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媒介文化引导消费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讲 媒介文化引导消费ppt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五 讲,媒介文化引导消费,讨论媒介文化必然要讨论消费社会,后者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氛围,也是前者的必要社会条件,媒介文化可以看成是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文化选择,这里所谓选择从表面上看是出自众多消费者的共同意愿,实际上则是消费社会自身运作导致的必然结果消费社会的到来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图景,即现代“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媒介文化正是这一社会图景的最显眼的标志和最突出的表征因此解读媒介文化就必然解析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逻辑中包含着媒介文化的发展逻辑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的特质,即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所进行的不是单纯
2、、物质和功能性消费,而是心理的、意义的、文化的消费,因此弄清媒介文化和消费心理的关系,必须了解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一,鲍德里亚论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提出是一大发明,当许多西方学者纷纷用“后”来命名当前的社会形态时,他则从现代社会的人与物的关系入手,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入手即消费者实际上时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而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使用价值的需求来界定这一社会形态的他认为,必须明确指出,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的反应方式,我们的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1,完美的诱惑,讨论消费社会,鲍德里亚首先强调的是物的丰盛和商品的系列化与系统化他认为消
3、费社会最根本的变化是富裕的人们不再象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这里所谓物的包围,不能简单理解为物的堆积和巨大的数量,而是指包围消费者的商品是以整体的面目出现的即“今天,很少有物会在没有反映其背景的情况下单独被提供出来”,因为所有的服装、电器等都提供一系列能够互相对应和相互否定的不同商品,而且,据说消费者不会再从具体的用途上去看待单个的商品,而是从其全部意义上来看待它们这些商品除各自器具外,均含有另外一层意义,另外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也发挥着作用,并加强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它们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互相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
4、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这样,消费者购买一系列相关产品就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的考虑(或者说根本就与实用无关),而是为了意义的完备说到意义的完备,不由人不联想到对符号的消费,所谓完美的诱惑,在鲍德里亚看来就是指消费者意欲尽可能的占有符号的意义,各类符号的各种意义,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所以鲍德里亚说出了极其精彩的警句:“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眩晕”由符号所产生,符号的眩晕的魅力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来自其自我标榜的“活生生”的对象,还有什么比发生在周围的各种精心动魄的真实事件更加令人激动?第二,符号所产生的安全感,我们观看世界形象时(消费符号)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使我们
5、有安全感。形象、符号、信息,我们所消费的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心中的宁静,基于以上两点,鲍德里亚认为应该这样来给消费生产力下定义:“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好奇心的关系”而紧接着,他给消费地点下的定义是“日常生活”,即只有日常生活才是人们消费的处所。这里日常生活似乎是平庸和重复的同义词,因为在平庸和重复的日常生活中,好奇心才是某种积极的有推动意义的行为,其实,以为消费社会的产生不是社会心理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梦魇,因为从此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增长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个人和集体财富的增长是与危害的增加同步的(各种
