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基础 第二章 传热过程ppt课件.ppt
《化工基础 第二章 传热过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基础 第二章 传热过程ppt课件.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传热过程,本章重点:传导传热,对流传热,热交换器的计算,强化传热的途径。 难 点:传导传热、对流传热机理和基本方程。,在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随时会遇到热量传递的问题。例如,为了保证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对于吸热反应,就需要外界供给热量,而对于放热反应,则要及时取走热量;在分离、提纯的操作中,如精馏、蒸发、干燥等操作中,都发生物相的变化,物质发生了相变,就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也需要及时供给或取出热量;在预热或冷却过程中,又需要供给或取走物料在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显热”;这些热量传递的过程简称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加热炉和各种管道需要保温和阻止热量传递,这一类也属于传热的问题。,
2、热量的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实现传热过程的设备类型(传热中冷热流体的接触方式):直接混和式传热(直接接触式传热),间壁式传热、蓄热式传热。直接混和式传热(直接接触式传热),冷热流体直接接触传热,如在真空蒸发操作中,将水蒸气流经混合冷凝器与冷却水直接接触而冷凝,冷水由液封管流走,只有不凝气由真空泵抽走,保证在恒定负压下的连续真空蒸发操作。,间壁式传热,主要通过传导、对流两种方式来传递热量。多数情况下工艺上不允许冷热流体直接接触,在热交换器中冷热流体分别流过间壁两侧,热量自热流体传给冷流体。蓄热式传热,主要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来传递热量。蓄热式换热器是由热容量较大的蓄热室构
3、成,室内填充耐火砖等填料,它的传热方式是,首先将热流体通入蓄热室将填充物加热,之后再通入冷流体,使冷流体被已加温的蓄热室加热,达到冷热流体之间的传热目的。一般这种传热方式只适用于气体,且允许少量物质参混的情况。,化工生产中,间壁式传热设备用得最多。这类设备通常称作热交换器或换热器。在所有化工厂设备中换热器约占设置重量的40左右,因此必须对传热机理、传热过程的影响因素、传热过程的强化或抑止、换热设备的传热面积计算,以及主要几种热交换器的基本结构和性能有所了解。,1 传导传热,1-1 传导传热 传导传热也称热传导,是依靠物体内自由分子的运动或分子的振动来传递热量的。物体较热部分的分子因振动而与相邻
4、的分子碰撞,并将其动能的一部分传给后者,借此,热能从物体的一部分传至另一部分。此种作用继续进行,直到整个物体中温度达到完全相同。,在一个均匀(各部分化学组成、物理状态相同)的物体内(图2-1),热量以传导方式沿着方向n通过物体。取热流方向的微分长度为 ,在 瞬间内的热传量为 。 实践证明,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 与垂直于热流方向的导热截面面积A和温度梯度 成正比,即: (2-1),或写成: (2-2) 上式为导热基本方程,或称为傅立叶(Fourier)定律。 图2-1 通过壁面的热传导,在稳定导热时,因导热量Q不随时间而改变,即单位时间内的导热量为定值,故上式可写成: (2-3)式中:q 单位时间
5、内传导的热量,也称导热速率 J/s或 W; A 导热面积 m2; 比例系数,称为导热系数 W/mK; 温度梯度 K/m,表示热流方向温度变化的强度。温度梯度越大,说明在热流方向单位长度上的温差也越大。,式(2-1)、(2-2)、(2-3)等号右边的负号表示热流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即热量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传递(温度升高,温度梯度为正)。导热系数 系温度梯度为1 K/m,导热面积为1 m2情况下,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物质的导热系数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的导热能力越强。所以导热系数是物质导热能力的标志,为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通常,需要提高导热速率时可选用导热系数大的材料;反之,要降低导热速率时,
