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4章关系ppt课件.ppt
《离散数学第4章关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第4章关系ppt课件.ppt(1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4章 关系,2,4-1.关系及其运算,关系的基本概念“关系”是一个很基本的概念,为了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讨论各种关系,下面从集合论的观点来描述关系.例:设A=a , b , c , d , e , f, a , b , c , d , e , f分别表示个男人,其中a是b和c的父亲 ,b是d的父亲,c是 e和f的父亲.则这6个人中所有符合父子关系的两个人可分别用有序偶(a , b) , (a , c) , (b , d) , (c , e) , (c , f)来表示,则集合 (a , b) , (a , c) , (b , d) , (c , e) , (c , f)可完整地描述出集合中
2、元素的父子关系称R为集合上的一个关系(父子关系).例:,上的小于关系可表示为,(1 , 2) , (1 , 3) , (2 , 3),3,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设A=a ,b ,c ,d ,B=m ,p ,e ,A中的元素a ,b ,c ,d分别表示4位中学教师,B中的元素m ,p ,e分别表示数学课程、物理课程和英语课程。如果a和b是数学教师,c是物理教师,d是英语教师。则有序偶:,(a ,m) ,(b ,m) (c ,p) ,(d ,e),表示了这4位教师和他们所讲授课程的关系。由这些有序偶作为元素构成的集合 R=(a ,m) ,(b ,m) (c ,p) ,(d ,e) 称为A到B的二元关
3、系。,二元关系的实质是什么?,4,关系的实质,由于二元关系就是符合某种特定要求的有序偶的集合.因此A到B的二元关系应是笛卡儿乘积A B的子集A上的二元关系应是A上的笛卡儿乘积A A的子集。为了便于对二元关系进行一般性的讨论,下面把二元关系的概念抽象化,即抽象地把二元关系看做是笛卡儿乘积的子集。,5,二元关系的定义,定义 设A, B 是集合,R是笛卡儿乘积A B的子集,则称R为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例如:设A = a, b, c, d, B = x, y, z, 令R = (a, y), (b, x), (b, y), (d, x)由于R是A B的子集,所以R是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类似,可定义
4、n元关系.,6,n元关系的定义,定义,7,二元关系的定义,对于二元关系R,如果 (a, b) R,也可记作aRb,并称a 与b 有关系R。如果(a, b) R,也可记作a R b,并称a与b没有关系R。定义 设A是集合,R是A上的笛卡儿乘积A A的子集,则称R为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例如:设A = 1,2,3,4,5, R = (1,1),(2,5),(3,1),(4,3),(4,5),由于R是A A的子集,所以R为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8,二元关系的定义域和值域,定义 设S是A到B的二元关系,使(x, y) S的所有x组成的集合称为S的定义域,记作D(S);使(x, y) S的所有y组成的集合
5、称为S的值域,记作C(S)或R(S)。易知:D(S)就是S的所有有序偶的第一个元素构成的集合, C(S)就是S的所有有序偶的第二个元素构成的集合.,9,求关系的定义域和值域,例如:设 则R的定义域D(R) , 值域C(R),10,例1,例1:设A = 2,4,6,8,R是A上的小于关系,即当a, bA且a b时,(a, b)R,求R及D( R ),C( R ) 解:R = (2,4),(2,6),(2,8),(4,6),(4,8),(6,8).R的定义域D( R ) =2,4,6,R的值域C( R ) = 4,6,8。,11,例2,例2:设A = 2,3,4,6,12,R是A上的整除关系,即当