6、污染和资源的极度消耗)鲍德里亚的贡献是揭示了由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这种危害的悖论,即当增长的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必须由新的增长来弥补时,这些居然也能作为增长的新成就来炫耀(所谓生产总值),在揭露消费社会有关荒谬的增长神话的同时,鲍德里亚认为,不能不联系到另一个概念“浪费”,同样是浪费,在消费社会有了不同以往的含义(如拉动内需)据说个人和社会一样,只有在浪费时“才会感到不仅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因此,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入手分析,浪费具有积极的作用,浪费以其独特的功用代替了以往理性消费的用途,它甚至作为消费社会的核心功能而发挥作用支出的增加,以及仪式中多余的“白花钱”竟成了表现价值、差别和意义的
7、地方,2,消费的社会逻辑,什么是消费的社会逻辑?是人们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而不是那种把财富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占为己有的逻辑消费表面上看虽然是由个人的需求引起,但是消费的社会逻辑却比个人的需求复杂得多,鲍德里亚认为,工业革命和19世纪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来,有关幸福和平等的神话是消费社会生长的社会逻辑,他特别提出了“福利的平等意识”这一概念,鲍德里亚还特别提出了“福利的平等意识”这一概念,他认为资产阶级的幸福神话逐渐转变为福利和平等的神话和消费主义的运作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幸福要成为平等神话的媒介,那它就得是可测之物,必须是物、符号、“舒适”能够测得出来的福利于是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创造的各种
8、神话在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便顺势转化为财富、福利和消费的神话,然而,不幸的是无论财富的绝对量增长多少,都无法消除社会上的矛盾和不平等,因为消费社会本身就含有系统的不平等,而且消费社会就是建筑在不平等之上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产资料和某些商品或者相应的服务得到了广泛的、可能是廉价的提供,另一方面像空间和时间,纯净的空气、绿色、水、宁静的环境等过去无需花钱就唾手可得的东西却变成了唯有特权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说到底,增长在其本身的运动过程中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不平等的功能是增长本身,由于消费的社会逻辑根本不是那种把财富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占为己有的逻辑,而是生产与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因此从这一角
9、度看,消费过程可以从下面两个基本方向来分析:a, 作为建立在一个符码基础之上的明确意义和交流过程,实际消费行为能够在其中得以实现并获得其应有的意义b, 物和符号不仅意味着对不同意义的区分,按顺序排列于符码之中,而且作为法定的价值排列于社会等级之中,鲍德里亚称“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由此他将消费的社会逻辑同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区分开来:创造财富的节奏与工业经济的生产力有关,而激发需求的节奏则随社会区分逻辑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种起决定作用的结构变量,由社会区分和地位要求所
10、激活的需求和向往,由占有社会意义的欲望所激发出来的需求,其上升的速度总是比财富增长的速度要快,,3,否定享受与个性化消费,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需求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还是被生产出来的?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一些的问题加尔布雷斯等学者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是盲目的或被操纵的,所谓消费个性或者说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和主权实际上是一个骗局,他只是被强加了选择的自由而已实际上消费者的需求是被生产出来的,“企业在某种财富生产和服务的同时,也发明了使人接受它的各种方法,也就生产了与之相对应的需求”,鲍德里亚纠正了加尔布雷斯的看法,提出了“需求体系是生产体系的产物”的观点,认为在消费社会中需求并不与具
11、体的物和商品有关,需求也不是与物一一对应的消费心理不是一个橱窗和目录,因此需求不是一个一个地被生产出来的,需求作为一种体系是在一个更大的生产力范围里以总体的支配性面目出现的站在总体立场上,以往个体性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消费甚至可以“被规定为排斥享受的”,鲍德里亚说:“作为社会逻辑,消费建立在否认享受的基础之上。这时享受也不再是其合目的性、理性的目标,而是某一进程中个体合理化步骤,而这一进程的目的是指向他处的。享受会把消费规定为自为的、自主的和终极性的,然而,消费从来都不是如此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者都不由自主地互相牵连”,所以消费和语言
12、一样是一种交流体系,是一种“含义的秩序”,这种总体性的立场其实就是结构主义的视角,这种视角认为: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上,而是建立在对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上亦即在消费社会中,“财富和产品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经济系统(需求和生存的生理层次)被符号社会学系统(消费的意义层次)所取代”,同时也能使人加深理解前文所说的消费需求是对“差异”的需求,因为对单个商品的消费是无所谓差异的,只有在某个系统之中才有差异的存在,接下来就一切顺理成章,系统的支配力量为了维护符号秩序和组织的完整,必然要对消费者进行调教和规训,使得这一体系有效的运作起来并长期维持下去所以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
