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援助政策——德国方案课件.ppt
《就业援助政策——德国方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援助政策——德国方案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德国就业援助政策,王立伟:政策介绍,杨帆:哈茨改革,1,2,德国背景,历史进程中就业援助政策,政策介绍,1,德国背景,一 宏观经济体制,1.德国是一个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国家。 德国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2.德国特色“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既要让就业者自由工作并通过竞争来激励其工作热情,又要通过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权力保障失业者或其他弱者的基本生活能力,达到一种国民整体收入水平都能随着经济发展而相应提高的效果。公式表示为,社会市场经济=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国家干预下的社会保障。,二 微观劳动力市场,“失业率”的革命: “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三个指标都
2、是德国每一届政府所关注并着手调控的问题。如何在保持通货膨胀率恒定、促进经济增长率高水平的情况下维持一个较低的失业率,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一个难题!德国的失业问题有自己的特色,与德国特色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制背景有关,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有关。而德国的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德国历届政府的一个难题。失业问题的产生及其始终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植于德国社会发展的理念当中。为此,德国颁布了一系列扶持就业、调控失业的就业援助政策。,2,历史进程中就业援助政策,2.1 了解德国自二战以后“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图一 二战以后德国失业发展变化情况(1950-2001年),图二 德国失业发展变化情况(1960-201
3、0年),2.2 就业援助政策,调控“失业率”的政策,就业促进法1969,就业培训制,短时工作制,减时减薪制,工时账户制,基本法,2.2.1 就业促进法(1969年) 劳动力市场基本法,就业促进法(1969年),出台背景: 1,经过战后初期的恢复,自1948年以后,德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时期。一直到1969就业促进法出台的这段时期,德国的经济增长持续较高,劳动力需求旺盛,失业率较低。德国的失业人数从1950年的158万下降到1960年的大约20万。 2,由于技术革新,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新的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 3,在此时期,经济增长率较高,劳动力需求旺盛,消极的就业保障模式不能满足劳动
4、力市场的需要。一是消极地提供救济降低了失业者的求职积极型,造成“自愿性失业”;二是消极的就业保障模式不能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无法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就业促进法(1969年),内容: 1,立法目的改为积极促进充分就业,不再是消极的对失业者提供救济。 2,明确规定了法律的实施主体和职责目标。联邦劳动局及其下属的地方各级劳动局为实施主体。 3,高度重视职业培训。 4,通过经济景气政策增加就业机会,以具体措施保持和开发工作岗位。 5,发放开工不足补助金。,就业促进法(1969年),影响: 1,对覆盖群体和非覆盖群体的影响 就业促进法作为基本法,同时制定多部法律与之相配套。就业促进法的实施主体联邦
5、劳动局所开展的各项就业服务,诸如职业咨询、职业介绍以及职业培训等等惠及劳动力市场上的全体就业者和失业者。 2,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实施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保障模式由“消极型”向“积极型”转变,增强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高效。同时,宏观的经济景气政策创业就业机会,微观的就业服务、就业培训等政策促进就业,促使德国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为德国应对两次石油危机和两德统一结构性变革时期的经济低迷和失业率上升奠定基础。,2.2.2 经济低迷期调控“失业率”的四个有效工具,短时工作制,就业培训制,减时减薪制,工时账户制,就业培训制,发展历程: 1,1969年颁布劳
6、动促进法,开始涉及就业培训政策;同年8月,颁布职业培训法,开始全面设计就业培训体系。 2,80年代,青年失业问题严重。针对青年失业问题,1988年,国家出资由社会公益公司负责组织青年职业培训以解决青年失业问题。 3,1990-1993年两德统一的结构性变革时期,由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该时期政府通过“职业资格培训计划”,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技能和转行培训。 4,1998年,施罗德政府上台,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其后03-05年哈茨改革中都涉及就业培训政策。,就业培训制,影响: 1,激活了劳动力市场上的长期失业者和不积极就业者,通过培训、再培训、工作实践以及工
