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建筑与自然的关系ppt课件.ppt
《第五章建筑与自然的关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建筑与自然的关系ppt课件.ppt(1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建筑与自然,5.1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5.2人与自然5.3建筑与自然的相互作用,5.1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建筑-人与自然的中介。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没有房屋的,他们栖息在山洞里以逃避恶劣的自然气候。大约三万年前,人类开始了狩猎和采植,他们仍然住山洞,不过此时的山洞必须保证周围有足够的猎物供狩猎和足够的植物供采植。如果食物不够,他们就得迁移,在迁移的途中,他们不可能每次都能找着一个周围有足够食物的山洞。后来,人类学会了用树枝、兽皮等搭建帐篷以代替山洞的功能。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建筑,也许这也是最早的人化自然。,-建筑,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紧密相关。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关于人
2、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5.1.1采集狩猎及原始农业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他们的基本食物是最容易得到的果实、块根,以及昆虫、蜥蜴等小动物,后来也猎取大动物。,自然巢穴的模仿,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也像这些部落一样,用围猎的方法来猎取大动物。这种方法是用石头、木矛、火把、喊叫来惊吓野兽,使它们不断奔跑,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力竭倒下。或者把野兽赶向悬崖,让它们摔死,用这种方法甚至可以猎取到成群的大动物。,狩猎是原始人最大的肉食来源,它使人们得到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重要的营养物质,促进大脑和体质的发展。但是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狩猎的成功带有偶然的因素
3、,而采集则可提供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在“人迹罕见而禽兽遍地”的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和野生动物一样,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繁衍生息,不断的在大自然中寻找安身庇护的地方,并为此而展开一场驱猛兽赶猩猿的斗争。最初,先民们寄居在山洞里或者择树筑巢而居。,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说得就是远古的原始人类白天在野外劳动,晚上居住在洞穴里。气候湿热多雨和山高林密、水域众多的地带,地面经常潮湿、瘴气弥漫,先民们没法安身,就模仿鸟、蚂蚁、蜜蜂筑巢造窝,或用结实的树枝和坚韧的适宜的居所。正如韩非子五蠹d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原始村落,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
4、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被
5、后世所继承,今天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干栏式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5.1.2农业社会,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大约在距今
6、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山民在初春时期,先将山间树木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烧光,用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热下种,以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就等收获了。一般是二,三年之后,土肥就已枯竭,就不能再种植了,而不得不另行开辟。,初期原始农业的土地都是选择在林地上,林间隙地或边缘地带,有较厚的腐殖黑土,人们可以把灌木和小树砍倒,甚至可以把周围的枯枝败叶扒过来,晒干焚烧后再作肥料。农业社会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
7、破坏则开始明显,人类似乎认为大自然是一种可以制服并被用来为人类需要服务的对象。,5.1.3工业社会,全球性大规模的工业化发生在二战之后,距今不到七十年时间,但对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森林等生身之本却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坏,超过了以往几万年活动的总和。,西方文化认为:人应当称为自然界的主人,科学技术是改造自然的宏伟力量。 人对自然的过度利用 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等,距今400多年前的日本江户幕府建立初期,世界人口大约为4亿左右,而1990年约为52亿人,预计2050年将达到100亿。尤其是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急剧增多。,5.2人与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
8、然界物种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 衣食住行 工业原料 科技进步,5.2.1要改变人的中心论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古代人对自然充满了神秘感、恐惧感、敬畏感神、自然崇拜与原始宗教,把人放在自然的对立面 18世纪世界工业革命的胜利为人类中心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类中心论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普鲁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圣经(创世纪)中,上帝说“我要照着我的形象,按照我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人被赋予管理、支配、利用自然的权利,欧洲文艺复兴对理性的张扬,人不再寄希望于外在超人的宗教力量,转
9、而求助于人自身的理性力量。笛卡儿: “我们在认识了水、火、空气、诸星、诸天和周围一切其他物体的力量和作用以后,我们就可以在同样方式下把它们应用在它们所适宜的用途下,从而使我们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所有者”康德:“理智的原则不是理智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规定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把人放在自然的对立面 18世纪世界工业革命的胜利为人类中心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被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增长”GDP增加=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程度提高,美国曼哈顿工程的成功使得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顶礼膜拜,认
