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基础ppt课件.ppt
《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基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基础ppt课件.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钢的合金化基础,主讲:黄丽红,主要内容,0. 前言1. 钢中合金元素及其分类依据2. 合金元素对钢的作用3. 钢的强化机制4. 改善钢塑性和韧性的途径5. 合金元素对钢相变的影响6. 钢的冶金质量,0 前言,合金化:加入适当元素改变金属性能的方法。合金元素、合金钢(主要元素:Cr、Ni、Mo、W、V 常存元素:Mn、Si )注意:合金元素不一定直接影响钢性能,大部分是由于影响相变过程。,(1)杂质元素(impurity- element),常存杂质,冶炼残余,由脱氧剂带入。 Mn、Si、Al;S、P难清除。,隐存杂质,偶存杂质,生产过程中形成, 微量元素O、H、N等。,与炼钢时的矿石、
2、废钢有关, 如Cu、Sn、Pb、Cr等。,1. 钢中合金元素及其分类依据,热脆性 S FeS(低熔点989);? 冷脆性 P Fe3P(硬脆); ? 氢 脆 H 白点。,(2)合金元素(alloying-element) 为合金化目的加入,其加入量有一定范围的元素称为合金元素。 钢中常用合金元素: Si、Mn、Cr、Ni、W、Mo、V、Ti等。,1. 钢中合金元素及其分类依据,一、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分布第二周期:B、C、N;第三周期:Al、Si第四周期:Ti、V、Cr、Mn、Co、Ni、Cu、第五周期:Zr、Nb、Mo第六周期:W第七周期:稀土元素、TaS、P一般为杂质元素,1. 钢中合金元素及
3、其分类依据,一、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分布合金元素的存在形式(溶于钢中或形成新相),主要包括:溶于铁素体、奥氏体或马氏体中,形成固溶体;溶入基体形成强化相;(形成碳化物或金属间化合物)-强化相形成非金属夹杂物;(氧化物、氮化物或硫化物等)第二相以游离状态存在。单质取决于种类特点、含量、冶炼方法及热处理工艺等,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固溶体,化合物,游离态,固溶体,碳化物,金属间化合物,非金属夹杂物,合金渗碳体,特殊碳化物,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例:形成合金F 合金元素溶入F后,由于原子半径和晶格类形的差异,必然引起晶格畸变,产生固溶强化,使的强度、硬度,而塑、韧性略有下降。P、Si、Mn、Ni
4、是显著的强化元素。,固溶体,固溶于F、A、M中Ni、Si、Co、Mn、Cr、Mo、W,它是合金元素溶入渗碳体中并置换部分铁原子而形成的碳化物。(Fe , Me)3CMe代表Mn、Cr等合金元素。合金渗碳体比一般渗碳体稳定,硬度高,所以可以提高耐磨性。,合金渗碳体,如(Fe,Mn)3C、 (Fe,Cr)3C、(Fe,Mo)3C、 (Fe,W)3C、等,由中强或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的碳化物。其共同特点是:熔点高、硬度高、稳定性高、很难溶入中。,特殊碳化物,VC、TiC、NbC、ZrC、WC、MoC 、 W2C、 Mo2C、 Cr23C6、 Cr3C7、 Fe3Mo3C、 Fe3W3C、,金属间化合
5、物,FeS、FeCr、Ni3Al、 Ni3Ti、 Fe2W,非金属夹杂物,Al2O3、AlN、 SiO2、 TiO2 、MnS,游离态,如Pb、Cu等,*合金元素改善钢的热处理工艺性能,除Mn,(P)外,所有合金元素都阻碍钢在加热时A晶粒的长大,尤其是Ti、V、Nb、Zr、Al等,可形成C、N化物,阻碍晶界迁移,细化晶粒。P21王晓敏 工程材料学,1. 细化奥氏体晶粒,除Co外,固溶于A中的合金元素总是不同程度的增加稳定性,延缓的转变,使C曲线右移,淬透性提高。合金钢可选择油淬,高合金钢甚至空冷即可获得M组织。Cr、Mn、Mo、Si、Ni、B,2. 提高淬透性,除Co、Al外,所有合金元素降低
6、Ms 、Mf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按作用由强到弱:Mn、Cr、Ni、Mo、W、Si,2. 提高淬透性,3. 提高回火抗力,产生二次硬化,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回火抗力是指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又称回火稳定性。合金元素固溶于淬火M中可减慢碳的扩散,阻碍碳化物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推迟M的分解,延缓硬度下降,因此,合金钢具有较高的回火抗力。,在相同回火温度下,含碳量相同的合金钢的硬度较碳钢高。,在要求相同硬度条件下,合金钢的回火温度高,塑韧性好。,1. 钢中合金元素及其分类依据,二、合金元素的分类1、与铁的相互作用(1)奥氏体(austenite)形成元素:C、N、Mn、Cu、Ni、C
