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ppt课件.ppt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ppt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4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由纤维和基体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复合材料具备了原组成材料所没有的性能,并且由于界面的存在,纤维和基体所发挥的作用,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 界面是复合材料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与性能,以及粘合强度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复合材料的性能。所以,复合材料界面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界面研究的意义:,3,主要内容,4.1界面的基本概念4.2 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4.3界面的破坏机理4.4纤维的表面处理,4,了解界面结构对材料整体性能的影响,必须先表征界面相的化学、物理结构,厚度和形貌,粘接强度和残余应力等,从而可以寻找它们与复合材料性
2、能之间的关系。,5,什么是复合材料的界面?,4.1 界面的基本概念,6,许多复合材料的纤维与基体的粘接性差,为了改善两者的粘结性,在两相的界面上加入一些改性剂,如偶联剂等,这样在纤维、基体之间的界面上,形成一种新的界面,该界面层的结构与性能已不同于原来的两相界面。,7,我们所说的界面,并非是一个没有厚度的理想几何面。实验已证明,两相交接的区域是一个具有相当厚度的界面层,即中间相。 PMC界面区域(interface zone of PMC)示意图1-外力场;2-树脂基体;3-基体表面区;4-相互渗透区;5-增强剂表面区;6-增强剂,8,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特点:i) 非单分子层,其组成、结构
3、形态、形貌十分复杂、形式多样界面区至少包括: 基体表面层、增强体表面层、基体/增强体界面层三个部分。 ii )具有一定厚度的界面相(层),其组成、结构、 性能随厚度方向变化而变化。 iii)界面的比表面积或界面相的体积分数很大(尤其是纳米复合材料)界面效应显著:复合材料复合效应产生的根源。 iv)界面缺陷形式多样(包括残余应力)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十分敏感。,9,界面效应: 物理效应,引起各组分之间互相浸润、扩散、相容性、界面自由能结构网络互穿的变化; 化学效应:导致界面上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界面层结构; 力学效应:引起界面上的应力分布。,10,界面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界面规律
4、的研究是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之一。,11,4.2 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4.2.1 界面的形成 复合材料体系对界面要求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型加工方法与工艺差别很大,各有特点,使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理论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接触吸附与浸润交互扩散化学结合或物理结合)固化。 化学结合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浸润过程,12,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要求组分间能牢固地结合,并有足够的强度。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材料在界面上形成能量最低结合,通常都存在一个液体对固体的相互浸润。,第一阶段: 增强体与基体在一组份为液态(或粘流态)时的接触与浸润过程。(界面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13,所谓浸润,即是把不同
5、的液滴放到不同的固体表面上,有时液滴会立即铺展开来,遮盖固体的表面,这一现象称为“浸润”。 有时液滴仍团聚成球状,这一现象称为“不浸润”或“浸润不好”。 液体对固体的浸润能力,可以用浸润角来表示 当90时,称为浸润; 当90时,称为不浸润; 当=0及180时,则分别为完全浸润和完全不浸润。,14,1805年Young提出平衡接触角与固气、固液和液气界面自由能有下述关系: SA=SL+LA cos (4-1) 讨论: 若SA90 ,液体不能浸润固体。当180 时,表面完全不浸润,液体呈球状; 若LA SA- SL时,则1 cos 0, 90,液体能浸润固体; 若LA SA- SL时,则cos 1
6、, 0,这时液体完全浸润固体; 若LA SA- SL时,则液体在固体表面完全浸润( 0 )时仍未达到平衡而铺展开来。,15,从式(41)可知,改变研究体系的表面张力,就能改变接触角,即改变系统的润湿情况。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能与其结构有关,改变固体的表面状态,即改变其表面张力,就可以达到改变润湿情况的目的,如对增强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就可改变纤维与基体材料间的润湿情况,16,第二阶段: 液态(或粘流态)组分的固化过程,即凝固或化学反应。 固化阶段受第一阶段影响,同时它也直接决定着所形成的界面层的结构。 以热固性树脂的固化过程为例,固化剂所在位置是固化反应的中心,固化反应从中心以辐射状向四周扩展,最后
