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机械与人【沪科版总复习用】课件.ppt
《第十章机械与人【沪科版总复习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机械与人【沪科版总复习用】课件.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机 械 与 人,1.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_转动的硬棒。(2)五要素:如图所示,固定点,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_,如图中O。动力:使杠杆_的力,如图中F1。阻力:_杠杆转动的力,如图中F2。动力臂:_的距离,如图中l1。阻力臂:_的距离,如图中l2。(3)平衡条件。文字表达式:_。字母表达式:_。,固定点,转动,阻碍,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4)三种杠杆:,=,=,省力费距离,费力省距离,天平,2.滑轮及其应用:,改变,不改变,等臂杠杆,省力杠杆,nh,1.功:(1)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_。(2)做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_;物体在_上移动的距离。(3)计算公式:W=_。,乘积,力,力的方向,Fs,2.功率:(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_的物理量。(2)定义:一段时间内做的_与做功所用的这段_的比。(3)公式:P= 。,做功快慢,功,时间,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1)有用功:_的功,记作W有。(2)额外功:无用的但_的功,记作W额。(3)总功:_对机械所做的功,记作W总。(4)关系:W总=_。,我们需要的、有价值,又不得不做,动力,W有+ W额,2.机械效率:(1)定义:_和_的比值。(2)公式:= 。(3)特点:机械效率总_1。3.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1)_;(2)
3、_。,有用功,总功,小于,提升的物重,动滑轮的重力,1.能量:如果一个物体能够_,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对别的物体做功,2.机械能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3.动能与势能的转化:(1)摆球上下运动过程中,动能与_相互转化;(2)玩蹦蹦床过程中,动能与_相互转化。,运动,高度位置,质量,速度,质量,高度,弹性形变,弹性形变的大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4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30N。工人在10s内将泥桶匀速提升3m。(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1)工人将绳子向上拉动了m;(2)手拉绳子的力为N;(3)拉力的功率为W;(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5)若
4、将动滑轮重量减轻,则机械效率会;(6)在泥桶匀速升高的过程中,它的动能,重力势能。参考答案:(1)9(2)90(3)81(4)88.9%(5)增大(6)不变增大,1.杠杆示意图的画法:,2.杠杆的平衡条件:(1)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2)平衡条件的表达式:F1l1=F2l2或 。(3)应用。定量计算:已知其中的三个量,求第四个量。判断杠杆的种类:通过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判断杠杆的类型。,判断杠杆的平衡状态。a.若F1l1=F2l2,则杠杆能保持平衡;b.若F1l1F2l2,则杠杆不能保持平衡,杠杆向力与力臂乘积较大的方向转动。分析动力F1的
5、变化情况:根据平衡条件可得F1= ,据此可分析杠杆在工作的过程中F1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增大或减小)。,【易错警示】(1)动力和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而不是杠杆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2)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典例1】(2012无锡中考)如图所示是列车上常用的手推车,车内货物均匀摆放。车前行时,需经过障碍物。当手推车的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这时手推车可以视为杠杆,若手推车和货物总重200N,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为23,则售货员作用在扶把上的动力为N。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竖直向上提扶把,这时支点是(选填“A”“B”或“C”)点,这
6、种情况下,手推车可以视为(选填“省力”或“费力”)杠杆。,【思路导引】解答本题有三个关键点:,【精讲精析】本题考查杠杆的有关计算及分类。当手推车的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此时C点为杠杆的支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F1= F2= 200N=300N;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竖直向上提扶把,此时B点为杠杆的支点,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手推车可以视为省力杠杆。答案:300B省力,【方法归纳】求解最小动力的方法(1)动力作用点要选在杠杆上距支点最远处;(2)连接动力作用点和支点(用虚线);(3)以动力作用点为垂足,作动力作用点与支点连线的垂线,则此垂线即为动力作用线;(4
7、)根据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确定动力的方向。,【变式训练】(2013德州中考)如图所示,请画出杠杆AB在图示位置静止时作用在B点的最小力F及其力臂l。【解析】本题考查力臂作图。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要使作用在B点的力F最小,力臂l应最长;O为杠杆的支点,则最长的力臂应为OB。杠杆静止时,作用在B点的力F与重物G对杠杆的作用力使杠杆的转动方向相反,故力F的方向应垂直杠杆向下。答案:如图所示,1.定滑轮和动滑轮:(1)判断:提升重物时,转轴固定不动的是定滑轮,转轴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是动滑轮。(2)实质及特点。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等
8、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2.滑轮组:(1)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的判断:与动滑轮直接相连的绳子是几段,则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就是几。若绳子自由端最后跟定滑轮相连,则此段绳子不承担物重,只是起到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2)省力情况。不计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时,加在绳自由端的拉力F= G物;只考虑动滑轮的重力,不计摩擦和绳重时,加在绳自由端的拉力F= (G物+G动);,(3)滑轮组的组装。首先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有两种方法:a.已知物重G和动力F且不计摩擦和绳重时,则n= ;b.已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移动的距离h,则n= 。然后根据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
