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临床应用及进展ppt课件.ppt
《肿瘤免疫治疗临床应用及进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免疫治疗临床应用及进展ppt课件.ppt(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肿瘤免疫治疗临床应用及进展 -肿瘤生物治疗学基础与临床,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肿瘤免疫治疗的策略和方法认识免疫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一、肿瘤的免疫治疗,基本原理: 提高肿瘤抗原免疫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提高肿瘤对抗瘤免疫效应的敏感性,在体内外诱生肿瘤特异性效应细胞和分子等。 抗肿瘤免疫治疗包括主动免疫治疗、被动免疫治疗。,1、干扰素1)I型干扰素:由单核巨噬细胞、病毒诱导的成纤维细胞、转化的B细胞产生 种类:IFN-、IFN-、IFN-、IFN-等 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调节免疫反应 感染肿瘤血管生成 其它作用:抗病毒2)II型
2、干扰素:由活化的T细胞、原始的Th0细胞和NK细胞产生 种类:IFN- 作用: 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等直接杀伤癌细胞 延长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促进MHC-I、II类分子和抗原递呈细胞尚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在干扰素的调节下,IFN-可诱导Th0向Th1分化,抑制向Th2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和CTL的杀伤活性临床药物:基因工程产品,已国产化。 干扰灵、赛若金 、因特芬、派罗欣。,(一)细胞因子治疗,适应症: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晚期毛细胞白血病、肾癌、黑色素瘤、kaposi肉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中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他曾用于骨肉瘤、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头颈部癌和膀胱癌等。对慢
3、性乙、丙型肝炎也有效。用法:第1周300万单位,皮下注射,每周23次, 第2周每次加到500600万单位,第3周加到9001000万单位连续6周,共8周为1疗程。 干扰素亦可局部注射(瘤周浸润)、腔内注射(癌性胸腹腔积液)或膀胱内灌注。毒副作用:高剂量干扰素具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反应即发热、流感样症状,肌肉酸痛等,其次是轻度骨髓抑制。一般对肝肾功能无影响,少数有转氨酶、血肌酐升高。,2、白细胞介素-2 (IL-2)来源:主要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分泌和表达,此外NK、转化的B细胞和LAK细胞也可产生 作用:促进T细胞增殖及相应的细胞因子分泌 刺激NK生长并增强其杀细胞活性 诱导LAK、NK、TIL扩增
4、及细胞因子的分泌 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和产生抗体 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抗肿瘤免疫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药物:基因工程IL-2 欣吉尔、德路生 、远策欣 。,适应症:用于肾细胞癌、黑色素瘤、乳腺癌、膀胱癌、肝癌、直肠癌、淋巴瘤、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用于癌性胸腹水的控制。用于手术后、放疗及化疗后的肿瘤治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也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病毒性、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如乙肝、结核病。用法:1)胸腹腔注射 100-200万IU/次,每周1-2次,2-4周为一疗程。 2)局部注射 根据癌灶大小决定剂量,每次每个病灶不少于610万IU,隔日1次,4周为一疗程。 3)皮下注射 60-100万IU/
5、m3,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 4)静脉滴注 40-80万IUIU/m3,每日1次,缓慢滴注,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毒副作用:治疗中常见副反应为发热、寒战、乏力、恶心、轻度食欲下降等。其他少见的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皮疹、血压下降、水潴留、转氨酶升高等。 这些副反应多为轻度、易耐受,停药后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可给与消炎痛或给予升压等措施对症处理。,3、IL-12 主要是由抗原呈递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及B淋巴细胞产生) 作用:诱导Th0分化为Th1,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促进NK、T细胞增殖,诱导LAK、TIL产生, 并增强上述细胞的杀伤功能 诱导Th1、NK分泌IFN- 促进巨