6、a, bA且a能整除b时,(a, b)R,求R及D( R ),C( R ) 解:A上有整除关系为R = (2,2),(2,4),(2,6),(2,12),(3,3),(3,6),(3,12),(4,4),(4,12),(6,6),(6,12),(12,12),R的定义域D( R ) =2,3,4,6,12,R的值域C( R ) = 2,3,4,6,12。,12,例3,例3 设A = a, b,B = x,y ,写出所有A到B的二元关系。,,,13,例3,例3 设A = a, b,B = x,y ,写出所有A到B的二元关系。 解: 由于 ,所以 ,由此可知,A B共有子集数为 = 16,即共有1
7、6种A到B的二元关系:,,,14,例3的说明,此例说明,当时 ,A到B共可定义 种不同的二元关系。问:在一个有n个元素的集合A上,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二元关系?答:共有种,15,三种特殊的关系,对于任意集合,空集和集合本身都是它的子集,常称这两种子集为平凡子集。定义笛卡儿乘积A B的两个平凡子集,空集和A B本身称为集合A到B的空关系和全域关系。定义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且满足则称R为A上的恒等关系,并记作。,16,例子,例4:设集合A = 1,2,3,R是A上的二元关系, 当a, bA且ab0时,(a, b)R。则R = (1,1),(1,2),(1,3),(2,2),(2,1),(2,3),
8、(3,1),(3,2),(3,3) 所以R是A上的全域关系。 若令当a, bA且ab 0时,(a, b)R,则R= 即R是A上的空关系。例5:设A = a, b, c, d ,则A上的恒等关系 = (a, a), (b, b), (c, c), (d, d)。,练习,17,2 关系的表示方法,1.关系矩阵 设集合 ,R是A到B的二元关系,令则称为R的关系矩阵.,18,关系的表示方法,例1:设 R是A到B的二元关系,且则R的关系矩阵为,A是行,B是列,19,关系的表示方法,设 , R为A上的二元关系,令 则n阶方阵称为R的关系矩阵,20,关系的表示方法,例2 设A = 1,2,3,4,5, R是
9、A上的小于等于关系, 即当a b时, (a, b) R。求R的关系矩阵。解:易知A上的小于等于关系为R = (1,1),(1,2),(1,3),(1,4),(1,5),(2,2),(2,3), (2,4),(2,5),(3,3),(3,4),(3,5),(4,4),(4,5),(5,5)其关系矩阵为,21,关系的表示方法,2.关系图 设集合 ,R是A到B的二元关系。R的图形表示是在平面上用n 个点分别表示A中的元素 ;再在平面上画出m个点分别表示B中元素 ;当 时,从点 至 画一条有向边,其箭头指向 ,否则就不画边。例3:R是A到B的二元关系,且则R的关系图为?,22,关系的表示方法,当R是A
10、上的二元关系时,经常采用如下的图形表示方法: 在平面上仅仅画n个点分别表示A中的元素 , 当 时,从点 至 画一条有向边,箭头指向 。例如, ,R是A上的二元关系,且 则R的关系图为,23,小结,二元关系的表示方法(它们可唯一相互确定)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用矩阵表示关系,便于在计算机中对关系进行存储和计算,并可充分利用矩阵的结论)关系图(关系图直观清晰,是分析关系性质的方便形式,但它不便于进行运算),练习,24,3.关系的运算,关系的交、并、差、对称差、补设R和S是集合A上的两个二元关系,则 RS , RS , R - S , R + S , R 仍是A上的二元关系.,25,关系的运算,例:X
11、=a,b,c,Y=1,2, 关系R=(a,1),(b,2),(c,1) S=(a,1),(b,1),(c,1)则:RS=(a,1),(b,1), (b,2),(c,1) RS=(a,1),(c,1) E=(a,1), (a,2), (b,1), (b,2), (c,1), (c,2),R=E-R=(a,2), (b,1), (c,2),练习,26,复合关系,1. 复合关系的定义定义 R是A到B的二元关系,S是B到C的二元关系,R和S的复合记作RS,它是A到C的二元关系,仅当 (a, b)R,且(b , c)S时,(a, c)RS。例:设 ,R是A到B的二元关系,S是B到C的二元关系,且 则R和
12、S的复合,27,用关系图法求复合关系,R S A B C a1 b1 c1 a2 b2 c2 a3 b3 c3 b4,28,用关系图法求复合关系,由R和S的关系图得,复合关系 R S A A A a1 a1 a1 a2 a2 a2 a3 a3 a3 a4 a4 a4 a5 a5 a5,29,复合关系的矩阵表示,定理 R是A到B的二元关系,其关系矩阵为 ,S是B到C的二元关系,其关系矩阵为 ,复合关系RS是A到C的二元关系,其关系矩阵为 ,则 注意:按普通矩阵乘法求 ,只不过是将乘法改为布尔乘,加法改为布尔加.,30,例1,设A = 1,2,3,B = a, b, c, d, C = x, y,
