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钢的珠光体转变ppt课件.ppt
《第三章钢的珠光体转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钢的珠光体转变ppt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钢的珠光体转变,本章内容提要: 珠光体(P)的组织形态、晶体结构 珠光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形成过程、形成机制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先共析相的析出条件 珠光体的力学性能、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奥氏体冷却过程中发生的转变,按发生转变的温度范围可分为:,高温转变:Fe,C原子能充分扩散(珠光体转变),中温转变:Fe难以扩散,C原子能扩散(贝氏体转变),低温转变:Fe、C原子均不能充分扩散(马氏体转变),3.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的含碳量、晶体结构相差悬殊且与奥氏体截然不同,转变时必然发生C的扩散和晶格的改组,因此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 根据奥氏体化温度和奥氏体
2、化程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可形成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前者渗碳体呈片状,后者渗碳体呈粒状。,珠光体的发现,Henry Clifton Sorby,1864年,Sorby首先在炭素钢中观察到。,珠光体组织,一、片状珠光体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冷却到A1以下时,将分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1. 概念 片状珠光体:过冷奥氏体缓冷所得的铁素体与渗碳体呈层片相间组织; 珠光体团:片状珠光体的片层位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团,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个珠光体团。 珠光体片间距:珠光体团中相邻的两片渗碳体(或铁素体)中心之间的距离称为珠光体的片间距,用S0表示。,片状珠光体,金相形态,电镜形
3、态, 珠光体(P): Pearlite 片间距约为450150nm,形成于A1650温度范围内。在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晰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层状组织形态。,珠 光 体 形 貌 像,2、片状珠光体分类 生产上根据珠光体片间距的大小,可将珠光体类型组织分为三种:,索氏体(S):Sorbite 片间距约为15080nm,形成于650600温度范围内。只有在800倍以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才能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层状组织形态。细片状P索氏体。,索 氏 体 形 貌 像,屈氏体(T): Troostite 片间距约为8030nm,形成于600550温度范围内。在光学显微镜下已很难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层状组织
4、形态。极细片状的P-屈氏体。,电镜形貌,光镜形貌,屈 氏 体 形 貌 像,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比较,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之间无本质区别,都是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层相间组织,其形成温度也无严格界线,只是其片层厚薄和片间距不同。,3 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珠光体片层间距S0的大小,取决于过冷度T而与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大小无关。,原因:,1. 在一定的过冷度下,若S0过大,原子所需扩散的距离就要增大,这将使转变发生困难。 2. 若S0过小,由于相界面面积增大,使界面能增大,这时GV不变,这会使相变驱动力降低,也会使相变不易进行。所以一定的T对应一定的 S0 。,位向关系,铁
5、素体与奥氏体位向关系,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与奥氏体位向关系(K-S关系),渗碳体与奥氏体位向关系比较复杂,二、粒(球)状珠光体,粒状珠光体:渗碳体以粒状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中。它一般通过特定的热处理获得。渗碳体颗粒大小、形状与所采用的热处理工艺有关。渗碳体颗粒的多少与WC有关。 在高碳钢中按渗碳体颗粒大小将粒状珠光体分为粒状P、细粒状P、点状P。 其他类型的珠光体,如碳化物呈纤维状和针状。,3.2 珠光体转变的机理,一、珠光体形成的两个基本过程 珠光体转变过程包括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 (1)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使奥氏体分解为高碳的Fe3C和低碳的F; (2)通过铁原子的扩散发生晶体结构的改组。过程如