6、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杀伤肿瘤细胞 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增强肿瘤细胞表达MHC-I II类分子,提高肿 瘤细胞对免疫效应细胞的易感性 增加抗原递呈细胞对肿瘤抗原的递呈功能,动物试验: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IL-12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树突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制成肿瘤疫苗,使IL-12在局部分泌,诱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临床试验: 重组人(rHu)IL-1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应与剂量相关,但较大剂量较易有不良反应, IL-12能恢复由实体瘤转移患者PBMC获得的NK细胞活性, IL12还能增强毛细胞白血病患者NK细胞活性, IL-12抗肿瘤作用,4、IL-4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特别是Th2细胞)
7、产生。作用:促进休止期的B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分泌IgE,增加B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促进体液免疫应答。 维持胸腺细胞和活化T细胞的生长,诱导Th2产生,抑 制Th1分泌细胞因子。 诱导NK细胞增殖。 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其抗原递呈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M-CSF和G-CSF,增强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吞噬、杀伤功能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DCC)应用:主要用于DC细胞的诱导、扩增。,5、肿瘤坏死因子TNF1)TNF-:主要来源于LPS、细菌DNA等抗原分子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其它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产生的。 作用: 影响免疫反应过程 影响非免疫细胞 促进
8、细胞因子分泌 调控细胞凋亡 全身反应2)TNF-:主要由Th1、CD8T细胞和早期的B细胞产生作用:是炎症过程的重要组成成分,6、集落刺激因子 是一种低分子量糖蛋白,能够在体内外选择性刺激造血干细胞增生、分化成某一谱系的细胞分类:G-CSF,M-CSF, GM-CSF, IL-3, EPO, SCF,7、胸腺素 分为两族 作用:1)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可促进T细 胞、NK、LAK等细胞的增殖及杀伤 活性 2)参与细胞骨架的形成,通过对 肌动蛋白的调节,参与某些肿瘤的 转移,(二)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应用肿瘤抗原或模拟肿瘤抗原的疫苗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激发或增强机体的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阻止肿瘤生
9、长、扩散和复发。,肿瘤疫苗,肿瘤疫苗与传统疫苗在概念上不同,它主要不是用于肿瘤的预防,而是通过瘤苗的接种来刺激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来治疗肿瘤。 该法应用的前提是肿瘤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对手术后清除微小转移瘤灶和隐匿瘤、预防肿瘤转移和复发有较好的效果。,1、肿瘤细胞疫苗,即通过自体肿瘤细胞粗提取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处理后抑制其生长能力,保持其免疫原性,需加入佐剂如卡介苗等以增强免疫原性。,2、肿瘤基因工程疫苗,肿瘤基因工程疫苗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而制备的疫苗。,2、肿瘤基因工程疫苗,1)、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将外源基因导入免疫细胞,其表达产物作用于免疫细胞,促进
10、免疫细胞生长、分化,从而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导,如IL-2、IL-4、IL-6、IL-12、IL-15、IL-18、IFN-以及GM-CSF等。 实验显示,在各种细胞因子中,以GMCSF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效果最好,这与其诱导DC成熟有关。,2)、增强肿瘤免疫原性,通过表达肿瘤所缺乏的某些分子,以增强其免疫原性。如将B7基因导入具有肿瘤抗原的肿瘤细胞,不仅能恢复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也可增强IL-2的抗瘤活性。一些肿瘤相关抗原(TAA)基因的转导研究,显示也可以增强其免疫原性,如CEA、AFP、gp100、MART-1。,3)、基因产物直接杀伤瘤细胞,如TN
11、F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可使局部持续分泌TNF、从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3、肽疫苗,8-10个氨基酸的多肽是T细胞识别的基础肽疫苗主要包括以下二种:1)、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肽疫苗 目前已合成的p21-K-Ras-125突变肽、EGFRvIII突变肽和Her2/neu肽等。2)、病毒相关疫苗 如EB病毒与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HBV与肝癌,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Oncophage (Vitespen),通过加工、纯化自体肿瘤细胞的gp96等热休克蛋白HSP,获得大量肿瘤抗原。一项III 期临床研究中728 肾癌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结果: 复发率 观察组 治疗组 P值
