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工程第四章ppt课件.ppt
《汽车运用工程第四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运用工程第四章ppt课件.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汽车的行驶安全性,汽车安全性一般分为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 主动安全性指汽车本身防止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性能。 被动安全性指交通事故发生后汽车本身减轻人员伤害和货物损坏的能力,可分为汽车内部被动安全性(减轻车内乘员受伤和货物受损)以及外部被动安全性(减轻对事故所涉及的其他人员和车辆的损害)两类。 事故后安全性指汽车能减轻事故后果的性能。即能否迅速消除事故后果,并避免新的事故发生的性能。 生态安全性指发动机排气污染、汽车行驶噪声和电磁波对环境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对汽车主动安全性有重要影响的制动性和操纵稳定性,并简要介绍汽车的被动安全性。,第一节 汽车的制
2、动性,汽车行驶时能迅速停车且维持方向稳定,并能在下长坡时控制车速及能在一定坡道上驻车的能力,称为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制动性可以用汽车的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三个方面的指标评价。 一、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地面制动力的大小与制动蹄-制动毂和轮胎-路面两个摩擦副有关,不仅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而且取决于地面附着力。 1制动器制动力 在轮胎周缘沿切线方向克服车轮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力称为制动器制动力(N)。其值为: 制动器制动力取决于制动器结构、型式与尺寸大小、制动器摩擦副摩擦系数和车轮半径r。一般情况下,其数值与制动踏板力成正比,即与制动系的液压或气压大小成线性关系。对于结构
3、、尺寸一定的制动器而言,制动器制动力主要取决于制动踏板力与摩擦副的表面状况,如接触面大小、表面有无油污等。,2地面制动力 地面制动力 的值为: 在制动过程中,制动蹄摩擦片-制动毂相互作用产生的摩擦力决定着制动力矩和制动器制动力的大小;轮胎-路面间的附着力是地面制动力的极限值。 显然,若地面附着力足够大,即满足 ,有: = ,意味着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器制动力完全转化为地面制动力。但当地面附着状况不良, 时,有 = ,这说明制动器制动力受到附着力的限制而不能完全转化为地面制动力。,3制动力的增长 制动过程中,地面制动力 和由制动器制动力矩 所决定的制动器制动力 随制动踏板力 增大的变化关系见图所示。
4、车辆制动时,车轮有滚动或抱死托滑两种运动状态。踏板力较小时,地面制动力足以克服制动摩擦力矩使车轮滚动。车轮滚动时的地面制动力等于制动器制动力,且随踏板力的增长成正比增长。但当制动踏板力增大至 时,地面制动力增大到等于附着力,车轮即抱死不转而出现拖滑现象。此时,制动力受轮胎与路面附着条件的限制,达到其最大值。此后,随着制动踏板力继续增大( ),制动器摩擦力矩由于摩擦表面间作用力的增大仍可增大,因而制动器制动力随继续增大几乎成线性上升,但地面制动力达到极限值后却保持在该极限值而不再增大。,4地面附着力 制动过程中,地面制动力的最大值 等于作用于车轮的地面垂直反力与附着系数的乘积: 1)附着率和附着
5、系数(1)附着率:令轮胎与路面间传递的切向力与地面垂直反力的比值称之为附着率: (2)滑移率 制动过程中,随着制动强度增大,车轮的运动从纯滚动转变为纯滑动。 地面制动力产生前,车轮作纯滚动。即: 式中: -车轮旋转线速度,rad/s; r-车轮半径,m。 制动开始后,产生制动器制动力矩,使车轮旋转速度相对于车速降低。 随着制动强度进一步增大,产生的制动器制动力矩达到使车轮抱死。 =0 定义制动滑移率为: 驱动滑移率定义为:,(3)附着率与滑移率的关系 制动过程中,附着率不是常数,而是随着制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试验证明:附着率是滑移率的函数。 当制动强度不大,因而滑移率较小时,纵向附着率 几乎
