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护方法与实例(报告)课件.ppt
《古村落保护方法与实例(报告)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村落保护方法与实例(报告)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03,古村落保护方法及实例,S200912004 刘嘉,2,内容目录,一.古村落概念界定二.研究古村保护的原因三.古村落保护研究现状四.古村保护常用方法总结五.古村保护实例分析,3,一.古村落概念界定,4,1.1学术界的几种观点,古村落是古代保存下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落,是现代环境里所能见到的古代村落。同时提到古村落与历史文化村落或传统村落的概念大致相同。 (刘沛林)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里面;二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且这个遗存包括物质的,还包括非物质的;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 (丁怀堂)物质文化遗产自成体系,有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历史街区,代表性民居建筑,一些公共设施,比如庙宇、桥梁、水井、戏台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同时,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骥才)所谓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朱晓明),一.古村落感念界定,5,1.2古村落的定义,1.属于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 2.满足以下条件的村落 :成村年代不晚于清代 :历史遗存丰富,或意义重大(区级以上文物) :布局保存完整,脉络清晰(传统布局占村庄总面积 一定比例) :发生
3、过重大历史事件,或有名人故居,一.古村落感念界定,6,二.研究古村落保护的原因,7,2.1古村落具有宝贵的人文价值,朴实、生动、鲜活、极富文化内涵的古村镇,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沉淀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教育、旅游等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5年9月,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债口宣言,二.研究古村落保护的原因,8,古村落是传统哲学的物质载体,古村落建立在农耕经济“天人合一”思想上的村落形态,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单体建
4、筑、建筑群体组合、择地观念和空间形态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传统的科学精神,如背山面水的选址原则等等。,古村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活体文明,古村落与人的生活、活动密切相关,与当地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只有在古村落中才能得以延续。,二.研究古村落保护的原因,9,2.2高速发展带来的外部威胁,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域范围内城乡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市政交通设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将进一步推进,为了顺应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缓解用地矛盾,北京市近年来开始了各种原因的较大规模的村庄的迁并工作,2010年北京启动了城乡接合部的50个重
5、点“挂账村”作为试点,全部在年内完成搬迁。同年,为了保护生态,北京山区有221座村庄从地图上消失。2010年,为南城发展腾地,大兴区对64个自然村进行拆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古村落保护与城乡建设发展的矛盾将比以往更加突出。,二.研究古村落保护的原因,10,三.古村保护研究现状,11,3.1国外相关理论与法规梳理,l)法国学派,以维奥莱一勒一杜克为代表,主张修复古建筑的形式主义,追求艺术完美,风格统一;不仅修复风格,还要修复内部结构;修复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应采取绝对化原则;要符合当代的使用功能,使建筑具有生命力;2)英国学派,以拉斯金和莫里斯
6、为代表的英国学派,主张保护古建筑原始风貌的历史浪漫主义。拉斯金在其著作建筑七灯一书中否定了法国学派的修复做法,主张加强经常性保护古建筑,保护古建筑的原始面貌,保护古建筑所构成的传统历史文化情调;古建筑是不可再现的,提出用“保护”代替“修复”并保护要有识别性,保护其历史记忆。3)意大利学派,以焦万诺尼为代表,汲取了法国和英国学派的观点,主张古城(历史小城镇、古村落)、环境、建筑的统一,古城(历史小城镇、古村落)的每个片段都应该统一于同一个总体设计中,历史建筑统一于当前的古城肌理当中,要保护建筑本身和环境之间的历史文脉;古城(历史小城镇、古村落)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及修缮在进程中要有相似性,如尺度、生
7、态、整体格局、相互关系;修复要尊重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可以用现代方法和材料,但不能超过历史建筑的量度。,三.古村落保护研究现状,12,国外相关法规梳理,三.古村落保护研究现状,13,3.2国内相关理论与法规梳理,三.古村落保护研究现状,国内古村保护发展历程,21世纪: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历史、经济、环境、社会、旅游等其他众多领域的相关学者也参与研究并发表众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2000年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 200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定义历史文化村镇并加以保护 2003年公布了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聚落景观、乡土建筑、民居改造