9、的奇偶性确定绳子固定端的位置,即“奇动偶定”:a.n为奇数,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上;b.n为偶数,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上。,【典例2】(2013日照中考)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笔画线代替绳子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绳绕法。【思路导引】解答本题时按照以下思路分析:,【精讲精析】本题考查滑轮组的组装。滑轮组的省力特点:滑轮组由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绳子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越多,越省力。题目中有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可由3段绳子提着动滑轮,起始端从动滑轮开始。答案:如图所示,【方法归纳】滑轮组组装的方法(1)绕绳时,先固定绳子的固定端,然后按照从动滑轮到定滑轮(或从定滑轮到
10、动滑轮)、从小轮到大轮、从内到外的顺序绕绳;(2)用笔画线表示绳子时,注意所画的线要直,并且要与滑轮的边缘相切;(3)若要求最省力,则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应最多;若要求比较方便地提升重物,绳子的自由端要向下拉。,【变式训练】(2012德州中考)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要求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物体上升速度的2倍,请在图上画出绕线的方法。【解析】本题考查滑轮组的绕线方法。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物体上升速度的2倍,则相同时间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等于重物上升距离的2倍,可知有2段绳子承担物重,即连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为2段。,答案:如图所示,1.正确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做功必须同时具备
11、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2)几种常见的不做功的情况。缺力无功:物体靠惯性通过一段距离,此情况有距离无力。缺距离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没有移动距离。垂直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2.计算公式:(1)功:W=Fs=Pt;(2)功率:P= =Fv(以恒定的力做匀速直线运动)。【易错警示】(1)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是一一对应的,并且各物理量的单位都取国际单位。(2)做功的多少是由功率和时间共同决定的,功率大的物体不一定做功多。,【拓展延伸】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省力的机械必定费距离,省
12、距离的机械必定费力,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存在的,但是使用机械可以省力、改变动力的方向或者省距离,给人们带来方便。这是人们使用机械的目的。功的原理适用于任何机械。,【典例3】(2013无锡中考)木块在大小为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s内在水平面上沿拉力方向前进2m,拉力做功为J,功率为W,若木块重15N,在此过程中重力对木块做功为J。【思路导引】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个关键点:,【精讲精析】本题考查功和功率的计算。在水平方向上木块受到了拉力并且移动了一段距离,水平拉力做功W=Fs=5N2m=10J,其功率P= =1W。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木块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故重力做功为0。答案:101
13、0,【方法归纳】判断是否做功的三个步骤(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不受力的物体不做功。(2)物体是否运动,不运动的物体也不做功。(3)判断物体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的关系,若二者方向垂直,则不做功;若二者方向不垂直,则做功。,【变式训练】(2012内江中考)如图所示,以下所列举的几个力中,没有对物体做功的是(),【解析】选D。本题考查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物理学中的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由题图可知,杠铃静止时受到了运动员的支持力,但在支持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故D选项中支持力没有对杠铃做功。,1.物理意义: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的
14、多少,是一个比值,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描述机械的工作性能。,2.滑轮组与斜面的机械效率:,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根据公式= 100%= 100%分析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当有用功(W有)一定时,额外功(W额外)越小,则机械效率()越大。因此,设法减小额外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如减轻动滑轮重,加润滑油以减小摩擦,用轻质材料制作机械,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小额外功。(2)当额外功(W额外)一定时,有用功(W有)越大,机械效率()越大。因此,增大有用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如增加提升的物重。,【易错警示】(1)使用机械时,机械效率与所做有用功或者总功的多少无关,它表示有用功
15、占总功的百分比;(2)机械效率与机械是否省力无关;(3)机械效率与功率无关,其中一个发生变化时,另一个不一定改变。,【典例4】(2013梅州中考)小林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20s的时间内把重为120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拉力所做的功为960J。求:(1)小林所做的有用功功率;(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拉力的大小。,【思路导引】解答本题需明确以下关系式和公式:(1)绳端移动距离s与重物上升高度h的关系:s=2h。(2)功率:P= 。(3)有用功:W有=Gh;总功:W总=Fs。(4)机械效率:= 100%。,【精讲精析】(1)小林所做的有用功W有=Gh=120N6m=720J有用功功率P有=
16、=36W(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绳端移动的距离s=2h=26m=12m由W=Fs得拉力F=答案:(1)36W(2)75%(3)80N,(2012广安中考)如图所示,将质量为100kg的木箱,用一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从底端匀速拉到斜面顶端。斜面长5m、高1.6m,在此过程斜面的机械效率为80%。则拉力做的功为J。拉力所做的额外功为J。(g=10N/kg),【解析】本题考查斜面机械效率的有关计算。根据木箱的质量可以求出木箱的重力G=mg=100kg10N/kg=1 000N;克服木箱重力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W有=Gh=1 000N1.6m=1 600J;拉力F所做的总功是W总= =2 000J