6、随滑移率 的增大成正比增大;而后,随 增长, 缓慢增长,直至达到最大值。称为峰值附着系数 。试验表明:当达到15%20%左右时, = 。然后,随着滑移率继续增大, 反而下降,直至当车轮抱死滑移 =100%后,附着率 达到一稳定值 ,该 值称之为滑动附着系数 。通常, 。 侧向附着率 也随滑移率 变化。滑移率较小时,侧向附着率的值较大,表明汽车可以承受较大的侧向力;随滑移率增大, 的值减小;而当车轮抱死滑移后,滑移率 =1时, 的值降至接近于零。,(4)影响附着系数的因素 附着系数的数值主要取决于道路的材料、路面状况和轮胎结构、轮胎气压、胎面花纹、材料以及汽车行驶速度等。 图4-4表明不同道路对
7、附着系数的影响,各种不同路面上的附着系数的平均值见表4-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潮湿路面的附着系数低于干燥路面的附着系数,冰雪路面附着系数非常小。,路面结构应在宏现上有一定的不平度而有自排水能力;路面的微观结构应粗糙且有一定的棱角,以穿透水膜,让路面与胎面直接接触,提高附着能力。 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提高附着能力;低气压、宽断面和子午线轮胎承受垂直载荷时变形大,因而附着系数大。 不同花纹的轮胎,其与路面的接触状况不同,因而附着系数也不同;轮胎磨损后,随着花纹深度减小,其附着系数有显著降低。 车速对附着系数的影响如图所示,车速提高后,不仅峰值附着系数和滑动附着系数的值大大下降,而且两者的差明
8、显增大。,2)垂直反力 若汽车的总重为G,在汽车制动过程中,作用于车轮上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与汽车的总体布置、行驶状况及道路的坡度有关。 若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制动,并忽略制动过程中的空气阻力的影响,则制动过程中作用于汽车前后轴的地面垂直反力的值为: 由此可见,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制动过程中,作用于前后轴上的垂直载荷之和等于汽车总重,并不因汽车制动而改变。但在制动过程中会发生载荷的转移,即:前轴的垂直载荷增大,而后轴的垂直载荷减小。 即使当前后轴的附着系数相同时,汽车制动时的轴荷转移也会影响前后车轮附着力的相对大小,因而影响着前后车轮所能获得的最大地面制动力的相对大小,同时影响着前后车轮达到最大地面制动
9、力的进程,因此对于汽车的制动性能会发生重要影响。,二、汽车的制动过程 紧急制动时,制动踏板力、制动减速度与制动时间的关系曲线见图。 驾驶员反应时间:即从驾驶员识别障碍到把踏板力施加到制动踏板上所经历的时间。其中包括驾驶员发现、识别障碍并作出紧急制动的决定所经历的时间;驾驶员移动右脚从加速踏板换到制动踏板上所经历的时间。驾驶员反应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为0.31.0s。 制动器起作用时间:即从制动踏板力开始上升到地面制动力增长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制动器起作用时间主要取决于汽车制动系的结构形式,还取决于驾驶员踩踏板的速度。 持续制动时间:在该时间段内,汽车的制动减速度基本不变,以最大制动强度制动
10、至停车。 制动释放时间:指驾驶员松开制动踏板至制动力完全消除所需时间。,三、汽车的制动效能 汽车的制动效能指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至停车的能力。汽车的制动效能可以用制动距离、制动力和制动减速度三个指标评价。 1制动力和制动减速度 地面制动力的大小与制动蹄摩擦片-制动毂和轮胎-路面两个摩擦副有关,不仅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而且取决于地面附着力,在数值上等于二者中的较小值。 显然,若汽车总质量为M,道路附着系数为 ,制动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最大制动力 为: 制动减速度是汽车制动时所产生的地面制动力作用于汽车的直接结果。在汽车制动器技术状况良好(能够制动到抱死拖滑)的前提下,持续制动期间汽车能达到的最大减速
