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学派翻译理论ppt课件.pptx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构学派翻译理论ppt课件.pptx(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解构学派翻译理论,曹晓东,背景定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 大的冲击代表人及作品,观点,实践中的例子。解构学派的核心翻译观及其得失,背景,翻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后,主要向一些“后现代”翻译理论发展,而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解构主义理论被引入了译学研究。,定义,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消除理性主义(或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观念,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90年代后,解构主义大潮开始衰落,但解构主义的原则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翻译研
2、究领域。,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c)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这是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总的裁决。顾名思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一种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结构,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白逻各斯的含义。,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为(logos)的音译,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类似于我们汉语的道,即所谓:道可道。即规律和本质可以言说。德里达指出,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c是以现时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的结合体;它相信在场的语言能够完善地表现思想,达到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
3、译理论产生巨 大的冲击,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 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 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 因素; 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结构主义,初步理论1922年,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
4、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这是目前所知的最初的结构主义理论,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深入发展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他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学科对结构主义的高度重视,于是,到了60年代,许多重要学科都与结构主义发生了关系。结构主义获得了深入发展。,结构主义理论有以下代表人物:一、斐迪南德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国人类学家。四、布鲁纳,美国教育家。,代表人及作品,观点,实践中的例子,代表人1、瓦尔特本雅明2、雅克德里达3、保
5、罗德曼4、劳伦斯韦努蒂,作品,“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雅明一、本雅明译者的任务阐述的语言哲学:“纯语言”(pure language)问题。1、翻译必须在“纯语言”的关照下方能进行。1)翻译的首要目的。 通过协调语言的多元性使它们相互联结,相互补充,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独特语言,即“纯语言”或“共同语”(universal language),2)“纯语言”的概念。如下图,该图的横向箭头表示原文与译文在“意指方式”上相互呼应,纵/折箭头表示原文与译文在“意指”上相互补充,然后共同形成一个“意指集合”,即“纯语言”。“纯语言”是抽象的,故用虚线表示。,纯语言,译文1,译文2,其他译文,原文
6、,3)“纯语言”是超越任何具体语言的抽象语言,是神秘而虚无的。4)“纯语言”在翻译理论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指一种抽象的语言,这种语言具单义(univocality)和纯粹意义(pure meaning)的特点,它存在于一系列具体语言中,而又不受遮蔽。另一方面,“纯语言”概念是本雅明把握语言差异性与补充性的手段。,2、本雅明从“纯语言”出发,论述了可译性问题。1)他认为,尽管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意指方式(mode of intention),但仍然可能指称同一事物。这种不同意指方式的同一关系,更见证了“纯语言”的存在。2)译者的任务是从一符号的众多意义中进行判断,找出本意,才能达到沟通。3)本
7、雅明认为,原语的符号本身就包含了可译性,而可译性决定了原文和译文的本质。换句话说,原文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4)语言的可译性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可译性本身显示了语言背后的隐含意义。其二是可译性也表现了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的己/异(self/other)结构关系。5)问一部作品是否可译是一个双重问题:一是在这部作品的全体读者中能不能找到一个称职的译者;二是这部作品的本质是否将自己授予翻译,并在充分考虑到翻译这种样式的重要性之后,呼唤着读者。,3、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1)本雅明认为,翻译像哲学、像批评或文学批评。像历史。 德曼(1986)解释说,翻译像
8、哲学,因为翻译像哲学一样都具有批评性。翻译更像批评或像文学批评,因为翻译与文艺批评一样,打破了原文的稳定性,在翻译和理论化的过程中,给原文界定了一种规范的形式。翻译像历史,因为我们不能把历史理解为成熟或运动的自然过程;相反,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变化。,2)如果我们要理解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不能从自然过程的角度去理解,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理解为相似或派生的关系。我们应从译文的角度来理解原文。3)译文与原文在意义或内容上无关,只是语言之间的关系。4)翻译可以说是生命的延续,译文成为原文永恒的来世,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4、译文与原文是平等互补的关系。1)译者要利用语言之间的差异,借外
