO2max=N 3、CaO2 hypoxemi
12、a 4、SaO2 5、( CaO2 - CvO2 ) 或 N 6、中心性发绀 7、有呼吸代偿,紫绀 如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出现青紫色,称为紫绀(又称发绀)。,(二)血液性缺氧 是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不易释出供组织细胞利用,所引起的缺氧,称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由于血氧分压通常正常,所以也称为等张性缺氧(isotonic hypoxia)。,1原因 (1)严重贫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贫血,使血红蛋白数量减少,血液携氧因而减少而导致的缺氧,称为贫血性缺氧(anemic hypoxia)。一般
13、当红细胞压积20%时,才会导致对组织、细胞供氧不足,出现一系列缺氧表现。,(2)一氧化碳中毒 Hb与CO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 HbCO),从而失去携氧功能。CO与Hb结合的速率虽仅为O2与Hb结合速率的1/10,但HbCO的解离速度却为HbO2解离速度的1/2100,因此CO与Hb的亲和力是O2与Hb的亲和力的210倍。只要吸入气中有0.1%的CO,即可引起人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此外,一氧化碳导可致氧离曲线左移。 (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可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methemoglobin, HbFe3+OH),也
14、称变性血红蛋白(denatured methemoglobin)或羟化血红蛋白。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从而使它丧失携带氧的能。此外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二价铁中有一部分氧化为三价铁后,同样可导致已经结合了氧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氧离曲线发生左移,从而使进入组织的氧合血红蛋白释氧障碍,造成组织缺氧。,(4)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强 如输入大量库存血液,由于库存血中红细胞的2,3-DPG含量低,可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左移;输入大量碱性液体,使血液pH升高,在短时间内通过Bohr效应也可使Hb与O2的亲和力增强;此外,至今已发现30多种血红蛋白病,由于Hb肽链中存在氨基酸取代,例如
15、链第92位的精氨酸被亮氨酸取代,以致Hb与O2的亲和力比正常的Hb高出许多倍,从而使组织缺氧 。,2. 发病机制血红蛋白数量减少 CO2max ( 除亲和力) CaO2 供氧不足。 血红蛋白性质改变 (O2不能释放),3.特点: 1、PaO2=N isotonic hypoxia 2、CO2max (除亲和性,CO2max = N或 ) 3、CaO2 4、SaO2= N (贫血) ; (中毒);(亲和性 ) 5、( CaO2 - CvO2 ) 6、无发绀 7、无呼吸代偿,(三)循环性缺氧 因有效循环血流量减少,组织灌流不足,导致组织供氧不足,所引起的缺氧称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
16、ypoxia)。往往由于循环动力不足所致,因此又称低动力性缺氧(hypokinetic hypoxia)。,1原因 (1)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见于休克和心力衰竭。大多休克病人心输出量的减少比心力衰竭者更严重,全身性缺氧也更严重,病人可死于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缺氧而发生的功能衰竭。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见于血栓、栓塞、血栓形成、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脉管炎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发生部位。如心肌梗塞和脑血管意外,常成为目前致死的重要原因。,2. 发病机制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动脉供血缺血性缺氧 组织供氧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静脉淤血淤血性缺氧,3.特点: 1、PaO2 =N
17、 2、CO2max=N 3、CaO2 =N 4、SaO2=N 5、( CaO2 - CvO2 ) 6、外周性发绀 7、可有呼吸代偿,(四)组织性缺氧 由组织细胞氧利用障碍所引起的缺氧称为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因是氧化磷酸化障碍所致,所以又称氧化障碍性缺氧(dysoxidative hypoxia)。,1原因 (1)组织中毒 如氰化物、硫化物、鱼藤酮等和有些药物使用过量可引起组织中毒性缺氧(histotoxic hypoxia),最典型的是氰化物中毒。各种氰化物如HCN、KCN、NaCN、NH4CN等可由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体内,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
18、价铁结合为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还原成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以致呼吸链中断,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0.06g HCN即可使人死亡。硫化氢、砷化物和甲醇等中毒也主要由于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而影响细胞的氧化过程。鱼藤酮和巴比妥等可抑制电子从NADH向CoQ传递;抗霉菌素A和苯乙双胍等可抑制电子从细胞色素b向细胞色素c的传递,它们均可阻断呼吸链,引起组织中毒性缺氧。,(2)细胞(线粒体)损伤 如大量放射线照射、细菌毒素作用等可损伤线粒体,引起氧的利用障碍。吸入高压氧(氧分压超过半个大气压)可能通过生成过多氧自由基而损伤线粒体;组织供氧严重不足时,使细胞线粒体氧分压低于0.133kPa(1mm