11、度取决于附着力,因此:,2汽车的制动距离 制动距离指汽车以一定初速制动到停车所驶过的距离,其大小等于在整个制动过程的各个阶段驶过的距离之和。 1)驾驶员反应时间内汽车驶过的距离 在驾驶员反应时间 (s)内,制动踏板力和地面制动力均为零,汽车仍然以原有初速 (m/s)行驶,所驶过的距离 (m)为:,2)制动器起作用时间内汽车驶过的距离 在制动器起作用时间 内,在时间段 制动力为零,汽车继续匀速行驶,所驶过的距离为: 在制动力增长所需时间 内,制动减速度几乎成线性的从零增长到 ,汽车的减速度 ( )为: 其中, ,因此有: 注意到,在时间从0到t的过程中,车速从初速 变化到V。积分上式得 内的汽车
12、速度V( )为:,当 (e点)时,其车速记为 ,则: 又有: 该时间段汽车驶过的距离s(m)为: 当 (e点)时,汽车驶过的距离 为: 在制动器起作用时间 内,汽车驶过的距离 为:,4)汽车的制动距离汽车在制动过程中驶过的总距离为上述各阶段驶过的距离之和。即: 由于在驾驶员反应时间 内汽车驶过的距离与汽车无关,因此一般所指汽车制动距离是从踩下制动踏板至完全停车汽车驶过的距离,即: 。上式中最后一项很小,可以忽略。因此等于: 把制动起始车速 (m/s)用 (km/h)表示,则: 若制动器技术状况良好, ,汽车的制动距离可用下式计算:,3影响汽车制动效能的因素 决定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为制动器起
13、作用时间、最大制动减速度及制动起始车速。 在持续制动期间,汽车能达到的最大减速度取决于附着力。因此,道路附着系数的大小,对汽车的制动距离有重要影响。 制动起始车速越低,制动距离越短。 真正使汽车减速停车的是持续制动时间,但由于汽车在制动器起作用时间内的速度很快,因而 的大小对制动距离的影响很大。制动器起作用时间与制动系的结构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当驾驶员急速踩下制动踏板时,液压制动系的制动器起作用时间可短至0.1s或更短;真空助力制动系和气压制动系为0.30.9s;货车拖带挂车时,汽车列车的制动器起作用时间有时竟长达2s,但精心设计的汽车列车制动系可缩短到0.4s。因此,改进制动系结构,缩短制动
14、器起作用时间,是缩短制动距离、提高制动效能的一项有效措施。,四、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1制动器的抗热衰退性能及评价 汽车制动性能的另一方面的评价指标是汽车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主要指制动器的抗热衰退能力,反映了汽车高速行驶或下长坡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保持的程度。 汽车制动时,其行驶动能转化为车轮制动器摩擦副和车轮-路面摩擦副的摩擦热能,使制动器温度升高。汽车长时间进行强度较大的制动时(如下长坡连续制动或高速制动),制动器的温度常在300以上,有时甚至能达到600700。制动器温度升高后,制动摩擦片性能下降,制动器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减小,所产生的摩擦力矩和制动力减小,制动效能降低。这种现象
15、称之为制动器的热衰退。制动器温度升高后能否保持足够的制动效能,是评价车辆制动性能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山区行驶的货车和高速行驶的轿车,因制动器制动强度大,更应有较好的抗热衰退性能。 制动器抗热衰退性能一般用一系列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的保持程度来衡量。根据国家行业标准ZBT24007-89,要求以一定车速连续制动15次,每次的制动强度为3.0 ,最后的制动效能应不低于规定的冷试验制动效能(5.8 )的60%。,2影响制动器的抗热衰退性能的因素 抗热衰退性能与制动器摩擦副材料及制动器结构形式有关。 一般制动器的制动鼓、盘由铸铁制成,而制动摩擦片由石棉、半金属材料制成。正常制动时,制动器摩擦副的温度在20
