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ppt课件.ppt
《第七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ppt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化分离工程 Bioseparation Engineering第7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生化分离过程的一般流程:,7. 吸附与离子交换,7.1概述7.2吸附过程的理论基础7.3分批与连续吸附 7.4固定床吸附和膨胀床吸附 7.5离子交换吸附 7.6离子交换吸附的应用7.7其他类型的吸附,7.1概述,7.1.1什么叫吸附 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 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的过程。 吸附过程通常包括: 待分离料液与吸附剂混合、吸附质被吸附到吸附剂表面、料液流出、吸附质解吸回收等四个过程。,7.1.2吸附的类型,(1)物理吸附: 由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间引力即范德
2、华力所引起。放热,可逆,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选择性差。(2)化学吸附: 由吸附质与吸附剂间的化学键所引起,是吸附剂表面活性点与溶质之间发生化学结合、产生电子转移的现象。放热量大,单分子层,选择性强。(3)离子交换吸附: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将溶液中的待分离组分,依据其电荷差异,依靠库仑力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利用合适的洗脱剂将吸附质从树脂上洗脱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吸附剂吸附后同时放出等当量的离子到溶液中。,备注:a. 大,对化学键的形成与破裂同化学反应相似; b. 任何表面上均能吸附各种吸附质,整个表面吸附情况相同; c. 在吸附剂表面,存在有比一般吸附量更多的吸附点; d. 很快达
3、到平衡; e. 只依赖于吸附质的物理化学特性; f. 依赖于吸附质和吸附剂的物理化学特性。,表7-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比较,物理吸附力的本质,A 定向力 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静电力B 诱导力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C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引力(瞬间偶极)D 氢键力 介于库仑引力与范德华引力之间的特殊分 子间定向作用力,范德华力,(1)处理能力较小;(2)吸附过程对溶质的作用较小;(3)可直接从发酵液中分离所需的产物;(4)溶质和吸附剂之间的平衡关系通常是非线性关系。,7.1.3吸附的特点,7.1.4吸附剂与离子交换剂,7.1.4.1吸附剂与离子交换剂通常应具备以下特征对被分离的
4、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机械强度高;再生容易、性能稳定;价格低廉。,表7-2 生化分离中常用的多孔吸附剂,7.1.4.2常用吸附剂,(1)活 性 炭(Active carbon),表7-3 三种活性炭相关项目的比较,锦纶活性炭,粉末活性炭,图7-1 粉末活性炭和锦纶活性炭的构造,活性炭对物质的吸附规律,活性炭是非极性吸附剂,因此在水中吸附能力大于有机溶剂中的吸附能力。 针对不同的物质,活性炭的吸附遵循以下规律: 对极性基团多的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极性基团少的化合 物; 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大于脂肪族化合物; 对相对分子量大的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相对分子量小的 化合物; pH
5、 值的影响 ; 碱性、中性吸附,酸性洗脱; 酸性、中性吸附,碱性洗脱。 温度 未平衡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大孔网状吸附剂,优点:脱色去臭效果理想;对有机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物化性质稳定;机械强度好;吸附速度快;解吸、再生容易。缺点:价格昂贵,吸附效果易受流速以及溶质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图7-2 打孔网状吸附剂的微观结构,大孔网状吸附树脂的种类,非极性吸附树脂:苯乙烯交联而成,交联剂为二乙烯苯, 又称芳香族吸附剂。中等极性吸附树脂:甲基丙烯酸酯交联而成,交联剂亦为 甲基丙烯酸酯,故又称脂肪族吸附剂。极性吸附剂:丙烯酰胺或亚砜经聚合而成,通常含有硫氧、 酰胺、氮氧等基团。,大孔吸附树脂的吸