10、为科学技术可以消除贫困、饥饿、住房、健康、失业、落后、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问题,人类中心论的影响,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 取之不尽的原料库,任意索取 填不满的垃圾场,任意排放 自恃科技的力量和无上的智能,人类以自然界的绝对征服者和统治者自居,没有考虑自然的成本 (马克思的价值论) 资源无价、环境无限、消费无虑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1)人口压力 :20世纪初16亿2000年超过60亿 (2)空气污染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 变薄或空洞,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危害,北欧渔业为何减产?,2000年3月上旬,数千条死鱼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个湖面上。一只因超负荷而破裂的污水管中流淌
11、出来的污水是杀死鱼儿的元凶。,2003年5月21日拍摄的照片显示,在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海拔5860米珠峰东绒布冰川只有少量冰塔林。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珠峰地区的东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消融加剧,使冰川明显退缩。,(3)水源污染和短缺 :世界的淡水资源约l3受到污染,有100多个国家缺水(4)土壤退化 : 全世界已经损失了300万km2的耕地,相当于损失了三个中国的生产用地。现在全世界每年流失土壤270亿吨。如果地球上土壤的平均厚度为1米的话,800年后全球耕地就将消失殆尽。,(5)生物多样性锐减 自1600年以来已灭绝724个目前100个300个/天物种临近灭绝。专家预测,地球
12、上全部生物多样性的14可能在未来的20年至30年内有消失的严重危险。,(6)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1991年,全世界消失的森林面积17万km2 不到300年,森林就不存在。物种密度最集中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年12的速度被毁灭,如果50年至100年后热带森林从地球上消失,就意味着一半以上的物种将消失,5.2.2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转变;有消耗自然资源向珍惜自然资源转变,人类的第一次警醒:科技具有负效应,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标志着人类把关心生态环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人类的再次反思: 地球只有一个,1972年6月 ,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
13、(114个国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境宣言。,5.2.4不仅考虑自身发展,更要考虑区域的环境共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整体协调性 未来可续性 公众的广泛参与性 “新的全球伙伴关系”,1.人口、科技、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2.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注意社会公平,整体协调性 未来可续性 公众的广泛参与性 “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代际之间的均衡发展,各代对自然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和生存权,整体协调性 未来可
14、续性 公众的广泛参与性 “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公众及社会团体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自律、监督、指控,整体协调性 未来可续性 公众的广泛参与性 “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人类面临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粮食危机、南北冲突、国际难民等全球性问题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民族国家的界限,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发达国家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 三个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属于地球,而不是地球属于人类。我们要呵护地球,而不是战胜她,拆散她。地球母亲不光是供养我们,在我们冒犯她的时候
15、,她也会惩罚我们,而且我们冒犯得越深,她对我们的惩罚就越重!,5.3建筑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建筑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因素是其构成的必要的基础条件。,5.3.1气候造就建筑,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形式和结构都是根据不同的气候而变化的。以中国为例,南方多雨,房屋多为尖顶或人字形的屋顶,以避免屋顶积水而漏水;东南沿海渔村的屋顶,还多用渔网罩顶,或取大石压顶,也有用粗大的方木钉在马口铁皮的屋顶上,以防止夏季台风掀掉屋顶;北方地区因降雨稀少,则多见平顶房。,各地房墙也各具特色。在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以土墙泥顶居多;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多为砖墙瓦顶;在陕北地区,气候冬冷夏热,人们则利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
16、,开挖窑洞居住,因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恰好克服气候的不利影响;在新疆还可见到半卧式住房,房子一半在地下,那是为了抵抗热风沙的袭击。,各地的气候不同,门窗制作也大有讲究。在潮湿炎热的地区,为了通风降温,门楼较为高大,房间多窗;北方冬天寒冷,房屋建得较密闭以保暖;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则因地制宜,居住在用冰块砌成的冰屋中,能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陕北的窑洞,北极因纽特人建造冰屋,广东的骑楼,蒙古包,5.3.2资源是建筑的物质基础,古希腊建筑材料 如木材,用来支撑和当作屋梁;特别是许多民宅,用砖来筑墙;而石灰岩和大理石被用来做寺庙和公共建筑的柱子,墙壁和上半部份的建筑;陶瓦用做屋瓦和装饰;而金属,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建筑 自然 关系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