13、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的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整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那么如何来看待消费社会中最有号召力的口号:“个性化消费”,在消费活动中个体的价值和地位如何得到体现?,事实上,对西方18世纪以来的主体神话消解得最厉害的正是消费社会本身据说消费者无论买什么样的服装、用什么样的化妆品、驾驶什么样款式的汽车都无法体现自己真正的个性,虽然人们之间有着真实的差异存在,但是在消费过程中这些差异不会把个体相互对立起来,而是对它们进行归并和集中,根据某种不确定的等级进行划分,而差异正是以这些范例为出发点被生产和再生产的。当然这些范例不是由某些独
14、特个性所奠定,而是一种组合个性(118页),既是差异又是垄断和集中,这里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该如何统一鲍德里亚的解释是巧妙的:抽象地说,垄断和差异在逻辑上是无法兼容的,它们之所以共存,恰恰是因为差异并不是真正的差异因为消费者无论怎么进行自我区分,实际上都是向某种范例趋同,都是通过对某种抽象范例、某种时尚组合形象的参照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并因而放弃了那只会偶然出现的与他人及世界的具体对立关系中的一切真实的差别和独特性,鲍德里亚进一步阐释到:个体的个人需求是以集体语境为索引的,其中首先有一种区分的结构逻辑,它将个体生产为个性化的,也就是生产为相互区别的,但是根据某些普遍范例及它们的编码,他们就在寻找自
15、我独特性的行为本身中相互雷同了置于编码符号下的区分系统和个性化逻辑“从来不依靠人们之间的(独特的、不可逆转的)真实差别。使之成为系统的,恰恰是它取消了(必然不同的)每个人本来的内容、本来的存在,取而代之以作为区分符号进行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差异形式。它取消了一切原始的品质,只将区分模式及系统生产保留下来”,二 ,关于消费文化,1,消费文化概念的系谱当鲍德里亚将消费的社会逻辑和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区分开来,并以结构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建构消费社会的理论时,似乎就决定了日后消费文化的研究方向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这么写道:“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
16、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就是说,消费文化概念的提出,不只是研究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由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更主要是研究的视角和立场有了转变因此消费文化概念的提出代表了一种鲍德里亚的认识逻辑实际上,对当代社会大众文化的研究视角不可能被某种统一的逻辑所规范,所以费瑟斯通尽管沿用了鲍德里亚的立场和方法,他还是将一般的研究视角作了三种划分,第一种视角: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的扩张为前提其结果是当代西方社会中闲暇及消费活动的显著增长第二种视角:人们通过对社会差距的表现和维持来实现自己对商品的满足,并取得某种社会地位第三种视角:关心的是消费时情感快乐及梦想与欲望等问题。在消费文化影像
17、中,以及在独特的直接产生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都是大受欢迎的,费瑟斯通虽然想将有关消费文化研究的最基本轮廓勾勒出来,其实他多多少少将研究的谱系搞混了。第一种视角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这里无所谓消费文化,有的是操纵大众的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第三种视角是从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出发,从他们的使用和满足,以及对占统治地位文化的抵制和颠覆的立场出发的,这其实是一种后结构主义的视角费瑟斯通所提到的第二种视角是比较地道的结构主义视角,所谓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逻辑和结构主义理论结合的产物,在第一和第三种视角中,作为文化的产品和非文化的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分界的,文化工业和其他产业至少有着
18、模糊的界限而在鲍德里亚等所阐述的消费的逻辑中,由于所有的商品消费几乎都转化为符号消费,所以在这里一切都融合在一起了,“平凡与日常的消费品与奢侈、奇异、美、浪漫日益联系在一起,而它们原来的用途或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显然,这里的消费文化不是指文化产品被消费,它更是指消费社会如何使日常用品和日常行为成为艺术和文化的对象,2 结构主义消费文化中的“身体”和其他,当年巴黎的一批学者能把结构主义符号学运用到一切社会领域,如罗兰 巴特的流行体系和符号帝国就是这类著述鲍德里亚从结构主义的消费逻辑出发,将身体作为“最美的消费品”,从消费的角度提出身体文化,就更意味深长他认为身体的地位是一种文化事实,无论在
19、何种文化中,身体关系的组织模式都反映了事物关系的组织模式及社会关系的组织模式,对身体进行文化或权力的阐释,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尼采,而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结合社会对肉体的惩罚和监禁的历史,对此有更加详尽的描述鲍德里亚的独特之处是敏锐地析出消费社会的身体文化,他从生产/消费结构的这一社会关系的投影中,看到了人们在身体上会表现出双重实践,即作为资本的身体实践和作为偶像(或消费品的)身体实践在后一种实践中,身体不再是有某种固定体积的对象,而是成为可以不断向外延伸,日益完美,功能更加齐备的对象,虽然其他物品依据同样的逻辑也能扮演这一角色,但是只有身体是心理所拥有的、所操纵的消费的那些 物品中最美丽的
