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糖类分解代谢ppt课件.ppt
《第7章糖类分解代谢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糖类分解代谢ppt课件.ppt(1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糖 类(Carbohydrate),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一类有机分子。(动物 植物 微生物?),第一节 序,1、糖类的元素组成与化学本质 大多数糖类物质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碳水化合物 葡萄糖 C6H12O6 鼠李糖 C6H12O5 乳酸 C3H6O3 甲醛 CH2O 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或其衍生物或水解时能够产生这些化合物的物质。,2、糖的命名与分类(根据聚合度分类:单糖、寡糖、多糖) (1)单糖: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类。 醛糖 酮糖丙糖 甘油醛 二羟丙酮丁糖 赤藓糖 赤藓酮糖 戊糖 脱氧核糖、核糖己糖 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 果糖庚糖 景天庚糖,(
2、2)寡糖:能被水解成少数(26)单糖分子的糖类。由2-6个单糖通过糖苷键形成的糖类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三糖(棉子糖)、四糖、五糖、六糖等,(3)多糖:水解产生2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类。同多糖:水解只产生一种单糖或单糖衍生物。如糖原、淀粉、纤维素等。杂多糖:水解产生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和单糖衍生物。如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复合糖:与非糖物质共价结合形成的结合物。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3、糖类的生物学作用(1)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最先动用) 植物体内的淀粉,动物体内的肝糖元、肌糖元。(能源贮存)(2)作为生物体内的结构成分 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物质等;细菌细胞
3、壁中的肽聚糖;昆虫外骨骼中的壳多糖。,(3)在生物体内转变为其他物质 作为中间代谢物为合成其他生物分子提供碳骨架。(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信息传递(受体) 如糖蛋白、糖脂中的糖链。,一、单糖的结构 单糖的种类很多,其中以葡萄糖(游离的、结合形式的)数量最多,在自然界亦广,具有代表性。,(一)、单糖的链状结构 实验推出:己醛糖立体链状结构有四个手性碳原子,存在八对对映体;己酮糖立体链状结构有三个手性碳原子,存在四对对映体,二羟丙酮不含手性碳;甘油醛含一个手性碳,有两个旋光异构体组成一对对映体。 含n个手性碳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体的数目为2n,组成2n-1对对映体。,(二)、D系单糖、 L系单糖
4、 D/L甘油醛的醛基C下端逐个插入手性碳延伸而成D/L系醛糖。,二羟丙酮、 D/L赤藓酮糖的酮基碳下端逐个插入手性碳延伸而成D/L系酮糖。 L系醛糖是相应的D系醛糖的对映体。,规定:D(+)甘油醛、 L (-)甘油醛甘油醛的构型为所有单糖构型的参照物。单糖的构型与旋光方向无直接联系。旋光方向及程度由整个分子的立体结构决定。单糖的构型是指分子中离羰基碳最远的那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几个重要的D型己醛糖Fischer式:,书写Fischer投影式时规定:碳链处于垂直方向,羰基写在链的上端,羟甲基写在下端,氢原子和羟基位于链的两侧。,戊醛糖Fischer式:,D型己酮糖Fischer式:,(三)、单
5、糖的环状结构 1、变旋现象:许多单糖的新配置的溶液会发生旋光度改变的现象。如:新配置的葡萄糖水溶液测定其比旋光度为+112,放置一段时间,数值下降,直至 +52.7才不再变化,该现象用开链式结构无法解释。 2、环状半缩醛:葡萄糖具有分子内的醛基与醇羟基形成半缩醛的环状结构。 开链的单糖形成环状半缩醛时最容易出现五元环和六元环的结构。环状结构常用Haworth式表示。,DG由Fischer式改写成Haworth式的步骤:,()上下变左右,3、与异头物:羰基碳上形成的差向异构体 在标准定位的Haworth式中羟甲基在环平面上方的为D型糖,在环平面下方的为L型糖。无论是D型糖还是L型糖,异头碳羟基与
6、末端羟甲基是反式的为异头物,顺式的为异头物。,解释变旋现象: D-G有-D-G和 -D-G两种稳定的晶体,在水溶液中能够开环并与链式结构能够转化。无论何种晶型溶于水中所得的水溶液中-D-G、 -D-G和链式结构三者并存并处于动态平衡。由不平衡到动态平衡的过程即为变旋现象本质:糖在水溶液中要发生链式结构与环式结构的互变、吡喃环与呋喃环的互变以及型与型的互变,最后达到平衡。,4、吡喃糖和呋喃糖,DG主要以吡喃糖存在,DF主要以呋喃糖存在。,第二节 寡糖,一、寡糖的结构与性质二、常见的二糖1、麦芽糖(还原糖)OD吡喃葡糖基(1 4)D吡喃葡糖葡萄糖(1 4)葡萄糖苷 Glc (1 4) Glc,2、
