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ppt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ppt(2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康复教研室,第一节 概述,1,第二节 脊髓,2,第四节 周围神经,本章节内容,第三节 脑,第四节 传导通路,神经系统由神经组织组成。神经组织 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一)神经元 neuron 1.形态 胞体 胞突 树突 轴突,2.功能 接受刺激 传导冲动 整合信息,1.特点: 数量很多,无树突、轴突之分无传导冲动的功能,2.功能 支持、营养神经元防御、修复损伤参与脑屏障构成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二)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神经元,概述,神经胶质细胞,概述,星形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
2、,(三)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的长突起 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概述,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功能:1.传导兴奋2.运输物质3.营养性作用,二、神经系统的分布 脑中枢神经系统 (CNS) 脊髓 脑神经(12对)周围神经系统(按与中枢神经 脊神经(31对)连接部位不同),概述,按外周分布: 躯体神经周围神经系统 (PNS) 内脏神经,概述,概述,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与皮质在CNS,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灰质;在大脑和小脑表层形成的灰质层,称皮质。,概述,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2.白质与髓质在CNS,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色泽白亮,称白质;在大脑和小脑深层形成的白质层
3、,称髓质。,概述,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3.神经核和神经节在CNS,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称神经核;在PNS,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称神经节。,概述,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4.纤维束与神经在CNS,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称纤维束;在PNS,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并被结缔组织被膜包裹成粗细不等的所状结构,称神经。,概述,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5.网状结构在CNS,绘制和白纸混杂而成的结构称网状结构,即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神经元胞体散在其中。,概述,二、突触和突触传递突触: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结构根据神经元相
4、互接触的部位不同,突触可分为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根据传递冲动的方式不同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概述,(二)化学性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概述,(三)突触的传递1.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前神经兴奋 释放兴奋性递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突触前神经兴奋 释放抑制性递质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抑制,概述,(三)突触的传递2.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概述,3.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取决于突触后神经元对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总和,四、反射中枢 (一)概念反射: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5、。在CNS内调节某一反射活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反射中枢。,概述,四、反射中枢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式2.聚合式3.链锁式4.环式,概述,四、反射中枢 (三)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概述,概述,复习,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接下端:成人脊髓末端到达L1下缘,新生儿达L3水平。下端变细呈圆锥形,称脊髓圆锥,其末端向下延续为一根细丝,称终丝,稳定脊髓的作用,无神经组织。,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呈前后略扁,粗细不均的圆柱形 颈膨大 颈髓第4节段到胸髓第
6、1节段腰骶膨大 腰髓第2节段到骶髓第3节段,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表面有6条纵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 2条后外侧沟 2条,脊髓,前后外侧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丝出入。前外侧沟 发出31对前根后外侧沟 传入31对后根,后根上有膨大的脊神经节。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成1条脊神经,由椎间孔出椎管,脊髓,脊髓,脊髓节段与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共31个节段8个颈段,12个胸段,5个腰段,1个尾段,脊髓,临床小知识 临床腰椎穿刺,常在第3-4腰椎棘突之间扩展:从胚胎4个月起,脊髓的生长速度比脊柱缓慢,故脊髓长度短于椎管,而其上端连接脑处位置固定,使得脊髓节段的位置由上
7、向下逐渐高出相应的椎骨。腰、骶、尾段的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成年人,一般L1以下无脊髓,只有浸泡在脑脊液中的马尾和终丝。,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一)灰质在横切面上呈“H”形,其中间横行部分,称灰质联合,其中央有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每侧灰质前部扩大,称前角;后部狭细,称后角。前后角之间称为中间带。第1胸节段到第3腰节段的中间带向外侧突出,称侧角。(二)白质,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一)灰质(1)前角-运动神经元,通称前角运动细胞,支配骨骼肌运动;(2)后角-感觉神经元,通称为后角细胞。(3)侧角-侧角细胞,交感神经的低位中枢。,脊髓,二、脊髓的
8、内部结构(二)白质 白质以前后外侧沟为界分为3个索外侧索前索后索,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二)白质 (1)固有束 白质内侧紧靠灰质的边缘处(2)纤维束1)上行纤维束薄束-后索,起自同侧第4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 主要传导下半身来的冲动楔束-后索,起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 主要传导上半身(头部除外)来的冲动。 传导来自肢体同侧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神经冲动,脊髓,(2)纤维束1)上行纤维束脊髓丘脑束-外侧索前部和前索,分别称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及粗触觉。脊髓小脑束-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和前部,分别称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以调节肢
9、体运动,脊髓,(2)纤维束1)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外侧索和前索,传导随意运动起自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的运动神经元,下行至延髓下端,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的脊髓外侧索,成为皮质脊髓丘脑侧束;下行过程中止于前角运动细胞;小部分不交叉的纤维,沿脊髓前索下降,形成皮质脊髓前束,下降过程中也陆续交叉到对侧,止于颈部和上胸段的脊髓前角细胞。,脊髓,(2)纤维束1)下行纤维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脊髓的功能传导功能:1.为上下行传导通路的中继站,枢纽; 2.为肌肉、腺体和内脏反射的初级 反射中枢反射功能:躯体反射:浅反射、深反射 (牵张反射:腱反射、肌紧张) 内脏反射:排便反射,脊髓,脊髓,总结 表