7、o、W等,(优先分布于奥氏体中)奥氏体形成能力=Ni%+30C%+30N%+0.5Mn%+0.25Cu% (2)铁素体(ferrite)形成元素:Cr、V、Si、Al、Ti、Mo、W等,(优先分布于铁素体中),1. 钢中合金元素及其分类依据,二、合金元素的分类2、与碳的相互作用(1)非碳化物形成元素:Al、Si、Cu、Ni、P等,(易溶于奥氏体或铁素体中或形成夹杂)(2)碳化物形成元素:Cr、V、Ti、Mo、 Zr、Nb等,(形成碳化物或溶于固溶体中),1. 钢中合金元素及其分类依据,二、合金元素的分类3、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分类(1)提高奥氏体层错能的元素:Cu、Ni、C等;(2)降低奥氏体
8、层错能的元素: Mn、 Cr、Ru(钌)、Ir(铱)等。层错是一种晶体缺陷,它破坏了晶体排列的周期性,引起能量升高。产生单位面积的层错所需能量为“层错能” 。(层错能愈小,出现层错的几率愈大),一、Me和Fe的作用 纯Fe Fe-C相图的变化特点。Me和Fe的作用:,1、稳定化元素,使A3,A4,区扩大,a) 与区无限固溶 Ni、Mn、Co 开启区 量大时, 室温为相;,b) 与区有限固溶 C、N、Cu 扩大区。,2. 合金元素与铁碳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2、稳定化元素,使A3,A4,区缩小,a) 完全封闭区 Cr、V、 W、Mo、Ti Cr、V与-Fe完全互溶,量大时相 W、M
9、o、Ti 等部分溶解,b) 缩小区 Nb等。,稳定相 A形成元素,稳定相 F形成元素。,(a) Ni,Mn,Co,(b) C,N,Cu,(c) Cr,V,(d) Nb,B等,图1 合金元素和Fe的作用状态,1.2 铁基固溶体一、置换固溶体 合金元素在铁点阵中的固溶情况,注:有些元素的固溶度与C量有关,不同元素的固溶情况是不同的。为什么?简单地说:这与合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常用合金元素点阵结构、电子结构和原子半径,注:1、电子结构是3d层电子数;2、原子半径是配位数12的数值,(1)Ni、Mn、Co与-Fe的点阵结构、原子 半径和电子结构相似无限固溶;,(2)Cr、V与-Fe的点阵
10、结构、原子半径和 电子结构相似无限固溶;,(3)Cu和-Fe点阵结构、原子半径相近, 但电子结构差别大有限固溶;,(4)原子半径对溶解度影响:R8%, 可以形成无限固溶;15%,形成有限 固溶; 15%,溶解度极小。,结论,合金元素的固溶规律, 即Hume-Rothery规律,决定组元在置换固溶体中的溶解度因素是点阵结构、原子半径和电子因素,无限固溶必须使这些因素相同或相似., 有限固溶 C、N、B、O等, 溶解度,溶剂金属点阵结构:同一溶剂金属不 同点阵结构,溶解度是不同的 如-Fe与-Fe 。,溶质原子大小:r,溶解度。 N溶解度比C大 : RN=0.071nm, RC=0.077nm。,
11、间隙位置 优先占据有利间隙位置 畸变为最小。 间隙位置总是没有被填满 最小自由能原理。,二、间隙固溶体,二、Me和碳(氮)的作用,(一)钢中常见的碳化物 K类型、大小、形状和分布对钢的性能有很重要的作用。,非K形成元素:Ni、Si、Al、Cu等 K形成元素: Ti、Zr、Nb、V;W、Mo、Cr;Mn、Fe (由强到弱排列),钢中常见的K类型有: M3C:渗碳体,正交点阵; M7C3:例Cr7C3,复杂六方 ; M23C6:例Cr23C6,复杂立方 ; M2C:例Mo2C、W2C。密排六方 ; MC:例VC、TiC,简单面心立方点阵 ; M6C:不是一种金属K。复杂六方点阵 。 K也有空位存在
12、 ;可形成复合K , 如(Cr,Fe,Mo,)7C3,复杂点阵结构:M23C6 、M7C3 、M3C。 特点:硬度、熔点较低,稳定性较差;,简单点阵结构:M2C、MC。又称间隙相。 特点:硬度高,熔点高,稳定性好。,M6C型不属于金属型的碳化物, 复杂结构, 性能特点接近简单点阵结构。,1、K类型 K类型与Me的原子半径有关。 各元素的rc/rMe的值如下: Me Fe Mn Cr V Mo W Ti Nb rc/rMe 0.61 0.60 0.61 0.57 0.56 0.55 0.53 0.53,(二)K形成的一般规律,rc/rMe 0.59 复杂点阵结构,如Cr、Mn、Fe ,形成Cr7
13、C3、Cr23C6、Fe3C、Mn3C等形式的K;,rc/rMe 0.59 简单结构相,如Mo、W、V、Ti等,形成VC等MC型,W2C等M2C型 。,Me量少时,形成复合K,如(Cr, M)23C6型 。,2、相似者相溶,完全互溶:原子尺寸、电化学因素均相似。 如Fe3C,Mn3C (Fe,Mn)3C;TiC VC。,有限溶解:一般K都能溶解其它元素,形成复合K 如Fe3C中可溶入一定量的Cr、W、V等. 最大值为 20%Cr, 2%W, 0.5%V; MC型不溶入Fe,但可溶入少量W、Mo。,溶入强者,使K稳定性 ;溶入弱者,使K稳定性,3、强者先,依次成,K形成元素中,强者优先与C结合,
