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ppt课件.ppt
《解读道德经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道德经ppt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学经典之道德经,道德经演讲大纲,一、前言:道德经介绍二、作者介绍三、创作背景,道德经概述,基本介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
2、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
3、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作者介绍:,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
4、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
5、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内容简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4 。文本以哲
6、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学术研究(主题思想),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老子的哲学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所谓“道”,是指“
7、究竟真实”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而“德”则是“道”的展开,是“道”在人生、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道家立说的目的,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找到究竟真实(道),使人可以自行安顿,进而自在逍遥,臻于化境。,前 言,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与道家是两大支柱,有时携手合作,有时分庭抗礼,形成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家表现深刻的入世情怀,道家呢?是出世、超世,还是别有一番用心与苦心?,前 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老子一书的作者即如司马迁所说,是“周守藏室之史”,他的生平与老子一书的内容也不妨分开讨论。今人所读老子,多以王弼注本为主,再参酌帛书本、竹简本,稍加损益。
8、,前 言,老子看待天下大乱,把焦点置于“人的认知能力”上,若是认知偏差,则欲望随之错乱,所以他但愿百姓“无知无欲”。老子其实另有所指,希望认知可以由“区分”提升到“避难”,再提升到“启明”,亦即以道观物,化解贵贱,抵达一往平等的境界。由此显示老子为何强调“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若是回溯根源,仍须说明何谓“道”,以及人生修行之法:虚与静。,前 言,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由此孕生智慧,可以“观”天地万物的真相,然后肯定“道”是究竟真实。以道为本源,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可以化解于无形。 由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一课程理解真实,体悟智慧,超越生命苦难;并比对现代社会的情境,人们对所谓成功、快乐的
9、心灵焦虑。,前 言,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德尼采(1844-1900)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德海德格尔(1889-1976),前 言,道教起源与发展,1、汉初有黄老道,推尊黄帝为五帝之首,并以老子学说为治国原则。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道才受挫。2、东汉灵帝,在东方有张角,倡太平道,道师持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后发展为数十
10、万人,乃发动农民起义,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遭镇压。3、此时,汉中有张脩 ,以“老子”劝导病人,使病家出米五斗,号称五斗米道。张鲁杀张脩取而代之,自号师君,使五斗米道成为他割据巴汉的工具。张鲁降曹操,受封为镇南将军。此派道次提出“太上老君”的神名,与“道教”的教名。此派有符箓派的特色,至南北朝名为天师道,发展至全国。,道教基本教义:,、源自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又附会老子、庄子,并加以引申,再吸收儒家,阴阳家、谶(chn)纬及佛教等成分,融合而成,基本宗旨为长生成仙。、经典为太平经,把汉代道家关于气的学说神秘化,把养生论引申为长生说。主张通过养性与积德,如行孝、守一、
11、含气、服药等,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基本教义:,3、至上神是“委气真人”,下有神人、真人、仙人、道人,组成神仙世界。受儒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观念的启发,提出“承负”说,谓先人的功过,积之日久,延及子孙,而有福祸之异。4、主张阴阳调和,五行当位,向往君臣民同心协力的封建太平理想。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形成内外丹结合之说。后人则进而以身为炉体,依阴阳的变化,六十四卦的运行,修养精气,结而成丹,是谓内丹。以药石炼制成丹,是谓外丹。丹成可以养性延命,乃至不死成仙。,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发展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因是:,、炼丹成仙的宗旨,迎合了贵族的精神需求;保
12、身隐居的生活方式,受到厌世士人的欢迎;符箓斋醮的消灾治病方法及互助共济的道规,吸引了苦难中的民众。、利用老庄之学,形成一般迷信所缺少的神学体系;又与儒学在观念上呼应,维护纲常名教,以此得到统治者的信任。、它的养生论与医学,有科学成分与实用价值,又能包容各种观念,形成丰富的文化系统。,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王浮老子化胡经。葛洪抱朴子肯定神仙必有,长生可致,集以往神仙外丹理论之大成。学道首在修德守礼:“欲求仙者,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其次则为服用金丹上药:“升仙之要在神丹也。”然后再辅以清心寡欲、房中术、吐纳行气、草木药饵 。此派代表了丹鼎派。陆修静综合符箓派与丹鼎派:又因弘扬灵
13、宝经,被人称为灵宝派。著有三洞经书目录,为道藏奠下体例。,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陶弘景受梁武帝信赖,有“山中宰相”之称。以存神服气为主,辅以诵经、功德。编造等级森严的新的神仙系谱。主张与儒家、佛教三教合流。北魏寇谦之主张“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 其道教称为北天师道。,道教起源与发展,巫,易,史,术数,占卜家,天文家,道德家,墨家,方技家,儒家,医家房中神仙,形法杂占蓍龟,阴阳历谱,五行,黄老道,五斗米道,今日道教,道教的形成(依许地山之说),1 .因应天下大乱,意图彻底解释及解决人的生命问题。2