6、下( A冷至Ar1 以下 ): A P(F Fe3C) 面心 体心 复杂斜方 0.77% 0.0218% 6.69%,二、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 珠光体转变是有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必然存在一个先析出相。珠光体形成的领先相取决于化学成分。,亚共析钢F(因为P中的F与F先的位向相同)过共析钢 Fe3C(因为中Fe3C和Fe3C先位向相同且组织上连续)共析钢 Fe3C(A中未溶Fe3C将促进P的形成,而先共析F存在则无明显影响) 过冷度小,渗碳体是领先相;过冷度大,铁素体是领先相。,一、片状珠光体形成过程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发生如下转变: A F + Fe3C 片状珠光体形成依赖于扩
7、散,以得到所需要的浓度变化以及结构变化,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过程。,3.2.2 珠光体的形成过程,1. 形核,一般情况下在奥氏体晶界处,奥氏体化温度低时,可在奥氏体晶内形核,Fe3C形状:小薄片(应变能小,表面积大,容易接受到原子),新相形状与弹性应变能之间关系,2、 长大 Fe3C薄片向纵向、横向长大,不断吸收周围碳原子 在Fe3C两侧或奥氏体晶界上贫碳区,形成F核Fe3C纵向长大(横向已不可能),F纵向长大、横向长大,于F侧的同一位向形成Fe3C,在同一位向交替形成F与Fe3C,形成一个珠光体团。 在不同位向形成另一个珠光体团珠光体团互相接触,转变结束。,片状P的长大方式:(1)交替形
8、核、纵向长大; (2)横向长大;(3)分枝形式长大。,3、片状珠光体长大碳的扩散机制,CA/F:F/A界面上A一侧的碳浓度 CA/ Fe3c :Fe3C/A界面上A一侧的碳浓度 CA:原A中的碳浓度 CF/A: F/A界面上F一侧的碳浓度 CF/ Fe3c :F/Fe3C界面上F一侧的碳浓度 C Fe3c :Fe3C的碳浓度为6.69%,Fe3C,F,A1,T,C Fe3c,F,A,A,由于各相间的浓度差,造成了如下扩散:,(a)界面扩散 在t1温度时,奥氏体中CA/FCA/Fe3C,造成碳从A/F界面扩散到A/Fe3C界面,这便破坏了界面平衡,使CA/F,CA/Fe3C,进而导致F长大(使C
9、A/F ),Fe3C长大(使CA/Fe3C )。 (b)由远离P区扩散 因为CA/FCACA/Fe3C,F前沿的碳将向远处扩散,而远处的碳(浓度为CA)将扩散至Fe3C前,使F、Fe3C长大。 (c)铁素体中C的扩散 如图,因为CF/ACF/Fe3C ,这就造成F内部的碳的扩散,使F前沿碳浓度下降,有利于F长大,Fe3C长大。,由于形成了/,/Fe3C相界面,在相界面前沿相中产生浓度差C- C-k ,从而引起碳原子由前沿向Fe3C前沿扩散,扩散的结果破坏了相界面的碳浓度平衡,为了恢复碳浓度平衡,渗碳体和铁素体就要向奥氏体中纵向长大。,珠光体的纵向长大:,4、铁原子的自扩散 珠光体转变时,晶体点
10、阵的改组是通过铁原子自扩散完成的。 综上所述,珠光体转变时珠光体团的形成是铁素体与渗碳体横向沿奥氏体晶界或沿已形成的珠光体团界交替形核、纵向长大的结果。,二、粒状珠光体形成机制,粒状珠光体一般通过特定的热处理获得。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球化退火、淬火高温回火,即通过下述方法得到粒状珠光体。,(1) 低的奥氏体化温度,短的保温时间,加热转变未充分,有较多的未溶渗碳体粒子。 (2) AP临界点下高的等温温度,长的等温保温时间,冷却速度极慢,以得到粒状珠光体。 (3)淬火高温回火(调质处理),特定的热处理条件是:,4.3 珠光体转变机理二.粒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片状P,粒状P,球化退火,片状P,A未溶Fe
11、3C,A粒状Fe3C,粒状P,球化条件: 加热时:A化温度低,保温时间短 冷却时:P化温度高,保温时间长, Growth of pearlite from austenite:, Reac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DT.,EUTECTOID TRANSFORMATION RATE DT, Eutectoid composition, Co = 0.77wt%C Begin at T 727C Rapidly cool to 625C and hold isothermally. Cooling to lower temperatures results in finer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珠光体 转变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30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