14、随C,依次形成K。如:在含Cr、W钢中,随C,依次形成M6C,Cr23C6 ,Cr7C3 , Fe3C。 如果钢中C量有限,则弱的K形成元素溶入固溶体。如:在低碳含Cr、V的钢中,大部分Cr都在基体固溶体中。,4、NM/NC比值决定了K类型,形成什么K主要决定于当时的NM/NC比值。,退火态: 在Cr钢中,随NM/NC ,先后形 成顺序为:M3CM7C3M23C6 。 回火态:基体中的NM/NC,则析出的K中 NM/NC也。如W钢回火时,析出顺序为: Fe21W2C6 WC Fe4W2C W2C,NW/NC 是不断。,5、强者稳,溶解难, 析出难,聚集长大也是难,MC型在1000以上才开始溶解
15、;回火时,在500700才析出,并且不易长大,产生“二次硬化”效果。这在高合金钢中是很重要的强化方法。,(三)金属间化合物 合金钢中由于M之间以及M与Fe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可能形成各种金属间化合物。保持金属的特点。 合金钢中比较重要的金属间化合物有: 相(AB) 拉夫斯相(AB2) 有序相(AB3),相 在高铬不锈钢、铬镍(锰)奥氏体不锈钢、耐热钢及耐热合金中,都会出现相(如Cr46Fe52),伴随着相的析出,钢和合金的塑性和韧性显著下降,脆性增加。 如Cr-Mn、Cr-Co、Mo-Mn等。 AB2 含钨,钼,铌和钛的复杂成分耐热钢和耐热合金中,均存在AB2相,强化相。 如(W,Mo,Nb)(
16、Fe,Ni,Mn,Cr)2 其组元A的原子直径和第二组元B的原子直径之比为1.2/1 。,AB3 各组元之间尚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处于固溶体到化合物的过渡状态。有序无序转变温度较低,超过了就形成无序固溶体,如Ni3Fe, Ni3Mn等;有序状态可保持高熔点,更接近金属间化合物,如Ni3Al, Ni3Ti, Ni3Nb。Ni3Al是典型的复杂成分的耐热钢和耐热合金中的强化相 。,(四)Me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1)提高奥氏体层错能的元素:Cu、Ni、C等;(2)降低奥氏体层错能的元素: Mn、 Cr、Ru、Ir等。层错能越低,有利于位错扩展和形成层错,使滑移困难,使钢的加工硬化趋势增大。如:
17、高镍钢和高锰钢。(锰:加工硬化特点),对钢相变行为的影响:奥氏体层错能对Fe-Ni-C合金中马氏体形态的影响,(四)Me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一、Me对钢强化的形式及其机理 强化本质:,各种强化途径,塑变抗力,位错运动阻力,钢强度,3. Me对钢的强韧化机制,表达式,对于C、N等间隙原子, n = 0.332.0; 对于Mo、Si、Mn等置换式原子:n = 0.51.0 。,机理,效果,提高强度,降低塑韧性,原子固溶 晶格发生畸变 产生弹性应力场,与位错交互作用位错运动阻力,1、固溶强化,合金元素对低碳铁素体强度和塑性的影响 Si、Mn的固溶强化效应大,但Si 1.1%,Mn 1.8%时,钢的
18、塑韧性将有较大的下降。C、N固溶强化效应最大。,2、位错强化,表达式,机理,位错密度 位错交割、缠结, 有效地阻止了位错运动 钢强度。 对bcc晶体,位错强化效果较好,效果,在强化的同时,同样也降低了伸长率,提高了韧脆转变温度TK,途径:细化晶粒:晶界数量增加,位错数量增加;宜加入细化晶粒的合金元素Al、Nb、V、Ti等(晶界强化)形成第二相粒子:位错遇到第二相粒子会绕过时,位错数量增多;宜加入强碳化物形成元素V、Ti、W、Mo、Nb等促进淬火效应:淬火后获得板条M,位错形亚结构;宜加入提高淬透性元素Mo、Mn、Cr、Ni、Si、B等降低层错能:使位错易于扩展和形成层错,位错交互作用增加,滑移
19、困难,加入降低层错能的元素Mn、 Cr、Ru、Ir等,3、晶界强化,表达式,机理,晶粒越细 晶界、亚晶界越多 有效阻止位错运动,产生位错塞积强化。,效果,钢的强度,塑性和韧度这是最理想的强化途径.,著名的Hall-petch公式 式中,d为晶粒直径,Kg为系数,4、第二相强化,表达式,机理,微粒第二相钉扎位错运动强化效果。 主要有切割机制和绕过机制。在钢中主要是绕过机制。 两种情况:回火时弥散沉淀析出强化, 淬火时残留第二相强化。,效果,有效提高强度,但稍降低塑韧性。,钢强度表达式,小结:工程上屈服强度是四种强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0 派纳力;i 某种强化机制引起的屈服强度增加量,对结构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合金 基础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3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