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史ppt课件.pptx
《西方建筑史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建筑史ppt课件.pptx(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建筑史,第一章 古典主义根基,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它的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爱琴文明是希腊最早的文明,它是爱琴海及周边地区青铜文明的统称,其中心先后在克里特岛和迈锡尼。 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岛出现了最早的国家。文明中心移至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克里特岛文明与迈锡尼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建筑产生的背景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同样也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 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一些常见的材料像是木材,用来
2、支撑和当作屋梁;特别是许多民宅,将未烧结的砖用来筑墙;而石灰岩和大理石被用来做寺庙和公共建筑的柱子,墙壁和上半部份的建筑;陶瓦用做屋瓦和装饰;而金属,特别是青铜,被用在装饰的细节部份。,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特点 第一,平面一般为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3种柱式, 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克柱式、 科林斯式柱式。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柱
3、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林斯柱式,多立克柱式,特点:没有柱基,通常由长凹槽,顶端是简单的短而厚的柱头,柱头没有装饰,柱身高度是柱头直径的4到6倍之间。整体特征是线条刚劲、坚强有力。帕提农神庙。,帕提农神庙是雅典卫城主体建筑,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不仅规模最宏伟,坐落在卫城中央最高处,庙内还存放一尊黄金象牙镶嵌的全希腊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帕提农神庙,爱奥尼亚柱式,特点:线条柔美,纤细秀丽,源于女性身体比例的启发而形成。与多立克式不同,爱奥尼亚的柱子都有基座(柱身和平台之间的
4、部分)。柱头上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两个螺旋式,它们承托的上方檐部远比多立克式轻的多。,科林斯式柱式,特点:并非指构造方式,而纯粹为装饰花型柱头。科林斯式其他部分都借用了爱奥尼亚式,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比例比爱奥尼克柱更为纤细,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宙斯神庙位于奥林匹亚村,是为了祭祀宙斯而建的,也是古希腊最大的神庙之一。宙斯神庙是科林柱式的风格,而且一概使用大理石。和众多的古希腊神庙一样,宙斯神庙也遭受严重的破坏,104根柱子中仅存13根。,宙斯神庙,特点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
5、独特的装饰艺术。,特点四,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特点五,古希腊建筑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自身所载的绘画及雕刻艺术给人以巨大强烈的震撼,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令它经久不衰。它的梁柱结构,它的建筑构件特定的组合方式及艺术修饰手法,深深地久远地影响欧洲建筑达两千年之久。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希腊的建筑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 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建筑风格,它几乎贯穿在整个
6、欧洲两千年的建筑活动中,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还是集体主义时期都可见到希腊的再现。古罗马的建筑受古希腊建筑影响最深,罗马时期还发展出了自己的一种混合柱式,来源都取自于希腊柱式。,伊瑞克提翁神庙,帕提农神庙,雅典卫城的山门,阿波罗神庙,雅典的利西拉特合唱队纪念碑,埃比道拉斯剧场,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主要是拱券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
7、特点。,古罗马建筑特点 建筑类型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在今黎巴嫩)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建筑的形制成熟,与功能结合 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
8、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罗马大角斗场的鸟瞰图与截面图,古罗马建筑的三个时期 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 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 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 古罗马马采鲁斯剧场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除了神庙之外,公
9、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 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 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10、罗马图拉真纪功柱 高达38米,有大块克拉拉大理石构成,形成一种图解式石书。它的独创性在于从墩座一直延伸到柱头的连续螺旋式浮雕。,凯旋门 罗马广场的特征,那就是在其东西两端作为标志的纪念性独立拱门。 凯旋门上都遵循同样的设计定规:在标准化拱门两旁有屹立于柱基或结构用雕刻嵌板之上的科林斯或混合柱式柱子。在早期凯旋门中,这些柱子间是相互接合的,但从公元2世纪开始,开始分离;在柱子上部却是一个彼此结合的檐部,覆有一高耸的顶楼,在其庞大的罗马柱头刻有奉献铭文,这可以说是凯旋门最为优雅的特色之一。顶楼周围一般塑有雕塑群,通常包括一辆战车,四马双轮战车。,提比留凯旋门,第度凯旋门 混凝土结构,表面贴有彭忒里
11、克大理石,它既是最后一批单拱凯旋门之一,也是第一批采用了一种新型柱头的公共建筑之一,那就是始至奥古斯都时代的混合柱式。 柱式突出特点就是在科林斯柱头莨苕叶饰板之上。,罗马 君士坦丁凯旋门(313315),古罗马五种柱式,塔斯干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多立克柱式,发展后的爱奥尼柱式,混合式柱式,第二章 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式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迁都至拜占庭,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定都拉文纳,于476年被日耳曼人占领;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几经盛衰后在1453年被土耳其所灭。 早期基督教建筑与拜占庭建筑同在,它包
12、括330年罗马帝国迁都后帝国的西部的建筑,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西罗马的建筑,以及西罗马灭亡后300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其主要类型是基督教堂。,教堂格局同拜占庭建筑一样有三种形式: 巴西利卡式、集中式与十字式。,巴西里卡式 梵蒂冈圣彼得老教堂(333年) 入口朝东,前有内院进深 60米,室内四行柱子把空间纵分为五个部分,中厅高而宽,两侧侧廊低而窄,末端有一半圆形神坛。16世纪被拆除后建造了现在的圣彼得大教堂。,老圣彼得教堂平面图(动工于公元333年,16世纪后被圣彼得大教堂完全取代),集中式 集中式教堂的布局不像巴西利卡式那样主要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而是一个圆形大厅。中央部分是一个大的