7、作安置等措施,使他们积极参加就业活动。 2,对于那些没有职业资质的失业人员来说,通过培训能够促使他们融入劳动力市场,加强他们对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 3,通过培训为创业提供支持。 4,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终身学习。 5,保证所有青年都有机会参与培训,解决青年失业问题。 6,就业培训政策能够有效的缓解结构性失业现象,为失业人员重新获得工作岗位、再就业提供保障。就业培训政策属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一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推动了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短时工作制,基本内容: 在经济低迷时期,企业通过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而不是解雇工人来避免失业。企业只需要支付工人实际工作时间的这部分小时工资,
8、而休息的时间劳动者可以得到由劳动局支付的“缩短工时补贴”,其额度为相应工资的60%或67%。历史沿革: 1,20世纪20年代中期,短时工作制产生。 2,20世纪60年代,德国战后恢复遇到首次经济衰退时,短时工作制作为一项劳动力市场制度被普遍接受。 3,两次石油危机所引起的经济衰退和结构性变革时期都使用了短时工作制。,图3 1970-2010年德国短时工人数占所有就业人数的比率,短时工作制被视为经济低迷期应对劳动力市场失业率急剧上升的有效工具,可以缓解“失业率”的恶性上升,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问题。,减时减薪制,基本内容: 减时减薪制指的是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或者企业开工不足的
9、情况下,减少员工正常工作时间的同时减少员工的工资。 减时减薪制与短时工作制对应,均是德国应对经济危机期间经济低迷、企业开工不足的情况下缓冲失业率的上升所采取的应对政策。不同的是,减时减薪制,劳动者没有政府援助的“缩短工时补贴”。 减时减薪的好处在于,就算工作量的减少不是暂时的而是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也可以采取这一做法。另外,如果确定在某时期内减少工作时间,那么这段时期内不允许因企业经营原因裁员,即使出现新的不利情况,比如再次失去订单,用人单位也不得因此辞退劳动者,因此,就解雇威胁来说,减时减薪制的做法比短时工作制对劳动者更为有利。,工时账户制,基本内容: “工时账户”指的是员工将超出原有工作
10、计划的加班时间储存在工时账户中,企业并不在当下为员工支付这部分加班时间的工资,而是根据工时账户中的工作时间来进行调休,在休息时间照常领取工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工时账户引入德国; 1998年,大约33%的工人拥有自己的工时账户; 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8%。工时账户制在德国发展较快。,工时账户制,影响: 1,工时账户制是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缓解经济危机时期失业率的上升。 2,从员工的角度看,工时账户为员工提供了稳定的工资预期,能够使员工增强对企业的向心力;从企业的角度看,工时账户能减轻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1,2,3,基本框架,背景,内
11、容,影响,【理论;经济;政治】,【哈茨-】,【就业&工资】,1,一.时代背景,经济背景,斯堪的纳维亚模式:高额的福利支出,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参考文献:蔡和平,哈茨改革能否扭转德国劳动力市场的颓势(下),19702005 年期间的联邦德国失业率( % ),资料来源:Luchtmeier, H. The Impact of 2003- 05 Labor Market Reforms on Economic Growth; 转引自:朱玲. 促进就业: 德国劳动力市场改革,2,一.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科尔政府解决失业问题的无效,施罗德政府: 劳动、革新与公正,参考文献:杨伟国;格哈德伊林;
12、陈立坤 .德国“哈茨改革”及其绩效评估,3,一.时代背景,理论背景,克林顿&布莱尔“第三条道路” 施罗德 “新中间派”,参考文献:(1)刘露露;郑春荣,从“第三条道路”理论看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转向基于对哈茨改革的分析(2)ReneFahr,Uwe Sunde.Did the Hartz Reforms Speed-Upthe Matching Process? A MacroEvaluation Using Empirical Matching Functions.,二. 主要内容,哈茨,哈茨,哈茨,哈茨,哈茨,时间:2003年1月1起开始实行,1.设立人事服务代理机构(PSA),参考文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就业 援助 政策 德国 方案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51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