12、 全部 27.3% 25.0% 0.384 I+ II期 27.0% 15.2% 0.056 III +IV 27.5% 32.0% 0.686 中危患者* 30.9% 16.3% 0.004 中危患者*:I/II期低分化/III期高分化 俄罗斯2008-4-9批准Oncophage 用于中危肾癌的辅助治疗。 Lancet. 2008 (9633):145,4、核酸疫苗,核酸疫苗是由能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抗原基因片段及其载体构建而成。 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4、核酸疫苗,5、抗独特型抗体疫苗,肿瘤抗原可诱导抗体(Ab1)产生,该抗体可变区的独特型决定簇具有免疫源性,可诱导抗体Ab2产生
13、,称为抗独特性抗体。也是一种抗抗体。 在这些Ab2中,有的可模拟原来的抗原结构诱导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作为肿瘤疫苗应用。,这种疫苗的特点是,它既不是天然抗原的本身,也不是人工合成的抗原自身,而是抗原本身的“摸拟物”,当用这种疫苗接种时,机体虽然没有直接接触抗原,却能产生对相应抗原的免疫应答 具有抗原放大效应,已进入、期临床的抗独特型抗体:卵巢癌相关抗原CA125的独特型疫苗:AcA125黑色素瘤的独特性疫苗:BEC2、TriGem等淋巴瘤的独特性疫苗:Id-KLH乳腺癌的独特性疫苗:1E10结直肠癌的独特性疫苗:105AD7,6、树突状细胞(DC)疫苗,肿瘤抗原属于内源性抗原,机体主要依靠
14、CTL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但肿瘤细胞表面的MHC-抗原肽段复合物表达水平低,需要经体内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提供诱导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才能激发肿瘤特异性CTL的产生。由于DC在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中的重要功能,目前认为,DC在启动抗肿瘤免疫的抗原呈递中发挥重要作用。,Dendritic cells connect innate immunity and adaptive immunity,人DC至少有三条来自于不同前体细胞的发育途径:1)CD34+细胞分化为DC2)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DC3)淋巴样DC前体细胞分化途径,临床应用治疗恶性淋巴瘤,肿瘤抗原可以基因、多肽、蛋白、甚
15、至完整细胞的形式负荷给DC,因此DC疫苗的制备明显比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容易,因而促进了DC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1996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su等首先采用抗独特型抗体负荷的DC疫苗治疗了4例B细胞型淋巴瘤,3例获部分缓解。,抗原冲击DC治疗乳腺癌(I/II期临床),病人: 高表达HER2的转移性乳腺癌病人16例方法: HER500冲击的自体APC 2108 to 5109 , 二周一次,共三次。 副作用:主要为寒战和发热,没有3-4级的毒副反应结果: 12个可评价的病人,1例PR 结论: HER500冲击的自体DC使用安全,有一定 疗效,但效率仍不够高。 J. W. Kylstra, et a
16、l. ASCO 2003,治疗转移性肾癌(I/II期临床),病人:转移性肾癌 15例方法:肿瘤细胞溶解物冲击的DC 3.95106 淋巴结内注射副作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结果:7例进展,7例稳定,1例部分退缩 (14.4106细胞 )结论:肿瘤细胞溶解物冲击的DC,即使在有大负荷肿瘤时也有效,在大剂量使用时更有效,无毒副作用。 Marten A, et al.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02,PROVENGE (sipuleucel-T),Provenge是PA2024 (GM-CSF和PAP的融合蛋白)与自身树突状细胞孵育后获得的自体DC细胞疫苗。 III期研究
17、设计:127例无症状激素治疗无效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以2:1比例接受sipuleucel-T (2周1次,连续3次) 或安慰剂治疗,3月后曲线分离。 J Clin Oncol.2006:3089,DC Vax-Brain,患者DC细胞经自体肿瘤细胞刺激后获得。胶质瘤手术联合放化疗的MS为14.6个月,TTP为6.9个月。 N Engl J Med, 2005:987I期和I/II期研究中发现胶质瘤经DCVax-Brain治疗后(皮下注射)后,3年存活率为53%,95%的患者MS超过14.6个月,TTP超过6.9个月。http:/,由于大多数肿瘤抗原 未被识别,因此肿瘤细胞溶解物负荷的DC疫苗
18、可使更多的患者接受此种方法治疗。 直接携带肿瘤抗原的DC作用更为直接,可以活化静息的T细胞,诱导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三)肿瘤的被动免疫治疗,1、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 又称之为生物导弹技术,通过补体系统和自然杀伤细胞起抗肿瘤作用。,嵌合型单抗达到95以上人源化,减少了异种免疫原性。,1) 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直接体内应用 很多进入临床治疗试验,包括抗白细胞 分化抗原CD19、CD20、CD22、CD3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U C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癌基因cerbB2产物,神经节苷酯GD3、GM2等抗原的单抗。,2) 抗肿瘤单克隆抗体与抗肿