14、 .方法是跳脱“人中心”的思考模式及价值判断,转而把握究竟真 实道。3 .以道代天,显示革命性;与其修德,不如觉悟,只适合“老者、失意者、智者”。4 .由此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并且开启了从真实到美感的途径。,道家思想特色,道家与儒家的对比,老子与庄子的对比,(一)人的知识能力:区分、避难、启明 人间问题来自人的“知”, 所以要步步提升,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探本求源,至少不能忽略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认知能力。作为万物之灵,人的认知能力无疑是他出类拔萃的必要条件,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的偏差发展,给人间带来了各种困境。那么,“认知”是怎么回事?它的正确作用以及正常发展又应该如何?,老子的
15、道“虚静”详解,1、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之关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2章】首先,人在求生存时,认知能力必须“对万物”加以分辨,厘清外在事物的利与害。譬如,水果之可食与不可食;动物之可近与不可近;环境之可处与不可处。没有这样的区分能力,人的生命必然陷于危险状态;充分使用此一能力,则有利于人类控制万物,进而推演为日益精巧的文明社会。问题在于:一旦区分,产生好坏与贵贱之别,则人们自然群起追逐与逃避,犹如孔子所谓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16、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接着就难免出现竞争、斗争与战争了。,老子的道“虚静”详解,2、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之关系)“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9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13章】藉由经验与学习,人们了解自己“与万物”的关系,也明白短视近利可能造成的后遗症,于是以认知为“避难”之方,不与一般人同样见识,并且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淮南子人间训有一段”塞翁失马”的故事,描述一位老翁的得失观念“总是”与邻人的相反,而事后又一再证明他的远见有理。这正符合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
17、;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明白此一道理,无异于深通人情世故,免于责怪与患难,可以平静而安全地度过一生。,老子的道“虚静”详解,3、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16章】在老子的理想中,还须再往上跃升,亦即以认知为“启明”。所谓启明,就是要由“整体”观点来看待我与万物,使一切合而为一。在此,“整体”所指涉的正是“道”,因为万物(包含人类)皆由道而来,并且也将回归于道。老子推许“明”的意境,谈及的有:“知常者明”
18、 【十六章】“见小曰明” 【五十二章】 “自知者明” 【三十三章】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老子的道“虚静”详解,3、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人若排除自己执着的念头,觉悟自己与万物皆在同一个道之中,明白了永恒的常态现象,然后人生自然可以离苦得乐了。庄子秋水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语,所展现的即是启明之境,以此为凭借,才可进而逍遥无待。 以上已就认知作用的转化与提升稍作说明,其原则也符合老子求道的态度,亦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减少一些。减少之后还要减少,一直到无所作为的地步。无所作为却什么都
19、可以做成。何以如此?因为人的智力有限,不如减损成见与欲望,让万物自然运作发展。,老子的道“虚静”详解,(二)、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 如果克就老子的方法来说,则关键在于“虚”与“静”二字。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在此,虚之后,能空能明;静之后,能安能观。能够明而观,就将觉悟万物源生于道,也回归于道。然后个人不仅不会轻举妄动,刻意造作,喜怒随人,而且还可展现“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趣味。,老子的道“虚静”详解,(二)、
20、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在这段话的最后,说了“没身不殆”(终身免于危险)的结语。“没身不殆”听起来有些消极,好像处于乱世之中,对于众人争夺之物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而事实上,这只是老子思想的初步效应。世间能够转化认知作用,从区分到避难,再由避难到启明者,实在并不多见。能够没身不殆,进一步才可以欣赏老子的积极表现。当然,所谓的积极表现,并未脱离他“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轴。,老子的道“虚静”详解,(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在老子书中,“我”、“吾”与“圣人“这三个字词,所指涉的对象为一,皆是“悟
21、道的统治者”。前引之文的意思是: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及保存着。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老子的道“虚静”详解,1、一曰慈: “慈”是描写母亲的爱。万物源生于道,道对万物有如母亲,无不包容、肯定与珍惜。同理,悟道者对百姓也是一片慈愛之心。老子接着說:“慈故能勇”。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包括锄強济弱,亦即“损有余而补不足”【第77章】,都乐于去做,这不是真正的勇敢吗?换言之,心中存著无私的愛,自然孕生大勇。孔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話,就是“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老子的道“虚静”详解,2、二曰俭 是对待万物的态度。只有自奉俭约的人,才会充分利用資源,让万物的功效推广开來,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读 道德经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3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