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考古课件.ppt
《新石器时代考古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石器时代考古课件.ppt(2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距今1万年左右,更新世结束,全新世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陶器。磨制石器、制陶业、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是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发展阶段:1、早期阶段:2、中期阶段3、晚期阶段4、末期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1、黄河中游地区2、黄河上游地区
2、3、黄河下游地区4、长江中游地区5、长江下游地区6、辽河及东北草原地区7、岭南地区,一、黄河中游地区,本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黄河中游是新石器文化分布最广的地区,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本地区新石器文化主要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文化、陶寺文化,裴李岗文化,因首先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已发现同类遗址百余处,年代为公元前5900公元前5500年。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粟和黍,饲养家畜,兼有渔猎和采集。住房是圆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墓葬700座以上,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双人或多人合葬。随葬品有石磨
3、盘、石斧、镰、铲。当时社会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家族形态已逐渐进入兴盛阶段。,磁山文化,1976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磁山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晋东南地区。年代为公元前6000前5700年是一种定居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发现有农作物粟的灰烬,还有猪、狗、牛、鸡等家畜遗骨。出土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打制的和磨制的两种;陶器为褐陶,手制,质粗,器型有深腹罐、小口双耳壶、三足钵等。,大地湾文化,以陕西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存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关中、陕南和陇东地区,即渭河流域。年代约公元前5900前5000年发现墓葬80余座,以单人葬为主,偶见多人合葬墓。出现了早期彩陶。常在钵口绘一道红彩。陶器以大口深腹三足罐
4、、圈足碗、杯形三足器。石器以磨制的为主,有斧、铲、凿等。,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是黄河中游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根据分布地域和特征可分为若干类型: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以陕西西安市半坡村首先发掘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地区,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出土器物以磨制石器,有斧、铲、刀、凿、磨盘和磨棒。陶器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皆手制,典型器物有尖底瓶、细颈壶、碗、钵、
5、彩陶盆等。半坡的聚落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三个部分。房屋为半地穴式的,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墓葬有土坑葬和瓮棺葬两种,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也有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陶器上有刻划符号。,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1956年在河南陕县发现。分布中心在豫西、晋南和渭河流域。陶器以细泥红陶为主,制作主要用泥条盘筑,慢轮修整口沿已很普遍。典型器物有双唇口尖底瓶、曲腹碗、曲腹钵、鼎和灶。彩陶较多,施于陶器外壁。房屋有半地穴和地上两种。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仰韶文化的彩陶盆,庙底沟二期文化以陕县庙底沟二期遗存命名。年代BC2900BC2500年,往往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石器出现了一些
6、新器形,如半月形穿孔石刀、蚌镰(刀)。有半地穴房子,圆形或椭圆形。陶器以粗灰陶为主,手制或轮制,纹饰以篮纹为主,彩陶很少。器形多大型厚重的器物,有鼎、斝、盆、杯、罐等,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釜和灶,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大型墓地,仰韶文化的西王村类型,亦称半坡晚期类型,或半坡上层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中下游,陕北、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南岸及三门峡地区。石器通体磨光,钻孔石器较为普遍。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次之。手制为主,口沿轮修盛行。纹饰以绳纹为主。,河南龙山文化,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继续,以河南为中心,包括晋南、冀南及皖西北等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为王湾类型、后岗类型、
