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放射治疗课件.ppt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鼻咽癌的放射治疗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周光华 解放军163医院肿瘤科主任 广州军区放射治疗中心主任 湖南省放疗学会副主任委员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以中南方各省发病率更高。鼻咽癌易广泛侵犯邻近结构,并可通过淋巴液转移到颈部,通过血流转移到全身重要器官,如骨、肝和肺等。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被患者忽略或被医生误诊。放射治疗(radiotherapy)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放疗后5年生存率为34%53%,早期病变可达60%80%。,有地区性、种族差异及家族高发倾向,流行病学调查提示,鼻咽癌的发生与遗传倾向和环境致癌因素可能有
2、关,发病个体可能有遗传易感性。有性别差异。男多于女。 2.42.8:1发病年龄自3岁至86岁,以30-60岁多见,一、鼻咽癌的流行病学,中国鼻咽癌的分布,二、鼻咽癌病因研究,鼻咽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相关的因素如下:、血缘因素 2、病毒感染 3、化学因素,三、解剖和淋巴引流,鼻咽腔:位于头颅正中约 cm的六壁空腔,适在颅底蝶骨体下方,软腭、口咽上方,鼻后孔后方,1、2颈椎(环枢椎)前方。故鼻咽肿瘤可通过上述结构上进颅底、颅内,下延及口咽,前进入鼻腔、副鼻窦,后侵蚀椎体,两侧可及内耳 外耳及咽旁间隙、颞下窝。,(一)解剖结构,咽旁间隙(咽侧间隙、翼咽或咽翼间隙),位置:位于翼内肌、腮腺深叶与
3、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境界:,上达颅底;下至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后界为椎前筋膜的外侧份;舌骨舌肌将它与下颌下腺及其鞘分开。,咽旁间隙,图1-1咽旁间隙横断面 图1-2咽旁间隙矢状面,(二)淋巴引流,1、上颈深淋巴结2、颈中下组3、锁骨上、下及切迹上 淋巴结4、逆流可到耳前、颊部、 颌下、颏下淋巴结,鼻咽部淋巴引流丰富,左右交叉,是组成韦氏环(Woedeyes)的一部分,顺流而下引流到:见图2。,图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体表部位示意图,四、大体类型及病理类型,2019年国际病理分型: 1、非角化型癌2、角化型鳞状细胞癌3、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结节型:肿瘤呈结节或肿块状,临床多见;菜花
4、型:肿瘤呈菜花状,血管丰富易出血;溃疡型:肿瘤边缘隆起,中央坏死凹陷,临床少见;粘膜下浸润型:肿瘤向腔内突起,左右不对称,肿瘤表面有正常粘膜覆盖;,1979年国内病理类型:高分化鳞癌(占不到10%)低分化鳞癌(占8590%)未分化癌(约占5%)其他类型的癌(占5%左右),五、临床表现,(一)原发癌引起的临床表现,1、涕血或鼻出血 占初发症状的23.2%,确诊 时73.7%有此症状。2、耳鸣 占首发症状的19.8%,确诊时62.6%有 此症状。3、听力减退 初诊时占14.1%,确诊时占49.9%。4、鼻塞 占初发症状的15.9%,确诊时占48%。5、头疼 初发时26.9%有头疼,确诊时占48%。
5、,(二)脑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在确诊时有33.9%的患者有脑神经损害的表现。临床上常多对脑神经相继或同时受累及,其中三叉神经、展神经、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受累较多见。因鼻咽癌扩展的范围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有:1.岩蝶综合征(+、1、2、)2.垂体蝶骨综合征(+、1)3.眶上裂综合征(、 1)4.眶尖综合征(、 1+)5.颈静脉孔综合征(、) 6.舌下神经孔综合征(),颅神经受侵的症状和体征, 舌肌萎缩,伸舌时偏向患侧 15.5,颅神经 受侵的症状和体征 发生频数, 嗅觉下降或消失 0, 单侧失明 2.8, 眼球除能向外及外下侧运动外,处于固定状态伴眼睑下垂 7.0, 眼球向外下运动障
