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ppt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ppt(1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讲人 郭容花,单元1 绪论,单元2和3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单元4和5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单元6和7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单元8和9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单元10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单元11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单元12 学前儿童游戏和学习心理的发展,单元1 绪论,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1.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一、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一)心理学概念,单元1 绪论,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认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认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2.心理实质: 科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0-6、7岁)。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伊始到上小学之前(3-6、7岁)的儿童。,(二)学前儿童的概念,(
3、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儿童个体从胎儿开始到上小学之前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二 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一)为辨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二)为一切从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者提供心理学的理论支撑 1.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2.为儿童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 3
4、.为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帮助,三、研究意义,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一)成熟学说(二)精神分析学说(三)行为主义学说(四)认知发展学说,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一)成熟学说 1.成熟学说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格赛尔。,格赛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而个体的成熟取决于基因规定的顺序。,自我调节的原则:儿童的发展不是直线的,发展的步伐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前进有时倒退,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机能不对称的原则:双手发展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一只优势手,使人的活动更有效
5、,发展方向的原则: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相互交织的原则:人体的结构和动作是相互对称的,对称两边需均衡发展,2.发展的原则,3.育儿观念 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 如果成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孩子,往往会导致儿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20世纪前期,弗洛伊德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作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二)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五个渐次阶段1.口唇期(出生-1岁) 2.肛
6、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5.生殖期(11岁以后),传统行为主义,(三)行为主义学说,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S-R,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强调模仿,也就是观察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是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行为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知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
7、段 (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四)认知发展学说,二、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生物因素,二、社会因素,1.遗传 2.生理成熟,1.遗传素质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一)生物因素,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生理成熟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1.家庭(1)家庭的自然结构影响学前儿童心
8、理的发展(2)家庭经济条件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等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二)社会因素,2.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幼儿教育教学的水平发展越高,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就越大,就越能促进儿童心理向教育所指导的方面发展。,3.社会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1)人类社会生活环境(2)传媒(3)暴力电子游戏,单元2和3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状态时,
9、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只是有选择地倾注于某些事物,而同时离开其他的事物。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心理活动贯注于某一事物。,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念,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根据注意有没有自觉目的性和意志努力,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类。 无意注意也叫做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被动的,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和人本身的状态。,(二)注意的类型,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有意注意依赖于很多因素,主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合理的活动组织、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良好的意志品质。,二、婴儿注意的发生和发展,
10、(一)胎儿的注意 在胎儿时期,个体就开始对声音有了定向反射。选择性注意是胎儿期注意发展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二)新生儿的注意1.原始的注意行为2.选择性注意的发展,(三)婴儿注意的发展1. 1-3个月(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多于简单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5)偏好具有同一中心的刺激物多于无同一中心的刺激物(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刺激物(7)偏好熟悉的刺激物(8)偏好新奇的刺激物,(三)婴儿注意的发展2. 3-6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奥尔森和费尔德等的研究表明:(1)婴儿头部运动自控能力加强。(2)婴儿的视
11、觉注意更加发展,视觉搜索平均时间变短,更加偏好复杂的和有意义的视觉图像。(3)婴儿增长了对日益扩展的外部世界的好奇,探索和学习的驱动力活跃。(4)对物体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得到发展,提高了注意的质量。(5)大量的新信息扩大了婴儿的知识基础。,(三)婴儿注意的发展 3. 6-12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1)半岁以后,婴儿觉醒时间的增长是大脑成熟的标志。此时的婴儿有更长的时间去探索事物和获得更多的新信息的机会。(2)婴儿能够独立坐、爬行、站立和试图行走,使得其活动的范围和视野明显扩大,注意的对象更加广泛。(3)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受经验的支配。,(三)婴儿注意的发展4. 1-3岁婴儿注意的发展:(1)注意的
12、发展与“客体永久性”。(2)注意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3)有意注意开始萌芽。,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3.幼儿的无意注意随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入,三、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活动中完成的,三、幼儿注意的发展(二) 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一)注意的品质与幼儿的活动 1. 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幼儿注意随年龄的增长,注意的
13、范围逐渐扩大。,四、注意的品质与幼儿的活动,表3-1 不同年龄幼儿正确辨认点子数的百分比,四、注意的品质与幼儿的活动,幼儿注意范围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第一,要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方面。 第二,在呈现挂图或其他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的数目不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章。 第三,要采用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 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的自身状态都有关系。 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1)教育教学
14、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水平。(2)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3)不同年龄班活动时间应当长短有别。,(三)注意的转移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转移是指自觉地调动注意,使之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 随着儿童活动目的性的提高和言语调节机能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主动转移注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1.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的注意转移到当前活动中来。2.活动中,运用语言指导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转移注意。3.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帮助发展其注意转移的能力。,(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