8、等视角进行研究:关于传统村镇聚落景观的研究(彭一刚)关于民居聚落改造的研究(单德启)关于古村落乡土建筑的调查研究(陈志华)对北京古村落的研究等等(李先连、许先升),14,3.2国内相关理论与法规梳理,三.古村落保护研究现状,国内相关法规梳理,15,3.3我国古村保护中的现实问题,三.古村落保护研究现状,1.保护意识淡漠: 有的古村落为了进行民居改造,拆除了原本具有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价值的院落、建筑,而代之以与传统风貌形式不协调的住宅建筑;有的村落在给住宅加保温层时,没有考虑到传统建筑外立面的特点,直接加装保温层后对墙面进行粉刷;还有一些古村落,在准备不充分、规划不到家的情况下,盲目进行过度的旅
9、游开发,破坏村庄的文化氛围;有的古村落保护意识非常淡漠,村民不清楚也不关心古村落的保护要素,用不当的方式破坏了村庄标志性的古树,或对文物建筑粉饰一新。,2.保护资金匮乏: 古村落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文物保护、房屋修缮、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需求量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目前北京市多元化社会融资模式尚未建立,致使村庄中文物古迹未得到合理保护和修缮,村落中的历史传统建筑得不到维护管理,逐渐遭到废弃、被拆除或改为它用。,3.政策法规体系仍需完善:第一,内容不全面第二,具体措施针对性不强。第三,缺乏实施保障。,16,四.古村保护常用方法总结,17,4.1古村保护核心问题的两种观点,古村落研究的核心
10、问题:如何协调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两种观点: 1.有些学者强调要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可以总结概括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2.有学者着眼于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强调对古村落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四.古村保护常用方法总结,18,4.2古村保护的八种方法,四.古村保护常用方法总结,19,五.古村保护实例分析,20,5.1.著名古村保护实例,21,河南省郏县堂街镇临沣寨,22,1.村落概况,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在郏县县城东南约12 km处,距离平顶山市市区约20km。东临襄城县,南接宝丰县、平顶山市市区,西北与汝州市、禹州市相邻,是历史上通往洛阳、南阳、许昌的
11、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临沣寨的最初村寨建筑格局可能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寨堡的典型代表,其平面呈椭圆型,总占地大约7万m2。现存的红石围砌的寨墙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迄今已有149 a历史。整个村落被一种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2005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为国家级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23,2.存在问题,2.1年久失修、缺乏资金造成的古寨破坏资金问题一直是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中面临的要问题,在临沣寨的保护中,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古村落保护的首要问题。2.2传统民居保护与现代生活的矛盾临沣寨之所以能够将较完整的明清风貌保留至
12、今,也说明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该地区发展的相对滞后,这必然带来了传统民居质量的老化,基础设施的陈旧,居住状况的恶化等问题。2.3认识不足,保护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在临沣寨,由于居民与领导的保护开发意识不强,村落的整体保护规划仍处于初始阶段。,24,2.存在问题,2.1年久失修、缺乏资金造成的古寨破坏资金问题一直是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中面临的要问题,在临沣寨的保护中,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古村落保护的首要问题。2.2传统民居保护与现代生活的矛盾临沣寨之所以能够将较完整的明清风貌保留至今,也说明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该地区发展的相对滞后,这必然带来了传统民居质量的老化,基础设施的陈旧,居住状况的恶化等问题。2.3
13、认识不足,保护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在临沣寨,由于居民与领导的保护开发意识不强,村落的整体保护规划仍处于初始阶段。,25,3.保护措施,3.1做好整体保护规划 建立以临沣寨为保护的核心区域,重点保护寨子的空间格局与形态、水体体系、街巷肌理、建筑群体环境、传统建筑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严格保护历史形成的村落、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构成风貌的各种组成要素。 在做整体保护规划中,对道路改造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村寨形态特征的历史与现状,维持原有的道路格局,不能采用大拆大建,拓宽取直的习惯做法,维护好寨内的古村落风貌和街巷空间的宜人尺度。对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设计,其材料、色彩、形式、尺度都要严格控制