20、一个身体之成为消费品或偶像不仅有一个历史过程,还有一个商业运作过程,这一过程不受个体的自我需求影响身体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据的并不是主体的自主目标,而是一种娱乐及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一种直接与一个生产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相联系的工具约束,鲍德里亚通过对大众媒体和广告中的文本的解析,告诉读者,身体是怎样被消费社会所重新发现和编码的,而其中的主导主题是“美丽”和“色情”这里所说的“美丽”或“色情”并非本来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功用性概念即要将作为我们社会中交换普遍化范畴的“色情”与本来意义上的性欲明确区分开来,前者是指交换的社会功能,后者是欲望的个体结构,在色情化的过程中,身体已
21、不再是宗教视角中的“肉身”,也不再是工业逻辑中的劳动力,而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功用性物品因此,在广告和大众媒体中身体,常常不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是以某些部位、身段和肌肉,或者某种体态和“曲线”的面目而被关注并得到市场的认可与这一过程相匹配,是物的堆积,因为身体的重新发现首先要通过物品或物品的“买入”来进行,这似乎是唯一途径,例如(第127页),身体的商品化是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亦可说消费文化正是在身体的商品化中将自身推向颠峰,当然这是不同于古老的人肉市场和奴隶买卖的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更关注的是符号意义,所以消费文化不仅适用于女性,也适于男性在男权社会中人们比较理解女性作为消费品的功能,不太关注消费
22、男性的问题,但是消费文化一旦启动,它就会浸淫一切领域,英国学者弗兰克 模特在消费文化中就专门探讨了所谓的“男性气质”怎样与市场运作挂钩,并考察这样一条“有具体内容的、连接生产、销售、促销以及围绕所有这些的物质文化的商品链。”将男性气质与物质文化的商品链联系起来,在传统的话语中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两者的联系似乎顺理成章,因为像“美丽”、“气度”等等均可被纳入符号消费系统内,不妨说,在消费社会中,男性形象问题是商业和文化日益融合的表征,那么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符合时代的男性气质,英国的“新男性”形象是怎样确立的?模特告诉读者,新男性形象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
23、产生的,它不是男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消费文化和消费系统运作过程的产物,并且同商品的营销计划紧密相关所谓“新男性”是市场和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女性和儿童之外),迫使消费文化必须寻找到或者创造出一个社会空间来安置新的男性形象,当然有关男性形象和男性气质的审视和讨论,开始总是从抽象的概念着手如:他们必然是有“风度”的、“优秀”的或“时髦”的又是“充满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极具现代意识”的,有时他们和“水牛男孩”这类“强壮而敏感”的硬汉形象联系在一起,有时又和“充满慈爱的父亲形象”联系起来,并且还被定义为“大都市现象”可见在英国80年代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有关“新男性”形象的界定是困难的,也是充
24、满歧义的,不管新男性形象有几副面孔,这些形象总是要和一定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联系起来,穿戴、出行和娱乐方式等等如和时装品牌联系起来:“开司米单色运动衫”、“缎子翻领无尾小夜礼服”、“彩拼毛衣”、“条纹双排扣西装”或“双排扣”海军蓝夹克等等即无论从广告、大众性消费杂志、还是从大街上辨认他们,最终他们都会与十分具体的,甚至十分细小的、甚至微不足道的消费品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某种心理素质联系在一起,不过,不要将广告和男性大众杂志提供的商品信息看成是一般的购物指南,这里社会语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当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拥有了基本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之后,对单个物品的占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消费系统必须提出新
25、的“生活的哲学和行为的时尚”才能领导市场的潮流弗兰克 模特认为新男性的提出正是生活哲学和行为时尚的恰到好处的结合点,三 媒介文化引导消费,对消费文化的研究,深入下去往往就是对媒介文化的研究,而对媒介文化的研究也不能不涉及消费系统,因此消费文化和媒介文化在许多时候是可以互换的概念但是采用消费文化概念就可能意味着站在相对封闭的结构主义的立场,然而作为符号系统的文化,常常会被发展着的社会生活所突破,消费文化的区分原则和符号差异不可能如此边缘清晰,界限分明,所以,本论著更愿意以媒介文化的范畴来讨论与此相关的问题,媒介文化不仅仅是为区分意义而存在,虽然它每时每刻在制造意义,媒介文化是为人际交流而存在,媒
