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
《病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病理学:神经系统课件,病理学:神经系统课件,病理学:神经系统课件,第三节 感染性疾病感染原: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 真菌、寄生虫等感染途径: 血源性:脓毒血症 局部扩散:颅骨开放骨折、中耳炎、鼻窦炎等 直接感染:创伤、腰穿感染 经神经感染: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经, 单纯疱疹病毒沿嗅神经、三叉神经,第三节 感染性疾病,概述 细菌性感染-流脑 病毒性感染-乙脑,概述,一、细菌性疾病脑脓肿:单发,多发 血源性,局部感染 脑膜炎: 硬脑膜炎:继发于颅骨感染 (软)脑膜炎:蛛网膜、软脑膜及脑脊液感染,一、细菌性疾病,脑膜炎:化脓性(细菌引起) 淋巴细胞性(病毒引起) 慢
2、性(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 布氏杆菌、真菌等引起),脑膜炎:化脓性(细菌引起),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婴幼儿大肠杆菌、链球菌、 流感杆菌 儿童、青少年脑膜炎球菌,可流行 幼儿中耳炎、老年肺炎肺炎球菌,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概述: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软脑膜和蛛网膜的急性化脓性炎多为散发性,冬春季可流行,称为流行性脑膜炎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病因和发病机制: 患者及带菌者(脑膜炎双球菌) 呼吸道飞沫传播 局部炎症(带菌者) 入血、繁殖 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 小血管、毛细血管出血
3、坏死 皮肤粘膜瘀斑,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改变 根据病情进展分三期:,(1) 上呼吸道感染期 2-4天潜伏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黏膜充血、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分泌物增多。,2、病理改变 根据病情进展分三期:(1) 上呼吸道感染期,(2) 败血症期 再经1-2天,进入此期 皮肤、黏膜出现淤斑刮片可见细菌血培养阳性高热、头痛、呕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2) 败血症期 再经1-2天,进入此期,(3)脑膜炎症期特征性病变是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大体: 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脓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可阻塞脑脊液循环脑室扩张,(3)脑膜炎症期,镜下: 蛛网膜血管高
4、度扩张,蛛网膜下腔增宽,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和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脑实质一般不受累,可有轻度脑水肿。病变严重脉管炎、血栓形成脑缺血和梗死,镜下:,病理学:神经系统课件,病理学:神经系统课件,病理学:神经系统课件,病理学:神经系统课件,病理学:神经系统课件,3、临床病理联系(1)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腰背肌肉的反射性痉挛 屈髋伸膝反应 (2)颅内压升高症状: 头痛、喷射性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小儿前囟饱满,3、临床病理联系,角弓反张,角弓反张,(3)脑脊液变化: 蛋白增多,糖减少,脓细胞多 涂片培养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 (4)全身症状:发热、WBC。,(3)脑脊液变化:,4.结
5、局和并发症结局:大多数可痊愈,病死率5%。并发症: 脑积水: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 颅神经受损麻痹:耳聋、视力障碍、斜视、面N瘫 局部脑软化致肢体瘫痪:脑底脉管炎致血管阻塞,4.结局和并发症,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 短期内出现皮肤、黏膜下的广泛性出血点和淤斑及周围循环衰竭,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华-弗综合征(Waterhouse-Friederichsensyndrome) 机制: 大量内毒素释放DIC,短期内可因严重败血症而死亡。,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肾上腺严重出血,肾上腺,暴发性脑膜脑炎脑膜下脑实质亦受累主要由于脑微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淤血,水肿,颅内压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学 神经系统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3819.html