15、的活动上。,教师应创造幼儿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逐渐发展动作熟练能力,并动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逐步培养其注意分配能力。,五、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一)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1.过多的无关刺激,2.疲劳3.缺乏兴趣4.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4. 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3.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并用,2.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1. 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一、感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
16、)感觉和知觉的种类,2.知觉的种类按知觉的对象,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2.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动作用的感觉器官活动,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1.感觉的种类按照感受器的不同,将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二、学前儿童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新生儿的眼肌不能很好地协调运动,出生后2-3周内,表现为一只眼睛偏右,一只眼睛偏左。出生后3周的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时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17、一)视觉的发展2.视觉敏度 视觉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最小差别的能力。 新生儿的视敏度在20/200到20/600的范围内,只有正常成人视敏度的十分之一。 6个月时,婴儿的视敏度已发展到大约20/100左右,2岁时与成人相当接近。,(一)视觉的发展 3.颜色视觉,(1)婴儿的颜色视觉 新生儿能够区分红与白,对其他颜色的辨别缺乏足够的证据。出生后2个月,婴儿能够区分哪些视觉正常的成人所能区分的颜色中的大部分。4个月时,婴儿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2) 颜色视觉,3岁幼儿还不能认清基本颜色,不能很好地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
18、,4岁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5岁幼儿不仅注意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能够辨别更多的混合色。,6-7岁幼儿区别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细微差别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二)听觉的发展,1.听觉的发生(1)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胎儿听觉感受器官在6-7个月时已基本成熟,对声音有所反应。(2)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拖长的纯音反应较明显;新生儿已经出现了视觉上的偏好,最爱听母亲的声音。,(二)听觉的发展2.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1)视听协调发展 (2)语音感知 出生后,尤其是对母亲的高频率、语调夸张、似唱歌节律、缩短的音节和重复性用词等特殊的“婴生儿语
19、”更为敏感。 2个月的婴儿可以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以及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 4个月的婴儿即显示出对成人的“儿语”注意倾听,对成人间的对话则无此反应。,(二)听觉发展,(3)音乐感知 婴儿对音乐的喜好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曲调轻柔、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容易引起婴儿积极的情绪反应。 到了幼儿期,幼儿能对不同的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够有较好的音乐节奏感、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三)触觉的发展,1.口腔探索2.手的探索,1.触觉的发生研究认为,胎儿在第49天时就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触觉的发生,触觉的发展,四、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指客体的空间位
20、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位的反映。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婴儿出生后已有对方向的定位能力。1岁多初会走路的儿童,已能辨别室内的方位。,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2.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婴儿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物体和自己的距离,并能区别物体是朝向自己还是明显不会碰到自己。 婴儿的深度知觉是随着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的。,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3.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1)婴儿的形状知觉 婴儿
21、爱看轮廓清楚的图像;婴儿爱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婴儿爱看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婴儿爱看较复杂的图形多于简单的图形;婴儿爱看曲线,不爱看直线或角。,(2)幼儿的形状知觉 小班: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中班: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 大班: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等,并能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4.大小知觉 婴儿已经有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2岁半到3岁儿童已经能够按语言提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度有所提高。 45岁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逐块地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
22、木叠在一起去比较。,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成正相关。(2)儿童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其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3)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从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4)不能理解时间标尺的意义,往往直观形象地理解计时工具。,四、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 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 的知觉发展,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向有意发
23、展,五、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一)感觉的适应 根据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教师在组织教育和生活活动中,要有效利用幼儿的各种适应现象。(二) 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可用颜色的对比,使活动室的美术装饰相互衬托等。,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三)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主要受以下条件的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主体状态,(四)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教师
24、平时要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注意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使幼儿能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六、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策略,发挥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刻性,教给认识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创设观察的条件,激发观察的兴趣,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时效性,策略,单元4和5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具有内隐性和概括性。 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记忆具有阶段性:识记、保持和回忆。,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种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
25、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根据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表象是指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发生的,根据产生的感觉器官的种类不同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等。,(三)表象的概念,表象的特征,概括性,形象性,二、婴儿记忆的发生和发展,(一) 胎儿的记忆 胎儿末期,胎儿已经出现听觉记忆。,(二)新生儿记忆的表现1.条件发射的建立2.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三、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儿童以及保持的时间可以从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来看。记忆的潜伏期是指从识记到能够再认或回忆之间的时间。,1.研究表明,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 学前 儿童 发展心理学 教学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1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