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ppt课件.pptx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ppt课件.pptx(4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儿科学,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一、中医儿科学萌芽期(远古南北朝)(一)最早的儿科文献 1 四千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记载“贞子疾首”。 2 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痫)方”,用雷丸药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3 黄帝内经(1)提出儿科范围的划分少小科由来(2)小儿体质特点 (3)关于胎病方面 (4)关于儿科病诊法及预后判断4 儿科医案的早期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西汉仓公(淳于意)诊籍25则医案。三国志华佗传载华佗以四物女宛丸治疗2岁小儿下利病。 5伤寒杂病论未曾专论儿科,但所建立的脏腑论杂病、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体
2、系,对后世儿科临证体系建立的影响。,(二)扁鹊为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三)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 中古巫方所作,四库全书颅囟经提要所说:“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因此“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书中提出了“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本书对于钱乙等后世儿科医家有深刻的影响。,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隋宋),1 隋唐时期,太医署内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系”。 2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当时最完备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论及小儿疾病6卷,255候。 3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3、少小婴孺方 重视小儿养育,如怀妊逐月养胎,小儿出生拭口、洗浴、哺乳、衣着等保育护养方法 。,4 北宋钱乙“儿科之圣” 小儿药证直诀: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儿科诊断学,四诊中尤重望诊:面上证、目内证。 儿科辨证学,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在此第一层次辨证之下,又以虚实辨证作为第二层次辨证,再以兼证(寒热、表里、痰食等)作为第三层次辨证。治则治法,提出了五脏虚实证的补泻治则。 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创134方。,5 其他: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寒凉法,钱乙为之写序。 南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为儿科痘疹温补学派的创始者。南宋刘昉等编著的
4、幼幼新书: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烧灼法断脐预防破伤风。,三、中医儿科学发展期(元解放前),1 金元四大家 2 元代曾世荣活幼口议活幼心书:对疳积和惊风的贡献。创琥珀抱龙丸等。3 明代医家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 鲁伯嗣著婴童百问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万全,字密斋,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等多种 。“育婴四法”: “一曰预养以培其元,二曰胎养以保其真,三曰褥养以防其变,四曰鞠养以慎其疾。预养者,即调元之意也;胎养者,即保胎之道也;褥养者,即护产之法也;鞠养者,即育婴之教也。”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学说。 治疗方面,强调调
5、理脾胃的重要性。对病证的认识 :,4 清代医家夏禹铸幼科铁镜重视小儿望诊和推拿疗法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一部重要的麻疹专著。陈飞霞幼幼集成:指纹诊法、八纲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归纳了小儿的生理特点。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四、中医儿科学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掌握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分期标准。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一、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1.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2.身长测定方法及正常值3.囟门闭合时间及病理意义4.乳牙萌出时间、恒牙萌出时间及数目正常值5.呼吸、脉搏、血压与年龄增长的关
