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PPT课件.ppt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PPT课件.ppt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学习目标,走进作者,丁肇中,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2、;,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字词积累,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2、释词: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zho,cu,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
3、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整体感知,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知,知识、认识。,格物致知:,格,推究,探察;致,获得。 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第一部分(l段)提
4、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细读感悟,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
5、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举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举例论证,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以称之“唯心主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优秀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00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