13、 z,R是A到B的二元关系,R = (1, a), (1, b), (2, b), (3, c),S是B到C的二元关系,S = (a, x), (b, x), (b, y), (b, z)。求复合关系RS的关系矩阵.解:因为 所以,31,例2,设A = 1,2,3,4,R和S都是A上的二元关系,R = (1,1),(1,2),(2,3),(2,4),(3,2),(4,3),(4,4),S = (1,2),(1,3),(2,3),(2,4),(3,3),(4,3),求复合关系RS的关系矩阵 。 解:,RS=(1,2),(1,3),(1,4),(2,3),(3,3).(3,4),(4,3),练习,
14、32,二元关系的幂,二元关系的复合可产生一个新的二元关系,因此二元关系的复合也是二元关系的一种运算。由于二元关系与其关系矩阵一一对应,复合关系RS的关系矩阵等于R的关系矩阵与S的关系矩阵的乘积,而矩阵的乘法是满足结合律的,所以关系的复合也满足结合律,即 (RS)T = R(ST)二元关系的幂 由于二元关系的复合满足结合律,所以二元关系的幂是有意义的.,33,逆关系,定义 设R是A到B的二元关系,如果把R中的每一个有序偶中的元素顺序互换,所得的B到A的二元关系称为R的逆关系,记作 例1:设A = x, y, z, B = a, b,R是A到B的二元关系,且有 R = (x, a), (y, b)
15、, (z, a) 则R的逆关系 是B到A的二元关系,且有,34,逆关系,例2:设A = 1, 2, 3, 4, R是A上的二元关系, 且有 R = (1, 2), (2, 3), (3, 4) 则其逆关系 由逆关系的定义可知 如果二元关系R的关系矩阵为 ,则 的转置矩阵 就是逆关系 的关系矩阵,即如果把R的关系图中每条有向边的方向颠倒,就得到逆关系 的关系图。,35,逆关系,又由矩阵的运算法则可知由此可得以下定理。定理 设R是A到B的二元关系,S是B到C的二元关系,则,练习,36,4-2 关系的重要性质,关系的基本类型:自反的二元关系反自反的二元关系对称的二元关系反对称的二元关系可传递的二元关
16、系或称为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可传递性,37,1. 自反的二元关系,定义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A中每一个元素x ,都有(x, x )R,则称R是自反的,也称R具有自反性。例1: A = a, b, c, A上的二元关系 R = (a, a), (b, b), (c, c), (a, c), (c, b) ,则R是自反的二元关系。例2:设A=1,2,3,4, R=(1,1),(2,2),(3,4),(4,2),因为3A,但(3,3) , 所以R不是A上的自反关系.,38,1. 自反的二元关系,例3:设A = 1,2,3, 1.R是A上的小于关系, 即当 ab
17、时, (a, b) R。求R的关系矩阵。2.S是A上的等于关系, 即当 a=b 时, (a, b) R。求S的关系矩阵。解:R = (1,2)(1,3)(2,3),39,1. 自反的二元关系,一个集合的关系R是自反的:当且仅当关系矩阵的对角线元素都为1。例: A = a, b, c, A上的二元关系R = (a, a),(b, b),(c, c),(a, c),(c, b),R是自反关系,40,2. 反自反的二元关系,定义 R是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A中每一个元素x,都有(x, x ) ,则称R是反自反的,也称R具有反自反性。例1:设A = a, b, c, R = (a, c), (b,
18、a), (b, c), (b, b) 因为(b,b)R, 则R不是A上的反自反关系。 例2:设A = 1,2,3,R是A上的小于关系,即(1,2),(1,3),(2,3)由于(1, 1), (2, 2), (3, 3)都不属于R,所以R是A上的反自反关系。,41,2. 反自反的二元关系,例3:设A=1,2,3,R=(1,2),(2,3),(3,2),(3,3), S=(1,1),(2,2),(2,3),(3,3),则 R既不是A上的反自反关系(因(3,3)R), 也不是A上的自反关系(因(1,1) ) S是A上的自反关系,但不是反自反关系.注意:一个关系R如果不是自反关系,不一定是反自反关系.