16、0左右,摩擦副的摩擦系数约为0.30.4。但在更高的温度时,摩擦系数会有很大降低而出现热衰退现象。 若把制动器单位制动轮缸推力所产生的制动器摩擦力定义为制动效能因数,则可用制动效能因数与摩擦系数的关系曲线夹说明各种类型制动器的效能及其稳定程度。几种典型制动器的制动效能因数与摩擦系数的关系见图4-7所示。,五、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指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维持直线行驶或按预定弯道行驶的能力。汽车制动时失去方向稳定性的原因通常是:跑偏、侧滑和转向轮失去转向能力。 1汽车的制动跑偏 制动时汽车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称为“制动跑偏”。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汽车左右车轮制动器制动力不
17、相等 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转向轴左、右车轮(转向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不相等是引起制动跑偏的重要原因。 设前左轮的制动器制动力大于前右轮,故地面制动力 。此时,前、后轴分别受到的地面侧向反作用力为 和 。显然, 绕主销的力矩大于 绕主销的力矩。虽然转向盘不动,由于转向系各处的间隙及零部件的弹性变形,转向轮仍向左转动而使汽车有轻微的转弯行驶。,2)制动时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拉杆运动干涉 若由于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拉杆在运动学上不协调,因运动干涉而引起跑偏,则是设计造成的,其特点是跑偏的方向不变。 如图所示。如果转向节上节臂处的球头销至前轴中心线的距离太大,且悬架钢板弹簧的刚度又太小,则钢板弹簧在制
18、动受力后变形太大。因此,紧急制动时,前轴会向前扭转一个角度。此时,转向节上节臂球头销本应作相应的移动,但由于球头销又连接在转向纵拉杆上,仅能克服转向拉杆的间隙,使拉杆有少许弹性变形而不允许球头销作相应的移动,致使转向节臂相对于主销向右偏转,于是引起转向轮向右转动,造成汽车跑偏。,2汽车的制动侧滑 制动过程中,汽车的某一轴或两轴发生横向移动的现象称为制动侧滑。若在高速制动时发生后轴侧滑,汽车常发生不规则的急剧回转运动而失去控制,严重时可使汽车调头。 汽车侧滑与汽车制动时车轮抱死及抱死顺序密切相关。制动时,若前后轴均不抱死,因为此时具有足够大的地面侧向附着能力,一般不会发生制动侧滑。而汽车制动时,
19、若后轴车轮比前轴车轮先抱死拖滑,就可能发生后轴侧滑。若能使前、后轴车轮同时抱死;或前轴车轮先抱死,后轴车轮再抱死或不抱死,则能防止后轴侧滑,不过前轴车轮抱死后将失去转向能力。 汽车前轮抱死拖滑或后轮抱死拖滑的两种运动情况的受力如图所示。,跑偏与侧滑是有联系的,严重的跑偏有时会引起后轴侧滑,易于发生侧滑的汽车也有加剧跑偏的趋势。图4-11为单纯制动跑偏和由跑偏引起后轴侧滑时轮胎留在地面上的印迹图。,3转向轮失去转向能力 转向轮失去转向能力,是指弯道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的弯道行驶而沿弯道切线方向驶出;直线行驶制动时,虽然转动转向盘但汽车仍按直线方向行驶的现象。 转向轮失去转向能力是转向轮抱死拖滑或
20、转向轮先抱死的直接结果。由随着制动强度增大,侧向附着率由大减小的值较大,表明汽车可以承受侧向力的能力降低。而当制动强度增大到使车轮抱死滑移后, 的值降至接近于零。这表明:车轮失去承受侧向力的能力。 因此,当只有转向轮抱死拖滑或转向轮先抱死拖滑时,因为侧向附着系数降低,不能产生足够的地面侧向反作用力,汽车无法按原弯道行驶而沿切线方向驶出,即失去了转向能力。,因此,从保证汽车方向稳定性的角度出发,首先不能出现只有后轴车轮抱死或后轴车轮比前轴车轮先抱死的情况,以防止危险的后轴侧滑;其次,尽量少出现只有前轴车轮抱死或前、后车轮都抱死的情况,以维持汽车的转向能力。最理想的情况就是防止任何车轮抱死,前、后
21、车轮都处于滚动状态,这样就可以确保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制动跑偏、侧滑与转向轮失去转向能力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汽车试验时,常规定一定宽度的试验通道,若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不产生不可控制的效应使其离开试验通道时,则说明其制动时方向稳定性合格。,六、制动防抱死装置的工作原理 采用制动防抱死装置(ABS),可以控制制动强度,使车轮的滑移率控制在图4-3中阴影所示区域,在制动过程中车轮边滚边滑。即可利用路面较大的纵向附着系数以增大制动力,又可得到较大的侧向附着系数,使汽车具有较强的抵抗侧向力的能力;既可避免制动侧滑,又能保持汽车制动时的转向能力。 制动时,汽车在制动距离范围内,其各个车轮下支撑路面的