7、王油坊类型、三里桥类型、下王岗类型。陶器的特点:以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制法有手制、模制和轮制。器壁比较薄而且均匀,火候高,陶制坚硬。文饰有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典型器物有罐形鼎、斝、鬶、双耳罐、双腹盆、单耳杯。,客省庄文化,最初发现于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遗址的第二期文化中。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此文化又叫陕西龙山文化。年代为BC2300BC2000年。石器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有刀、斧、矛、凿等。骨器有铲、镞、针、锥、鱼钩等。陶器以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和红陶,制法有手制、轮制和模制。纹饰有绳纹和篮纹等,陶器口沿上常加锯齿形花边。典型器物有鬲、双耳斝、单耳罐、双耳罐、瓮和盆等。房屋是半地穴式的,分前后
8、室的双室,内部有袋状窖穴。墓葬除单人葬外,还有夫妻合葬。,客省庄文化的灰陶鬲,河南龙山文化的黑陶钵河南安阳发现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陶寺文化,彩陶龙纹盘 陶异形器,陶寺文化,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南临汾盆地.石器以生产工具和武器为主,有斧、凿、铲、锛、刀、矛、镞;骨器有铲、锥、针、镞等。陶制工具有陶刀、陶拍、陶纺轮。陶器以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纹饰有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典型器物有灶、鬲、罐、豆等。重要遗迹和遗物:带天井的窑洞建筑、有木构设施的水井、带夯土的城墙及彩绘云雷纹陶壶、蟠龙纹陶盘、带朱书文字的套壶、铜铃、彩绘木器、石磬、鼍鼓、土鼓和玉器等。墓葬表现出严格的等级和贫富悬殊
9、,已按贵族等级身份使用礼器。,二、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黄河上游地区以洮河流域为中心,包括甘肃、青海和宁夏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为BC3400BC2000年,发现同类遗址400余处。分类: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陶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束腰罐高18.3厘米,口径15.2厘米,1958年甘肃省永登县杜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戒指,马家窑文化的精美石刀,马家窑文化主要代表是柳湾墓地,位于青海省乐都县。有墓葬1700多座上:彩陶带嘴陶壶下:彩陶人像陶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马家窑文化的蒸食物用的陶
10、制器具,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双耳罐,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双连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10.8厘米,口径8厘米,1975年甘肃舟曲县北山坪出土,舟曲县文化馆藏。泥质橙黄陶,由两个小型敛口圆底罐相连,底座为圈足成杯形式,有穿孔。施黑色彩绘于杯的口沿,上腹纹饰为波浪形状,线条宽长,乍看有如波涛汹涌,可见技法娴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圆圈纹壶,马家窑文化人物舞蹈纹盆,齐家文化,陶瓮(左上)三角纹彩绘陶片(右上)器耳部陶片(右中上)器耳部陶片(右中下)三角纹彩陶双耳罐(右下),双大耳罐青海省大通县出土,齐家文化的白玉斧,齐家文化的铜镜,齐家文化,因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
11、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与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该文化的早期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展现了黄河上游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阶级产生阶段的生产水平和社会状况。陶器特征明显,以红陶为主。彩陶有黑彩、红彩和紫红彩。典型器物有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浅腹盘、镂孔圈足豆、袋足鬲等。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三个类型:七里墩、秦魏家、皇娘娘台经济生活,三、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黄河下游指山东省的鲁中、鲁南山地和鲁东丘陵地区,历史上成为海岱文化区。本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或称山东龙山文化)。,白陶鬶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12、,彩陶背壶,1959年大汶口墓地出土,大汶口文化黑陶罐,19741975年山东省胶县三里河遗址 出土,黑陶盒、黑陶双耳杯和黑陶单耳杯,北辛文化:本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陶鼎,北辛文化的石磨盘和磨棒,大汶口文化的刻纹陶尊,大汶口文化的石镐,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镂孔高柄杯,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镂孔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宝足鬲,大汶口文化的石匕首,大汶口文化的石锛,山东龙山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又名典型龙山文化。年代为前2500前2000年分布于山东中部、东部,包括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龙山文化的白陶鬲,龙山文化的细柄高足镂孔黑陶杯,龙山文化的陶杯,龙山
