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课件.ppt
《墨竹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竹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课件.ppt(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文同的墨竹不仅象征了情操高尚的君子,同时也是他自我人格的隐喻,借竹枝的挺拔和竹叶的飘逸来抒发内心情感。文同的墨竹作品,早在元代就已鲜见,且真伪难辨。历经近千年,今天公认为他传世墨竹真迹的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墨竹图。关于这幅倒垂竹的研究文章很多,涵盖面也广,涉及气韵、技法、流传等各个方面,在此不做赘述。文同传世书法墨迹仅见跋范仲淹道服赞,萧萧数行,落落从容,笔墨散漫而不怠,结字清奇而可爱。都说“画如其人”“见字如面”,由文同之书画可见苏轼言辞之恳切。文同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形成墨竹一派
2、,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北宋 苏 辙,国学 骈体文,墨竹赋是北宋诗人苏辙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先写文同画艺的高超,再写文同画艺高超的原因,最后指出文同画竹合乎大道。全赋语言简洁凝炼,流畅疏宕,准确精到,既形象鲜明,又意义深邃,句式整齐中有变化,音韵节奏跳荡活泼,语言形式与内在意蕴的表达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文同“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他与竹为友,日日俯仰林中之烟云,呼吸吐纳间,竹的操挺之姿、虚怀之德都潜化进他的心里。自然与人心相契,竹与文同“物我无间”。此时,竹与君子的关系比唐人“比德于竹”又更近了一步。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
3、生、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梓潼郡泰永县(今四川省盐亭县东)人,为北宋著名画家。曾任邛州知州、洋州知州,宋神宗元丰初年知湖州,病逝于赴任途中,后人称之“文湖州”。文同诗、文、书、画具佳,尤以善画墨竹著称,创造了画竹以深墨为竹叶面,浅墨为竹叶背的写意画法,后人争相效仿,被称为“湖州竹派”。苏辙作墨竹赋是为赞美文与可所画的墨竹。 中国古代题画赋肇始于晋、唐,但多模山范水、毕肖人物的“形似”局限。至北宋苏轼、文同、米芾等人提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诗、书、画异迹而同体的观念,主张论画明理,体物写意,追求高标远韵的“神似”境界,于是使题画赋成为与题画诗相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宋 墨竹 第十 一段 赏析 骈体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52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