17、,所以拉力所做的额外功是W额=W总-W有=2 000J-1 600J=400J。答案:2 000400,1.判断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及不同形式的机械能是如何转化时,关键要分析物体的速度、高度及形变程度如何变化。具体转化过程如下:,2.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划过夜空的流星克服空气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成内能;内燃机在做功冲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机械能守恒: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如果机械能没有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发生转化,即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若考虑摩擦阻力等,机械能的总量变小,这是因为部分机械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拓展延伸】功
18、与能的关系:具有能量的物体有做功的本领,但物体不一定做功。功是一个过程量,物体对外做功,它的能量会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它的能量会增加。物体只有通过做功才能实现能量的转化,功是能量转化多少的量度。,【典例5】(多选)(2013潍坊中考)如图所示是某建筑工地用起重机起吊货物的情景。货物在钢绳的拉力作用下先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再水平移动到卸货地点。若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货物在匀速上升过程中()A.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B.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C.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加D.动能减少,机械能减少,【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思路如下:,【精讲精析】选B、C。本题考查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大小变化的判断
19、。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本题中,货物的质量不变,在匀速上升过程中,货物的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而高度增加,所以货物的重力势能在增加,又因为机械能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所以机械能增加,故B、C选项正确。,1.实验器材:杠杆、支架、钩码。2.实验设计:(1)调平:在挂钩码前,调节杠杆两端的_,使杠杆在_位置平衡。(2)在杠杆上悬挂钩码,改变钩码的个数及其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多做几次实验,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螺母,水平,3.分析与论证:杠杆的平衡条件:_。4.问题探究:(1)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提示:为
20、了便于直接从杠杆上测出力臂的大小,如图所示;同时可以使杠杆的重心落在支点处,避免杠杆的重力对平衡产生影响。,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实验时为什么要做多次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提示:只根据一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为了得到普遍性结论,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应测量多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易错警示】(1)该杠杆的动力和阻力是可以任意规定的,力的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2)平衡螺母只能在悬挂钩码前调节杠杆平衡时使用,在悬挂钩码后不可移动平衡螺母。,【典例1】(2012南京中考)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如图甲所示,为使
21、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方便测量。,(2)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表格中漏填的数据为N。,(3)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填字母)。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解析】本题考查了杠杆的平衡条件。(1)由题图可知,左边重,所以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动。当杠杆水平时,杠杆与重力的方向垂直,力臂在杠杆上,这样容易测量力臂的大小。(2)由实验可知,动
22、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所以空格处的数据应为1。(3)在实验中,既改变了力的大小,又改变了力臂的大小,并测量了多次,所以A、C、D错误。力臂的大小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并不一定相等,力臂的大小是由支点及力的方向决定的,当力的方向发生变化时,力臂也会变化,故B正确。答案:(1)右力臂(2)1(3)B,【延伸探究】结合典例思考以下问题:(1)在做完上述实验后,小强又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继续研究。如图所示,在杠杆水平平衡后,小强调节左边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时,测出F1=1.2N,F2=1.5N,OA=30cm,OB=20cm。他将所得数据直接代入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中,发现F1OA和F2OB
23、并不相等,从而认为杠杆的平衡条件不一定是F1l1=F2l2。小强的失误是 。,(2)在图中,若B处的钩码不变,小强将弹簧测力计由A处移到C(OC=10cm)处,施加一个竖直方向的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这个力的方向应,大小为N。【解析】(1)小强做实验时,拉力F1的方向斜向下,力臂不是OA,而小强将OA当作F1的力臂,故实验结论有误。(2)力F2的作用是使杠杆逆时针转动,若在C点施加力的作用,则这个力应使杠杆顺时针转动,即方向竖直向上,此时F2=1.5N, OC=10cm,OB=20cm,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3OC=F2OB,得F3=3N。答案:(1)把OA当成了F1的力臂(或把F1的力臂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沪科版总复习用 第十 机械 沪科版总 复习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5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