6、应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影响导热系数值的主要因素: 物质的化学组成; 物理状态(固态的导热系数大, 气态的小); 湿度(湿材料的比干材料的要大); 压强(对气体有影响); 温度。,各种物质的导热系数都可用实验方法测得,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导热系数大致如下:,从右表数据可以看出,金属的值最大,气体的值最小,一些保温材料值之所以很小,就是因为保温材料内有很大部分空间是空气的缘故。,物料的导热系数 值还随温度而变化。但金属和液体的导热系数变化较小。大多数液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水和甘油除外)。气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大。在相当大的压力范围内,气体的导热系数和压力的关系不是很大,只有
7、在压力大于2000 大气压或是小于20 毫米汞柱时,导热系数才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加大。工程计算上较常涉及的混和气体或溶液的导热系数,一般应由实验测定比较可靠,若缺乏实验条件,也可以按纯物质的数据进行估算。,液体混合物的导热系数,可按质量加和法进行估算: 式中: 、 混合液和各组分的导热系数 W/mK; 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K 常数,对一般混合物或溶液为1.0,对有机物的水 溶液为0.9。,气体混合物的导热系数,可按摩尔加和法估算:式中: 、 气体混合物和各组分的导热系数 W/mK; i 组分的摩尔分数; Mi i组分的摩尔质量 g/mol。,1-2 平面壁的稳定热传导,平面壁的传热面积沿传热方向
8、没有改变;稳定热传导即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为定值(即不管此时彼时,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相同)。图2-1为厚度为、面积为A的单层平面壁热传导的示意图。稳定情况下,单位时间传导的热量由式(2-3)可知:,当n由 ,t由 时,则得 或 方程式(2-6a)和(2-6b)都可用来计算单层平面壁的稳定热传导。q/ 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导热量,称热通量。q 为导热速率。 可认为是热传导的阻力,简称热阻R。(t1t2)为传热推动力。,因此上式也可以写成: 多层平面壁的稳定热传导:生产上常见的是多层平面壁,例如用耐火砖、保温砖和青砖构成的三层炉壁,如图2-2所示。由式(2-6b)可知,第一层(耐火砖): 即第二
9、层(保温砖):第三层(青砖):,对于稳定热传导:因此 式中: 多层串联壁两边外表面的温度差; n 壁的层数; i 壁层的序数。,图2-2 多层平面壁的热传导 图2-3 单层圆筒壁,练习: 某燃烧炉的平壁由三种材料构成,最内层为耐火砖,中间层为保温砖,外层为普通砖,各层材料的厚度和导热系数依次为 1 = 225 mm,11.4 W/(mK);2 = 250 mm, 2 0.15 W/(mK);3 = 225 mm,3 0.8 W/(K m)。已测得内外表面温度分别为930 和 40 ,求单位面积的热损失和各层间接触面的温度。,解: (1)单位面积热损失为,(2)各层温差及各接触面的温度:,(1)
10、各种材料以单位面积计(即取A = 1 m2)的热阻R;(2)燃烧炉热通量q/及导热总温差;(3)燃烧炉平壁中各材料层的温差分 布。,补充例题 如右图所示,某燃烧炉的平壁由耐火砖、绝热砖和建筑砖三种材料砌成,各层材料的厚度和导热系数依次为 1 = 200 mm,11.2 W/(mK);2 = 250 mm, 2 0.15 W/(mK);3 = 200 mm,3 0.85 W/(K m)。若已知耐火砖内侧温度t1 为 900 ,绝热砖和建筑砖接触面上的温度t3为 280 。从多层平面壁稳态热传导方面考虑,试求:,解:(1)以单位面积计的热阻为耐火砖:绝热砖:建筑砖: (2)在稳态条件下通过各材料层
11、的热通量相等。燃烧炉热通量,燃烧炉导热总温差(3)各材料层的温差分布,1-3 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化工生产上最常采用圆筒形设备传热。如热交换器里的管壁就是最常遇到的圆筒壁。圆筒壁的传热面积随着圆筒半径的增加而增加(平面壁的传热面积是不变的)。设在图2-3 单层圆筒壁上取一厚度为dr的薄层,此薄层距轴线的距离为r,圆筒的长度为L,则 ,故,在圆筒内壁r1和外壁r2间积分:,式(2-8)是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计算公式。当r2/r12时,可以把 当作壁厚,把 当作传热面积。按平面壁热传导来计算,误差4。在计算保温问题时,因绝热材料包得较厚,一般r2/r1都较大,仍应按圆筒壁来计算。,例2-1 若在热交
12、换器里的一根钢管,管内径是25 mm,管壁厚3.25 mm,管长5.00 m,管内壁温度是373 K,管外壁温度是371 K,已知钢的导热系数 = 49 W/mK,这根钢管传递热量为多少?解 已知 mm = 0.0125 m =12.5 + 3.25 = 15.75 mm = 0.01575 m = 3.25 mm = 0.00325 m L = 5.00 m = 49 W/mK K K(1)按圆筒壁稳定热传导公式 (2-8)计算: W,(2)按平面壁稳定热传导公式(2-6b)计算: W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其 ,用平面壁稳定热公式计算,误差仅为1左右。,多层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或式中 d
