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居住区规划设计ppt课件.ppt
《第十章居住区规划设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居住区规划设计ppt课件.ppt(2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目 录第一讲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二讲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三讲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成果、任务、原则及设计目标、要求第四讲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第五讲 公共建筑设施用地规划设计第六讲 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第七讲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第八讲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第九讲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第十讲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例,居住区规划设计,第一讲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井田制,“井田制”即将土地划分为形如“井”字的棋盘式地块,其中央为公田,四周为私田和居住聚落,在确立土地所有关系的同时也因此确立了土地所有者的居住形式如(图10-1)。“井田制”出现在奴隶社会,是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
2、。殷周时期“一井”即为“一里”,是秦汉“闾里”的原型,“井田制”的棋盘式和向心性的划分对我国城市的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最初的街坊 中国古代的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的历史发展过程,里坊碑刻图,“闾里”秦汉时对居住区的称谓,面积约为1平方里(约17公顷)。“里”曹魏邺城(图10-2)的居住单位,面积约为30公顷左右。“坊”是唐长安城(图10-3)最为典型的居住单位,唐长安城的人口规模达100万人,用地规模为80公顷左右,坊的面积大的为80公顷,小的也有27公顷左右。这些居住单位均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设有坊墙、坊门,每晚实行宵禁,坊门关闭,禁止出入。由此可以看出从“闾里”到
3、“坊”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单位的面积越来越大,此时的居住区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还非常封闭。,唐长安里坊复原图,唐长安里坊复原图,唐长安里坊复原图,街巷 到北宋仁宗时,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单一居住性坊里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来的坊里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代替,宵禁被取消,夜市出现,住宅直接面向街巷,多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北宋清明上河图(图10-4)上描绘即为这一时期汴梁的街巷景象。,胡同、四合院明清北京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城市,虽在城市总的规划布局、道路分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没有较大变化。但是这
4、一时期值得一提的就是胡同与四合院(图10-5),居住区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地段,间距约70m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四合院相并联。,2、街坊的扩大 顺着交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大型化逐渐形成了开放的打社会,正是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导致了街坊的扩大。 里弄的产生,所谓里弄,其一般形式即城市街道两侧分支为弄,弄两侧分支为里;一般不通机动车,日照、采光、通风较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上海、天津两地的里弄(图10-6、图10-7)大致代表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里弄形式。,上海城市印象里弄,武汉印象,3、扩大街坊的规划思想 上世纪40年代,成片的大规模的一次性兴建,产生了指导建设的规划理论和思想。,4、邻里
5、单位,佩里的邻里单位示意图,a.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b.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c.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d.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e.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f.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5、居住小区,1956年前苏联提出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形式 小区要形成完整的区域社会,是以交通干道、自然的界域形成的界定的完整地段,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6、邻里单位、居住小区简单的扩大、综合7、居住区理论 一般称
6、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8、综合区理论 强调工作、生活更好的融合道一起,可溶性的工业、商业等和居住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居住形式。 综合体建筑:马赛公寓 综合居住区:密尔顿凯恩斯,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这种组合体最早是由现代建筑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图10-12)中得到体现,前苏联在
7、70年代的齐廖穆什卡新生活大楼(图10-13)可住2000人,大楼内设有远比小区更为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马赛公寓,马赛公寓,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的用地内(一般为100150公顷)不明确划分居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如英国的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图10-11)对扩大小区做了很好的实践探索,在新城中的费思密德居住区是典型实例(参见规划实例3)。,9、社区理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