9、语来倾覆原语的秩序,又把潜藏于原文中,原语无法表达的意念展现出来。2)翻译本身就不应求同,而应存异。在“纯语言”思想关照下,原文与译文的传统的“模式复制”关系转为平等互补关系。翻译的标准也由传统的“等值”或“逼近”(aprocimation)转变为在意指方式上的相互“呼应”(echo)。,3)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语言的意指方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翻译本身是一种不同与原文的意指方式。形式的改变破坏了原来的统一体,译文无法达到像原文那样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因此,“等值”就无从谈起。,5、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1)本雅明认为,翻译不应以原文意思为根据,而应当详细地再现原作意思的表现形式。2)
10、翻译的重点从传递原文的信息或内容转移到语言所具有的特定的表达方式。3)译出的作品和原来的作品应当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延续体中,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独立体。,6、逐行对照式的直译即逐字翻译是最理想的译法。1)在本雅明看来,要再现原作形式,就只有死抠原作字眼。2)译文的自由与忠实原著似乎总是处于冲突状态。要逐字翻译才能解决忠实与自由翻译这一矛盾。3)所有的文体中潜在的意义都蕴藏在字里行间,透过直译法,原有的语言得以吸纳新的元素,使表达更趋成熟。,二、本雅明及其阐释者们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给我们的启示。1、促使我们从新的视角来考虑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使我们更多的考虑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语言本质,各具体语言
11、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的问题以及译文和原文的关系问题。,2、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翻译的作用和地位问题。 解构主义告诉我们,译文是原文的来世,没有译文就没有原文。同时,译文和原文都是体现“纯语言”的碎片,这也意味着原文与译文的地位是平等的。译文是不同于原文的一个新的文本。这从根本上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3、使我们在翻译研究中更重视语言问题。 本雅明和德曼关于语言的本质和意义问题,最终可以通过对翻译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而揭示出来,因为翻译最能揭示出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我们在翻译研究中,还应注意语言的问题。,“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
12、的结构中心论。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 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现验同一性。,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
13、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策略1)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他的解构主义理论就是要颠覆这一认为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一种绝对真理的“在场的形而上学”。2)他得出了几种瓦解(presence)的解构主义策略:异延(difference),撒播(dissemination)、踪迹(trace)等概念。,二、德里达从解构主义思想入手讨论意义的本质和文本的意义。1、Diffe
14、rence(异延)是德里达自创的瓦解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性术语。1)Difference包含了拉丁文differ的双重含义,即一、不同,相异;二、推迟、延期。他这样做本身就有一种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语音为中心语言理论的嘲讽。2)传统符号学理论普遍认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是紧密结合的。德里达则认为:人们从符号中寻找意义时所得到的不过是能指的能指,解释的解释。,每个符号都是由无限延续的符号的差异构成的,“异延”表明符号总是“区分”和“延搁”的双重运动。在空间(共时态上),符号总是为其他符号所限定,从而具有了“非同一的,与其他符号相区别的意思”,使词的意义不能最
15、终确定,其意义有赖于其他符号,而只能在语境关系的区别中决定;在时间(历时态上),符号是一系列差异区分的产物,总是延搁所指的在场,“使意欲暂时不能得到实现或满足,把意义意欲付诸实践时所用的方法抹煞或减弱其效果”。,这种符号的共时态区分引出历时态的延搁,加深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可见德里达把意义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不像解构主义那样将意义视为一个“终点”或“固定点”。3)德里达自创的“异延”这个概念对翻译有两点启示与意义:德里达用此词首先对本体论的“存在”这个概念提出疑问:在场(presence)就是存在吗?“异延”在场就是缺席,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德里达用包括“异延”在内的这些概念
16、构成一张网状结构,宣告了本原的不服存在,文本的永不完整。,德里达用“异延”这个概念旨在说明:意义在它的被解释过程中,不断推迟到来,处于缺席状态,不仅没有到场出现在“现在”,而且把这样的不出现或缺席作为它的意义。4)“异延”的存在造成了现时的不在场,使意义无法确定。德里达认为,虽然不存在现时在场,但有延时的在场,它是前者留下的踪迹(trace),顺着踪迹,就可能暂时找出其意义。,2、在文本意义理论方面,德里达坚持文本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的不确定性。1)文本是一切,因而蕴藏着解释的无限可能性;2)文本不是不确定性的,所以其符号性与其他文本构成一种不断运动的参照关系;3)文本是一个永远超出自身意义的索取
17、过程。3、因此,德里达认为,文本是一个开放,不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封闭而完整的系统。,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翻译的性质、作用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撒”和“逃遁”(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传达的基础上。,3)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翻译的性质)4)德里达认为,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的差异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构 学派 翻译 理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3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