13、文化的陶豆,龙山文化的陶碗,龙山文化的灰黑陶豆,龙山文化的石斧,龙山文化的白陶鬶,带文饰龙山文化白陶罐,龙山文化的玉神人,龙山文化的三足黑陶鼎,龙山文化白陶鬶形盉,岳石文化,1960年发现于山东省平度县东岳石村遗址年代为前1900年前1600年间,岳石文化的灰陶罐,四、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本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年代大约为前12000年前7000年。发现栽培水稻的遗物植硅体属于新石器的文化有: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彭头山文化,发现于湖南沣县彭头山遗址,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 年代约为公元前69006300年 发现居住
14、遗址、围壕聚落和大量墓葬;特别是发现了中国目前最早的大批量栽培稻实物。,城背溪文化的陶器,城背溪文化的石器,皂市下层文化,以湖南省石门皂市遗址下文化层命名 分布于洞庭湖周围的湘北地区 年代为前5800前5100年 发现房址和稻谷遗存及中国目前最早的白陶,大溪文化的彩陶筒形瓶,大溪文化的陶器,大溪文化的玉璜,大溪文化的彩陶筒形瓶,大溪文化的彩陶碗,大溪文化的玉人面形佩,大溪文化的彩陶瓶,屈家岭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主,少量红陶。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
15、、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屈家岭文化的红陶瓮,石家河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石家河文化的玉虎头,石家河文化的白玉虎,五、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主要有以下文化: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 良渚
16、文化河姆渡文化的炭化稻壳:,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在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而命名。年代为前5000年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河姆渡文化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似在陶泥内掺有植物茎叶或稻壳烧制而成),并有一些砂质灰陶与泥质灰陶,皆为手制,烧成温度较低。器表以饰印绳纹为多,绳纹多饰在陶釜的陶罐的腹部。有的陶器刻划了凤鸟、猪、鱼等动物形象,这些形象又往往与稻穗、树叶等植物形象刻划在一起。有少量在泥质夹炭黑陶的磨光表面,并用褐彩绘制出植物图象的彩陶。陶器的器类品种中,炊器有砂质陶釜,三足鼎和镂孔陶甑;饮食器有大口、深腹杯,带耳或带握手的平底 钵与
17、大敞口、斜壁盘等;盛储器有陶罐等。,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黑陶钵,河姆渡文化的骨耜,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太湖流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因1959年首次发现于浙江嘉兴马家浜而定名,距今约6000年左右。在青浦区崧泽遗址下层和福泉山遗址西测也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村落遗址,这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为久远的人类居住地,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居民。,马家浜文化的陶鬶,崧泽文化,崧泽文化的陶豆,良渚文化的陶鼎,良渚文化的双鼻壶,良渚文化椭圆刻符豆,六、辽河及东北草原地区,辽河及东北草原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 主要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兴隆洼文化,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为代表分
18、布于燕山北麓的大凌河、老哈河和辽河下游一带年代为BC6100BC5300年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纹饰以压印复合纹最为典型,器形有筒形罐、钵、碗等发现160多座房屋的完整聚落,兴隆洼遗址,兴隆洼文化的筒形罐,兴隆洼文化的玉器,赵宝沟文化,赵宝沟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房址平面呈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呈梯形,皆为半地穴式建筑,成排分布。与兴隆洼文化相比,赵宝沟文化的聚落规模明显增大,但二者在社区布局方面有很强的共性,如房址均成排分布,面积有大小之分等。赵宝沟文化石器的主要特点是磨制器与丰富的细石器共存。石质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体石斧、弧刃石刀、磨盘和磨棒等。尊形器是赵宝沟文化的典型陶器之一。敛口
19、或直口,长粗颈,扁圆腹,底部略内凹。器表磨光后,在腹部多压划几何纹样。,赵宝沟文化的发掘现场,赵宝沟文化的陶尊,赵宝沟文化的石器,红山文化的玉龙,红山文化的玉器,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它被发现于1935年,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红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均为手制,泥制陶略多于夹砂陶。泥质陶多为红色,器形较常见的有钵、盆、瓮