14、。 考虑到寨内历史建筑、传统居民、基础设施的维修、改建任务繁重,可设立村寨保护、管理、审批的专门机构,对居民改造居住环境条件的行为要积极引导,使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避免由于居民盲目改、扩建破坏寨内风貌的整体性和延续性。,26,3.保护措施,3.2做好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 1.需对寨内的古寨墙、寨门、祠堂、关帝庙等特色要素做好保护修复,针对一些古民居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危险状况,主管政府部门应与村委会及村民共同合作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修缮保护。 2.逐步实现村落功能由居住功能向游览、接待和文化展示功能的转变。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废弃房屋作为旅游接待设施进行修复利用。 3.对寨内外分布的一些寺庙、
15、祠堂、学塾、店铺等公共建筑,在进行修复保护的同时,可进行有效利用。寨内的苇席、苇绒鞋、苇床席等传统手工编织品,与丰富的节俗文化、庙会文化、民间文艺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作为寨内独特的旅游资源应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 4.完善交通设施,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各县城至镇的公路为二级公路,各县城至各乡公路为三级公路,要提高通向临沣寨的公路道路等级,27,北京市门头沟区爨斋堂镇底下村,28,1.村落概况,爨底下村是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所属的一个自然村,现有住户35户, 93人。爨底下村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一座以农业为主、农耕结合、耕读结合的古村落。历史上它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要
16、道,也是通往河北、山西、内蒙古一带必经之路,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爨底下村成为中国北方东西古驿道上一处繁荣的驿站和货物集散地,村落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村内共有四合院和三合院76套,房屋656间,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北方地区罕见的山村古建筑群,具有历史、艺术、建筑、考古、旅游、社会文化价值,是古村落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它是国家A级景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民众旅游专业村、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和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9,2.独具特色的社区主导的遗产旅游发展模式,1.公共管理:地方社区控制 爨底下村的管理权由斋堂镇政府掌握,日常管理工作交由爨底下村村委会执行。开发权集中在村委会与居民手中。
17、垂直管理和社区控制对旅游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统一的管理链条有助于景区的建设和资源的统一调配,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带给村民利益的分配,还有利于政府出面对外进行旅游宣传和推广。比如: 2005年政府下大力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新打510米深的机井,使村民和旅游者的吃水问题得到了解决;4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建设工程,解决了旅游旺季停车难问题;卫生间的维修和增建;交通和景区标识的安置,导游和景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行管理模式的优势。由于开发的主导权是地方社区,从而保证了爨底下开发的小规模、全民参与、有控制的发展方式。利益相关者主导,促进了积极的保护,防止了大规模开发带来的消极效应。,3
18、0,2.独具特色的社区主导的遗产旅游发展模式,2.旅游经营:从独立自主经营向经营者共生化转变 爨底下村现有的经营模式是“集体统一经营+农户分散经营”的自主经营模式。爨底下村作为古村落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它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作为乡村旅游地,爨底下村的经营权在村委会,而村委会接受斋堂镇的直接领导,镇政府听命于门头沟区政府并受到区政府的监督,因此,景区的经营权是在区镇两级政府主导下的村委会集体统一经营。爨底下村在旅游发展伊始就特别重视社区参与,把全体农户从旅游开发中受益作为发展当地旅游产业的最主要目标。古村落作为一个自然村,它的首要功能是人居功能,单位主体是农户家庭,这是农户分散经营的基础。爨底下村
19、所有农户均为韩姓,历经400多年延续至今,同祖同宗亲如一家,在现有的35户人家中,有33户为旅游接待户,有的村民还承担司机、导游、景区巡视、护山养林等工作,直接从旅游业自主经营中受益。,31,2.独具特色的社区主导的遗产旅游发展模式,2.旅游经营:从独立自主经营向经营者共生化转变 如今,外来投资者越来越多,包括对旅游商品、餐饮住宿的开发,如山旅驿站、中介的介入。爨底下正在经历着从自主经营模式向共生经营模式的转变。从发展的角度看,不应该允许独家外来企业垄断经营,要坚持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外来经营者与本地经营者共生发展。共生的方式可以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即在发展古村落遗产旅游的过程中,外来经营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村落 保护 方法 实例 报告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08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