6、附机理,非离子型共聚物,借助于范德华力从溶液中吸附各种有机物,其吸附能力与树脂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能以及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通常遵循以下规律:非极性吸附剂可从极性溶剂中吸附非极性溶质;极性吸附剂可从非极性溶剂中吸附极性物质;中等极性吸附剂兼有以上两种能力。,大孔吸附树脂常用的解吸方法,低级醇、酮或水溶液解吸 原理:使大孔树脂溶胀,减弱溶质与吸附剂间的相互作 用力。碱解吸附 原理:成盐,主要针对弱酸性溶质酸解吸附原理同上水解吸附 原理:降低体系中的离子强度,降低溶质的吸附量。,表7-4 主要离子交换基团及其结构(1),7.1.4.3常用离子交换剂,表7-4 主要离子交换基团及其结构(2),常用
7、于蛋白质离子交换的离子交换剂:,表7-5 部分市售离子交换剂的离子交换容量和蛋白质的离子交换容量,离子交换树脂的命名,离子交换树脂命名法代号表,离子交换剂性能的评价和测定:(1)颗粒度机械筛分(2)含水量105110下干燥(3)膨胀度 K膨胀=前体积/后体积(4)交换容量 全交换容量是指一价离子mmol/g干树脂或mmol/V湿树脂; 工作容量是指漏出点时的交换容量。(5)滴定曲线(见图7-3) 静态下交换反应,平衡后测定溶液pH值,绘制成 的曲线。用滴定曲线估算交换容量;推算交换基团的 数目。,7-3,7.2吸附过程的理论基础,7.2.1吸附原理,固体的分类:多孔和非多孔性比表面的组成:多孔
8、性固体的比表面是由“外表面”和“内表面”所组成。表面积大并且有较高的吸附势。表面力的产生和吸附力的关系:见图7-4 界面分子的力场是不饱和的,能从外界吸附分子、原子、或离子,形成多分子层或单分子层。吸附过程中的几个名词: 吸附作用 吸附剂 吸附物(质),图7-4 界面分子的内部分子所受的力,吸附平衡:溶质在液-固两相中的含量各达到一定值,即互呈平衡。,7.2.2吸附平衡与吸附等温线,吸附等温线:定义:在恒定温度下,当溶质在液固两相间达到吸附平衡 时,吸附剂上吸附的吸附质量与液相中游离溶质浓 度C*关系曲线。是一种函数关系,是吸附平衡的表 达方法。用处:确定吸附量;推断吸附剂结构;吸附热的理 化
9、性质。,等温线的类型(见图7-5)直线型的吸附等温线(Henry等温线) 表达式 q* = mC*,m为分配系数。此等温线不常见,一般在低浓度范围内成立。但可在一定范围内近似其它等温线,使其计算简化。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等温线 经验公式: q* = kC*1/n 其对数形式是: lgq* = lgk + n-1lgC* 式中:q*单位质量吸附剂上吸附的吸附质量;C*吸附质的平衡 浓度;k和n经验参数,它们可从双对数座标图上曲线的截 距和斜率来求得。是一种经验公式。,兰格缪尔(Langmuir) 等温线 A:表达式:或 Kd吸附平衡的解离常数;Kb结合常数; Kd =1/ Kb
10、。 将q*-1对c-1作图,其截距是qmax-1,斜率是kb/qmax 。B:讨论: a:c值高时,kbc*1,则饱和。 b:c值低时,kbc*1,被吸附的吸附质的量与吸附质 的平衡浓度呈线性关系。C:Langmuir等温线是单分子层吸附。矩形吸附等温线,7-5,7.2.3离子交换平衡及等温线,(1)离子交换平衡 道南平衡:若以离子交换树脂为吸附剂,与溶液中溶质 建立的吸附平衡(静电力)称道南平衡。 例:RSO3-Na+树脂放在NaCl溶液中形成两相 有机网状骨架上固定离子不能透 过固液界面外; Na+和Cl-可透过界面自由扩散; 扩散进行到界面两边电解质的化 学位相等时达到道南平衡。 道南平
11、衡导致树脂内对同离子的 部分排斥,这个现象产生了离子 交换和树脂的选择性,同时成为 离子排斥法的理论基础。,(2)离子交换等温线:,由离子交换平衡表现出来的等温线对于单价离子交换平衡时的平衡常数,其中最终得: 即钠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相当于兰格缪尔等温线对于不等价离子交换平衡时,其中 最后得到一复杂的代数式,反映钙离子的吸附情况符合弗罗因德利希等温线。将上式变化以下得,7.2.4吸附速率与吸附特性,吸附过程:由外扩散、内扩散和吸附三步进行。吸附的传质速率方程:外扩散传质速率方程内扩散传质速率方程总传质速率方程,外(液相)扩散传质速率方程式中: q 吸附剂上吸附质的含量,即吸附质(kg)/吸附剂
12、(kg); 时间; p吸附剂的比表面积, m2/g; C 流体相中吸附质的平均浓度,kg/m3; Ci 吸附剂外表面上流体相中吸附质的浓度,kg/m3; kf 流体相侧的传质系数,m/s。与流体物性、吸附剂颗粒的 几何特性,两相接触的流动状况及温度、压力等操作条件 有关。,内(固相)扩散传质速率方程式中 : ks吸附剂固体相侧的传质系数, m/s; qi吸附剂外表面上的吸附质含量,与Ci成平衡; q*吸附剂上的吸附质的平衡含量。 其中ks与固体颗粒的微孔结构,吸附质的物性以及吸附过程持续的时间等因素有关,其数值须由实验测定。,总传质速率方程式中: C*与吸附质含量为q的吸附剂呈平衡的流体中吸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ppt课件 第七 吸附 离子交换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2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