8、社会实体。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现代居住生活的变化个人的变化家庭的变化生活空间的变化,社区与小区的共同点: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与小区的不同点:社区是从人的价值、物质关系确定的,小区从人口、用地规模数量决定价值取向不同,10、我国居住区未来发展趋势(1)集约化倾向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问题的加重,住宅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已由个体扩大到整个居住区,集约化居住区应运而生。它将居住区公共设施与住宅建筑联合协同规划建设,将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联合协同规划建设,将建筑综合体和住区空间环境联合协
9、同规划建设,以获得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在有限的土地与空间内可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2)社区化倾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为市场经济体制,居住社区便成为社会结构中最稳定的基本单元。因而居住区将不仅需进一步完善其物质生活支撑系统,更需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精神生活空间场所,并体现其和谐的社区精神与认同感。,(3)生态化的倾向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态建筑、生态住宅、生态居住区的理念已开始逐步被广大居住者和房地产开发商所接受,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新闻媒体对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
10、注与支持。生态居住区以强调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在居住者、发展商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颐养化的倾向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在发达国家早就出现的问题,在我国也在慢慢出现。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老年绝对人口数为世界第一。因此,居住区中必须设计相应的养老设施,甚至应建立起老人的颐养服务系统,如增设老年人公寓、老人俱乐部、老人看护照料中心,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以及老人室外活动休憩场所等,使其成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乐园。,(
11、5)智能化倾向 目前,全国新建的居住区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建设智能化系统,特别受到青睐的是安防装置与宽带接入网。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经济较为发达沿海城市等已建设了不少高水平的智能化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化居住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扩展,甚至将智能化小区扩大为社区或城市。,第二讲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1、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与其它用地两大部分。(1)居住区用地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类用地的总称。其中各用地的构成为:1)住宅用地 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
12、杂物院等;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道路、场地和绿地等;3)道路用地 指区内各级车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不包括宅间步行小路和公建用地内的专用道路;4)公共绿地 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于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2)其他用地 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用地以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四大类居住用地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结,是一个有机整体,每类
13、用地按合理的比例统一平衡,其中“住宅用地”一般占“居住区用地”的50%以上,是居住区比重最大的用地,四大类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见(表10-1)。,2、居住区环境的构成要素,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和植物等。人工要素包括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游憩设施等。社会要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风尚、社会网络、居民素质、地方文化传统等。,3、居住区的规模,居住区的规模同城市规模一样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标志。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单元,往往需要形成一个适当的规模,而这个规模往往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14、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居住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现代城市交通发展往往需要城市干道之间要有合理的间距,以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快速和畅通。因而城市干道所包围的用地往往是决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一个重要条件。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m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公顷左右。,4、居住区的分级,(1)居住区 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
15、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人口规模一般是3万5万,户数1000016000户,用地规模150200公顷。,(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人口规模一般为1000015000,户数30005000户。,(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5、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3 规划结构图的解释,一、内涵 组团 公共服务