19、Hg)时,也可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功能,甚至使其结构破坏,从而导致氧的利用障碍。,(3)呼吸酶合成障碍 如硫胺素为丙酮酸脱氢酶的辅酶成分,尼克酰胺组成的NAD+及NADP+,和核黄素组成的黄素辅酶,均为许多氧化还原酶的辅酶,这些维生素的严重缺乏可以导致氧的利用障碍。,2. 发病机制(1)组织中毒 氧化磷酸氧化障碍 (2)细胞损伤 生物氧化障碍 细胞氧利用障碍 (3)呼吸酶合成障碍 ATP 细胞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3.特点: 1、PaO2 = N 2、CO2max = N 3、CaO2 = N 4、SaO2 = N 5、( CaO2 - CvO2) 6、无发绀 7、无呼吸代偿,缺氧类型 动脉血
20、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 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动-静脉氧含量差低张性缺氧 N 或N血液性缺氧N N 或N 或N 循环性缺氧N N N N 组织性缺氧N N N N ,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降低 升高 N正常,紫绀是缺氧的一种表现(低张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缺氧不一定出现紫绀(血液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有紫绀不一定有缺氧(红细胞增多症),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代偿性变化(轻度/慢性)快呼吸: Pa O2 8 kPa呼吸加快/加深循环:心率 收缩力/血流重分布/肺血管收缩血液:氧离曲线右移组织细胞:酶/无氧酵解 /低代谢状态慢循环: 毛细血管血液:RBC 组织细胞:线粒体/肌红蛋白,失代偿性(重度/急性) 中
21、枢神经: 急性缺氧头痛、情绪激动、思维/记忆/判断力降低或丧失以及运动不协调,严重者可出现惊厥和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脑水肿有关)。 呼吸系统:高原肺水肿:进入4000m高原后1-4天内,出现头痛、 胸闷、咳嗽、发绀、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甚至神志不清;肺部听诊有湿性罗音;形态学上表现为肺水肿。称高原肺水肿。(与肺动脉高压有关)。PaO230mmHg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抑制,呼吸节律和频率不规则,通气量减少。如:周期性呼吸(periodic breathing)潮式(陈-施)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间仃(比噢)呼吸(Biots breathing
22、),心血管系统:肺动脉高压;心收缩力;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细胞损伤: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 Na+内流细胞内水肿 K+外流细胞代谢障碍 Ca2+ 内流 Ca2+超载自由基形成 线粒体:肿胀/嵴消失/氧化磷酸化障碍/ATP 溶酶体:肿胀/破裂/溶酶体酶释出代谢:糖酵解乳酸酸中毒 代酸;如有CO2潴留呼酸。 (酸中毒),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 耗氧率: 耗氧率高,耐受性低。如脑组织。 耗氧率低,耐受性高。如皮肤、结缔组织。 2. 代偿能力 代偿能力强,耐受性高。 代偿能力弱,耐受性低。,第二节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指由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23、所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正常人在静息时的PaO2随年龄及所处海拔高度而异。成年人在海平面的正常范围为:PaO2=(13.30.043年龄)0.66kPa。PaCO2的正常范围为5.330.67kPa,极少受年龄的影响。一般以PaO2低于8kPa(60mmHg),PaCO2高于6.67kPa(50mmHg)作为判断呼吸衰竭的标准。 当吸入气的氧浓度(FiO2)不是21%时,可将呼吸衰竭指数(respiratory failure index, RFI)作为诊断呼吸衰竭指标。RFI=PaO2/FiO2,如RFI300可诊断为呼吸衰竭。,呼 吸 衰 竭
24、分 类病理生理(根据发病机理)分类:型呼吸衰竭(换气型呼吸衰竭): PaO28kPa(60mmHg) 型呼吸衰竭(通气型呼吸衰竭): PaO28kPa(60mmHg) 伴 PaCO26.67kPa(50mmHg)临床上(根据发病情况)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多由于溺水、电击、创伤、药物中毒、吸入毒性气体、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 等所致,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需及时抢救才能挽救生命。 慢性呼吸衰竭多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起病徐缓,机体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但一旦有呼吸道感染,加重呼吸功能负担,即可出现危重症状,发生呼吸衰竭。
25、,Internal Respiration,External Respiration,Gas Transport,呼 吸 衰 竭 发 生 机 制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基本过程。肺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泡气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换气则是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所以,呼吸衰竭无非是由肺通气功能障碍或(和)肺换气功能障碍所致。它的发病机制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限制性通气不足 肺通气障碍 呼吸衰竭 阻塞性通气不足 弥散障碍 肺换气障碍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解剖分流增加,呼吸衰竭发病环节,(一)肺通气障碍 1肺通气障碍的原因与机制(1)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缺氧 呼吸衰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5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