6、碍 6.0, 复视、外展运动障碍 16.8, 感觉过敏 麻木 27.4, 额纹消失,闭眼不全,鼻唇沟浅 2.1, 神经性耳聋、眩晕 0.3, 舌后1/3麻木,软腭弓下陷,吞咽障碍 14.9, 喉及喉咽感觉消失,呛咳、声嘶,声带单瘫, 9.3 外耳道及耳屏感觉异常, 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萎缩,耸肩无力 1.7,(三)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表现,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多见,以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者占40%,初诊时上颈部有肿块者达60%80%。上颈淋巴结肿大时可能伴有后组脑神经(第至对脑神经 )及交感神经麻痹的症状,严重者有一侧头颈疼、突发性晕厥,甚至死亡(颈动脉窦压迫过敏综合征)。晚期可有腋下、纵隔、腹膜后淋巴
7、结转移。后者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白细胞可升高或正常,伴腰痛,抗炎治疗无效。,(四)远地转移的临床表现,鼻咽癌血行转移多见,在死亡患者中有一半或半数以上伴远处转移,以骨转移多见,尤其是扁骨转移。其次是肺转移、肝转移,脑转移不到,偶见骨髓转移。,六、诊断,1、鼻咽后鼻镜检查或(和)纤维内镜检查2、活组织病理检查3、血清免疫学检查4、影像学检查,检查:肿物好发于鼻咽顶、鼻咽后壁或咽隐窝,呈菜花状、结节状或溃疡状。颈部可及淋巴肿大。发现肿物,应进行活检、鼻咽部CT、EB病毒血清学检查。,七、鉴别诊断,1、腺样增殖体2、鼻咽结核3、纤维血管瘤4、肉芽性病变5、脊索癌6、颅咽管癌7、垂体腺瘤8、淋巴结炎9、
8、恶性淋巴瘤,八、鼻咽癌2019分期方案及临床分期,T分期 T1局限于鼻咽 T2侵犯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T3侵犯颅底、翼内肌 T4侵犯颅神经、鼻窦、翼外肌及以外的咀嚼肌间隙、颅内(海绵窦、脑膜等)N分期 N0影像学及体检无淋巴结转移证据 N1a咽后淋巴结转移 N1b单侧b、a区淋巴结转移且直径3cm N2双侧b、a区淋巴结转移,或直径3cm,或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N3、b区淋巴结转移M分期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颈部以下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期T1N0M0 期T1N1a1bM0,T2N01bM0 期T12N2M0,T3N02M0 a期T13N3M0,T4N03M0 b期任何T、
9、N和M1,分期修订要点,咽旁间隙侵犯包括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均归为T2期;颅神经侵犯为T4期;T分期简化:去除颈椎前软组织、软腭、翼腭窝、眼眶等因素;用咀嚼肌间隙替代颞下窝;咽后淋巴结转移归为N1a期;N分期基于MRI影像和RTOG(2019年版)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取代原N分期的分区法,删除淋巴结活动度因素,将淋巴结部位、大小、侧数、包膜外侵犯作为新的分期因素。,九、放 射 治 疗,鼻咽部位深,有重要血管神经相邻,病理多属分化差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使手术治疗受到限制。而鼻咽分化差鳞癌对放射线比较敏感,原发灶和转移灶可同时完整地包括在照射野内,故放射治疗是鼻咽癌首选治疗手段。,(一)放
10、射治疗禁忌证,1、一般情况太差2、有难以控制的并发症3、多发性远处转移所致的全血细胞 下降、恶病质4、同一部位多程放疗后癌未控制、 复发或再转移,预期所放疗的部 位组织已有明显的放疗后遗症等,有根治性放疗和姑息性放疗2种目的。,(二)放疗目的,1、根治性放疗:目的在争取放疗后病人存活5年以上。凡初诊患者全身情况好,无明显脑神经麻痹或(和)颅底骨质破坏,颈转移灶未达到锁骨上区,肿块直径6cm以下,无远处转移,可争取根治性放疗。2、姑息性放疗(1)高姑息放疗:首程放疗的期晚期患者及期早期患者;放疗后复发或虽未首程放疗,但一般情况差或有影响放疗的严重并发症。(2)低姑息放疗:首程放疗的期晚期患者;2
11、疗程放疗后的复发或转移。,(三)放射治疗原则,1、首程放疗应以外照射为主,必要时辅以腔内近距离放疗。2、体外放疗范围应完全包括肿瘤侵犯的范围,对尚未受侵犯的颅底和尚未转移的颈部也应给予预防照射。3、利用多野、缩野、改变入射角度技术,保护正常组织在可耐受的剂量以内。4、因病情而异、因人而异、因放疗中肿瘤消退情况而异,制订或变更治疗计划。 5、尽量不在一个肿块内分野,不要使相邻野有遗漏或重迭。,(四)放射线的选择,1、原发灶照射:选用穿透力强、深度剂量高、表面剂量低、骨吸收较少的高能X线或60钴 线,腔内或组织间近距离放疗多采用192铱放射源。2、颈部淋巴引流区的照射:常选用60钴 线、高能电子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鼻咽癌 放射 治疗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0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