10、12-1.脊髓灰质的结构与功能,脊髓,总结 表12-2 脊髓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脊髓,脊髓,脊髓,脊髓,脊髓,预习,脑,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脑,脑干,脑桥,中脑,延髓,端脑,小脑,间脑,(一)脑 干,脑,脑干的外形脑干的内部结构脑干的功能,脑桥,中脑,延髓,脑干外形,背侧面,腹侧面,1.脑干的外形(1)腹侧面延髓:锥体 锥体束 锥体交叉 橄榄,脑,脑桥: 基底部-基底沟 小脑中脚 面神经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三叉神经,前庭蜗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脑,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脑,(2)背侧面延髓下部形似脊髓,上部因中央管扩大形成第四脑室底的下部薄束
11、-薄束结节-薄束核楔束-楔束结节-楔束核菱形窝-第四脑室底,脑,(2)背侧面脑桥背侧面-第4脑室的上部外侧缘-左右小脑上脚中脑上丘视觉反射中枢下丘听觉反射中枢 滑车神经,脑,(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灰质-神经核 白质-纤维束 网状结构,脑,1.灰质神经核 脑神经核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脑,1)神经核 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中脑) 运动核 三叉神经核、面神经核 疑核、舌下神经核 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迷走神经背核 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感觉核 内脏感觉核:孤束核,脑,1)非脑神经核薄束核楔束核中缝核下橄榄核黑质红核,脑,2.白质纤维束构成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
12、脑,下行纤维束 皮质延髓束锥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脑,3.网状结构,脑,3.网状结构功能:1)对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2)对肌张力的调节抑制区易化区高位中枢去大脑强直,脑,3.网状结构去大脑强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出现伸肌肌肉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头部昂起,脊柱挺硬等角弓反张的现象。3)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等重要的生命中枢,脑,第四脑室,脑,脑,脑,脑,二、小脑小脑位于颅后窝,连于脑桥,在脑桥、延髓后方。,脑,脑,小脑白质与灰质髓质内有4对灰质块齿状核顶核栓状核球状核,齿状核,脑,脑,小脑调节躯干运动中枢功能: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脑
13、,(三)间脑1.(背侧)丘脑2.后丘脑3.下丘脑,脑,1.丘脑,脑,前核群丘脑 内侧核群 背侧核群:背外侧核、后外侧核、枕 外侧核群 腹侧核群:腹前核、腹外核、腹后核,脑,三叉丘脑束(内侧核),脊 内 髓 侧 丘 丘 脑 系 束(外侧核),2.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听觉皮质中枢外侧膝状体视觉皮质中枢,脑,脑,脑,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漏斗垂体,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产生加压素、催产素、促垂体激素,释放入血,进而调节内分泌活动和内脏活动。,脑,下丘脑主要功能1)神经内分泌中心2)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3)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参与对情绪活动的调节4)与人类昼夜节律的调节有关,脑,脑,第三脑室,脑,四、
14、端脑左右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胼胝体为白质纤维束板。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裂隙称大脑纵裂,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的裂隙成为大脑横裂。大脑表面凹凸不平,凹陷处称大脑沟,沟之间的隆起为大脑回。,大脑纵裂,胼胝体,(一)外形与分叶 3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脑,小脑,顶枕颞叶分界,顶叶,颞叶,枕 叶,额叶,中央沟前后:额叶顶叶外侧沟上下:额叶、顶叶颞叶,脑,岛叶,岛叶外侧沟的深处,脑,脑,(二)大脑重要的沟回,内侧面,中央旁小叶,胼胝体,距状沟,楔 叶,舌回,胼胝体沟,海马沟,扣带沟,边缘支,扣 带 回,钩,海马旁回,顶枕沟,扣带回、海马旁回、钩环行于大脑和间脑交
15、接处的边缘,即边缘叶,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内侧延距状沟:胼胝体后方一条走向枕叶的深沟,与顶枕沟相接。扣带沟/扣带回海马旁回:扣带回后端变窄并弯向前方连接部分。钩:海马旁回前端弯成钩形的回折部分。,2.基底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屏状核,1)纹状体,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壳,尾状核头,背侧丘脑,壳,苍白球,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基底核:埋藏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3、大脑白质(大脑髓质),1)连合系(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胼胝体,穹隆连合和穹隆,前连合,2)联络系(联络纤维)同侧半球内部的纤维联系,弓状纤维,钩束,上纵束,下纵束,扣带,3)投射系(
16、投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聚集而成,内囊,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之间,分部:内囊前肢、膝、后肢,前肢,膝,后肢,通过的纤维束,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膝:,皮质核束,皮质核束,后肢:,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视辐射,听辐射,听辐射,损伤表现:对侧半身瘫痪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1、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特点:倒置性,但头部是正的交叉性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运动的精细度和灵巧程度,(四)大脑皮质功能定位,2、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17、,特点:倒置性,但头部是正的交叉性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局部感觉的灵敏度有关,脑,3、视觉中枢:枕叶距状沟上、下的皮质,4、听觉中枢:颞横回,1)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2)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区),3)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0区),受损产生失读症,4)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受损产生失写症,5.语言中枢,延伸:fMRI 功能核磁共振,延伸:PET-CT,临床常用于肿瘤的定位,明确定位原发灶和转移灶,脑和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分为:,(一)脑与脊髓的被膜,作用:支持、保护,硬 膜、蛛网膜、软 膜,脑与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腔隙,腔内
18、为负压。,硬脊膜和硬脑膜,硬脑膜由两层组成,内有脊神经根、静脉丛、淋巴管、脂肪组织。,硬膜外麻醉在此腔隙,脑与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硬膜,3.蛛网膜,为一层薄膜,无血管、神经,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间隙,内充满脑脊液,终池L3、4间隙或者L4、5间隙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脑与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腰椎穿刺宜在何处进行?为什么?,宜选择在第34腰椎或第45腰椎间隙之间,因为此处腰椎棘突间隙大;无神经组织;蛛网膜下隙扩大形成终池。,脑与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3.软 膜,在脑室由软脑膜、毛细血管和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部位。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系统 解剖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2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