6、系6.动作发育、语言发育要点,千金要方序列第五“凡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hai,婴儿的笑声)笑和(唱和,和答)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髌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一听二视三抬头,四撑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一岁娃娃会走路二、变蒸学说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 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以后在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均有专门论述。,第四节 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一、生理特点(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1 含义:2 历史文献: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
7、腑脆薄,腠理开疏” 小儿药证直诀:“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吴鞠通“稚阳稚阴” 学说,3 主要表现: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 脾常不足:脾胃薄弱,易运化功能失常 肾常虚:肾气未盛,气血未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充盛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的含义:高度概括了阳生阴长的过程,发育迅速,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对水谷精气的要求格外迫切。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说明生机旺盛河间六书“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说明病理情况下,易从热化火。 吴鞠通等认为“古称小儿纯阳,谓其未曾破身耳”,是道家说法。提倡稚阳稚阴,批判把
8、纯阳认为阳气有余的观点 。纯阳盛阳阳气有余有阳无阴阳亢阴亏,二、病因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中胎产损伤为小儿所特有。七情病证少。外感及脾胃疾病比例高。 (一)外感六淫:(二)饮食内伤:饮食不当、饮食不洁、偏嗜 (三)胎妊期因素:胎惊、胎弱、胎寒、胎热、胎黄、胎毒 等(四)意外因素(五)禀赋因素,三、病理特点(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1 发病容易肺常不足,呼吸系统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 。脾常不足 ,小儿脾胃疾病为多 。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 。肝常有余,易引动肝风,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心神怯弱,心火易动、易发惊惕、烦躁惊乱、神志昏迷。 时行疾病
9、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儿麻痹症等。,2 传变迅速体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相互转化上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如外感风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 阳气暴脱 ; 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伤液脱的伤阴虚证 。 易寒易热:稚阳稚阴 易向两极转化 指疾病过程中,疾病性质转变之快。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急惊风在实热证时 ,转瞬出现气阳外脱之虚证。,(二)脏气轻灵、易趋康复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岳全书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
10、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p16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理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理,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脾常不足者,脾司火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心亦曰有余者,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 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第五节 小儿诊法概要,重
11、视望诊,四诊合参 。可辨小儿寿夭育婴秘诀一、望诊: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1望神色 通过观察小儿目光、神态、表情、动态、语言反应等方面,观察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了解五脏精气盛衰和病情轻重及预后。 面部望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五色主病,青色主寒、主痛、主瘀、主惊、主风、主积。红色(或赤色)主热、主痰、主惊悸。黄色主虚(脾虚)、主湿、主疳、主疟。白色主寒、主虚(肺虚)、主吐泻、主疳。黑色主寒、主惊、主中恶,为恶候。 “面赤为风热,面青惊可详,心肝形见此,脉证辨温凉,脾怯黄疳积,虚寒晄白光,若逢生黑气,肾败命须亡” 幼科发挥 观面部五色歌,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12、。”