7、形成中心密度大、边缘密度小的非均匀固化结构,密度大的部分称做胶束或胶粒,密度小的称做胶絮。 在依靠树脂本身官能团反应的固化过程中也出现类似的现象。,17,后处理过程:固-固界面自身完善与平衡的过程,18,界面的作用: 使纤维和基体形成一个整体,通过它传递应力。如果纤维表面没有应力,而且全部表面都形成了界面,则界面区传递应力是均匀的。实践证明,应力是通过基体与纤维间的粘合键传递的。若基体与纤维间的湿润性不好,胶接面不完全,那么应力的传递面积仅为纤维面积的一部分,所以为使复合材料内部能均匀传递应力,显示出优良的性能,要求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界面区。,19,4.2.2 界面的作用机理,
8、在组成复合材料的两相中,一般总有一相以溶液或熔融流动状态与另一固相相接触,然后进行固化反应使两相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两相间的作用和机理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总结为以下几种理论,包括:,浸润吸附理论 化学键理论 扩散理论 电子静电理论 机械联结理论变形层理论优先吸附理论,每一理论只能部分解释某些现象或某些结果。都有一定局限性。实际的界面现象复杂的多,需多方面、多角度加以分析。迄今,未能建立一个统一的界面响应理论模型。,20,1)浸润吸附理论,浸润吸附理论认为,高聚物的黏结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聚物大分子借助于宏观布朗运动从溶液或熔融体中,移
9、动到被粘物表面;再通过微布朗运动,大分子链节逐渐向被粘体表面的极性基体靠近。没有溶剂时,大分子链节只能局部靠近表面,而在压力作用下或加热使黏度降低时,便可与表面靠得很近。 第二阶段:发生吸附作用。当被粘体与黏结剂分子间距0.5nm时,范德华力开始发生作用,从而形成偶极偶极键、偶极诱导偶极键、氢键等。,21,此理论认为黏结力决定于次价键力,其根据是: 同一种黏结剂可黏接各种不同材料; 一般黏结剂与被粘体的惰性很大,它们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可能性很小。 Bancroft指出,被粘体对粘结剂吸附越强烈,粘结强度越高。 浸润性的观点认为:欲使基体能在纤维上铺展,基体的表面张力必须要小于增强材料或经过偶联剂
10、处理后的临界表面张力。 双酚A环氧树脂的表面张力为42.510-5 N/m,聚酯树脂为3510-5 N/m, ,所以要求玻璃纤维的临界表面张力对环氧树脂至少是42.510-5 N/m以上, 对聚酯树脂应在3510-5 N/m以上;否则在界面上将会引起空隙。,22,吸附理论的局限性: 实验表明,剥离高聚物薄膜时所需能量达104108 erg(10-7J)/cm2 ,这大大超过了克服分子间力所需的能量,这表明界面上不仅仅有分子间力的作用; 实验表明,黏接功取决于黏接层剥离的速率,但分子间力的强弱不应取决于两粘结表面的分离速率,所以粘接不是仅由分子间力决定的; 该理论是粘接剂与被粘接体的极性基团的相
11、互作用为基础的,因此它不能解释为什么非极性聚合物间也会有粘接力。,23,2)化学键理论(在复合材料组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在界面上形成共价键结合.),1949年提出化学键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偶联剂分子应至少含有两种官能团,第一种官能团在理论上可与增强材料起化学反应,第二种官能团在理论上应能参与树脂的固化反应,与树脂分子链形成化学键结合,于是,偶联剂分子像“桥”一样,将增强材料与基体通过共价键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了。 例如,使用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乙基三氯硅烷和乙烯基烷氧基硅烷及二烯丙基烷氧基硅烷于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体系中。结果表明含不饱和基硅烷的制品强度比饱和基的高出几乎2倍,显
12、著地改善了树脂/玻璃纤维两相间的界面黏结。,该理论对许多未使用偶联剂或虽然使用了偶联剂但理论上不能形成化学键的复合体系,它是无能为力的。,24,3)扩散理论(在复合材料组分之间发生原子或分子间的扩散或反应,从而形成反应结合或扩散结合。),Barodkuu提出了高聚物高聚物粘结作用的扩散理论,其观点是:高聚物之间的粘结作用与其自粘作用(同种分子间的扩散)一样,也是高聚物分子链及链段的相互扩散(不同种分子)引起的,由此而产生强大的粘接力。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基于高聚物的最根本特征:大分子链结构及柔顺性。 两相高聚物分子的相互扩散实际是相互溶解,相互溶解能力的大小由溶解度参数决定,溶解度参数越相近,二
13、者越容易互溶。 偶联剂的使用使这一理论在纤维复合材料领域中得到应用。近年来所提出的相互贯穿网络理论实际上是化学键理论和扩散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25,4)电子静电理论(当复合材料不同组分表面带有异性电荷时,将发生静电吸引。),根据:当两种电介质相接触时,会产生接触起电现象。另外,在一定条件下,当从被粘物表面剥离粘接剂薄膜时,由于放电和发射电子而产生特殊声响和发光现象。 静电理论认为:粘接剂被粘体可以看成一个电容器;二者各为一极板,相互接触而使电容器充电,形成双电层。 于是,粘接破坏就相当于电容器被分开,粘接功就相当于电容器分开时要抵抗的静电引力。 局限性:不能圆满解释属性相近的聚合物也能牢
14、固粘接的事实,根据该理论,非极性聚合物之间是不能粘接的,但实际上,这类粘接具有高的粘接强度。,26,5)机械联结理论,机械粘接理论认为:粘接剂与被粘体的粘接存粹基于机械作用,首先液态粘接剂渗入被粘体的空隙内,然后在一定条件下粘接剂凝固或固化而被机械地“镶嵌”在孔隙中,于是便产生了犹如螺栓、钉子、钩子那样的机械结合力。 由此可见,机械结合力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几何因素。事实上,机械理论是与其他粘接理论的协同作用的理论,没有一个粘接系统是只由机械作用而形成的。,27,6)变形层理论,聚合物复合材料固化时,聚合物将产生收缩现象,而且基体与纤维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因此在固化过程中,纤维与基体界面上就会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聚合物 复合材料 界面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4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