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系统 第6章ppt课件.ppt
《过程控制系统 第6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程控制系统 第6章ppt课件.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过程控制系统,华东理工大学孙自强2008年2月,第6章 先进控制系统,预测控制推断控制软测量技术双重控制纯滞后补偿控制解耦控制自适应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6.1. 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预测控制的基本出发点与传统的PID控制不同。通常的PID控制,是根据过程当前的和过去的输出测量值和设定值的偏差来确定当前的控制输入。而预测控制不但利用当前的和过去的偏差值,而且还利用预测模型来预估过程未来的偏差值,以滚动优化确定当前的最优输入策略。,6.1.1. 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预测模型 反馈校正 滚动优化,预测模型。预测控制需要一个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模型称为预测模型。预测模型能够根据系统的现时刻的控
2、制输入以及过程的历史信息,预测过程输出的未来值。在预测控制中各种不同算法,采用不同类型的预测模型,如最基本的模型算法控制(MAC),动态矩阵控制(DMC)等,通常采用在实际工业过程中较易获得的脉冲响应模型和阶跃响应模型等非参数模型或传递函数。随着预测控制的发展,除了上述两种非参数模型外,目前经常采用易于在线辨识并能描述不稳定过程的CARMA受控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简称CARMA)和CARIMA受控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
3、verage,简称CARIMA)以及能反映系统内在联系的状态空间模型。,反馈校正。在预测控制中,采用预测模型进行过程输出值的预估只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对于实际过程,由于存在非线性、时变、模型失配和干扰等不确定因素,使基于模型的预测不可能准确地与实际相符。因此,在预测控制中,通过输出的测量值与模型的预估值进行比较,得出模型的预测误差,再利用模型预测误差来校正模型的预测值,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将来输出的预测值。正是这种由模型加反馈校正的过程,使预测控制具有很强的抗干扰和克服系统不确定的能力。,滚动优化。预测控制是一种优化控制算法。它是通过某一性能指标的最优化来确定未来的控制作用。这一性能指标还涉及到过
4、程未来的行为,它是根据预测模型由未来的控制策略决定的。, 参考轨线 在预测控制中,考虑到过程的动态特性,为了使过程避免出现输入和输出的急剧变化,往往要求过程输出y(k+i)沿着一条所期望的、平缓的曲线达到设定值。这条曲线通常称为参考轨线 。, 在线滚动的实现方式 在现时刻k只施加第一个控制作用u(k),等到下一个采样时刻(k+1),再根据采集到的过程输出,重新进行优化计算,求出新一组最优控制作用,仍只施加第一个控制作用,如此类推,“滚动”式推进。预测控制的一些优良性质由于预测控制的一些基本特征使其产生许多优良性质:对数学模型要求不高;能直接处理具有纯滞后的过程;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较强的抗干扰
5、能力;对模型误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6.1.2 预测控制算法,(1)模型算法控制(MAC) 预测模型 反馈校正 设定值与参考轨迹 最优控制作用 MAC在实施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脉冲响应系数长度N的选择 输出预估时域长度P的选择 控制时域长度M的选择 参考轨迹的收敛参数的选择 误差权矩阵Q的选择 控制权矩阵R的选择,(2) 动态矩阵控制(Dynamic Matrix Control ,DMC)预测函数控制 (Predictive Function Control,PFC) (4) 广义预测控制(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GPC)(5) 预测控制与PID串级控