19、瘤药物、生物毒素、细胞因子或放射性核素偶联: 生物毒素,如假单胞菌毒素或蓖麻毒素; 放射线同位素,如131I 、186Re、177Lu、90Y、212Bi、67Cu、等 单抗作为导向物可增加毒素、放射性同位素等在肿瘤局部 的浓度,增加对肿瘤的杀伤力或诱导肿瘤局部的免疫反应。,3)基因工程抗体-毒素(或酶)融合蛋白直接杀瘤 4)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和抗效应细胞表面分子的抗体组成双特异性抗体,可引导杀瘤效应细胞向肿瘤灶集中 5)胞内抗体在肿瘤细胞内表达,特异性作用于致瘤的癌基因产物或端粒酶,2、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 向肿瘤患者体内输注具有抗瘤活性的免疫细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 回
20、输的效应细胞包括:在体外用肿瘤抗原或淋巴因子激活的淋巴细胞(CIK、TIL等)、导入外援细胞因子基因并表达相应产物的淋巴细胞等。,11)LAK细胞,LAK细胞是在1980年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Rosenberg发现,并在1982年由Grimm等命名的。这是一类由IL-2激活的能够杀伤NK抵抗的新型免疫细胞,是一种强烈的,广谱的,具有杀瘤活性的细胞。随后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肿瘤等疾病治疗。但由于LAK细胞活性的维持需要IL-2,而IL-2副作用大,而且在以后的临床总结中发现LAK细胞疗效较低,现已基本不用。,2)CD3AK细胞,是在LAK细胞基础上,用抗CD3单抗和IL-2联合诱导的杀瘤细胞。由于使
21、用了抗CD3单抗刺激,减少了IL-2的用量,降低LAK治疗的毒副作用,且CD3AK的抗肿瘤活性大大高于LAK细胞。 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自体 CD3AK 细胞 1个疗程后 ,实体瘤组治疗有效率为 25. 45%,临床获益率为 74. 54%;淋巴瘤组有效率为 83. 33%,临床获益率为 91. 67%。,在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免疫效应细胞的研究中,为增加效应细胞的数量和杀瘤活性,常添加一些激活剂如抗CD3单抗,植物血凝素PHA等,以提高免疫治疗疗效。 实验显示PHA预刺激虽能促进IL-2激活的杀伤细胞的增殖,但对杀伤活性并无明显改善,而培养15天以上,经PHA预刺激的P-LAK和P-CD
22、3AK细胞杀伤活性显著提高,且PHA与抗CD3单抗有协同效应。,3)TIL细胞(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是从新鲜的肿瘤组织中分离出来,体外经IL-2,抗CD3单抗,TNF等刺激,经20-45天培养,获得的具有一定特异性的抗肿瘤细胞。其局限在于分离困难,体外培养时间过长。,我们于1997-1998年选择21例癌性胸腹水患者,其中肺癌4例,乳腺癌5例,肠癌4例,骨癌7例,胰腺癌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和细胞学诊断。共抽取33次胸腹水做TIL细胞培养,抽取胸水2502200ml,腹水量12004400ml。21例患者中14例经16次的TIL胸腹腔回输治疗。回输期间隔天皮下注射IL-
23、2 50万单位。14例患者回输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78.57%,其中3例胸腹水消失,并观察1个月无复发,1个月后检查胸腹水无瘤细胞;8例胸腹水有明显减少,并控制1个月以上;3例仅控制12周。,4)TAK细胞,TAK是由可溶性肿瘤抗原,抗CD3单抗和IL-2共同诱导的杀瘤细胞。用可溶性肿瘤抗原诱导细胞识别肿瘤,以提高杀瘤亲和性;用抗CD3单抗诱导所有T细胞活化,培养出以CD8+T细胞为主的杀瘤细胞。TAK细胞不仅增加了杀瘤的特异性,且体外增殖快,IL-2用量低。 用胃癌可溶性抗原(TSA),联合抗CD3单抗和IL-2共同刺激正常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10天后,经流式细胞仪表型分析,表明其免疫
24、效应细胞以CD8+T细胞为主,其细胞增殖速度,增殖水平与CD3AK和LAK相比明显升高,且对抗原来源的胃癌细胞具有极强的杀伤活性(98.5%),高于CD3AK(82.1%)和LAK(62.05%)。,我们于1996-1998年,采用静脉或口服化疗和免疫效应细胞输注为主体的化学免疫疗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18例。 收治的38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中,18例采用化学免疫疗法(甲组),同期收治的晚期肝癌患者,除对症处理外,单用静脉化疗或肝动脉插管化疗20例,列为对照组(乙组)。 总缓解率(CR+PR): 甲组22.22%(4/18) 乙组0% 无1例缓解,5)CIK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用
25、各种细胞因子共同刺激培养所获得的免疫细胞。由于同时表达CD3和CD56分子,故又称为NK样T细胞,CIK细胞兼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特点,其抗肿瘤活性远大于LAK和TIL。因此被认为是新一代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 刺激因子除了抗CD3单抗、IL-2外,还需用IFN-和IL-1等细胞因子。,CIK细胞杀伤机制,、识别 由于CIK的细胞杀伤作用是非MHC限制性的,故CD4、CD8在其识别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过程中并非必不可少。细胞表面粘附分子LFA-1 ICAM-1在CIK细胞识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正常细胞无毒性作用。,、杀伤 细胞对肿瘤细胞或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肿瘤 免疫 治疗 临床 应用 进展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10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