19、,42,2. 反自反的二元关系,一个集合的关系R是反自反的:当且仅当关系矩阵的对角线元素都为0。例: A = a, b, c, A上的二元关系R = (a, b),(a, c),(c, b),R是反自反关系,43,3. 对称的二元关系,定义 R是A上的二元关系,每当(x, y) R时,就一定有(y, x) R,则称R是对称的,也称R具有对称性。例1:设A = a, b, c, R = (a, b), (b, a), (a, c), (c, a) ,所以R是对称的。例2:设A=1,2,3,4上的二元关系 R=(1,1),(1,2),(2,1),(3.3),(4,3),(4,4),因为(4,3)R
20、但(3,4) 。所以R不是对称的。,44,3. 对称的二元关系,一个集合的关系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关系矩阵关于对角线对称。例: A = a, b, c,d, A上的二元关系R = (a, b),(a, d),(b,a),(b,c),(c, b), (c,d),(d,a),(d,c),(d,d) ,R是对称关系,45,3. 对称的二元关系,例: A = a, b, c,d, A上的二元关系R = (a, b),(a,d),(b,a),(d,d) ,R不是对称关系,46,4. 反对称的二元关系,定义 R是A上的二元关系,当x y时,如果 (x, y) R,则必有(y, x) ,称R是反对称的,也称
21、R具有反对称性。例1: A=1,2,3,上的关系R=(1,2),(2,2),(3,1),则R是反对称的.但S=(1,2),(1,3),(2,2),(3,1)不是反对称的.因为13但(1,3)S,且(3,1)S,47,4. 反对称的二元关系,例2: 设A = 2,3,4,6,R是A上的整除关系(即当a, bA且a能整除b时,(a, b)R),问R是否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解:因为R = (2,2),(2,4),(2,6),(3,3),(3,6),(4,4),(6,6) 由定义知:R是反对称的.例3: 实数集合上的小于关系和小于等于关系都是反对称的.,48,4. 反对称的二元关系,关系R是反对称的,
22、则其关系矩阵为:如果rij=1,并且ij,则rji=0A = 2,3,4,6,R = (2,4),(2,6),(3,6),49,4. 反对称的二元关系,例4:设A=a, b, c, d上的关系 R=(a ,a) ,(b ,c) ,(c ,d) ,(d ,c) ,S=(a ,a) ,(b ,b) ,(d ,d),则R既不是对称的(因为(b ,c)R但(c ,b) ),也不是反对称的 (因为(c ,d)R且(d ,c)R) 而S既是对称的,也是反对称的.,50,4. 反对称的二元关系 小结,注意:对称关系和反对称关系不是两个相互否定的概念. 存在既是对称的也是反对称的二元关系,也存在既不是对称的也
23、不是反对称的二元关系.,51,5. 可传递的二元关系,定义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 每当(x, y) R且(y, z) R时,必有 (x, z) R,则称R是可传递的,也称R具有可传递性。例1:实数集上的小于关系和小于等于关系都是可传递关系.如:ab,bc 则ac,52,5. 可传递的二元关系,例2:设A=a ,b ,c上的关系R=(a ,a) ,(a ,b) ,(b ,c) ,(a ,c), S=(a ,b) ,(c ,b) , T=(a,b) ,(b ,b) ,(b ,c),则R,S,T是否可传递? R,S是可传递的,T不是可传递的 因为T中有(a ,b)T ,(b ,c) T但(a ,c
24、) ,所以T不是可传递关系,53,例3,设A = a, b, c, R是A上的二元关系, R = (a, a), (b, b), (a, b), (a, c) , (c, a),问:R是自反的吗?是反自反的吗?是对称的吗?是反对称的吗?是可传递的吗?解 由于c A,而(c, c) ,所以R不是自反的。由于(a, a) R,(b, b) R,所以R不是反自反的。由于(a, b) R,而(b, a) ,所以R不是对称的。由于(a, c) R,且(c, a) R,所以R不是反对称的。由于(c, a) R且(a, c) R,但(c, c) ,所以R不是可传递的。,54,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可传
25、递关系判定方法,定义法关系矩阵法关系图法,55,几种基本关系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的特征,56,例1:判断关系的性质,设A = 1,2,3,分析A上的下述5个关系各具有哪些性质? L = , , , , N = , S = , , G = , , ,57,L = , , , , ,1.自反性:,对角线全为1,所以具自反性 ,矩阵对称,所以具对称性 ,3.对称性:,对角线全不为0,所以不具自反性 ,2.反自反性:,不具反对称性 ,4.反对称性:,5.传递性:,具传递性 ,关系矩阵法,58,N = , ,1.自反性:,对角线全为0,所以不具自反性 ,矩阵不对称,所以不具对称性 ,3.对称性:,对角线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离散数学 关系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0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