6、制,6.1.3. 预测控制软件包的发展,目前,国外已经形成许多以预测控制为核心思想的先进控制商品化软件包,成功应用于石油化工中的催化裂化、常减压、连续重整、延迟焦化、加氢裂化等许多重要装置。第一代模型预测控制技术 以IDCOM和DMC为代表,主要处理无约束过程的预测控制。 第二代模型预测控制技术 QDMC算法,采用二次规划方法(QP)求解,可以系统地处理输入、输出约束问题。 第三代模型预测控制技术 IDCOM-M,DMC,SMCA等控制软件包 ,处理约束的多变量、多目标、多控制模式和基于模型预测的最优控制器 第四代模型预测控制技术 DMC-pllus,RMPCT等 。基于Windows的图形用
7、户界面;采用多层优化,以实现不同等级目标控制;采用灵活的优化方法;直接考虑模型不确定性(鲁棒控制设计);改进的辨识技术等。,6.1.4.预测控制工业应用,模型预测控制在空分装置上的应用,6.2. 推断控制,生产过程的被控变量(过程的输出)有时不能直接测得,因而就难于实现反馈控制。如果扰动可测,则尚能采用前馈控制。假若扰动也不能直接测得,则可以采用推断控制。推断控制是利用数学模型由可测信息将不可测的输出变量推算出来实现反馈控制,或将不可测扰动推算出来以实现前馈控制。,对于不可测扰动的推断控制是美国学者CBBrosilow等于1978年提出来的。它利用过程的辅助输出,如温度、压力、流量等测量信息,
8、来推断不可直接测量的扰动对过程主要输出(如产品质量、成分等)的影响。然后基于这些推断估计量来确定控制输入,以消除不可直接测量的扰动对过程主要输出的影响,改善控制品质。,推断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信号分离 估计器E(s) 推断控制器GI(s),6.3 软测量技术,在线分析仪表(传感器)不仅价格昂贵,维护保养复杂,而且由于分析仪表滞后大,最终将导致控制质量的性能下降,难以满足生产要求。还有部分产品质量目前无法测量等。近年来,为了解决这类变量的测量问题,各方面在深入研究,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软测量方法。软测量的基本思想是对于难于测量或暂时不能测量的重要变量(或称之为主导变量),选择另外一些容易测量
9、的变量(或称之为辅助变量),通过构成某种数学关系来推断和估计,以软件来代替硬件(传感器)功能。这类方法具有响应迅速,连续给出主导变量信息,且具有投资低,维护保养简单等优点。,6.3.1. 软测量技术,软测量技术主要由辅助变量的选择,数据采集和处理,软测量模型建立及在线校正等部分 。,机理分析与辅助变量的选择首先明确软测量的任务,确定主导变量。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和熟悉软测量对象及有关装置的工艺流程,通过机理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影响主导变量的相关变量辅助变量 辅助变量的选择包括变量类型、变量数目和检测点位置的选择。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由过程特性所决定的。在实际应用中,还受经济条件、维护的难
10、易程度等外部因素制约。如果辅助变量个数太多,为了实时运行方便需要对系统进行降维,降低测量噪声的干扰和软测量模型的复杂性。降维的方法可以根据机理模型,用几个辅助变量计算得到不可测的辅助变量,如分压、内回流比等;亦可采用主元分析(PCA)、部分最小二乘法(PLS)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相关分析,剔除冗余的变量,降低系统的维数。,数据采集和处理 从理论上讲,过程数据包含了工业对象的大量相关信息。因此数据采集量多多益善,不仅可以用来建模,还可以检验模型。实际需要采集的数据是与软测量主导变量对应时间的辅助变量的过程数据。其次,数据覆盖面在可能条件下应宽一些,以便软测量具有较宽的适用范围。 为了保证软测量精度
11、,数据正确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采集数据必须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包含两个方面,即换算(Scaling)和数据误差处理。,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机理建模 从机理出发,也就是从过程内在的物理和化学规律出发,通过物料平衡与能量平衡和动量平衡建立数学模型。为了获得软测量模型,只要把主导变量和辅助变量作相应调整就可以了。对于简单过程可以采用解析法,而对于一复杂过程,特别是需要考虑输入变量大范围变化的场合,采用仿真方法。典型化工过程的仿真程序已编制成各种现成软件包。机理模型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已知的过程知识,从事物的本质上认识外部特征;有较大的适用范围,操作条件变化可以类推。但亦有弱点,对于某些复杂的过程难于建模。
