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ppt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汉语通论(十三) 连词 介词,虚词的基本作用是连接和附着。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介词附着在各类实词或实词句组前面。我们学习虚词,要掌握其语法特点:(1)它连接、附着的是哪类实词;(2)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一、连词 连词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词组或句子。从连词连接的成分看,有的是词或词组,有的是分句。每个连词必定要连接一定的成分,而且要表达一定的关系。表示联合、偏正等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 “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
2、”“然则”的用法。,(一)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比如: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如: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总结“与”字的词性和用法:可作动词,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如“既而与为公介”;“蹇叔之子与师”。可作连词可作介词可作语气词(后来写作“欤”)可通“举”。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二)而 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
3、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例如: 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以上是两种性质的联系。)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以上是两种行为的联系。)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以上是“而”作为连词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是连词“与”字和“及”字(这是就一般情况说,或许有个别例外)。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掌握“而”字的用法。下面从两个方面来介绍,最后再作一个总结。 第一、根据“而”字所连接的词、词组或句子的结构进行分
4、类,可分为三种:、联合结构中的“而”,如: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偏正结构中的“而”,用于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动词),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主谓结构中的“而”,如: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左传)第二、根据“而”字所连接的两个部分的意义关系来分类,可分为顺接和逆接两类: 所谓顺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例如: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顺接的“而”字有时可以译为“而且”,有时可以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上面提到的用在联合
5、结构和偏正结构中的“而”字也是一种顺接,例如: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所谓逆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例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吕氏春秋察传)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逆接的“而”字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 上面提到的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而”字,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宪问) “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例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其实这种用法仍然是和逆接的用法相通的。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
6、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有一点值得注意: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顺接和逆接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总结:“而”字的用法,我们以第二个分类为主结合第一分类来掌握,可分为:顺接逆接主谓结构中的“而”(属于逆接)联合结构和偏正结构中的“而”(属于顺接),(三)以 连词“以”字也是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的,它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具体来说,连词“以”有以下几种用法: 、用“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
7、,可译为“以便”、“来”等,例如: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可译为“以致”等,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和“而”字一样,“以”字也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但是不如“而”字常见。(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方式、条件、状态等)例如: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四)则 连词“则”字一般用来连接句子,偶尔也可用来连接词或词组。它连接的两个部分,从意思上看,既可表示顺承关系,也可表示转折关系。 第一,表示顺承关系的“则”主要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这种用法的“则”字可以译
8、为“就”或“便”。例如:,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同上) “则”字又常常用於紧缩句,但是这种紧缩句也正是条件复句的紧缩。例如: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第二、表示转折关系的“则”常用来表示发现,即陈述一种事先没有估计到而实际上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说第二件事情的出现,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预期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则”字不能译作“就”或“便”,而是含有“原来已经”的口气,可译为“却”、“可是”等。例如: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第三、“则”字还可以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9、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在这种情况下,“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候是表示时间修饰。例如: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韩非子五蠹)(五)然而、然则、虽然 “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既然如此,那么”,多用于对话。例如: 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后来“然则”变为凝固格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连词,意思相当于“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虽然”在古代汉语里,原来是两个词,“虽”是连词,“然”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虽然如此”。例如: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汉语 通论 13 连词 介词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08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