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平线、视点、视角ppt课件.ppt
《视平线、视点、视角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平线、视点、视角ppt课件.ppt(1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透视学的基本概念,透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透视图形成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透视的基本术语与名词概念第三节 空间直线消失现象及其透视规律,达.芬奇曾叙述过如何描绘对象:“取一张对开纸大小的玻璃板,将它稳固的树立于眼前,即在你眼睛和你所要描绘的物体之间,然后站在使你的眼睛离玻璃三分二臂尺(约76 厘米)的地方,用器具夹住头部使之动弹不得,闭上或遮住一只眼,用画笔或红粉笔在玻璃板上描下你透过玻璃板所见之物,在将它转描到好纸上,如果你高兴还可以设色,画时好好利用大气透视。”,和达芬奇同时代的德国画家丢勒为说明这种写生装置而作的木版画,画家画肖像 木版画,1525,丢勒 画家画曼陀林 木版画 152
2、5,丢勒 画家画瓶饰 木版画 1538,丢勒 画家画卧妇 木版画 1538,“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picere”,“透而视之”。其含义就是透过透明的平面来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而所描的图形却如实表现了空间距离和准确的立体感,这就是物体的透视形.,作为“透明平面”的玻璃板,在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显然,这个“画面”不是我们实际作画的画纸或画布,而是我们借以研究透视图形的假想平面。写生,就是将这个假想中的透明画面上显示的图形,等样缩小画在画纸上。,静物 布雷沃 1990,克劳得.洛兰 有舞蹈人物的风景1648年,因此在研究透视规律时,必须
3、在画者和被画景物之间竖立一块假想的透视平面,要研究的千变万化的景物透视图形,都在这块透视的平面,离开了这块平面,透视图形就失去了落脚场所.,视点(目点):即画者眼睛的位置,以一点表示。视线:视点和物体之间的连接线,视线,画面平行于画者颜面,垂直于中视线;平视的画面垂直于地平面,俯仰时的画面倾斜或平行于地平面。,平视的画面垂直于地平面,斜仰视时与地平面倾斜,安尼巴莱卡拉齐 圣母升天,耶稣信徒的习作 图一 达.弗奥尔里 图二 拉裴尔,斜俯视时与地平面倾斜,正俯视的画面垂直于地平面,正仰视的画面垂直于地平面,柯勒乔 圣母升天壁画 帕尔马大教堂在柯勒乔的天使旋涡中,圣母玛利亚从旋涡中慢慢来到表面,无数
4、的天使从一圈一圈的云中敬慕着她。,弗朗西斯科.博罗米尼正仰视下的圣卡罗屋顶,弗朗西斯.博罗米尼罗马圣.艾沃.德拉.萨皮兹教堂屋顶,透视术语和做画框架,基面:放物体的平面称为基面.平视时放物体的地面或其他平面(桌面或平台)统称为基面.,果蓝静物 塞尚,画面,地平面,基线,基线:画面和基面相接的线叫基线.即取景框的底边。,视距:画者与画面之间,目点至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称为视距. 视距的远近要按照写生和创作的主题思想和构图需要来确定.画面总是紧靠在最近的被画物体或最近的地面的前面.,景物和画面位置固定不变,由画者前进后退形成两图视距远近不同。,A图视距近,B图视距远,两图取景范围相同,但两图的
5、景物透视图象则有所不同,画者与景物位置不变,将画面推远拉近,形成两图视距远近不同,A图视距近,B图视距远,两图取景范围明显不同,但景物图形完全相同。若将A图的远景放大,则与B图的图像完全一样。,近视距的视角大,如同用广角镜头拍摄场景,深度感强,远近物体大小悬殊,有动感;远视距的视角小,如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场景,进深浅,远近物体大小相仿,感觉平稳。画者应根据构图需要自行设定。,视域:头部不转动,目光向前看,所能见到的范围称为可见视域. 在可见视域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物体都是清晰可辩的,只有在视角大约六十度的范围内,所见到的物体才是清晰正常的,而四周的景物形象相对模糊.这大约六十度视角的视阈范围,称为
6、正常视域.,视角:人眼看物体,通过光线(即视线)向眼睛集中所形成的角度为视角.,光线照射物体,物体反射光线经眼球瞳孔投射到视网膜上,并由此进入大脑产生视觉.整个视网膜的内壁成凹球状,它的中央部分正对瞳孔,处在光轴上,较为平坦,并且布满了对色彩光线细节等信号很敏感的细胞,所以显现于视域中央的图像清晰可辨;视网膜边缘偏离光轴,壁面凹曲焦距不准,分布的多为对夜间运动对象较敏感的感官细胞,所以视域四周显示的图象拗忸变形,模糊不清.,可见视域水平视角达188度(左右眼各为156度角,两眼共同覆盖124度角),垂直视角约为140度(中视线上65度角,下75度角);整个视域屏幕近似椭圆形。,在可见视域中央,
7、图形显示正常的为正常视域正常视域为一圆锥空间,目点在锥顶,顶角为视角,约为60度角中视线为圆锥轴线。正常视域形如喇叭画面插入其间交得的圆周为60度角视圈,是正常视域在画面上的范围。,图中诸画者离开取景框和视圈的视距不等,视角大小也都不同。 以视圈半径心F(心点至F点)为基准, 画者A视距为1心F,视角为90度; 画者B视距为1.5心F,视角为67度; 画者C视距为2心F,视角为28度。 将中央大图空间关系分别转为平面,就是上下排列的五个小图,表示了目点、视距、视角、取景框和视圈的平面作图关系。,1、在写生和创作过程中,应将取景框置于正常视域内,取景框是否置于正常视域内,决定于视距的的远近.视距
8、不应太近,否则取景就会超出正常视域之外.,写生时,视距应不近于取景框高度(宽长于高则取宽多)的一倍,尤以一倍半至两倍远最适宜,这样视距的取景,都在正常视阈内.,然而人们在观看大型物体时(如高楼大厦)时,为看清对象的细部,常采用大视角近视距;在观看小型物体(如火柴盒和手表)时,需将物体置于眼球焦距之外,则采用小视角远视距。 这里所说的视距远近,是视距与视圈直径比较的相对远近,不是用尺量的绝对距离。,远视距小视角,远视距小视角,近视距大视角,近视距大视角,根据画框最远角定目点,在透视作图中,视距的远近决定于距点离主点的远近上,距点离主点近,视距则近,反之视距则远.距点离开主点最近的位置,应不近于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视平线 视点 视角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4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