,五部配五脏,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证治准绳幼科中对五脏配五部加以补充:“左颊属肝,东方之位,春见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绝”,“右颊属肺,西方之位居右,秋见微白者平,深白者病,赤色者绝”,“额上属心,南方之位,火性炎上,故居上,夏见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绝”,“鼻上属脾,中央之位,故居中而四时见,微黄者平,深黄者病,青色者绝”,“下颏属肾,北方之位,水性润下,故居下,冬见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黄色者绝”。幼幼集成面部形色赋, 互参,2 望形态 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化,推断疾病性质 。形体: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姿势动作:喜俯卧/仰卧、项强肢搐、两手捧腹等。 小
13、儿药证直诀五脏虚实寒热:肺热,则手摇掐眉目鼻面,心热,合面睡,上窜咬牙,口中气温;肾气不足则下窜” 腹痛肿胀诸症:小儿腹痛体瘦,面色晄白,目无睛光,口中气冷,不思饮食,和呕利撮口,此脾土虚而寒水所侮也。若口中气温,面色黄白,目无睛光,或多睡恶食,或大便酸臭,此积病也。,脑积水,落日眼,小颅,呆小儿小老儿,3 审苗窍 根据口、舌、目、耳、鼻及前后二阴,推测脏腑情况。(1)舌: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 舌体:木舌、重舌心脾火热 弄舌惊风先兆、病后心气不足、先天愚型 吐舌心经有热 舔舌脾经伏热 地图舌(2)目:黑睛 、眼睑、白睛 、瞳孔的变化。小儿药证直诀肾虚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晄白,此皆难养,
14、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 露睛,小儿药证直诀目内证“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目连眨也,目直也,若得心热则搐”。(3)鼻(4)口:口角流涎胃热或脾寒不能固摄;小儿药证直诀: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区分口疮、鹅口疮 、麻疹粘膜斑 、痄腮、发颐。 睡中齘(xie)齿,多属胃热、食积或虫积。牙龈溃烂黑腐为“走马牙疳”。 喉痧、白喉,(5)耳:察耳的外形是判断小儿体质强弱的一个标志。 “肾虚则耳薄”;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壮热多泪,常为麻疹之先兆;痄腮表现。 (6)二阴:水疝,狐疝。下焦湿热、
15、尿布皮炎。4 辨斑疹 5 察二便 :量、形状、颜色、气味。泄泻色淡如注,且多为泡沫,为感受风寒外邪。夏季泄泻,色兼黄绿、气臭,多为暑热熏蒸。 小便色深红或呈褐色,为下焦热盛或阴亏内热;尿混浊如米泔,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表现。,6 察指纹:颜色和形状。岁,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病理指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纹直为热,纹曲为寒,纹多为热,纹少为寒,鱼刺状为惊风,水字状为肺风痰咳,乙字状为食厥、慢脾或伤食下痢;曲虫状为疳积,透关射甲为疾病危重。 幼科发挥三关脉纹变见歌,活幼口议,鱼刺形,水字形,乙字形,蛇形,透关射
16、甲,幼幼新书,流珠形,针形,水字形,鱼刺形,乙字形,二、闻诊: 语言声、啼哭、咳嗽、呼吸及嗅气味。幼科发挥原病论“闻者,听声知其症也,假如肝病则声悲,肺病则声促,心病则声雄,脾病则声缓,肾病则声沉,此属于脏。又大肠病则声长,小肠病则声短,胃病则声速,胆病则声清,膀胱病则声微,此属于腑,是乃闻而知之也。”三、问诊幼科发挥原病论“问者,问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则肝病,好食辛则肺病,好食苦则心病,好食甘则脾病,好食盐则肾病,好食热则内凉,好食冷则内热,是乃问而知之也。”,问年龄、病情、个人史。十问歌问寒热:恶寒,发热,湿热,夜间发热。汗:部位、时间、量、加剧和缓解。汗后感觉。头身:二便:饮食:睡眠:
17、个人史:胎产史,四、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采用一指定三关,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一般来说,浮而有力为表实证,浮而无力为表虚证。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数而有力为实热证,数而无力为里虚证。小儿腹痛或惊风多见弦脉;心阳不足或心气受损多见结代脉;失血为芤脉;气血不足或湿邪较盛可见濡脉;内有痰湿或食滞可见滑脉。,脉弦急 气不和,脉沉缓 伤食,脉促结 虚惊,脉浮为风,脉沉细为寒,脉乱不治。 直诀幼幼集成总括脉要歌太渊一指定安危,六至中和五至亏;七八热多三四冷,浮沉迟数贵详推;浮而有力热兼风,无力阴虚汗雨蒙。有力而
18、沉痰食害,沉沉无力气凝胸。迟而有力多为痛,无力虚寒气血穷。数脉热多终有力,疮痍无力热虚攻。,第六节 儿科治法概要,一、内治法(一)用药原则:1及时、正确、谨慎;2轻灵、对证、中病即止。3顾护脾胃;4先证而治,防止传变;5 6“准、切、精、捷”:认准病机、切中要点、精选方药,快捷服药,随证变方,随拨随应。(二)给药方法:1中药的剂量 ;2剂型 ;3煎煮方法 (三) 常用内治法:十二法二、外治法:优点:种类:熏洗 、涂敷 、敷脐 等三、其他: 针灸 、推拿 。(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章 儿科保健,大戴礼记保傅“文王胎教”,千金方“养胎” 北齐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调节情志非常关键 马牙,螳螂子