20、、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钵都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纹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其中以平行线、三角形纹、鳞形纹最具特点,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压纹。夹砂陶为褐色,器形少,陶质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饰有横压的之字纹和直线划纹。红山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征的器物是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烟叶形和草履形两种。桂叶形石刀通体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对称,这些表明红山文化中农耕经济已比较发达。,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比较少。其种类有牛、羊、猪、鹿、獐等。牛、羊、猪应是家畜,从中可
21、以大致了解到红山文化的先民们过着以定居为主,兼有畜牧渔猎的生活。 红山文化出土的勾云形玉器总数已达20余件,勾云形玉器包含两个基本主题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各种形态,其中尤以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乡出土的大型墨绿色玉龙为代表。它高约26厘米,猪首蛇身,蜷曲若勾。分析这些勾云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装饰类(如环、珠、玦等);二为工具类(如斧、棒、纺瓜等);三为动物类(如猪形、鸟形等);四为特殊类(如璧、箍形器等)。其中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把以上几种类型的玉器形状与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
22、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的。,八十年代以来,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又发现了红山文化宗教遗址“女神庙”和积石冢。东山嘴遗址中心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筑基址。基址总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这种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还是首次发现。多处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说明这是一处当时人们从事祭礼等活动的场所。,红山文化的“女神像”,红山文化的彩陶器座,桑志华神父,红山文化的彩陶碗,红山文化的彩陶罐,富河文化据放射性炭素测定,年代为距今五千年左右。以首先发掘的富河沟门命名的。它也是一处聚落遗址,富河文化的村落分布在河旁的山冈或高地上,房屋建于朝阳的南坡。村落的规
23、模,大的如富河沟门,遗址有一百五十座以上的房屋,小的如金龟山遗址,只有四十一座以上的房屋。房址大多为方形,也有个别为圆形。 富河文化的陶器都是夹砂陶,质地疏松,火候不高。陶器表面的颜色为褐色,以黄褐色居多,灰褐色次之。陶器表面不论有无纹饰,都经过压磨。纹饰主要是压印纹,最多的是横“之”字形篦点纹。器形主要是大口筒形罐,还有钵(碗)、杯和斜口罐等。大口筒形罐的特点是:大口,深腹,腹壁较直,口与底直径的比差,不似红山文化的大口深腹罐那样悬殊。 富河文化大型石器绝大多数为打制,形状规整,制作精致,不同的形制,适于不同用途。,富河文化中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也有相当多的骨器。在富河沟门遗址中,骨质工具的
24、种类由锥、镞、刀柄、针、鱼钩、鱼镖、有齿骨器等。富河沟门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骸比较多,其种类有野猪、鹿、黄羊、狐、松鼠等。上面有加工的痕迹,其用途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当时人制作工具剩余的原料和废弃的半成品;二是使用后抛弃的碎骨。 富河文化遗址的骨器中发现有卜骨,这种卜骨用鹿或羊的肩胛骨制成,仅有灼而无钻、凿痕迹,未经修整,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卜骨。富河沟门遗址所反映出当时的自然环境属于山地森林地区,不同于现代的沙漠草原地区。富河文化的先民们,有定居的村落,有掘土工具、谷物磨碎工具,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原始农业;而由大量的猎获的野生动物和一些渔猎工具表明:渔猎经济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四
25、章 夏商周考古,考古发现与研究,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阶段:华夏文明的各源流开始汇聚,中国最早的王朝诞生并定鼎中原,中国文明和华夏传统的若干基本特征渐趋成熟,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中国古文献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却过于简略。自太史公作史记始,一代代中国学者为考据其史实、断定其年代而殚精竭虑,试图澄清历史与史前、文明与野蛮之间的迷雾,廓清华夏文明的起源。,二里头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古史学家徐旭生根据文献记载,认定夏人活动区域在豫西、晋南,于1959年率队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二里头等遗址,为探索夏文化迈出重要一步。此后,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及与其文化内涵相似的遗址进行了多年发掘,发掘出两座规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石器时代 考古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52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