16、中心 绿地结构中心 较大型公共设施,如小学、幼托 车行道 人行道 主次出入口,结构,路网,小区中心,内部关系,外部关系,2.结构的分类,a.功能关系,b.景观结构,c.交通结构,d.区位关系,7、方法步骤,先外部关系后内部关系1.主次出入口2.路网3.中心区4.居住组团5.较大型设施6.主要景观,8、评价,1.功能关系是否合理2.景观关系搭配是否美观3.交通流向是否通畅4.形态是否合理(日照、采光、通风),第三讲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成果、任务、原则及设计目标、要求,1.居住区规划的成果,(1)居住区详细规划总平面图 图中应标明:用地方位和比例,所有建筑和构筑物的屋顶平面图,建筑层数,建筑使用性质
17、,主要道路的中心线、道路转弯半径、停车位(地下车库和建筑底层架空部位应用虚线表示其范围)、室外广场、铺地的基本形式等。绿化部分应区别乔木、灌木、草地与花卉等。,(2)规划结构分析图 应全面明确地表达规划的基本构思,用地功能关系和社区构成等,以及规划基地及周边的功能关系、交通联系和空间关系等。,(3)道路交通分析图 应明确表现出各道路的等级,车行和步行活动的主要线路,以及各类停车场、广场的位置和规模等。,(4)绿化景观系统分析图应明确表现出各类绿地景观的范围、功能结构和空间形态等。(5)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包括道路竖向、室内外地坪标高、建筑定位、室外挡土工程、地面排水以及土石方量平衡等
18、。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包括给水、供热、污水、雨水、燃气、电力电讯等基本管线的布置。,b.景观结构,(6)住宅单体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图中应注明各房间的功能和开间进深轴线尺寸。并应注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不同类型住宅均应进行设计。(7)各等级的道路横断面图以及主要街景立面图。(8)整体鸟瞰图或透视图以及景观节点图。(9)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规划设计指标。,(10)基本指标:总用地面积(公顷)、居住总人口(人)、总户数(户)、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停车位(辆/百户)、住宅平均层数(层)、住宅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平方米)、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等。(11)用
19、地平衡表。主要包括四大类用地的面积及所占比例。,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或户数)和用地大小;(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3.居住区规划
20、的原则,(1)社区发展原则 1)适宜居住 2)识别与归属(2)生态优化原则(4)以人为本(3)整体性与多样性原则,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1、舒适2、便利3、卫生4、安全5、美观,第四讲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住宅用地在居住区用地中占地比重最大,一般占到50%60%,对居住生活质量、居住区以至城市面貌、住宅产业发展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住宅用地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住宅选型、住宅合理的间距与朝向、居住区通风、居住区噪声防治、住宅群体组合方式等因素。,住宅选型应综合考虑国家现行住宅标准,地区特点、家庭人口结构、住宅建筑层数、四节(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经
21、济等要求,合理确定住宅的类型与户型。,(1)住宅内部的功能组成及各类空间1)住宅内部的功能组成。,2)住宅内部的各类空间 起居室、书房 起居室是家庭团聚、会客、娱乐消遣的地方,其空间性质属于“闹”区。一般讲,起居室是一个家庭中最主要的一个房间,也是最大的一个房间,因此,起居室的面积在满足家具布置要求的同时(电视机与沙发的距离最好大于3m),还要考虑一定的活动面积。一般起居室面积在1830平方米。起居室可独立设置,也可以与餐室、书房结合布置,在居住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亦可设在卧室内,但卧室面积不小于12 平方米 。, 卧室 卧室是家庭休息的场所,其数量和大小主要由一个家庭成员的数量及家具的尺寸来决
22、定。卧室的面积一般不宜过大,尽量保持其和谐温馨的氛围,其空间性质属于“静”区,一般分为主卧室和次卧室(有些面积较大的住宅还有客房、保姆室等)。卧室设计主要考虑家具布置和必要的活动空间。主卧室的家具主要有:双人床(有时需考虑婴儿床)、衣柜、床头柜、梳妆台、沙发、电视柜等,次卧室主要有单人床、衣柜等,对于兼作学习用的卧室,还需放置书架、书桌等。卧室的家具布置主要考虑床的位置,一般讲一个房间应保证有两个方向布置下床,因此,主卧室的面积不宜小于12平方米,次卧室的面积不宜小于8平方米。,餐厅、厨房 餐厅是家庭成员吃饭的地方,其主要家具为餐桌椅、酒柜等。餐厅可合在客厅内,也可合在厨房内。独立设置的餐厅,
23、一般其面积不宜小于6平方米。 厨房是供居住者进行炊事活动的空间。传统厨房的设备主要是炉灶、洗池和案台。这些固定设备的布置一般有单排、双排、L型和U型几种布置方式。现代家庭除了上述设备外,还有许多家用电器,如冰箱、消毒柜、电烤箱和微波炉等。 餐厅与厨房可相互结合进行布置,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可过远。,卫生间 卫生间是供居住者进行便溺、浴、盥洗及洗衣四种功能的活动空间,主要设置大便器、洗脸盆和浴盆(或简易淋浴)等卫生设备。卫生间要有良好的通风设计,最好采用窗直接通风,如条件限制不能直接通风、亦应设计排风口或用排风扇组织排风。卫生间内与设备连接的有给水管、排水管,还有热水管,需进行管网综合设计,使管线走
24、向短捷合理,并应适当隐蔽,以免影响美观。卫生间的楼地面宜比其他房间低2060mm,并宜设置地漏。,楼梯间、电梯间、走廊 楼梯间、电梯间、走廊是住宅内的交通空间,它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的行走、搬运工作外,还要满足特殊情况下如:搬家、抬担架、紧急疏散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住宅对楼梯间、电梯间、走廊的尺寸都有一定的要求。,(2)、住宅的类型与户型1)单元式住宅的类型 梯间式 梯间式是由楼梯平台直接进入分户门,一般每梯可安排二至四户,如(图10-20)。这种形式平面布置紧凑,公共交通面积少,户间干扰少,但安排户数受限制,多户时朝向通风难于保证。一梯二户一梯四户一梯三户,走廊式 走廊式是以楼梯通向各层廊道,由廊
25、道进入各户。每层住户依公共走廊长度的增加而增多,此类住宅楼梯利用率高,户间联系方便,但相互之间有些干扰。 走廊式住宅以其公共走廊的位置和长短分有长外廊、长内廊和短内廊住宅之分。,集中式(点式) 点式是数户围绕一个楼梯布置,四面临空,皆可采光、通风,分户灵活,每户有可能获得两个朝向而有转角通风,外形处理也较为自由,可丰富建筑群的艺术效果,建筑占地少,便于在小块用地上插建。但节能、经济性比条式住宅差。每层联系的户型可多可少,一般在高层住宅中采用较多。,天井式 天井式是在单元的中部或边部开挖天井,来解决部分房间的采光、通风,但天井内的音响、视线、烟气、清洁难以保证。,2)单元式住宅的户型过道式 通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 居住区 规划 设计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3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