22、状况不可能完全相同,可以是干燥的、潮湿的、冰面或压实雪地。甚至,在制动过程中,同一个车轮所经历的路面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制动防抱死装置还必须根据路面附着系数的不同快速匹配制动力。同时,制动防抱死装置的制动力矩控制幅度要比较小,以防止传动系的振动。,七、前后轴制动力的分配 汽车制动时,其制动器制动力在前、后轴间的分配和调节影响着前后轴附着能力的利用和抱死拖滑的顺序,因而对于汽车的制动效能和制动稳定性都有有重要影响。 1前后轴制动力的理想分配 令 ,称为制动强度。 若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制动,并忽略制动过程中的空气阻力的影响,则制动过程中作用于汽车前后轴的地面垂直反力 、 的值为: 若汽车在附着系数为
23、的路面上制动,前、后车轮都达到抱死时,汽车的地面制动力等于附着力,即: ,制动强度为: 。因此,作用于汽车前后车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为:,随着制动强度增长,其前后轴附着率也增长,直至等于峰值附着系数 或滑动附着系数 。因此,要保证汽车在制动过程的稳定性,前轮的附着率 必须始终大于后轮的附着率 ,因为这样才能使前轮的附着率先达到滑动附着系数,使前轮先于后轮抱死拖滑。即应满足: 或 在车轮抱死拖滑前,当前后轮附着系数值均小于峰值附着系数或滑动附着系数时,制动器制动力等于地面制动力,即: 、 。 因此,制动稳定性条件可写为: 制动稳定性的极限条件为: = =,显然有: 因此: 当汽车前后轮同时抱死拖
24、滑时,有: 以上为保证制动稳定性的两个条件,消去变量Z,可得: 上式为满足制动稳定性极限条件的 和 的关系式,即: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拖滑时,其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式。该关系式决定了一条曲线,常称为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简称I曲线。只要确定了汽车的总质量M或汽车的总重G、汽车的质心位置( 、 、 ),便可作出I曲线。,用作图法可直接得到I曲线。对于不同的Z,可以在横坐标为 、纵坐标为 的坐标系中画出一组平行线。而后,对于给定的Z,可求出满足制动稳定性条件时的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 和 的值,再由此得到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 和 与汽车总重G的比值 和 ;而后,改变Z的值,得到满足稳定性条
25、件的关于 和 的一组数组,将其绘在图中即可得到I曲线。,2制动强度决定的制动力分配极限 为了保证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并有足够的制动效能,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定的ECE R13法规对双轴汽车前后制动器制动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行业标准ZBT240007-89也提出了类似要求。法规规定:对于在附着系数=0.20.8的道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所能达到的制动强度应满足: Z 同时,还应满足制动稳定性要求,即:和所决定的点在I曲线之下。时,必有前轮先制动到抱死拖滑。前轴的制动力为: = = 若使制动强度达到Z,其后轴的制动力为: =,这样,在道路附着系数 =0.20.8范围内确定若干个值,求得在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运用 工程 第四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26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