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此课件可编辑版,如对课件有异议或侵权的请及时联系删除!课件可编辑版,请放心使用!,.,寡人之于国也,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 辩的语言特色。,学习目标,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简介,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时代背景,孟子在梁惠王35年
2、(前335年)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梁惠王迫不及待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即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在大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魏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黑色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1)弃甲曳( )兵(2)涂( )有饿莩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4) 数( )罟( )不入w( )池 (5) 无( )失其时 (6
3、)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t( )之义,y,t,同“途”,tn,zh,c,g,w,通毋,xing,Bn,同“斑”,pio,x,洿,悌,分析结构,全篇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第二部分(24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段)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梁惠王自我表白治理国家尽心尽力,提出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一部分,于:对于 凶:荒年,收成不好 然:这样 河内:黄河以北 加:更河东:黄河以东 无如:比不上,提出“民不加多”的
4、疑问。,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重点字词,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
5、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使对方容易接受。通过“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诱使对方说出否定自己观点的话。 第4自然段再由“王如知此”两句,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实质上跟邻国统治者并没区别。这就暗示梁惠王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重点字词填:形容鼓声 鼓 :动词 既:已经曳(y):拖着 兵:兵器 走:逃跑或:有的人 直:只是,不过 无:通“毋”,王好战,请以战喻,投其所好,便于启发,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王如知此(比较“王知如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而梁惠王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如何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性质相同)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齐读文章五、六节,从孟子的高见看孟子的理想社会,重点字词胜:shn
7、g ,尽 数:c ,密 罟:g ,网洿:w,洼地积水 丧:sng,办丧事,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用排比修辞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第三部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第六段,树:名动,栽种;之:助词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以:介词,凭借衣:y,穿,名动帛:丝织品;豚:小猪;彘:大猪;之:代词,复指;畜:动词,喂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食:吃,五亩地的宅院,把桑树种上,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衣服;鸡、猪、狗等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的养育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
8、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耽误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百亩的农田,不要耽误他们的农作季节,数口的人家就可以凭借这而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老百姓然:这样而:表转折,却王:w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七十岁的人穿着丝织衣服,吃肉,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
9、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人,不曾有过这样的事。,种植树立、建立培养树木,(1)四时之间,无日休息(2)脱我战时袍(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5)斧斤以时入山林(6)时韩吏部权京兆(7)时鸣春涧中(8)不拘于时,学于余,季节时候,时辰时代时机、机会时节,季节当时常常、经常、不时时俗、时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比 介词对 介词在 介词,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用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介词用 介词认为 动词,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填然鼓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太后曰:“然。”,然,音节助词,无义结构
10、助词,的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百姓,代词,这样代词,这样助词,地、的样子形,然而、但是对,是这样的,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那些结果?,措施五亩树之以桑鸡豚无失其时百亩勿夺其时谨申之以孝悌,效果衣帛(五十)食肉(七十)无饥(黎民)不负戴(颁白者),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
11、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第七段,“狗和猪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济;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检:约束;涂:通“途”,道路;殍: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岁:年成,是:这 异:区别 兵:武器罪:名动,归罪 斯:那么,就至:到,归顺 焉:语气词,了,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和刺杀一个人,说不是我
12、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归顺了。”,“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第7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即“爱民”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
13、正确态度,斯天下之民至焉,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孔子“仁”的思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的“德政” 孟子的“仁政”,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
14、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困苦,承认民众力量。,更进步,总结全文,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了下列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
15、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提出问题:“民不加多”,分析问题:设喻,梁惠王=五十步者,邻国者=一百步者,数量不同实质相同,“民不加多”,解决问题:,仁政之始,仁政之成,文章结构,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
16、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写作特色,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字词归纳,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 鼓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王无罪岁 罪归罪、责备。,特殊句式1是亦走也:判断句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句。重点习惯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直不百步耳“只罢了。”3是亦走也“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同有什么区别呢?”,例题1,1、
17、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答案:D,题例讲析,例题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答案 D,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讨 论,1.本文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吗?2.梁惠王“移民移粟”与孟子行“王道”的做法有何不同?凡事像梁惠王一样尽心就能作好吗?3.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适用于当今社会吗?4.对比孟子的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方案,你从中得道到什么借鉴?5.从梁惠王曾说”非我也,岁也”你看出什么?,合作讨论:解读儒家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51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