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大气圈与气候系统ppt课件.ppt
《自然地理学大气圈与气候系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大气圈与气候系统ppt课件.ppt(2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大气的组成,特性2. 了解大气水分和降水 3. 掌握大气的运动规律4. 了解主要的天气系统 5. 掌握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6. 理解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本章的基本概念,大气:指围绕着地球的厚层气体。,大气圈:指大气所形成的连续圈层。,大气过程:指大气圈中存在的各种物理过程,如辐射过程、增温冷却过程、蒸发凝结过程等。,气象(天气现象):指由大气过程所形成的风、云、雨、雪、雾、露、霜、冰等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本章的基本概念,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天气:某地区短时间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即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
2、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续变化的综合现象。其特点是多变。,气候:指某地区多年间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一) 干洁空气(干空气): 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 主要成分: N2、O2、Ar,占干空气容积的 99.97、占干 空气质量的 99.95; 次要成分: CO2、O3、CO、CH4、H2S、SOx 等等。 85km以下大气运动和分子扩散使空气充分混合,干空气成分比例维持常定,可以将干空气作为单
3、一气体处理,分子质量为28.964,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一) 干洁空气(干空气): 干空气中,以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最重要。 氮 含量:大气体积的78% 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需要通过豆科植物固氮菌固定在土壤中 影响:对太阳辐射的远紫外线具有选择性吸收,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一) 干洁空气(干空气): 氧 含量:大气质量的23%,大气体积的21% 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有游离氧、原子氧、臭氧、化合物氧等形式 影响: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4、,一、大气的成分,(一) 干洁空气(干空气): 二氧化碳 含量:大气体积的0.03% 来源:有机物燃烧、腐烂、生物呼吸 影响:大气保温作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温室效应,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一) 干洁空气(干空气): 臭氧 分布:10-40km高空,极大值20-25km(臭氧层) 影响: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层空洞:制冷剂(氟氯烃)大量使用,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二)水
5、汽: 含量:占地球总水量的0.001%,相当于24mm的水层。随时间、地点而变,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有关 来源:水面蒸发(海洋蒸发尤甚)、植物蒸腾。 分布:3km 高度以内,随高度的增大,水汽含量减少 更新周期:11d 性质:大气中唯一可以发生相变的大气组分 影响:吸收、放出长波辐射;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热量;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三)固体杂质、液体颗粒(气溶胶) 组成: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如大气尘埃、小冰晶) 分布:集中分布于大气层底部 来源: 自然源(火山灰、宇宙尘埃、陨石灰烬、植物花粉孢子、岩石风化后的
6、粉尘、森林着火后的灰烬等) 人工源(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烟、粉尘等) 影响: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大气透明度;成云致雨必要条件,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PM10 与 PM2.5,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PM10 与 PM2.5,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一)大气质量 1.大气上界 理论上是气压为0或接近0的高度 气象学家认为,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过去曾把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km)定为大气上界。 高层大气物理学中常把大气上界定在300
7、0km左右。,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一)大气质量 2.大气质量 理论上大气质量:假定大气是均质的,大气高度为8000m,整个大气柱的质量为其中0为T=0,P=1013.25hPa时的大气密度。则整个地球大气的质量为5.14108kg,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36km,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1.气压 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1cm2)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单位:毫米汞柱和帕斯卡(Pa)(国际单位),气象学采用百帕(hPa
8、)为单位,1 hPa 10-2 Ncm2 测量方法: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计,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1.气压 标准大气压: 温度为 0 ,纬度为 45的海平面气压为 1013.25 hPa,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变化:地面气压在980 1040 hPa 之间变化,平均为 1013 hPa 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与非周期性变化,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1.气压 水平分布:,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9、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1.气压 气压场与气压系统: 等压线: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各点组成的面,是一个起伏不平的曲面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1.气压 气压场与气压系统: 低气压:简称低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陷如盆地,空气向中心辐合,气流上升 高气压:简称高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如山丘,空气向四周辐散,气流下沉,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
10、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1.气压 气压场与气压系统: 低压槽:简称槽,由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一方突出的部分。在槽内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槽附近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谷,空气向槽内辐合上升,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1.气压 气压场与气压系统: 高压脊:简称脊,由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一方突出的部分。在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脊线附近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脊,空气向外辐散,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1、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1.气压 气压场与气压系统: 鞍(鞍型气压区):两个高压与两个低压相对应的中间区域,其附近空间等压面形状似马鞍,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2.气压的垂直分布 规律: 气压大小取决于所在水平面上的大气质量,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柱质量减少,所以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近地面层每上升10m,气压减少1 hPa;随着高度的升高,递减率也随之减小,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2.气压的垂直分布 气压随
12、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的关系 (1)气压相同条件下,气柱温度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压梯度越小,暖区气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 (2)气温相同条件下,气压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压垂直梯度越大,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气压垂直梯度,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2.气压的垂直分布,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2.气压的垂直分布 理想大气中高度与气压的关系 常用百帕表示海拔高度 1000 hPa 海平面; 500hPa 5500m; 300hP
13、a 9000m,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 2.气压的垂直分布,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 5 层: 1、对流层:大气的最低层,自地面到 818km,平均11km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剧烈的垂直对流运动;天气变化显著;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 5
14、层: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 55km 高度为平流层 特点: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的升高不变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 5 层: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 85km 高度为中间层 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因为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氧能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所以该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在