19、,祛除胎毒喂养方法:衣着饱暖:背暖、肚暖、足暖、头凉早期教育:,推荐阅读的古籍书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万密斋育婴秘诀幼科发挥曾世荣活幼口议 现代书目:王静安临床精要孙谨臣儿科集验录蒲辅周医案等儿科中医外治疗法,第十二章 新生儿病,第一节 胎怯1 概念病名 传统胎怯、胎弱国际早产儿、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2 病因病机:肾精薄弱、脾肾两虚 3 预后4 诊断与鉴别诊断,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鉴别诊断见下表:早产儿 小于胎龄儿皮肤 薄,水肿,发亮,有毳毛,胎脂多 极薄,干燥,脱皮,无毳毛,胎脂头发 乱如绒线头 细丝状,清晰可数耳壳 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 软骨已发育,韧,耳舟已形成指(趾)甲软,多未达到指
20、(趾)端 稍软,已达到指(趾)端乳腺 无结节 有结节跖纹 仅足趾根处有12条足纹 整个足底有纹外生殖器阴囊皱襞少,睾丸未下降; 阴囊皱襞多,睾丸已下降;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大阴唇能遮盖小阴唇,注:早产儿 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小于胎龄儿 又称宫内生长迟缓综合征,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 指初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其中大多数是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凡体重不足1500g者又称极低体重儿。,早产儿,不足7个月出生、仅有885克的早产男婴,出生就先后伴有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败
21、血症、呼吸衰竭等10种危险并发症,经过四十多次抢救、上了38天呼吸机、输了8次血、高危病房住了84天后,最后勇敢逃离了“鬼门关”。,5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五脏不足之轻重治疗原则:补肾培元证治分类:分证治疗,有合并症: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1)肾精薄弱:证候、辨证、治法、方药、加减(2)脾肾两虚:证候、辨证、治法、方药、加减,胎怯患儿往往表现为五脏俱虚,以脾肾为主。从以下两个方面辨识证型:两者可从形体、毛发、皮肤、耳壳、腹部症状、指甲诸方面加以区别。一般来说,形体瘦小、毛发稀黄、耳壳软、指甲软短多为肾精薄弱;肌肤瘠薄、皮肤干皱、耳壳软不明显、吮乳无力、腹胀腹泻,甚而水肿者多为脾肾两虚。早产儿
22、多表现为肾精薄弱证,小于胎龄儿多表现为肾脾两虚证。,补肾地黄丸:益精充髓为主,兼以补肾温阳益精:紫河车(甘咸温)、鹿角胶(均血肉之补)为君药、肉苁蓉补阴:熟地、枸杞、山药(臣药)补阳:杜仲(臣药),可加鹿茸、附子健脾:茯苓(佐药)、可加二芽、砂仁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 唇甲青紫加桂枝、红花;,保元汤黄芪异功加姜桂温运脾阳,健脾益肾加减:呕吐加半夏,生姜易干姜和胃降逆 泄泻加苍术、山药运脾燥湿 腹胀加木香、枳壳理气助运 喉中痰多加半夏、川贝母化痰 气息微弱加脐带、蛤蚧补肾纳气。兼肺虚:重用黄芪、白术,加黄精,佐防风 补肺固表兼心虚:加当归、麦冬、龙骨养心安神兼肝虚:加熟地、枸杞子、牡蛎滋肝熄风
23、,第二节 硬肿症,一、定义: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综合征。新生儿皮脂硬化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二、发病情况1 季节:寒冷季节,若在严重的感染过程中,则无季节性。2 发病年龄: 多发生在天的新生儿。 早产、窒息、感染的新生儿易见本病。3发病地区:国内尤其是北方发病率较高。,4预后本病病死率,国外高达61 75,而国内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病死率为40左右。 通过辨证论治,配合药物外敷,确有较好疗效。故目前国内各地均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并发症:肺炎、败血症、肺出血三、历史源流归属于
24、“胎寒”、“五硬”、“血淤”范畴。 婴童百问第二十七问 “五硬则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雍疼痛连胸膈间,脚手心如冰冷而硬,此为风症难治。” 古今医统五软五硬:“五硬证,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医学纲目提出“胎寒”和“再伤于风”是本病发生的因素。“小儿胎中有寒,生下不能将护,再伤于风,其候面色青白,四肢逆冷,手足颤动,口噤不开,乃胎寒之故。”医宗金鉴认为五硬的发生是由阳气不能运行敷布所造成 。简要地阐明了五硬的病机。 儿科精萃指出本病的治法是补肾益气驱寒,治疗主方是当归散、小续命汤、理中汤、黄芪汤等。近代儿科名医何世英则认为新生儿肺体特别娇弱,如果分娩时早破羊水,或
25、感染风寒之邪,则气血不调,脾失健运,水湿浸于肌肤而形成硬肿症。,四、病因病理病因 内因先天不足,元阳不振 外因护理不当,感受寒冷病位皮肤肌肉。 涉及脾肾基本病机阳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先天中寒,后天感寒,寒邪直中脏腑,伤脾肾之阳,寒凝气滞血凝血瘀水肿亡阳,皮肤硬肿,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症状体温不升,多在35以下,最低者可低于30,全身冷,反应差,哭声低微,重者不能吸吮,呼吸浅表或暂停。2.体征:先出现在小腿、大腿外侧,以后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也受累,呈对称性,严重者波及全身。受累部位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捏起或移动,按之似硬橡皮样。伴水肿者,按压可有凹陷。皮肤呈暗红色,严重者呈青紫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儿科学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4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