13、穹窿,周围是一圈回廊。 圣康斯坦齐亚大教堂(350年) 原为罗马皇帝康斯坦丁长女康斯坦齐亚准备的洗礼堂,康斯坦齐亚死后,建筑成了她及其亲属的陵庙,在公元1256年改为教堂。,由于这个穹窿的跨度仅12米,所以在下面支撑的不是万神庙那样的一圈厚墙,而是12对柱子。,圣康斯坦齐亚大教堂(350年),巴西利卡式与集中式的区别,十字式 拉文纳的加拉.普拉西第亚墓 欧洲现存最早的十字式教堂,内部前后进深约 12米,左右宽度约10米。平面十字交叉上有穹窿,外盖四坡瓦顶;四翼的筒形拱顶外盖两坡瓦顶。,拜占庭式建筑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
14、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拜占庭式建筑发展三个阶段 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仍然是以教堂为主。在 三种早期教堂形式的基础上, 作出了独特贡献对穹窿
15、 的偏爱。在原来厅堂式教堂 的中厅顶上,加上穹窿。象 十字式教堂那样中央已有穹 窿的,就加大跨度。,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圣索菲亚教堂外观,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为了解决平衡掉穹窿施加的外推力问题,设计者于是在大穹窿的两侧加了两个小一些的穹窿来分担大穹窿的重量,再
16、加上帆拱、柱墩来撑住小穹窿。这样还嫌不够稳,厅堂内部、外部还使用了大量的拱来承重。其结果就是现在这样层峦叠嶂般的一番景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中央大穹窿的顶离地面近55米。,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出于同属东正教信仰的关系,圣索菲亚大教堂对于东欧建筑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这种在方厅上加圆穹窿的做法被许多地方的教堂所仿效。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
17、大教堂的西立面,圣马可大教堂平面图及内部,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拜占庭式建筑特点 一、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二、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 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 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 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三、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 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四、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 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内部装饰 墙面往
18、往铺贴彩色大理石,拱券和穹顶面不便贴 大理石,就用马赛克或粉画。马赛克是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成。,罗马帝国的陷落并不标志着拜占庭建筑的终结,因为它在俄罗斯、意大利和法兰西以丰富多彩,有时甚至是以令人震惊的方式继续发展着。,圣索菲亚大教堂外部,基辅(10151037),变容节大教堂外观,基扎(1714),第三章 加洛林王朝和罗曼建筑,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是自公元751年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王 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员以“宫相”的身分涉理王国朝政。在公元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温家族,正式坐上法兰克王国的王位。在王朝其后的鼎盛时期,加洛林家族在名义上复辟了罗马帝国,也即是开创了后世所谓的神圣
19、罗马帝国。这使加洛林王朝成为最为后人所记得的法兰克王朝之一。,加洛林时期建筑 加洛林时期的建筑很少保留下来,最重要而且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建筑纪念可能就是帕拉蒂尼礼拜堂。,帕拉蒂尼礼拜堂穹顶,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
20、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罗曼建筑特点 无论是教会建筑还是世俗建筑,罗曼式建筑普遍给人以坚固而有力的印象。与之前的古罗马建筑和之后的哥特式建筑均以柱子、壁柱和拱作为承重构件(或者是看上去如此)相比,罗曼式建筑则与拜占庭建筑类似,依靠墙、或是被称为墩柱的墙段承重。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
21、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在不同地区的发展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米尼亚托教堂:山墙上多种格纹的交叉使用。 比萨主教堂建筑群:使用了繁多的立柱。,德国 施派尔大教堂 出现了十字拱顶,使受力点由 二根柱子变为四根柱子,表现 了向哥特式建筑发展的趋势。 施派尔主教座堂是目前世界上 存留最大的罗曼式教堂建筑。,法国 卡昂的圣斯德望教堂出现了六分拱顶。,第四章:哥特试验,哥特式建筑诞生于12世纪30年代,确切地说,发端于法兰西岛,圣丹尼斯教堂。,哥特风格的发展时间顺序: 从12世纪早期的法国风格,到13世纪一种更为复杂的“辐射式”风格,接下来在法国成功的经历了一种更为花哨的变化,称之为“火焰式”,随后
22、传播到除英国外的欧洲城市的许多地方。从12简单的尖拱,到更为精巧的“盛饰”风格,最后以一直延续至16世纪的“垂直”风格告终。,主要代表 法国巴黎圣母院、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西立面(12001250),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动工于1245年),德国科隆大教堂(动工于1248年),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动工于1386年),哥特式建筑特色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作用是将所有的内部空间以骨架券链接为整体。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德国科隆大
23、教堂高耸的尖肋拱,飞扶壁,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法国亚眠大教堂双层飞扶壁,花窗格,兰斯大教堂的花窗格,十字平面,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门,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束柱,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建筑中发生的变化 装饰艺
24、术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堂室内的壁画取而代之的是彩色玻璃窗。雕刻的题材也变得更单纯、更固定了,人像雕刻开始表现自然人的比例,姿态和动作,人物渐渐有了体积感,关从背景中分离中走了出来,不再作为一种装饰的背景主题,并且所有雕刻都上了色,以加强视觉效果。,火焰式,源于哥特式花窗格中由双反曲线构成的向上飞腾的火焰形装饰图样。将巨大的拱券、拱肋与柱子连为一体,并在室内外的拱券以及墙面、尖塔等构件上采用火焰式装饰,代表建筑有圣马可卢教堂。,辐射式和火焰式辐射式,拱肋变得更细并雕刻有线脚,柱头去除了卷叶装饰而被简化为柱身的一部分。教堂的立面装饰更加丰富,花格窗更加精美细致,飞扶壁也装饰着透雕式的纹样。塔楼向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建筑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3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