12、必须通过输入输出数据验证。,经验建模通过实测或依据积累操作数据,用数学回归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等得到经验模型。进行测试,理论上有很多实验设计方法,如常用的正交设计等,在工程实施上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工艺上可能不允许操作条件作大幅度变化。如果选择变化区域过窄,不仅所得模型的适用范围不宽,而且测量误差亦相对上升。模型精度成问题。有一种办法是吸取调优操作经验,即逐步向更好的操作点移动,这样可能一举两得,既扩大了测试范围,又改进了工艺操作。测试中另一个问题是稳态是否真正建立。否则会带来较大误差。还有数据采样与产品质量分析必须同步进行。最后是模型检验,检验分自身检验与交叉检验。我们建议和提倡交叉检验。经验
13、建模的优点与弱点与机理建模正好相反,特别是现场测试,实施中有一定难处。,机理建模与经验相结合把机理建模与经验建模结合起来,可兼容两者之长,补各自之短。结合方法有:主体上按照机理建模,但其中部分参数通过实测得到;通过机理分析,把变量适当结合,得出数学模型函数形式,这样使模型结构有了着落,估计参数就比较容易,其次可使自变量数目减少;由机理出发,通过计算或仿真,得到大量输入数据,再用回归方法或神经网络方法得到模型。机理与经验相结合建模是一个较实用的方法,目前被广泛采用。,软测量模型的在线校正由于软测量对象的时变性、非线性以及模型的不完整性等因素,必须考虑模型的在线校正,才能适应新工况。软测量模型的在
14、线校正可表示为模型结构和模型参数的优化过程,具体方法有自适应法、增量法和多时标法。对模型结构的修正往往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和较长的计算时间,难以在线进行。为解决模型结构修正耗时长和在线校正的矛盾,提出了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的校正方法。短期学习由于算法简单、学习速度快便于实时应用。长期学习是当软测量仪表在线运行一段时间积累了足够的新样本模式后,重新建立软测量模型。,6.3.2. 工业应用实例,国外有Inferential Control 公司、Setpoint公司、DMC公司、Profimatics公司、Simcon公司、Applied Automation公司等以商品化软件形式推出各自的软测量仪表
15、,例如:测量10%、50%、90%和最终的ASTM沸点、闪点、倾点、粘点和雷得蒸汽压等,这些已广泛应用于常减压塔、FCCU主分馏塔、焦化主分馏塔、加氢裂化分馏塔、汽油稳定塔、脱乙烷塔等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它增加了轻质油收率,降低了能耗并减少了原油切换时间,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丙烯腈收率软测量,某化工事业部的年产5万吨丙烯腈装置,采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Sohio的生产工艺,以C-41作催化剂,用丙烯、氨、空气为原料,在、反应器中一次直接氧化制取丙烯腈(即丙烯氨氧化法)。工艺条件由车间根据计划科下达的当月生产任务和生产装置运行的实际情况确定,如图6-5所示:,6.4. 纯滞后补偿控制系统,从广义角
16、度来说,所有的工业过程控制对象都是具有纯滞后(时滞)的对象。衡量过程具有纯滞后的大小通常采用过程纯滞后和过程惯性时间常数之比 。 时,称生产过程是具有一般纯滞后的过程。当 时,称为具有大纯滞后的过程。一般纯滞后过程可通过常规控制系统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而当纯滞后较大时,则用常规控制系统常常较难奏效。目前克服大纯滞后的方法主要有史密斯预估补偿控制,自适应史密斯预估补偿控制,观测补偿器控制,采样控制,内部模型控制(IMC),达林算法等。,史密斯预估补偿控制,6.5. 解耦控制系统,6.5.1. 系统的关联分析在一个生产装置中,往往需要设置若干个控制回路,来稳定各个被控变量。在这种情况下,几个回路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过程控制系统 第6章ppt课件 过程 控制系统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4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