15、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 5 层: 4、暖层:从中间层顶到 800km 高空为暖层 特点 :空气稀薄;温度因大气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高度电离;常常出现极光,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 5 层: 5、散逸层(外层): 800 约3000km 的大气层 特点:空气极其稀薄;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升高;地球引力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逃逸至宇宙空间,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第
16、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四)标准大气 定义:人们根据高空探测数据和理论,规定了一种特性随高度平均分布的大气模式,称为“标准大气”或“参考大气” 特性:空气是干燥的(假定);在86km以下是均匀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为28.964 kg/kmol;处于静力学平衡和水平成层分布,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三、大气的热能,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三、大气的热能,地球大气系统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特点:太阳表面温度约
17、6000K,其辐射能绝大部分集中在波长0.15 4.0 之间,因而称为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和地面温度为250 300K,辐射波长主要在 3 120 之间,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常数(S0):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即 1367Wm2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取决于: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的正弦 成正比(朗伯定律);日地距离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与日地 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年变化约7;可照时数太阳辐射强度与可照时数成正比, 夏强冬弱。,2、太阳
18、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过程,大气的吸收: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包括臭氧、氧、水汽、二氧化碳、云、雨滴、气溶胶粒子等,它们选择性吸收太阳辐射(太阳光谱的两端)。,大气的散射和反射: 空气质点小,选择散射短波辐射;而水滴、尘埃等质点大,散射无选择性,称为漫射。散射波长集中于可见光波段。 云层、气溶胶粒子等有较强的反射作用,如云层平均反射率达5055。 上述三种方式中,反射作用最主要,其次是散射,而吸收作用最小,它们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了约一半。,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两部分:直接辐射(S)和散射辐射(D), 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SD)。,直接辐射: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影响。 贝尔
19、(Beer)削减定律,S I0 P m I0:太阳常数;P:大气透明度; m:大气质量。,直接辐射有日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散射辐射: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 云的特性(云量、云状)和海拔高度等影响。,太阳总辐射,影响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因素,也是影响总辐射的因素,所以总辐射也有日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在我国,年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是海拔高度大的西藏(212252Wm2),干旱少云的新疆、青海、黄河流域次之(159212Wm2 ),而云、雨较多的长江流域与华南大部却较少(119159Wm2 )。,4、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另一部分被反射。反射部分占
20、总辐射量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r)。 反射率的大小取决于:地面性质(水面、陆面);地面状态(颜色深浅、粗滑、干湿)。,陆面反射率约1030,洁白的新雪反射率可达9095;水面反射率平均约10。,(二)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地面和大气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按其自身温度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长波辐射。,1、地面辐射:地面以电磁波的方式向上发射指向大气的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其波长为3 80 ,最大辐射能量波长在9.6 。 地面辐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温度(平均300K)。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于放射的辐射而增温;夜晚没有太阳辐射,地面因辐射而降温。 “大气窗”地面辐射绝大部分( 75 95)被大气吸收,只
21、有波长8.412 的部分,可穿过大气层逃逸到宇宙空间,所以称此波段为“大气窗”。,2、大气辐射:,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按其自身温度,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发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它的波长为 7 120 ,最大辐射能量波长在15 。 其大小取决于大气温度、湿度和云天状况。,3、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辐射向下指向地面的部分,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几乎全部为地面所吸收,这对地面因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所以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三)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把地面和对流层看作一个统一体,称为地气系统。地气系统在一定
22、时间内辐射能收入与支出的差,称为地气系统净辐射,即: Rs(SD)(1r)qaF式中, Rs地气系统净辐射; qa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F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 地气系统净辐射随纬度而变,低纬为正值,有热量剩余;高纬为负值,热量亏损,以南、北纬30附近为转折点。高低纬地区之间的气温差异,推动大气环流和洋流的运动。,辐射平衡1,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地气系统的温度多年基本不变,全球是到达辐射平衡的。 大气上界一年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为342.8 Wm2,同时又有相同数量的能量,以短波辐射或长波辐射的形式通过大气上界返回宇宙空间,所以地气系统的热能收支是平衡的。,四、气温,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即空气
23、冷热程度)的数量度量。目前,气象观测和记录的气温,是指离地面一定高度上(我国规定离地面1.5m高),放在百叶窗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空气温度。 通常以摄氏()和华氏()两种温度单位表示,我国采用摄氏度数为单位。 在理论研究方面,多数采用绝对温度(或称开氏温度),以( A)或( K)表示。 温度单位换算如下: AC273.16 KC273.16,(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大气温度的时间变化,包括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气温周期性变化,以及由大气运动引起的非周期性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指一天内气温的高低变化,它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小时左右)和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变化过程是一条正
24、弦曲线。 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的日较差或称日振幅。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减少,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晴天大阴天小;夏季大冬季小;大陆大海洋小。,气温日变化,2、气温的年变化,指一年内气温的高低变化。年最高气温出现在夏至后的7月或8月,年最低气温出现在冬至后的1月或2月。 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的年较差。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大陆大海洋小;内陆大沿海小。 气温的年变化反映了气候上的冷暖,是划分气候季节的重要指标。,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是由于大规模的气流交替而引起的。,(二)气温的水平分布,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表示。主要受纬度、
25、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特点: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北半球南北温差冬大夏小,南半球则季节相反;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凸向赤道,在海洋凸向极地,反映同一纬度上陆地冷于海洋,夏季时则相反;南半球洋多陆少,等温线较平直;高温带(冬、夏月平均温均24)不是出现在赤道,冬季在 5 10 N,夏季在 20 N左右,该带称为热赤道。,洋流的影响大,中纬度西岸气温比同纬度的东岸高。冬季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等温线急剧向北凸出,反映黑潮暖流、阿留申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的强大增温作用;夏季北半球等温线沿非洲和北美西岸向南凸出,反映了加那利寒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南半球冬夏最低气温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地理学 大气圈 气候 系统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3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