7、蔗糖(非还原糖) OD吡喃葡糖基(1 2)D呋喃果糖苷 Glc ( 1 2) Fru 转化糖 焦糖,3、乳糖(还原性糖) O D吡喃半乳糖基(1 4) D吡喃葡糖 Gal ( 1 4)Glc,4、纤维二糖 纤维素经酸处理后水解生成,主要是 型。 O D吡喃葡糖基(1 4) D吡喃葡糖 Glc (1 4)Glc,三、其他简单寡糖 棉子糖为(非还原三糖)四、环糊精(非还原糖),第三节 多糖,自然界中的糖类主要以多糖形式存在一、同多糖,1 、淀粉( starch ) 直链淀粉是线形分子,麦芽糖是它的二糖单位,立体结构为六个残基旋转一圈的左手螺旋。,支链淀粉,糖代谢的概况,葡萄糖,丙酮酸,H2O及CO
8、2,乳酸,乳酸、氨基酸、甘油,糖原,核糖 + NADPH+H+,淀粉,糖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一、双糖的水解,蔗糖 + H2O 葡萄糖 + 果糖,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1.转化酶,2.蔗糖合成酶 催化蔗糖与UDP反应生成果糖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一)蔗糖的水解,(二)麦芽糖的水解,(三)乳糖的水解,二、淀粉(糖原)的降解,1.淀粉的水解,2.淀粉的磷酸解,-淀粉酶-淀粉酶R-酶(脱支酶)麦芽糖酶,磷酸化酶转移酶脱支酶,是淀粉内切酶,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任意的-1,4 糖苷键。 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残基。 -极限糊精是指含-1,6糖苷键由3个以上葡萄糖基构成的极限糊精。,
9、(一)淀粉的水解,1、-淀粉酶,2、-淀粉酶,是淀粉外切酶,水解-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外即非还原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糖基为止的剩余部分。,两种淀粉酶降解的终产物主要是麦芽糖,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淀粉酶不耐酸,pH3时失活耐高温,70C时15分钟仍保持活性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淀粉酶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不耐高温,70C15分钟失活主要存在植物体中,3、R-酶(脱支酶),水解-1,6糖苷键,将及-淀粉酶作用支链淀粉最后留下的极限糊精的分支点水解,产生短的只含-1,4-糖苷键的糊精,使之可
10、进一步被淀粉酶降解。 不能直接水解支链淀粉内部的-1,6糖苷键。 4、麦芽糖酶 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是淀粉水解的最后一步。淀粉的彻底水解需要上述水解酶的共同作用,其最终产物是葡萄糖,(二)淀粉的磷酸解,1、磷酸化酶,催化淀粉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转移给P,生成G-1-P,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非还原末端,重复上述过程。,磷酸化酶不能将支链淀粉完全降解,只能降解到距分支点4个葡萄糖残基为止,留下一个大而有分支的多糖链,称为磷酸化酶极限糊精。,糖原降解主要有糖原磷酸化酶和糖原脱支酶催化进行。,G+Pi,(葡萄糖-6-磷酸酶),进入糖酵解,糖原磷酸化酶:从非还原端催化1-4糖苷键的磷酸解。,(三)糖原
11、的降解,淀粉(或糖原)降解,1. 到分枝前4个G时,淀粉磷酸化酶停止降解2.由转移酶切下前3个G,转移到另一个链上3.脱支酶水解-1,6糖苷键形成直链淀粉。脱下的Z是一个游离葡萄糖4.最后由磷酸化酶降解形成G-1-P,G1P,脱支酶,磷酸化酶,例 肝糖元的分解,7,7,去单糖降解,1 、纤维素 纤维素是生物圈里最丰富的有机物质。占植物界碳素的一半以上。最纯的纤维素来源是棉花,它含高于百分之九十的纤维素。 纤维素是植物的结构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三、细胞壁多糖的酶促降解,纤维素是由许多-D-Glc分子以 - 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直链间彼此平行。链间葡萄糖的羟基之间极易形成氢键,加上
12、果胶等的粘结作用,使完整的纤维素高度不溶于水。纤维素经弱酸水解得纤维二糖。,机体的生存需要能量,机体内主要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 ATP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一条是由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水,从中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形成大量的ATP。 另外一条是在没有氧分子参加的条件下,即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在此过程中产生2分子ATP。,7.4 糖无氧分解(糖酵解),一、糖酵解的概述二、糖酵解过程三、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四、糖酵解的意义五、糖酵解的调控六、丙酮酸的去路,丙酮酸,CO2 + H2O,一、糖酵解的概述,1、糖酵解的概念 糖酵解作用: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进行分解形成2分子的丙酮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类 分解代谢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1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