13、圆筒直径 m。,补充例题:为安全并减少热损失,要在外径为140 mm的蒸气管外包扎石棉保温层。石棉的= 0.10.0002t W/m,式中t为摄氏温度。蒸气管外壁温度240 ,要求每米管长的热损失控制在300 W/m之下,且保温层外壁温度不高于40 。试求保温层的厚度及保温层中温度分布。解:,(1)保温层厚度(2)保温层中温度分布设保温层中半径为 r 处的温度为 t ,则,2 对流传热,2-1 对流给热 工业上所常遇到的对流传热,是将热量由流体传至固体壁(例如容器壁、导管壁等)或由固体壁传入周围的流体。此种由壁面传热给流体或相反的过程,也称为给热。,对流给热是发生在流体对流的过程中,所以它与流
14、体流动有密切关系。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形成流动边界层,在边界层内有速度梯度存在;即使流体达到湍流时,在靠近壁面处总有一层层流底层存在,在此层内流体做层流运动。因而可知热量传递在此层内也只能以导热(传导传热)方式进行。由于流体的导热系数小,层流底层的热阻很大,故其中温度差很大,即温度梯度较大。在层流层底层外,从过渡区,再到外流区(湍流主体),逐步依靠流体质点的位移和混和来传热,温度的变化也逐渐减慢,至外流区后几乎不存在温度梯度了。,为了便于处理对流传热问题,运用流动边界层的概念,将有温度梯度存在的区域称为传热边界层,在传热边界层外,温度梯度可以认为已经消失。 流动边界层与传热边界层的区别:(1)流
15、动边界层表示流体的速度分布情况;(2)传热边界层表示流体的温度分布情况。 通常两者的厚度也不相等,只是对于气体才可认为近似相等。,综上所述,对流传热是层流底层的导热和层流底层外的以流体质点作相对位移和混和为主的传热的总称。为了便于处理,一般把对流传热看作是相当于通过厚度为 的传热边界层的导热。而在传热边界层 中包括了真实的层流底层厚度 和层流底层外与层流底层处的热阻相当的虚拟厚度 ,见图2-4。应当强调指出,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为了处理问题的方便而假设的。,图2-4 流体的对流传热,根据以上关于传热边界层的概念,将对流传热进行数学处理,当壁面向冷流体传热时因为实际上传热边界层的厚度是难以
16、测定的,所以上式仍无法用来进行计算,因此以 代入上式,得 同理,热流体对壁面给热时 式(2-10a)和(2-10b)为流体给热基本方程,又称牛顿(Newton)给热定律。,式(2-10a)用文字来说明即是:壁面温度为 tw 的固体给热于温度为 t 的周围流体时,传热速率 q 与壁面面积 A 和壁面与流体间的温度差(twt)成正比。 式中a比例系数称为给热系数,也称传热分系数。由式(2-10a) 得其单位为 W/m2K。a 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 s或h、单位传热面积m2上,温差为1 K时所能传递的热量J,所以它也是对流给热强度的标志。,实验表明,影响给热系数a的主要因素:流体的种类 液体、气体、
17、蒸汽的给热系数都不同;流体的性质 密度(),比热容(C),导热系数(),粘 度()等;流体运动的状况 滞流,过渡流或湍流,即与速度w有关;流体对流状况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传热壁的形状、位置及大小管、板或管束,水平或垂直,直径,长度,高度等。 概括以上影响因素, a 可用下列未定方程来表示:,2-2 用因次分析法求无相变时流体的给热系数,已知与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热通量)有关的因素为流体的通道尺寸(也称传热表面的特性尺寸)L、流体的流速w、流体与传热表面之间温度差 、粘度、导热系数、密度、比热容CP 以及膨胀系数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表示因温度升高使流体膨胀而引起流体重力的变化)等。将热通
18、量同这些因素的关系用幂函数的形式表示:,以长度L、质量M、时间T、温度、热量Q为基本物理量。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及因次式为: 物理量 单位 因次式 q/ J/m2s QL-2T-1 w m/s LT-1 L m L K kg/ms ML-1T-1 W/mk QT-1L-1 -1 kg/m3 ML-3 J/kgk QM-1 -1 m/Ks2 LT-2 -1,因此式(2-11)等号两边各物理量的因次式为:QL-2T-1 = kLT-1aLbcML-1T-1dQT-1L-1-1eML-3fQM-1-1hLT-2-2i根据因次一致性,等式两边各基本物理量的因次应相等,故可得以下关系:对热量Q: 1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工基础 第二章 传热过程ppt课件 化工 基础 第二 传热 过程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04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