26、介文化反映着人际交往关系的历程,站在媒介文化的立场上,或许我们更加清楚社会消费系统的运作过程(精品购物指南)媒介文化惟其是开放体系所以集信息交流、娱乐和消费于一体,人们既可以像对待以往传统文化那样来对待消费文化,反过来,传统文化这种超越了文本方式的文化,在消费社会中也会慢慢被新型的媒介文化所同化,这时,欣赏一出高雅的歌剧和看一场热门的拳击赛在某种情景下,有着同等的意义,这里将以往的精英文化和下里巴人的文化置于同一场景的不是其他要素在起作用,而是各种媒介手段和消费系统的统一运作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一个文化行为和一个消费行为是合一的不过当我们为一项文化活动支付金钱与为使消费活动带有文化色彩其背后的动
27、因是不同的,因此从主动性上说,是人们的文化需求引导消费,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媒介文化引导消费,正如杰姆逊所说,文化是“消费社会本身的要素,没有任何其他社会像这个社会那样为记号和影像所充斥”媒介文化对社会消费的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对具体的、个别的商品的购买和消费;其次是对生活方式消费的组织和引导;最后是开辟新的生活风尚和消费领域,1,凸显购物主题,媒介文化对具体的、个别的商品的消费的引导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广告媒介文化,还是透过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传达的消费信息和商品新功能都能对消费大众产生强大的诱导作用由于媒介价值观的强大影响,个体所渴求的社会认同也会渐渐转化为大众媒体的认同,因此
28、个体的消费和对具体商品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媒体,小到日常用品,大到衣食住行,似乎都有媒体在操心,媒介文化不由分说地担负起引导购物的职责,2,“生活方式”的消费,媒介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消费商品的诱导上,它更是表现在对生活方式的消费诱导上既然媒介文化对个体的包围是全方位的,那么“生活方式的消费”理应成为关注的焦点所谓生活方式的消费,这里首先是指总体的消费和配套的消费,在这一过程中,消费的具体行为不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或者是心血来潮的,而是体现出相互间的种种关联,在消费社会中,媒介文化所“生活方式的消费”不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中渐渐养成的消费习惯和态度,它是指消费个体认同某种
29、社会时尚,跟随流行趣味的轨迹前行,并由此获得新的社会身份和相关形象担任消费引导的媒介文化是通过不断地提出新的消费概念和消费模式来吸引大众的,比如“新男性”形象、“成功人士”形象、“新新人类形象”或者“温馨而靓丽”的职业女性形象,这里并不否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和经济及社会地位紧密相连的消费行为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新的消费概念和消费模式更加关注的是消费现象的表征,而不是某种背景所谓白领的生活方式,粉领或金领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它们是指消费新概念引导下的一系列消费行为,是经过媒介文化精心设计的,并通过诱导和隐喻的方式来启动消费者的心灵,媒介文化在创造各种新概念方
30、面有着传统文化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它就有了给各种文化命名的优势,例如:“休闲”的概念、“投资健康”的概念、“愉快周末”的概念、“soho”的概念、还有各种派生概念如“文化旅游”、“情侣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黄金周旅游”等等可以说消费新概念是人类“无法克制的欲望”转化的产物,也是为解决后工业社会技术生产力的出路开拓方向的路标,3,制造新的意义空间,这里不能忘了媒介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媒介文化的具体产品:电影电视、报纸杂志或别的媒体产品,当它们作为消费品出售时,它们的最佳选择就是销售“生活方式”和各种新奇的观念这些新的观念包括的方面很多,大到社会总体潮流和人生价值取向,小
31、到日常行为的细节和消费趣味等等,并开发新的欲望领域和消费空间鼓动大众参与其间,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制造新的意义空间,媒介文化制造新的意义空间的两个案例:a, 关于波波族神话该神话在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中抽出两种类型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再将这两种生活态度和行为规范绝然对立起来,各自定位,然后再加以融合,这样一来,所有超越于这两者和游弋于这两者之间的消费行为都成为一种独特的,有着新的解读意义的社会生活事件当然事情到这一步,也必然会将此同新起的社会阶层联系起来,由此得出结论“一个社会新阶层正在崛起”,b, “国际自由人”神话或许正是从神话本身具有消费价值出发,南方周末和一些网站在波波族神话方兴未艾之际又推出“IF一族”的神话,即“国际自由人”概念,这是指“一群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工作、居住和生活地点的人”与波波族神话不同,这是中国人为自己制造的本土神话,据说“它的要点在于恰恰应和了WTO后国人日益增长的全球性视野”,自然,以上两个神话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特别是后一个),但是南周等报刊制作“国际自由人”神话的努力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它表明媒介文化发展自身的某些功能和途径即媒介文化不是仅仅为市场制作类似广告这样的消费神话,它更多的前程是开拓消费社会的这个意义空间,媒介文化在消费社会的格局中有其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28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